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發布了一個像甜甜圈的黑洞照片,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幾天前,另一幅模擬「黑洞吞噬太陽」的圖片在網上放映:一顆恆星被黑洞撕裂,質量是太陽的幾萬倍,場面十分壯觀。
這引發了許多天文學愛好者和科幻愛好者的想像:黑洞中是否真的存在「蟲洞」?人類有可能通過太空飛行器到達黑洞進行探索嗎?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恆星恆星黑洞研究組首席科學家苟立軍在接受《中國新聞》記者採訪時說,黑洞吞噬了星。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用飛船探索黑洞只是一個美麗的理想,並不可靠。
數據圖: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圖片顯示了一顆被黑洞撕裂的恆星的野外模型,其中有成千上萬的太陽質量
黑洞會吞噬星星嗎?很常見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恆星的現象實際上非常普遍。
「例如,在銀河系中,近一半的恆星處於雙星系統中,也就是說,該系統中有兩個恆星。」苟立軍解釋說,兩顆恆星可能具有不同的質量,質量越大,演化越快。
隨著時間的流逝,質量較大的恆星很可能首先演化形成黑洞。這時,它將把氣體撕裂到另一顆恆星上,並最終「吞噬」它,這可以看作是宇宙中的自然現象。
「太陽系只是一個恆星系,銀河系被認為是一個星系。」苟立軍介紹說,銀河系包含近2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而太陽只是其中之一。太陽系附近沒有這樣可怕的黑洞,否則整個太陽系將處於混亂狀態,地球將不復存在。 」
細微差異和分類
儘管它們都被稱為黑洞,但還是有細微差別和類別。
「一般來講,就質量而言,一種是星形黑洞,通常是太陽質量的三到一百倍;另一種是中等質量的黑洞,其質量在一百到一百倍之間。在太陽質量的一百萬倍之間。還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質量特別大,可以達到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太陽質量。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黑洞,稱為「原始黑洞」。它不是由恆星的演化形成的,而是由大爆炸之後宇宙物質的直接壓縮產生的。質量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數據圖:以前,科學家在距地球7億光年的Holm 15A星系團中發現了一個超大的黑色物質,其質量為太陽的400億倍
「在冥王星淪落為矮行星之後,人們仍在不斷尋找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這時,有人建議說太陽系中的第九顆行星實際上是原始的黑洞,其質量為大約是地球質量的三到四倍。」苟立軍說,如果它是一個地球質量的黑洞,其直徑將小於兩釐米。
如何理解「黑洞」這個名字?
既然黑洞不是「洞」,為什麼他們選擇這個名字?
「黑洞有一個特徵:掉進任何東西後,它再也不會逃脫,就像我們生活中經常提到的「無底洞」一樣。苟立軍說,可以想像掉進一個大瀑布的邊緣,再也不會從這個邊緣出來了。當然,當涉及到黑洞時,向各個方向下落都是相同的結果。
另外,黑洞本身不發光。中心似乎永遠是黑色的漆。結合起來,人們終於給它起了「黑洞」的名字,這只是一個形象隱喻。
2019年4月,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它看起來有點像「甜甜圈」。
數據圖:2019年,全球200多名科學家完成了一項重大天文學成就-北京時間第一張人類黑洞照片
「用外行的話來說,這張照片中看到的亮圈實際上是黑洞周圍的'吸積盤。沒有它,我們根本看不到黑洞。」苟立軍說,有人可能會說照片跟在後面。一些科幻電影中出現的黑洞並不相同,這實際上與觀察到的視線方向有關。
「例如,沿赤道方向觀看「星際穿越」中所示的黑洞;沿兩個極軸方向觀看形狀像甜甜圈的黑洞照片。苟立軍說。
用太空船探索是否可靠?
神秘的黑洞一直吸引著人們去探索。曾經有人打開大腦,想到一個主意:他們可以乘坐飛船探索其奧秘嗎?
但是,理想是充實的,現實是很骨感的。一般而言,黑洞的質量越大,潮汐力就越小。質量較小的黑洞的潮汐力非常高。當一個人靠近時,它可能像麵條一樣被拉得又長又薄。 「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具有超大質量且潮汐力極低。人們不會被武力拉動,確實有可能活著。
「有一種說法是,黑洞的中心可能有一個蟲洞,有些通道通往遙遠的地方。」但是,苟立軍認為,這仍然是理論上的猜測。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人們不可能通過飛船到達黑洞。
第一個問題是距離。黑洞離人類太遠了。他提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級黑洞距離我們有3400光年。利用現有技術,不可能建造一艘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行三千多年的宇宙飛船。
「對於黑洞,我們目前使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並使用重力波探測器。有很多方法。」苟立軍開玩笑說,儘管目前沒有希望通過太空飛行器進入黑洞,但也許您可以使用亞軌道太空飛行器來體驗一生的失重。感覺很好。
(來源: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