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改變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看完細思極恐

2021-01-16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網友:我當時在思考白矮星和中子星的體積問題。但問題卻不在於體積大小,而是當你增加它們的質量時會發生什麼。

例如,如果一個白矮星在一個雙星系統內,其中有一個紅巨星正在失去物質,並且這些物質被加入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體積會如何隨時間變化?增加的物質會使它變大,直到它質量過大而坍塌成中子星,還是增加的質量會使它在更多的質量的支撐下加速變小?我認為同樣的類比也可以用於中子星獲得質量,並最終變成黑洞。它的大小如何隨著質量的增加而變化?我同時也認為體積可能不變,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問題是,當物質被加入時,這些恆星的大小會發生什麼變化?

圖解:脈衝星PSR B1509-58的輻射,一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使得周邊氣體X射線發光(金色,來自錢德拉)並且照亮星雲的其他部分,這裡以紅外線可見(藍色與紅色,來自WISE)。

回答:這些是非常有趣的問題,但答案有點複雜,並且「理論」和「現實」中的答案有些不同。白矮星(WDs)和中子星(NSs)是一類物體中的兩個,即「惰性自引力器」,也就是它們純粹用氣壓來支撐自己而不在引力下坍塌。在這種情況下,「氣體」可指我們所熟悉任何的氣體,也可以是在白矮星和中子星中發現的惰性物質。這類中的其他物體包括褐矮星和巨行星。事實上,如果你忽略化學成分,只考慮重力和壓力,巨行星可被認為是質量非常低的白矮星,它們的物理體徵非常相似。

圖解:中子星的模型

想像一個體積小的巨行星,比如海王星,這顆行星完全由氣體和簡併壓力支撐。如果我們慢慢地把質量加到海王星上,行星的半徑就會開始增長。當然,重力和壓力也會增加,但不足以抵消體積的增加。這將持續發生,直到此星球有幾十個或數百個木星的大小。此時,重力和壓力的增加克服了我們增加的質量,物體開始變小。(記住,我們在這裡加入了惰性物質。如果我們加入的是可聚變的氫,我們會得到一顆聚變恆星,這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最終,當你增加了一個太陽左右的質量,你會得到一個和地球差不多大的物體:白矮星。

圖解:白矮星的質量——半徑關係圖

所以你的問題的答案是,對於質量小於木星的物體,增加質量會增加它們的體積;對於質量比木星大的物體,由於重力和壓力的增加,增加質量會減小它們的體積。由於白矮星和中子星比木星質量大得多,它們的體積也隨質量的增加而減小。

在現實中,當一個雙星系統將物質傾倒到白矮星上時,一顆新星就會出現,並將大部分多餘的物質送回太空。

然而,如果白矮星通過這個過程獲得足夠的質量,它將坍塌成I型超新星。超新星太強大了,可能不會留下中子星,白矮星也會被炸裂。另一方面,一顆中子星如果積聚了過多的質量,的確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中子星是一顆巨恆星坍縮的核心,在坍縮之前,它的總質量在10到29個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是最小和密度最大的恆星,不包括假設的夸克星和奇異星。中子星的半徑約為10公裡(6.2英裡),質量低於2.16個太陽質量。它們是由一顆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再加上引力坍縮造成的,引力坍縮將白矮星的密度壓縮到原子核密度。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

