太陽的形成與演化(組圖)

2020-11-30 搜狐網
  太陽的誕生

  在群星之間,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物質,是氣體,塵埃或兩者的混合物。其中一種低溫,不發光的星際塵雲,相信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

  這些黑暗的星際塵雲溫度很低,約為攝氏-260至-160之間。天文學家發現這類物質如果沒有什麼外力的話,這些星際塵雲就如天上的雲朵,在太空中天長地久的飄著。但是如果有些事情發生,例如鄰近有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震波通過星際塵雲時,會把它壓縮,而使星際塵雲的密度增加到可以靠本身的重力持續收縮。這種靠本身重力使體積越縮越小的過程,稱為「重力潰縮」。也有一些其它的外力,如銀河間的磁力或塵雲間的碰撞,也可能使星際雲產生重力潰縮。

  大約在五十億年前,一個稱為」原始太陽星雲」的星際塵雲,開始重力潰縮。體積越縮越小,核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密度也越來越大。當體積縮小百萬倍後,成為一顆原始恆星,核心區域溫度也升高而趨近於攝氏一千萬度左右。當這個原始恆星或胎星的核心區域溫度高逹一千萬度時,觸發了氫融合反應時,也就是氫彈爆炸的反應。此時,一顆叫太陽的恆星便誕生了。

  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會消耗掉四個氫核,形成一個氦核,而損失了一點點的質量。

依據愛因斯坦質量和能量互換的方程式E=MC2,損失的質量轉化為光和熱輻射出去,經過一路的碰撞,吸收再發射的過程,最後光和熱傳到太陽表面,再輻射到太空中一去不返,這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太陽輻射。當太陽中心區域氫融合反應產生的能量傳到表面時,大部份以可見光的形式輻射到太空。

  在五十憶年前剛形成的太陽並不穩定,體積縮脹不定。收縮的重力遭到熱膨脹壓力的阻擋,有時熱膨脹力揚頭,超過了重力,恆星大氣因此膨脹。但是一膨脹,溫度就跟著下降。膨脹過頭,導致溫度過低,使熱膨脹壓力擋不住重力,則恆星大氣開始收縮。同樣的,一收縮,溫度就跟著上升,收縮過頭,導致溫度過高,又使熱膨脹壓力超過重力,恆星大氣又開始膨脹。

  這種膨脹,收縮的過程反覆發生,加上周圍還籠罩在雲氣中,因此亮度變化很不規則。但是脹縮的程度慢慢縮小,最後熱膨脹力和收縮力達到平衡,進入穩定期。此時,太陽是一顆黃色的恆星,差不多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

  太陽進入穩定期後,相當穩定的發出光和熱,可以持續一百億年之久。這期間佔太陽一生中的90%,天文學家特稱為「主序星」時期。太陽成為一顆黃色主序星,至今己有五十億年,再過五十億年,太陽度過一生的黃金歲月後,將進入晚年。

  有足夠長的穩定期,對行星上的生命發生非常重要。以地球的經驗來說,地球太約和太陽同時形成,將近十億年後才出現生命,經過四十多億年後,才發展出高等智能的生物。因此,天文學家要找外星生命,只對生存期超過四十億的恆星有興趣。  

太陽在晚年將成為紅巨星

  太陽在晚年時,將己經耗盡核心區域的氫,這時太陽的核心區域都是溫度較低的氦,周圍包著的一層正在進行氫融合反應,再外圍便是太陽的一般物質。氫融合反應產生的光和熱,正好和收縮的重力相同。核心區域的氦由於溫度較低,而氦的密度又比氫大,所以重力大於熱膨脹力而開始收縮,核心區域收縮產生的熱散布到外層,加上外層氫融合反應產生的熱,使得太陽外部慢慢膨脹,半徑增大到吞沒水星的範圍。

科學家描繪太陽變成紅巨星的樣子

  隨著太陽的膨脹,其發光散熱的表面積也隨之增加,表面積擴大後,單位面積所散發的熱相對減少,所以太陽一邊膨脹,表面溫度也隨之降到攝氏三千度,在發生的電磁輻射中,以紅光最強,所以將呈現一個火紅的大太陽,稱為「紅巨星」。

