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源流——恆星演化1

2021-01-18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一、恆星演化的概念

恆星演化就是一顆恆星誕生、成長成熟到衰老死亡的過程,恆星演化是是十分緩慢的過程。天文學家根據對各種各樣的恆星的觀測和理論研究,弄清楚了恆星的一生是怎樣從孕育到誕生,再從成長到成熟,最後到衰老、死亡的整個過程。

恆星的生命是十分漫長的,在其生命的主要階段,演化也是十分緩慢的。根據放射性元素的測定,地球的年齡已經46億年了。作為恆星的太陽,年齡當然不會比地球小。像我們人類一樣,恆星也有各自的年齡,它們中間也有年輕、中年和老年之分。一顆恆星從誕生到死亡,要經過幾百萬年甚至上百億年的時間。

二、恆星的誕生

恆星的演化開始於巨分子雲。一個星系中大多數虛空的密度是每立方釐米大約0.1到1個原子,但是巨分子雲的密度是每立方釐米數百萬個原子。一個巨分子雲包含數十萬到數千萬個太陽質量,直徑為50到300光年。

在巨分子雲環繞星系旋轉時,一些事件可能造成它的重力坍縮。巨分子雲可能互相衝撞,或者穿越旋臂的稠密部分。鄰近的超新星爆發拋出的高速物質也可能是觸發因素之一。最後,星系碰撞造成的星雲壓縮和擾動也可能形成大量恆星。

坍縮過程中的角動量守恆會造成巨分子雲碎片不斷分解為更小的片斷。質量少於約50太陽質量的碎片會形成恆星。在這個過程中,氣體被釋放的勢能所加熱,而角動量守恆也會造成星雲開始產生自轉之後形成原恆星。

恆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的星雲氣體和灰塵所掩蓋。通常,正在產生恆星的星源會通過在四周光亮的氣體雲上造成陰影而被觀測到,這被稱為包克球。

質量非常小的原恆星溫度不能達到足夠開始氫的核融合反應,它們會成為棕矮星。恆星和棕矮星確切的質量界限取決於化學成分,金屬成分(相較之下比氦更重的元素)越多的界限越低。金屬成分和太陽相似的原恆星,其界限大約是0.075太陽質量。質量大於13木星質量(MJ)的棕矮星,會進行氘的融合反應,而有些天文學家認為這樣的恆星才能稱為棕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棕矮星小的天體則被分類為次恆星天體。這兩種類型,無論是否能燃燒氘,它的光度都是黯淡並在數億年的歲月中逐漸冷卻,慢慢的步向死亡。

質量更高的原恆星,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1,000萬K,可以開始質子-質子鏈反應將氫先融合成氘,再融合成氦。在質量略大於太陽質量的恆星,碳氮氧循環在能量的產生上貢獻了可觀的數量。核融合的開始會導致流體靜力平衡短暫的失去,這是核心向外的「輻射壓」和恆星質量引起的「重力壓」之間的平衡,以防止恆星進一步的「重力塌縮」,但恆星迅速的演變至穩定狀態。

新誕生的恆星有各種不同的大小和顏色。光譜類型的範圍從高熱的藍色到低溫的紅色,質量則從最低的0.085太陽質量到超過20倍的太陽質量。恆星的亮度和顏色取決於表面的溫度,而表面溫度又由質量來決定。

新誕生的恆星會落在赫羅圖的主序帶上一個特定的點。小而冷的紅矮星以緩慢的入速度燃燒氫,可以在主序帶上滯留數百億年,而質量大且熱的超巨星只能在主序帶上逗留數百萬年。像太陽這種大小居中的恆星,在主序帶上停留的時間大約是100億年。太陽被認為正在期壽命的中間點上,因此它還在主序帶上。一但恆星消耗掉核心內大部份的氫之後,它就會離開主序帶。

三、恆星的成熟

依據恆星誕生時的質量,在經歷數百萬至數十億年後,在核心持續進行的核融合反應在核心累積了大量的氦。質量越大和越熱的恆星製造氦的速度比質量小和冷的恆星更快。

累積的氦,密度比氫更高,因為自身的壓縮和核反應的持續進行而逐漸增加。必須藉由更高的溫度抵抗因壓縮而增強的重力,來維持穩定的平衡。

最後,核心能供應的氫會被耗盡,就沒有由氫的核融合產生向外的壓力來抵抗重力。它將收縮直至電子簡併變得足以抵抗重力,或是核心有足夠的溫度(一億度K)可以燃燒氦,哪一種情況會先發生取決於恆星的質量。

低質量恆星:在低質量恆星停止經由核反應產生能量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目前還無法直接得知:目前認知的宇宙年齡只有137億歲,比低質量恆星會停止核反應的時間還短(在某些情況下,少了幾個數量級),所以目前的理論都是根據計算機模擬塑造的。

