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2021-01-15 宇宙解碼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球。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像的物質。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就變得像真空吸塵器一樣.

    亦可以簡單理解:通常恆星的最初只含氫元素,恆星內部的氫原子時刻相互碰撞,發生裂變、聚變。由於恆星質量很大,裂變與聚變產生的能量與恆星萬有引力抗衡,以維持恆星結構的穩定。由於裂變與聚變,氫原子內部結構最終發生改變,破裂並組成新的元素——氦元素。接著,氦原子也參與裂變與聚變,改變結構,生成鋰元素。如此類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順序,會依次有鈹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鐵元素生成,該恆星便會坍塌。這是由於鐵元素相當穩定不能參與裂變或聚變,而鐵元素存在於恆星內部,導致恆星內部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質量巨大的恆星的萬有引力抗衡,從而引發恆星坍塌,最終形成黑洞。


  

    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質量大於太陽質量20倍的恆星演化而來的。

    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

    質量小一些的恆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麼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

    這次,根據科學家的猜想,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很小、密度趨向很大。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正象我們上面介紹的那樣,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黑洞」誕生了。

    根據科學家計算一個物體要有每秒種7。9公裡的速度就可以不被地球的引力拉回到地面而在空中繞著地球轉圈子了。這個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如果要想完全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到別的行星上去至少要有11。2km/s的速度這個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也可以叫逃脫速度。這個結果是按照地球的質量和半徑的大小算出來的。就是說一個物體要從地面上逃脫出去起碼要有這麼大的速度。可是對於別的天體來說從它們的表面上逃脫出去所需要的速度就不一定也是這麼大了。一個天體的質量越是大半徑越是小要擺脫它的引力就越困難從它上面逃脫所需要的速度也就越大。


 

    按照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這樣來想:可能有這麼一種天體它的質量很大,而半徑又很小使得從它上面逃脫的速度達到了光的速度那麼大。也就是說這個天體的引力強極了連每秒鐘三十萬公裡的光都被它的引力拉住,跑不出來了。既然這個天體的光跑不出來我們然談就看不見它所以它就是黑的了。光是宇宙中跑得最快的,任何物質運動的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既然光不能從這種天體上跑出來當然任何別的物質也就休想跑出來。一切東西只要被吸了進去,就不能再出來,就象掉進了無底洞這樣一種天體,人們就把它叫做黑洞。

    我們知道,太陽現在的半徑是七十萬公裡。假如它變成一個黑洞半徑就大大縮小。縮到多少?只能有三公裡。地球就更可憐了它現在半徑是六千多公裡。假如變成黑洞,半徑就縮小到只有幾毫米。那裡會有這麼大的壓縮機,能把太陽 地球縮小的這麼!這簡直象《天方夜譚》裡的神話故事黑洞這東西實在太離奇古怪了。但是,上面說的這些可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根據嚴格的科學理論出來的。原來黑洞也是由晚年的恆星變成的象質量比較小的恆星到了晚年,會變成白矮星;質量比較大的會形成中子星。現在我們再加一句質量更大的恆星到了晚年,最後就會變成黑洞。所以,總結起來說白矮星 中子星和黑洞就是晚年恆星的三種變化結果。

    現在白矮星已經找到了,中子星也找到了,黑洞找到沒有?也應該找到的。主要因為黑洞是黑的,要找到它們實在是很困難。特別是那些單個的黑洞,我們現在簡直毫無辦法。有一種情況下的黑洞比較有希望找到,那就是雙星裡的黑洞。


    雙星就是兩顆互相饒著轉的恆星。雖然我們看不見黑洞,但卻能從那顆看的見的恆星的運動路線分析出來。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雙星中的每一個星都是沿著橢圓形路線運動的而單顆的恆星不是這樣運動。如果我們看到天空中有顆恆星在沿橢圓形路線運動卻看不到它的'同伴'那就值得仔細研究了。我們可以把那顆星走的橢圓的大小,走完一圈用的時間,都測量出來。有了這些,就可以算出來那個看不見的'同伴'的質量有多大。如果算出來質量很大,超過中子星能有的質量,那就可以進一步證明它是個黑洞了。

    在天鵝星座,有一對雙星,名叫天鵝座X-1。這對雙星中,一顆是看見的亮星另一顆卻看不見。根據那可亮星的運動路線。可以算出來它的'同伴'的質量很大至少有太陽質量的五倍。這麼大的質量是任何中子星都不可能有的。當然,除這些以外還有別的證據。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天鵝座X-1中那個看不見的天體就是一個黑洞。這是人類找到的第一個黑洞。

    另外還發現有幾對雙星的特徵也跟天鵝座X-1很相似,它們裡面也有可能有黑洞。科學家正對它們作進一步的研究。「黑洞」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地想像成一個「大黑窟窿」,其實不然。所謂「黑洞」,就是這樣一種天體:它的引力場是如此之強,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

黑洞的理論看法

    黑洞不再是個單純的理論上的推斷, 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可信度越來越高。科學家們在著手於星空中尋找黑洞的同時, 開始了對黑洞的形成機理的研究。

