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和中子星內部的哪種力抵消了自身引力的壓縮

2020-12-03 萬象經驗

中子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大的質量產生的引力非常大,那麼究竟是什麼力能抵抗住這麼大的引力,而不使之繼續坍縮呢?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質量很大,它會產生很大的引力,並使自身有向裡縮的趨勢。但太陽內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核聚變,使它產生高溫高壓。正是太陽的高壓力抵消引力的影響,使太陽不會產生坍縮。

當恆星內部的壓力不足以支撐住引力的時候,恆星會向內縮小,而這種縮小又會加劇核聚變的發生,使之溫度更高壓力更高,知道能和引力抗衡。但是當恆星的核燃料耗盡時,它已無法核聚變產生高溫高壓了,此時這顆恆星就有可能坍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如果沒有其它力能抵抗住引力的吸引,那麼它就會變成黑洞。很顯然,白矮星和中子星能產生某種力來抵抗引力的影響。為了了解這種力,我們要從原子結構說起。

原子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電子,電子是靠電磁力和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和中子是靠強核力結合在一起的。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一般情況下質子和電子總是成對存在的。

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按照這個道理電子應該落入原子核中,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阻止這種情況發生的正是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之一:在費米子組成的系統中,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處於相同狀態。質子、中子和電子的自旋為半整數,都屬於費米子,所以要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

白矮星的引力足夠強大,使原子被壓縮,電子向原子核靠近。但它的引力還不夠強大,由泡利不相容原理引起的簡併壓力會阻止這種行為的發生。正是核外電子的簡併壓力抵消了白矮星的引力,使之免於進一步坍縮。

中子星的引力更強大,核外電子的簡併壓力已經不能抗衡,電子被壓進原子核並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中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中子的簡併壓力抵消了引力的影響,使它免於進一步坍縮。

通常情況下中子要呆在原子核中才能穩定存在,自由中子穩定的時間大概只有15分鐘,就會產生β衰變成質子和電子。但中子星就是由於其強大的引力使質子和電子結合成中子的,所以不用擔心它會衰變。