質量低於0.5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核心的氫融合停止之後,很單純的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質量在核心產生足夠的壓力,因此不能進行氦核的融合反應。它們將成為紅矮星,像是比鄰星,其中有些的壽命會比太陽長上數千倍。目前的天文物理學模型認為0.1太陽質量的恆星,在主序帶上停留的時間可以長達6兆年,並且要再耗上數千億年或更多的時間,才會慢慢的塌縮成為白矮星。如果恆星的核心變得停滯(被認為有點像現在的太陽),它將始終都被數層氫的外層包圍著,這些也許都是在演化中產生的氫層。但是,如果恆星有著完全的對流(這種想法被認為是低質量恆星的主角),在它的周圍就不會分出層次。果真如此,它將如同下面所說的中等質量恆星一樣,它將在不引起氦融合的情況下發展成為紅巨星;換言之,它將單純的收縮,直到電子簡併壓力阻止重力的崩潰,然後直接轉變成為白矮星。

中等尺度恆星:在另一種情況,在核心外圍數層含有氫的殼層在核融合反應的加速下,立刻造成恆星的膨脹。因為這是在核心外圍的數層,因而它們所受到的重力較低,它們擴張的速率會比能量增加的更快,因此會造成溫度的下降,並且使得它們比在主序帶的階段還要偏紅。像這樣的恆星就稱為紅巨星。

根據赫羅圖,紅巨星是不在主序帶上的巨大恆星,恆星分類是K或M,包括在金牛座內的畢宿五和牧夫座的大角星,都是紅巨星。

質量在數個太陽質量之內的恆星在電子簡併壓力的支撐下,將發展出外圍仍然包覆著氫的氦核心。它的重力將數層的氫直接擠壓在氦核上,這造成氫融合的反應速率比在主序帶上有著相同質量的恆星更快。這反而使恆星變得更為明亮(亮度增加1,000至10,000倍)和膨脹;膨脹的程度超過光度的增加,因而導致有效溫度的下降。

恆星膨脹的是在外圍的對流層,將物質由靠近核融合的區域攜帶至恆星的表面,並經由湍流與表面的物質混合。除了質量最低的恆星之外的所有恆星,在內部進行核融合的物質在這個點之前都是深埋在恆星的內部,經由對流的作用使核融合的產物第一次可以在恆星的表面被看見。在這個階段的演變,結果是很微妙的,最大的效應是對氫和氦的同位素造成的改變,但是尚未能觀測到。有作用的是出現在表面的碳氮氧循環,較低的12C/13C比率和改變碳和氮的比率。這些是由分光學上發現的,並且在許多演變中的恆星上被測量到。

當圍繞著核心的氫被消耗時,核心吸收產生出來的氦,進一步造成核心的收縮,並且使殘餘的氫更快的進行核融合,這最終將導致氦融合(包括3氦過程)在核心進行。在質量比0.5太陽質量更大的恆星,電子簡併壓力也許能將氦融合的延後數百萬至數千萬年;在更重的恆星,氦核和疊加在外數層氣體的總質量,將使得電子簡併壓力不足以延遲氦融合的過程。

當核心的溫度和壓力足以引燃核心的氦融合時,如果電子簡併壓力是支撐核心的主要力量時,將會發生氦閃。在質量更巨大的核心,電子簡併壓力不是支撐核心的主要力量,氦融合的燃燒相對的會較為平靜的進行。即使發生氦閃,快速釋放能量(太陽能量的108數量級)的時間也較短暫,所以在恆星外面可以觀察到的表面層也不會受到影響。由氦融合產生的能量會造成核心的擴張,因此疊加在核心外層的氫融合速率會減慢,使得總能量的產生降低。所以,恆星會收縮,雖然不是所有的都會再回到主序帶,它會在赫羅圖的水平分支上遷移,在半徑上逐漸收縮和增加表面的溫度。

在恆星消耗了核心的氦之後,融合在包含了碳和氧的高熱核心附近繼續進行。恆星隨著進入赫羅圖上的漸近巨星分支,與原始的紅巨星演變平行,但是能量的產生較快(因而持續的時間也較短)。在能量輸出上的變化造成恆星大小和溫度周期性的變化。能量輸出的本身降低了能量放射的頻率,伴隨的還有經由強烈的恆星風和猛烈的脈動造成質量損失率的增加。在這個階段的恆星,根據它們呈現的明顯特徵被稱為晚期型恆星、OH-IR恆星或米拉型恆星。被逐出的氣體是來自恆星的內部,也含有相對豐富的被創造元素,特別是碳和氧的豐度與恆星的類型有關。由氣體構成的膨脹裝的氣殼稱為環星包(circumstellar envelope),並且會隨著遠離恆星而逐漸降低溫度,而允許微塵和分子的形成。在理想的情況下,來自核心的高能量紅外線輸入環星包後會激發形成邁射。