    自古以來, 天文學家們就致力於星體的一生的研究。恆星最初是由作為星際物質浮遊於宇宙中的塵埃聚集而成的。太陽就是一個典型, 它的內部發生著由氫原子核結合成氦原子核的聚變, 那裡的溫度高達數千萬度, 但是太陽的表面溫度卻只有六千度左右, 這樣的狀態最穩定, 恆星在該狀態下能夠維持數十億年。

    最終核聚變將從中心部向外擴展, 恆星開始膨脹, 成為很明亮但溫度卻不那麼高的狀態, 這就是紅巨星。

    在這個變化過程中, 巨星內部的氦開始凝縮, 凝縮產生的能量又使溫度再次升高, 當蓄積的能量超過極限時, 就會發生大的爆炸, 在發出光的同時恆星縮小, 這就是新星。從字義上看新星似乎是新的星, 其實不然, 它來自略帶陳舊感的紅巨星, 是老齡之星。最終, 星體中心部的氦原子核進一步凝縮成鐵原子之類的低能量物質。


    新星在引力作用下進一步塌縮, 成為中心處具有相當高溫度的白矮星.在經典理論中, 白矮星就是恆星一生的終結, 隨著核物理學的發展, 科學家們發現還能進一步形成中子星。

    具有一定質量的恆星將成為密度很高的白矮星, 之後星體由於自重進一步塌縮, 使得原子全部被壓碎, 核外電子與原子核裡的質子相結合變成了中子, 整個星體成為只有中子的原子核的集合……可以說此時星體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

    中子星的密度大約是每立方釐米1012 克。一塊方糖大小的物質重達一百萬噸, 相當於好幾艘當今世界上超級油輪的運力。如果中子星再進一步塌縮, 其密度再增大一千倍、一萬倍……時, 就將成為黑洞。

    但是, 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 恆星的一生並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過程進行。質量小於太陽的8 倍的恆星, 其能量在宇宙中散失後, 成為白矮星然後冷卻下去。質量在太陽的8 倍以上、20 (或30) 倍以下的恆星, 即使是在新星爆發後, 仍然具有很大的能量, 它將經過長期的演化最終成為中子星, 但是還不具備更強的塌縮能力。

    研究表明, 中子星的半徑多在10 公裡左右。大於該範圍的星最後將變成黑洞, 成為吸收一切物質的宇宙之洞。但是, 對於上述根據天體初期的質量去預測它的晚期的方法, 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很多人認為初始質量為太陽的2—3 倍的恆星也有可能變成黑洞) , 因此我們還不能斷言哪一種方法是絕對可以信賴的。宇宙學的研究之難, 由此可以略見一般。

