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的星雲氣體和灰塵所掩蓋。通常,正在產生恆星的星源會通過在四周光亮的氣體雲上造成陰影而被觀測到,這被稱為博克球狀體。
博克球狀體
成年期時形成主序星,此時恆星的亮度和顏色依賴於其表面溫度,而表面溫度則依賴於恆星的質量。太陽此時是一顆黃矮星,是主序星的一種,再過50億年左右才會演化進入下一階段。
太陽就是主序星之一
中年期時形成紅巨星或超巨星。在消耗完核心中的氫之後,核心部分的核反應會停止,而留下一個氦核。恆星的外殼開始引力坍縮。而積熱的核心會造成恆星大幅膨脹,達到在其主星序階段的數百倍大小。
即將吞噬行星的紅巨星
晚年到死亡則可能產生超星新爆發從而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等其他形態。
白矮星與地球大小對比
當然,人類對恆星的探索尚未完成,恆星的演化論也將被繼續完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