  在紅巨星時期的太陽不穩定,外層大氣受到擾動會造成膨脹,收縮的脈動效應,而且脈動的周期和體積大小關。想想果凍的情形,輕拍一下果凍,它便會晃動,而且果凍越大,晃動的程度越小。同樣的道理,紅巨星的體積越大,膨脹,收縮的周期也越長。

  簡單來說,五十億年後,太陽核心區域收縮的熱將導致外部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充滿氦的核心區域則持續收縮,溫度也隨之增加。當核心區域的溫度升至一億度時,開始發生氦融合反應,三個氦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後融合成為一個碳,放出比氫融合反應更巨量的光和熱,使太陽外層急速膨脹,連地球也吞沒了,成為一個體積超大的紅色超巨星。  

太陽的末路:白矮星

  相似的過程是在紅色超巨星的核心區域再次發生,碳累積越來越多,碳的密度比氦大,相對的收縮的重力也更大,史的碳構成的核心區域收縮下去。但是當此區域收縮到非常緊密結實的程度,也就是碳原子核周圍所有的電子都擠在一起,擠到不能再擠時,這種緊密的壓力擋住了重力收縮。雖然此時的溫度比攝氏一億度高很多,但是還沒有高到可以產生碳融合反應的地步。因此,太陽核心區域不再收縮,但也沒有多餘的熱使外層膨脹,就如此僵持著,形成了白矮星。由於白矮星的核心沒有核融合反應來供給光與熱,整個星球越來越暗,逐漸黯淡下去,最後變成一顆不發光的死寂星球——黑矮星。經過理論上的計算,白矮星慢慢冷卻變成黑矮星的過程非常漫長,超過一百多億年,而銀河系的形成至今不過一百多億年,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還沒有老到可以形成黑矮星。

白矮星和紅巨星在一起吸引

  經過計算,太陽體積縮小一百萬倍,約像地球一樣大時,物質間擁擠的的程度才足以抗拒重力收縮。想想,質量與太陽相當,體積卻只有地球大小,很容易算出白矮星的密度比水重一百萬倍,也就是說一一方公分的物質約有一公噸重,是非常特別的物質狀態,物理學家稱為簡併狀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一般人都看過電子圍繞原子核的圖畫或動畫,雖然是簡化的示意圖,卻也反映了微小的物質狀態。通常電子都在距離原子核很遠的地方繞轉著,如果溫度逐漸降低,或是外力逐漸增加,則電子的活動範圍便被押擠而越來越小,逐漸靠近原子核。但是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有其最小範圍,電子不能越過這道界線。就像圍繞在玻璃珠周圍的沙粒一樣,沙粒最多依附在玻璃珠表面,而無法壓入玻璃珠中。

  同樣的,當所有的電子都被迫壓擠再原子的表層時,物質狀態達到了一個臨界,即使在增加壓力,也無法將電子往內壓擠。這種由電子處於最內層而產生的抗壓力稱為電子簡併壓力。依據理論推算,質量小於一點四個太陽質量的星球重力,不足以壓垮電子簡併壓力,因此白矮星的質量不能比一點四個太陽質量更大。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白矮星數量超過數百個,也都符合這個理論。這個上限首先是由一個印度天文學家錢德拉沙哈(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1995)在1931年利用量子力學所求出來的,因此稱為錢式極限(Chandrasekhar’slimit)。

  當錢德沙哈拉當年提出的這種由電子簡併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時,並沒有得到讚揚,再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一九三五年所舉辦的研討會中,更受到當代大師愛丁頓(AuthurEddington)爵士打壓,認為宇宙中並沒有這種天體。德拉沙哈受到這個打擊後,沒有辦法在即刊上發表論文,因此他寫了一本書<<恆星的結構與演化>>,後來成為這個領域中的經典之作。為什麼要稱之為白矮星呢?這是因為第一哥確定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顏色屬高溫的青白色,但是體積如此小,因此稱之為白矮星,但是後來陸續發現許多同類的恆星,星光顏色屬於溫度較低的黃色橙色,但是仍然稱它們為白矮星。白矮星因此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這類由電子簡併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