當引力進一步增大,中子的簡併壓力也撐不住的時候,它就進一步坍縮成黑洞了。

相關焦點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但是,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恆星中的氫元素開始發生核聚變,產生極高的溫度和極大的壓力來抵抗引力的收縮。但是當恆星的燃料開始耗盡時,也就是恆星內部開始聚合成鐵的時候,它的外部就會向外膨脹直至爆炸,只留下一個緻密的核心。這個核心最終可能會成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的其中一種,這取決於它的質量。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星
    天狼星A和B,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類似於太陽)恆星和一顆白矮星北京時間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我們研究宇宙中的天體時這種情況下,失去外殼的恆星內部會產生「奇特的」白矮星,比如氖白矮星或鎂白矮星。不過,這些一般宿命——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僅代表了我們所知道的可能性。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 天狼星A和B,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類似於太陽)恆星和一顆白矮星北京時間 10 月 3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我們研究宇宙中的天體時,它們通常分為兩類:1、自發光天體,比如恆星,它們可以自己產生光;2、非自發光天體,需要外部能源才能讓自己被看見。
  • 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中子星
    而在中子星裡,壓力是如此之大,白矮星中的電子簡併壓再也承受不起了: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中子簡併壓支撐住了中子星,阻止它進一步壓縮。而整個中子星就是由這樣的原子核緊挨在一起形成的。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質量非常大以至於巨大的引力讓光線都是呈拋物線掙脫。
  • 驚喜: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星
    天狼星A和B,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類似於太陽)恆星和一顆白矮星該壓力來自正在發生的氘聚變反應,正好與引力抵消。  在大多數情況下,在這團巨大的雲氣中,會有很多個核心在拼命成長,為自己吸引更多質量,並不斷遠離其他原恆星。在這場競爭中,有贏家也有輸家,因為一些原恆星可以獲得足夠的質量以加熱到大約400萬開氏溫度以上。這時候,它們就可以點燃鏈反應。
  • 驚喜: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星
    來源:新浪科技天狼星A和B,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類似於太陽)恆星和一顆白矮星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我們研究宇宙中的天體時,它們通常分為兩類:1、自發光天體,比如恆星,它們可以自己產生光;2、非自發光天體,需要外部能源才能讓自己被看見。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因此,我們今天不說黑矮星,主要說說白矮星和中子星。白矮星和中子星存在的依據是什麼?我們知道,宇宙中任何天體物質都受萬有引力定律約束,這個定律表達式為:F=GMm/r。恆星是巨大天體,自身引力壓力巨大,具有一直坍縮的態勢。但核心在高溫高壓下激發了核聚變,巨大的輻射壓抵消了恆星自身的引力壓,就維持了一個平衡,這個階段就叫恆星的主序星階段。恆星到了演化後期,核心核聚變能量耗盡,沒有了輻射壓抵抗恆星自身引力,恆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外圍物質就會急劇向中心坍縮。
  • 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嗎?
    白矮星中子星,也可以叫脈衝星,但是有區別的是中子星就是脈衝星,脈衝星不一定是中子星。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很高,比白矮星的溫度高很多,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1000萬攝氏度,內部溫度超過6億攝氏度。密度也比白矮星大,在中子星上,每一立方釐米的物質可以達到10億噸。並且它的旋轉速度極快。
  • 恆星晚年演化過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哪一種才是終點?
    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氣態氫組成的,並在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元素,一旦恆星內部的氫元素耗盡之後,就意味著這顆恆星走向死亡。根據恆星和太陽的質量對比,恆星死亡之後會產生四種結局,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其中產生中子星和黑洞的過程中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現象。
  • 當你改變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看完細思極恐
    事實上,如果你忽略化學成分,只考慮重力和壓力,巨行星可被認為是質量非常低的白矮星,它們的物理體徵非常相似。圖解:中子星的模型想像一個體積小的巨行星,比如海王星,這顆行星完全由氣體和簡併壓力支撐。如果我們慢慢地把質量加到海王星上,行星的半徑就會開始增長。當然,重力和壓力也會增加,但不足以抵消體積的增加。這將持續發生,直到此星球有幾十個或數百個木星的大小。
  • 引力波發現未知天體,可能是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夸克星
    但是,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更有可能性的結果:它就是我們尋找很久的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夸克星的預測我們知道恆星的質量非常大,它會在自身的引力下向內收縮,其產生的效果就是讓核心的溫度和壓力變高,核心中的元素就開始發生核聚變,產生更高的溫度和壓力來抵抗引力的收縮,這被稱為流體靜力平衡。
  • 地球可以被壓縮嗎,宇宙中的緻密天體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雖然不能因此否定有地外生物和文明的存在,但它們有能力壓縮地球嗎?誰也不知道。因此把地球壓縮到多小,無法用文明的力量來衡量。那麼我們只能用宇宙中天體的密度來衡量了。白矮星和中子星等緻密天體,就是在極端引力壓力下,把原子都壓變形了,甚至壓碎了,依靠原子外殼形成的支撐力垮塌了,物質成為地球上無法存在的形式。像地球這種質量體積的天體,顯然無法形成這樣巨大的壓力,物質毫無疑問只會保持著118種元素普通物質狀態。
  • 中子星是什麼?中子星分為哪幾種?
    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會成為中子星的。中子星也有三種不同的狀態,分別是普通中子星、脈衝星和磁星。下面來了解下。 中子星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黑洞的密度很大,而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天體。很多恆星在生命最後階段,因為重力奔潰的原因,最終發生了超新爆炸,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會成為中子星。
  • 「黑洞的兄弟」中子星,極度恐怖的星體,你會被撕碎甚至被分解
    因此,在它的內部其實已經誕生了一顆白矮星。此時它的外部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當這個不穩定的狀態達到極限後,它就會進爆發。把除了核心以外的物質都拋出去,然後這個殘留下來的內核就是我們看到的白矮星。此時的白矮星完全是靠電子簡併力來支撐的。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能夠通過超新星爆發而成為一顆中子星,一般認為原始質量在太陽8到30倍之間的恆星最終會形成中子星,而小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由於質量不足,所以核聚變不會推進到鐵元素,通常到達氧就會終止,所以它最終只能坍縮為一顆白矮星。而質量太大的恆星,比如原始質量在太陽質量30倍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異常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坍縮為一個黑洞。
  • 中子星上全是中子嗎?在中子星內部,物質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在已經被證實存在的天體之中,除去黑洞以外,中子星可以說是最為強大的宇宙天體,而這種強大主要體現在它的質量和密度上。這種極為緻密的天體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它的前身通常是一顆大質量的恆星。恆星上的氫元素是有限的,當氫元素消耗殆盡之後,輻射壓減弱,恆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進一步提升,於是氦核聚變被點燃了,整個恆星由氫核聚變進入氦核聚變階段,這也標誌著恆星生命周期之中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了。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在這種不穩定達到極限之後,紅巨星就會發生爆炸,把星體核心以外的物質拋離恆星本體,殘留下來的星體就是白矮星,並且白矮星的內部也不會再發生核聚變反應,此時的恆星也不會又能量產生,白矮星由高密度的物質所產生的電子來支撐,白矮星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矮星的溫度會冷卻,最終會變成黑矮星,但是根據宇宙形成時間的推測,目前宇宙中應該不會有黑矮星的存在。
  • 把整個宇宙壓縮成一個原子核密度,尺寸會有多大?
    只有更大的恆星或者白矮星通過吸積達到一個質量閾值,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其電子簡併壓就無法支撐這種狀態了,就會迅速坍縮成一個中子星。中子星就是電子與原子核擠在了一起,成為原子核密度的物質狀態。這種恆星質量必須達到太陽的8倍以上,演化後期中心停止核聚變後,會把核心物質壓縮成一個中子星;而白矮星通過吸積,質量達到太陽的1.44倍,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就也會坍縮成一個中子星。
  • 太陽未來會是變成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太陽系會消失嗎?
    在不同階段,恆星又有其獨有的名稱,包括:分子雲、主序星(我們的太陽現在正處於主序星的中年期)、紅巨星、超巨星,末期有三種可能的冷態,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就是恆星演化不同階段的形態。恆星從核心開始由內向外一層層將氫聚變成氦,恆星體積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達到紅巨星和超巨星。
  • 如果你相信引力波的話,那麼夸克星存在於中子星內部
    大質量恆星死亡後通過超新星爆發遺留下的殘骸——中子星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為緻密的天體。一顆質量與太陽質量相當的中子星,半徑僅為10公裡左右,密度高達10^15克/立方釐米,這超過了原子核的密度。根據目前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知識人們還不能確定中子星內部究竟是由什麼樣的基本粒子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