相關焦點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在茫茫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很多令人費解的「東西」,比如太陽是如何形成的?黑洞又是怎麼形成的?等等等等,宇宙之大超乎我們的想像,小編還記得在一部電影(黑衣人)中,電影的結尾彩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結尾中誇張的畫面出現了,一個「怪獸」把地球裝入了布袋中。
  •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銀河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可以擴展為"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 黑洞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連光都無法透過?講述黑洞形成過程
    那麼如此神秘又極具吞噬性的黑洞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在這裡,小編不會用到很多生澀的專業名詞進行解釋,儘量用接地氣的話把這個過程給大家講清楚,其中也會涉及到一些比喻,所以也希望大家在看這些比喻的時候不要太鑽牛角尖,有什麼和大家想法有出入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包涵。黑洞不是天體的墓穴,而是天體的遺體。
  • 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人類好像有線索了!
    但是黑洞有大有小,那些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雖然我們了解恆星質量黑洞背後的過程,以及它們是如何從恆星的引力坍縮中形成的過程。但是星系中心驚人的龐然大物呢?那些超大質量黑洞(SMBH)可以增長到比太陽大數十億倍的質量呢?他們是怎麼變得這麼大的呢?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說到宇宙中最神秘的,很多人腦子裡應該都是黑洞的景象。之前,人類只知道宇宙中存在著行星、恆星、星系,而關於黑洞是什麼,人類是不知道的,自從在宇宙中發現黑洞的存在,人類就特別感興趣,當我們了解黑洞之後,就感覺黑洞是神秘而又吸引人的。那麼黑洞到底是什麼?
  • 詳細解說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前一段時間兩個黑洞互相吞噬產生的引力波被科學家發現,各大媒體爭相報導,關於引力波的科普文章也是層出不窮。就是這些科普文章寫得再好,你可能也還是看不懂引力波到底是什麼。為啥?可能是因為你連黑洞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下黑洞。
  • 數百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晚年時的產物,但是恆星質量再大,也不會達到60億倍太陽質量,目前發現的無數顆恆星中,質量最大的是R136a1,質量為261倍太陽質量,它產生的黑洞質量最高也不超過這個值了,那麼這種超大質量黑洞是怎麼來的呢?經過科學研究分析,超大質量黑洞來源有幾種,最普遍的原因是宇宙之初形成的。
  •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原生黑洞和人造量子黑洞又是怎麼回事?
    通常認為,黑洞能夠吞噬一切事物,甚至包括速度每秒約30萬公裡的光。而正是由於黑洞這強大的引力,所以它才能夠在一個星系的中心去主導整個星系的運行。雖然迄今為止,我們只有一張黑洞的照片,但是我們知道在宇宙中,黑洞的數量何止千萬。它們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而目前已知的最大黑洞,據說質量可以達到太陽的600多億倍以上,這個黑洞就是Ton618。
  • 百科解答丨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黑洞是存在於宇宙空間內的,一種有著巨大引力的天體,簡單的說黑洞僅僅是恆星的一種特殊形式,就是我們常說的死亡後的殘骸。如果一顆恆星在「爆發」後的殘骸至少比太陽大2倍時,黑洞就形成了。在恆星生命剩下的10%的歲月裡,它會逐漸變得更熱,並且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來。由於自身的質量過大,就會產生很大的引力。因此恆星只有靠自身的核聚變來產生能量來平衡它自身的引力。
  • 黑洞的形成與宇宙大爆發
    天文學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與黑洞有關。我們知道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大質量恆星會留下恆星質量的黑洞作為殘留物。天體物理學家理解這個過程。但是,像人馬座A星(Sgr A*)這樣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SMBHs)又如何呢?
  • 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嗎?
    黑洞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很恐怖的天體,雖然黑洞的體積很小,它的直徑只有幾千米,但是引力非常大,它可以吸走靠近它的一切天體。甚至連光都不能逃脫,它漆黑無比,就連周圍的光芒也被掩蓋。我們完全不能去看清黑洞,更不了解黑洞上的任何情況。
  • 什麼是黑洞?黑洞又是如何形成的?
    帶有特殊工具的太空望遠鏡可以幫助發現黑洞,專用工具可以看到非常靠近黑洞的恆星與其他恆星的行為方式不同。黑洞有多大?黑洞可以大也可以小。科學家認為,最小的黑洞只有一個原子大小。這些黑洞很小,但是引力依然很大。另一種黑洞稱為「星狀」,它的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20倍。
  • 宇宙大爆炸與黑洞形成自相矛盾,相對論錯了嗎
    但是,根據黑洞的形成原理。也就是質量過大,因為引力太大,會發生坍縮,就會形成黑洞。這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解釋。但是,這就證實,爆炸點那麼大的質量,肯定會形成黑洞。有的文章稱黑洞是四維空間的,爆炸點是各向力的作用。這根本就是瞎扯。誰見過四維空間?而且,這也不能解釋質量大就能形成黑洞,爆炸點那麼大質量,就不會形成黑洞。
  •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們一直都相信,當一顆大恆星死去後會產生很可怕的東西——黑洞。恆星在燃燒的時候會在其內部的內核中進行著核反應,由此產生向外的力來平衡向內的重力。當核聚變燃料耗盡時,向外的力便會消失,此時恆星內核開始坍縮。
  • 黑洞的形成及發現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耐性與骨氣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黑洞的形成及發現。黑洞黑洞是宇宙空間中體積極小但密度極大的天體,連光都不能逃脫其巨大的引力。大質量恆星在其自然生命周期結束時,燃料耗盡並向內坍縮,就會形成黑洞。
  • 分析黑洞的形成的過程,看看我們人類進入到黑洞將會發生什麼
    黑洞這種東西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在宇宙中隨處遊走,能吸走周圍所有的東西,似乎也有吸走所有人的注意力,今天我要和你具體講一下黑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如果它的分量要足夠大的話,表面的引力就足以把光線也吸住,讓它沒法跑出去,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這樣的星體自己不發光,也不會把光線反射或者折射出去,導致我們無法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這就形成了黑洞。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小質量黑洞怎麼來的,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死亡後都會演化為較小質量的黑洞,但是例如我們銀河系中心
  • 黑洞裡面是什麼?宇宙中最大的黑洞超大質量形成之謎
    黑洞所有的質量都處於其中心一個無窮的小點上,我們叫它「奇點」。宇宙黑洞裡面是什麼  黑洞大多是宇宙裡面的恆星壽終正寢的地方,如果要比喻的話,黑洞是一個墳場也是一個垃圾回收站。所以在黑洞裡面是什麼,簡單的理解來說是宇宙剩餘的能量或被黑洞吞噬的天體,比如:被壓縮的光,被擠壓的星球。
  • 黑洞的形成與吸引力波的作用效應
    近代,黑洞一詞在科學界已是一個熱門的話題。那麼,關於黑洞理論是由淮最先提出的呢?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劍橋大學牧師約翰.米歇爾(J0hn MjcheIⅠ)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演講中推測了太陽引力對其輻射光線的影響。
  • 淺說黑洞:宇宙中的特殊天體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而後便形成了「黑洞」,黑洞的中心將趨向於一個奇點。然而,有少數支持相對論者仍然認為黑洞是一種天然便可形成的物理天體,到20世紀60年代末,他們已經說服了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人員,對於(黑洞)事件視界的形成是沒有任何障礙的。彭羅斯證明,一旦事件視界形成,沒有量子力學的廣義相對論就要求在其中必須形成一個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