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簡併態物質構成的緻密天體。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圖解: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狼星聯星系統,在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見天狼伴星(天狼B)。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當它們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astro- Renegades-Dave Kornreich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質量變化後會發生什麼?
    問題:我一直為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大小問題而感到疑惑。然而這次我詢求的並不是它們的大小本身,而是當物質施加在它們身上時所引發的一系列變化。用一個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巨星組成的聯星系統來舉例,如果紅巨星的物質轉移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大小將如何隨著時間變化?這顆白矮星會因為這些附加質量而一直增大,直到它坍塌成一顆中子星?還是說它會因為質量過大而繼續收縮?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分別是多少?
    【每日科技網】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前身都是恆星,它們的最主要區別在於質量不同。恆星的質量大小決定著最終會演化成什麼天體,白矮星和中子星是兩種可能的結局。在銀河系的一千多億顆恆星中,98%的恆星質量都是小於太陽8倍,這意味著它們最終都會演化為白矮星。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在這種不穩定達到極限之後,紅巨星就會發生爆炸,把星體核心以外的物質拋離恆星本體,殘留下來的星體就是白矮星,並且白矮星的內部也不會再發生核聚變反應,此時的恆星也不會又能量產生,白矮星由高密度的物質所產生的電子來支撐,白矮星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矮星的溫度會冷卻,最終會變成黑矮星,但是根據宇宙形成時間的推測,目前宇宙中應該不會有黑矮星的存在。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有什麼區別呢?
    白矮星    中子星的密度為10的11次方千克/立方釐米, 也就是每立方釐米的質量竟為一億噸之巨!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釐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事實上,中子星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裡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我們的太陽死後會變成什麼?
    等等等等……然而,有時候神奇的大自然會給我們幫大忙,在兩種事物中劃出準確的分割線,就比如區分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它們可能都是已經逝去恆星的殘骸,區分它們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它們如何抵抗那勢不可擋的重力。
  • 一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放在地球上會怎樣?
    其實這個結局並不複雜,對地球沒有任何影響,根本啥也不會發生。 緻密的天體 實際上,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是宇宙中的緻密天體,質量未必比恆星大,但密度都要比普通的天體大得多。比如:中子星一勺子大概就是一立方立釐米,質量差不多就得有好幾億噸重。
  •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恆星的最終結果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我們經常說的恆星就是宇宙中的一種天體,我們都知道太陽就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就在於,恆星是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而行星卻不能自己發光發熱,如果當一個恆星的能量消耗完時,它們處於內部核變的時期結束以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就是黑矮星,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他們的質量差別卻是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一樣
  • 錢德拉塞卡極限和奧本海默極限為什麼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生死線?
    白矮星質量一般從太陽0.5倍到1.44倍,中子星質量不超過太陽的3.2倍。由此可見,恆星死亡時,絕大部分質量會通過散逸或爆發回歸太空,只留下一小部分成為至密天體。這兩種至密天體都是由量子簡併壓支撐著自身巨大的引力壓而存在的。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那麼,廣袤的宇宙,又是什麼力學統治著世界?難道也存在量子效應主導的天體現象嗎?回答是的,恆星演化終結殘留下的中心天體,諸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它們就是量子物理控制宇宙的案例。量子效應導致的力量無處不在,然而在宏觀條件下,其波動性遠遠小於粒子特性,所以量子效應可以忽略不計。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你是否曾想過當一個恆星,或者是太陽將他的燃料和能量全部耗盡會發生什麼?「什麼是白矮星?」這個問題就此誕生。恆星也是有壽命的,他們也在不斷的演化和改變。在他們生命的初期,恆星是由含有灰塵和氣體的雲通過引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的。
