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網友:我當時在思考白矮星和中子星的體積問題。但問題卻不在於體積大小,而是當你增加它們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
例如,如果一個白矮星在一個雙星系統內,其中有一個紅巨星正在失去物質,並且這些物質被加入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體積會如何隨時間變化?增加的物質會使它變大,直到它質量過大而坍塌成中子星,還是增加的質量會使它在更多的質量的支撐下加速變小?我認為同樣的類比也可以用於中子星獲得質量,並最終變成黑洞。它的大小如何隨著質量的增加而變化?我同時也認為體積可能不變,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問題是,當物質被加入時,這些恆星的大小會發生什麼變化?
圖解:脈衝星PSR B1509-58的輻射,一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使得周邊氣體X射線發光(金色,來自錢德拉)並且照亮星雲的其他部分,這裡以紅外線可見(藍色與紅色,來自WISE)。
回答:這些是非常有趣的問題,但答案有點複雜,並且「理論」和「現實」中的答案有些不同。白矮星(WDs)和中子星(NSs)是一類物體中的兩個,即「惰性自引力器」,也就是它們純粹用氣壓來支撐自己而不在引力下坍塌。在這種情況下,「氣體」可指我們所熟悉任何的氣體,也可以是在白矮星和中子星中發現的惰性物質。這類中的其他物體包括褐矮星和巨行星。事實上,如果你忽略化學成分,只考慮重力和壓力,巨行星可被認為是質量非常低的白矮星,它們的物理體徵非常相似。
圖解:中子星的模型
想像一個體積小的巨行星,比如海王星,這顆行星完全由氣體和簡併壓力支撐。如果我們慢慢地把質量加到海王星上,行星的半徑就會開始增長。當然,重力和壓力也會增加,但不足以抵消體積的增加。這將持續發生,直到此星球有幾十個或數百個木星的大小。此時,重力和壓力的增加克服了我們增加的質量,物體開始變小。(記住,我們在這裡加入了惰性物質。如果我們加入的是可聚變的氫,我們會得到一顆聚變恆星,這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最終,當你增加了一個太陽左右的質量,你會得到一個和地球差不多大的物體:白矮星。
圖解:白矮星的質量——半徑關係圖
所以你的問題的答案是,對於質量小於木星的物體,增加質量會增加它們的體積;對於質量比木星大的物體,由於重力和壓力的增加,增加質量會減小它們的體積。由於白矮星和中子星比木星質量大得多,它們的體積也隨質量的增加而減小。
在現實中,當一個雙星系統將物質傾倒到白矮星上時,一顆新星就會出現,並將大部分多餘的物質送回太空。
然而,如果白矮星通過這個過程獲得足夠的質量,它將坍塌成I型超新星。超新星太強大了,可能不會留下中子星,白矮星也會被炸裂。另一方面,一顆中子星如果積聚了過多的質量,的確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中子星是一顆巨恆星坍縮的核心,在坍縮之前,它的總質量在10到29個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是最小和密度最大的恆星,不包括假設的夸克星和奇異星。中子星的半徑約為10公裡(6.2英裡),質量低於2.16個太陽質量。它們是由一顆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再加上引力坍縮造成的,引力坍縮將白矮星的密度壓縮到原子核密度。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
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簡併態物質構成的緻密天體。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圖解: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狼星聯星系統,在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見天狼伴星(天狼B)。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當它們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astro- Renegades-Dave Kornreich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