相關焦點

  •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恆星是如何演化的?
    現在,讓我們討論一下這個巨大的炙熱恆星的形成。儘管我們沒有發現關於太陽形成的準確信息,但是人們認為太陽形成於1千萬年-2千萬年前。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太陽表面的氫氣是伴隨著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換句話說,太陽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質的產生時間大致相同。發生宇宙大爆炸時,氫氣凝結形成巨大的雲,之後,雲的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宇宙。一些氫氣沒有參與聚集,漂浮在宇宙中。
  •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木星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太陽
    在群星之間,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物質,是氣體,塵埃或兩者的混合物.其中一種低溫,不發光的星際塵雲,便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此時,一顆叫太陽的恆星便誕生了。 在五十憶年前剛形成的太陽並不穩定,體積縮脹不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脹縮的程度慢慢縮小,最後熱膨脹力和收縮力達到平衡,進入穩定期。
  • 太陽外圍「雪線」的形成涉及到宇宙中恆星演化的整個過程
    「……早期的行星形成模型預測,年輕太陽附近的星雲氣體由於太熱而不能形成冰。因此,作為水蒸氣的水不可能輕易地被包含在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等內存巖石行星中。只有太陽系外側的行星,如木星,含有豐富的水冰和其他揮發物,因為它們形成於「雪線」之外。「雪線」是在太陽星雲中水蒸氣和水冰之間的假想邊界。這些行星誕生時距離太陽足夠遠,因此很容易吸收冰。
  • 了解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近些年來,科學家對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熱情持續高漲,但很多時候,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更像是一場科學偵探故事,它讓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花了大量的研究來想要弄清楚。在科學家了解我們的世界的形成過程中,不僅使我們對它的結構和形成有了新的認識,而且打開了恆星周圍的行星的創造打開了新的視野。
  • 太陽系演化理論的現狀
    所謂太陽系的演化是指太陽系演化理論而言的。 最早提出宇宙形成理論的是康德。他在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提出了太陽系形成理論,也就是「星雲說 」理論。「同向運動性」是指太陽系內所有的天體,均圍繞著太陽以逆時針的方向運動。所謂「近圓性」,是指太陽系內的大行星基本上是以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進行公轉運動。康德——拉普拉斯的太陽系形成理論,也就是「星雲說 」理論,基本上被大多數的人所認可,另外,由於當時拉普拉斯在歐洲有很高的聲望。他的新書《宇宙體系論》一發表就得到公認。康德「星雲說 」理論也於1799年再版。
  •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太陽的星雲假說是怎麼講的?太陽在最中心佔了太陽系90%多的質量,周邊的行星為什麼沒有被吸引到太陽上去?地球的裡三層(地殼、地幔、地核)和外三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怎麼形成和演化的?
  • 太陽還能活多久——恆星演化
    日出日落,我們已經習慣於有著太陽的世界。但是偶爾會有一個想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太陽是從哪裡來的?太陽屬於恆星,恆星即是能夠發光發熱的星體。恆星是從宇宙中的氣體星雲中誕生的,其主要成分是氫。核聚變產生能量會產生向外的推力,當這個推力和引力達到平衡時,即形成了穩定的恆星。
  • 隨著太陽的演化,人類會轉移到火星生存?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離不開太陽,太陽的存在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光的能量,然後通過食物鏈傳遞到動物身上。遠古時期的動植物,死後被埋在地下形成了煤和石油,為我們今天提供電能和動力。
  • 太陽在沒形成前,是什麼樣子的?
    太陽形成前是一片原始星雲,星雲塌縮才形成了如今的太陽系。根據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我們太陽並非宇宙的第一代恆星,第一代恆星的特點是金屬豐度非常貧乏,而且恆星質量一般較大,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大多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生命。
  • 在太陽死亡後,木星會演化為一顆新的恆星嗎?
    太陽將在數十億年後演化為紅巨星,然後再拋灑出大部分物質後演化為白矮星,木星由於質量太小,不太可能會演化為恆星。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科學家根據鈾的同位素測定法,估算出太陽年齡45.7億年;根據恆星形成與演化理論,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主序星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目前太陽核心溫度為1500萬度。
  • 地球最終會以這樣的方式滅亡:太陽演化