  • 白矮星●中子星●夸克星●小黑洞
    (3)中子星(neutron star):中子星,是恆星爆炸後所遺留的骸骨。當恆星質量≥1.44個⊙太陽質量時,壽命縮短而發生超新星爆炸。其外殼蒸發剝離,核心遺骸變成中子星。中子星質量約為0.7~0.75個太陽質量。超新星爆炸氣浪產生碳氮氧(CNO),是地球碳基生命的源泉,事件發生在46億年前。而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銀河系裡中子星的總數至少應該在20萬顆↑。中子星引力坍縮已經強大到:不僅壓垮了原子結構,甚至壓垮了原子核結構。並且把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電子,簡併壓縮成不帶電的中子。
  • 宇宙盡頭:人類在未來會變成什麼?宇宙的盡頭又是什麼?細思極恐
    宇宙大的簡直沒有邊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銀河系中,也渺茫的,就像一粒塵埃,而我們的銀河系在宇宙中,更是渺茫的,連塵埃都算不上,因為我們的宇宙太大了,那麼,人類在未來會變成什麼?宇宙的盡頭又是什麼?這部科幻短片《宇宙的盡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宇宙的奧秘吧!在我們的印象中,宇宙是不是很漂亮呢?
  •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告訴了我們答案
    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這兩位科學家的名字,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知道宇宙當中存在恆星和行星這兩種星球,其中恆星的質量和體積都比較大,所以內部能夠啟動熱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恆星釋放能量是需要消耗自身的質量的,而當恆星的質量消耗殆盡時,就會經過它的「主序星」階段,開始下一階段的演化。而恆星的最終演化,通常都會走向三個結局: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那麼恆星演化成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極限,分別都是什麼呢?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質量最大又能夠有多大呢?
  • 當你吃一勺中子星進肚子,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
    恆星的後續變化是由恆星的質量決定的,太陽這樣的恆星最終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質量更高的恆星會演化為「中子星」或者是「黑洞」。 「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體,中子星產生的引力可以讓光線扭曲,科學家甚至在中子星的附近找到了時空彎曲的證據。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軟著陸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恆星發生核聚變演化到生命的後期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至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要看恆星的質量大小。這三類天體都屬於緻密星,簡單來說就是密度大。黑洞這種特殊的天體自不必說,已經達到了特殊的狀態。中子星的密度比黑洞稍小,一立方釐米至少可以達到幾億噸,但是這種特殊的物質結構需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維持,單獨出來的中子星碎片並不能維持下去。這樣大質量小體積的碎片掉落在地球之上,會產生兩方面的作用,首先來說這個碎片在和地球之間的引力作用下會被加速,最終在地球上,甚至會穿過地球最終停到地球的中心,這樣地球很可能就分崩離析了。
  • 很多自己發光的天體並不一定是恆星 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不是
    最先發生的事情是,氘(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的氫同位素)與一個自由質子融合,形成一個氦-3核:具有兩個質子和一個中子。過了這一關之後,星雲正式成為「原恆星」:繼續從周圍分子雲中積累質量的一大團物質,其核心由壓力支撐。該壓力來自正在發生的氘聚變反應,正好與引力抵消。在大多數情況下,在這團巨大的雲氣中,會有很多個核心在拼命成長,為自己吸引更多質量,並不斷遠離其他原恆星。
  • 胎停育和老公的精子有關?看完後細思極恐!
    原標題:胎停育和老公的精子有關?看完後細思極恐! 為什麼懷孕期間突發胎停?其實很多夫妻都不知道其實胎停的另一個願意來自老公!意思就是說懷孕期間老公的精子有這5個問題,妻子胎停的概率就會很大!無緣無故失去一個寶寶,對於女性而言是一件既傷心又羞愧的事情!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星
    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造成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這樣的。
  • 一小塊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會怎樣?會衰變出黃金,還是會爆炸?
    而中子星是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核外電子不相容的簡併力被引力突破壓入了原子核,和質子中和成了中子,我們可確信的是穩定的中子幾乎就是不會發生改變的。因此各位不要奢望這些中子星物質到了地球上突然會膨脹成普通物質,這是不會發生的。一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命運會如何?
  • 宏觀世界宇宙之大,微觀世界細菌病毒之小,讓人細思極恐嗎?
    所謂細思極恐是一個現代網絡興起的流行用語,意思是初看沒什麼,仔細想想,就會感到越來越恐怖,而且越思量越恐怖,最後恐怖到極點。那麼人類有些什麼可以細思極恐的呢?其實也可以說很多很多,每一件事情細思一下,都有極恐之處;但也可以說沒有,人們天天過生活,如果有那麼多的極恐還咋活?有這種情結的人是過於矯情罷了,沒事找事。既然矯情,今天就也來矯情一下,先說說大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