    地球末日的版本有很多,諸如星球撞擊,遭遇高級文明攻擊,甚至是被黑洞吞噬......然而,這些都是可能性事件,唯獨有一種是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太陽演化而來的末日。現階段,太陽每秒鐘燃燒掉的氫達到了驚人的6億噸,通過氫聚變為氦的過程源源不斷地產生能量。隨著氦不斷累積,太陽內核進一步收縮,使得核聚變反應加快,太陽釋放出的能量也不斷增加。據天文學家分析,太陽每隔十億年亮度就會增加10%左右。
  • 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新生第四新古紀,中生白堊侏疊三;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紀;(1)原始地球:地球起源於大約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星雲盤內的物質經碰撞吸積,逐漸演化成原始地球。(2)地核、地幔、地殼形成:地球溫度逐步降低,內部物質出現分異。密度大的物質逐漸聚集到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密度較小的物質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殼。
  •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誕生之初!
    地球並不是憑空而來,萬物的形成總需要一個過程,地球也不例外。下面就跟奎哥一起來看看地球的形成與演化過程吧。在宇宙之中,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氣體和塵埃的混合物,這些不發光的星際塵雲, 就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
  • 為什麼地球上的溫度會隨著太陽的演化而發生改變?
    太陽是太陽系星體唯一的太陽能量來源,像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之所以可以在我們的夜空中閃耀,也得益於太陽光的照射。事實上,太陽的演化不僅涉及到其自身生命進度的遞進,同時也關係到圍繞其運行的星體的命運,比如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雖然,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直線距離值並不固定,但就太陽目前的演化階段而言,我們基本可以忽略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差值。
  • 黑洞到底是如何演化形成的?
    黑洞的演化過程有點類似於中子星的形成。它們都是由大質量恆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塌而形成的。然而,當中子星在所有恆星物質坍縮變成中子時,坍縮過程停止並變成一個中子緊密結合的超大質量行星。我們把一個太陽的質量用1M來替代,當恆星內部能量耗盡且質量小於1.5M時,一些較小的恆星,如太陽系中的太陽,則會變成白矮星。當這些恆星縮小到原始半徑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之間時,中心的密度已經非常大,足以抵消其自身的引力,並且它將不再縮小。恆星的剩餘熱量將使其發光。隨著熱量的消耗,表面溫度越來越低,直到它被熄滅,我們再也無法觀察到它。
  • 恆星演化規律揭示殘酷現實:黑洞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屬
    恆星的演化第1階段——恆星的形成最早的宇宙充滿宇宙塵埃,宇宙塵埃聚集,逐漸構成形成恆星和星系的原始狀態-星雲。星雲的質量與恆星差不多,但是體積卻要大成千上萬倍。經過聚集的恆星逐漸向恆星演化。壯年的恆星形成了。壯年恆星非常穩定和活躍。
  •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
    揭秘宇宙黑洞的一生,恆星到底是如何演化,進而形成黑洞的!關於黑洞來說,構成方式包括巨型恆星演化方式、黑洞兼併等等。那我們今天討論下晚期恆星是如何形成黑洞的。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演化成一顆紅巨星時,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在鐵核停止,不會發生新的聚變。沒有能量的釋放,就不會有向外的輻射壓力,引力會佔上風,導致恆星急劇向內收縮。當外部物質向內收縮並接近鐵核時,速度甚至可能接近光速,但鐵核非常堅固堅硬,就像一堵牆,以幾乎相同的速度將物質彈回。
  • 恆星演化規律最終結果,黑洞將會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宿
    宇宙的基本單位是恆星,太陽是無數普普通通恆星當中的一顆。恆星的生命演化結局告訴我們,宇宙最終都會走向枯燥乏味的未來,我們的太陽總有一天會演變成為一個黑洞,人類的結局可想而知。
  • 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
  • 物質轉移通道決定球狀星團多星族形成與演化
    物質轉移通道決定球狀星團多星族形成與演化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昆明4月19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球狀星團是由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顆恆星組成,外貌呈球形的恆星集體。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大樣本恆星演化組針對球狀星團中元素豐度異常現象,發現了小質量雙星的穩定物質轉移的形成機制。這一成果發表在4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球狀星團中元素豐度異常現象也被稱為「多星族現象」。一般認為球狀星團是單星族的理想模型,也就是說同一星團裡所有恆星的表面豐度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