氦燃燒的速率對溫度極端的敏感,會導致極大的不穩定性。巨大的脈動組合,最終將給恆星足夠的動能外面的數層氣殼拋出,形成潛在的行星狀星雲。依然留存在星雲中心的恆星核心,溫度會逐漸下降而成為小而緻密的白矮星。


【長按識別下面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從恆星演化來認識宇宙演化
    關鍵詞:恆星演化 宇宙演化元子場 現象學 超越現象學系統唯物論人類的文明是由迷信愚昧走向科學智慧而自信1. 從恆星演化認識宇宙演化局限於現象域的現代物理學不可能認識到宇宙演化真實的物理。1.1 元子場也是恆星演化場元子場不僅是傳統以太說沒有認識到的真實的以太,以不同條件的不同運動形成不同場的微粒子近距作用傳遞了現象上超距作用
  • 恆星演化規律揭示殘酷現實:黑洞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屬
    >,人類的結局可想而知。1.恆星的演化第1階段——恆星的形成最早的宇宙充滿宇宙塵埃,宇宙塵埃聚集,逐漸構成形成恆星和星系的原始狀態-星雲。星雲的質量與恆星差不多,但是體積卻要大成千上萬倍。經過聚集的恆星逐漸向恆星演化。
  • 恆星演化規律最終結果,黑洞將會是太陽、地球、人類的最終歸宿
    宇宙的基本單位是恆星,太陽是無數普普通通恆星當中的一顆。恆星的生命演化結局告訴我們,宇宙最終都會走向枯燥乏味的未來,我們的太陽總有一天會演變成為一個黑洞,人類的結局可想而知。
  • 宇宙恆星的演化過程
    恆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的星雲氣體和灰塵所掩蓋。通常,正在產生恆星的星源會通過在四周光亮的氣體雲上造成陰影而被觀測到,這被稱為博克球狀體。博克球狀體成年期時形成主序星,此時恆星的亮度和顏色依賴於其表面溫度,而表面溫度則依賴於恆星的質量。太陽此時是一顆黃矮星,是主序星的一種,再過50億年左右才會演化進入下一階段。
  • 演化晚期的恆星——紅巨星
    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紅巨星曆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紅巨星的演化過程質量在太陽的9至40倍之間的恆星,在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之後,燃燒將會移至核心外圍的氫氣層。
  • 太陽或許將成為紅巨星,演化晚期的恆星——紅巨星
    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紅巨星曆時只有數百萬年不等,紅巨星時期的恆星表面溫度相對很低,但極為明亮,之所以被稱為紅巨星是因為看起來的顏色是紅的,體積又很巨大的緣故。
  • 恆星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上述圖片裡解釋了什麼是「光譜光度圖」,這是一個天文學家繪製恆星特徵的圖表。在光譜光度圖中,總亮度(稱為「光度」或「絕對星等」)相對於恆星的表面溫度繪製。當恆星經歷其生命周期時,不同時期對應光譜光度圖的不同位置。上面的頁面裡顯示了一般恆星和「失敗的恆星」在光譜光度圖中的生命周期軌跡,如木星。
  • 恆星存在演化周期,如果恆星都熄滅了,宇宙會是什麼樣子?
    恆星的確存在生命周期,如果時間足夠長,或許會有所有恆星都熄滅的一天吧!根據恆星演化理論,一顆恆星由星雲塌縮而來,恆星經歷主序星和紅巨星時期後,有可能演化為行星狀星雲,或者超新星爆炸後形成星雲,也會有部分質量轉變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
  • 太陽還能活多久——恆星演化
    質量比太陽大的恆星則能燃燒相對較少的時間。這是因為,恆星質量越大往往意味著恆星的體積就越大,所以燃料消耗速度會更快,壽命變短。在主序星結束階段,恆星便會進入晚年時期,首先會變為紅巨星。紅巨星的體積比主序星要大很多倍。
  • 中國LAMOST發現改寫恆星演化理論的黑洞
    而恆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形成的,對於恆星而言,它的一生就跟我們人類一樣,有著出生、長大、死亡,它誕生於星雲,在核聚變反應中度過自己的大部分時光,當核聚變反應結束,沒有向外的熱壓力與引力相抗衡,它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坍縮的命運。
  • 信步天庭,大放異彩——恆星的演化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對準類太陽質量恆星,一同觀賞它在誕生之後是如何演化的。處於紅巨星階段的類太陽恆星的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大角星(Arcturus),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1倍,半徑25倍,視星等-0.04等、距離地球36光年。大角星是全夜空第3亮的恆星,目前處於氫殼層燃燒階段,並在沿著紅巨星支上升,光度是太陽的170倍,輻射大多位於光譜的紅外範圍內。
  • 恆星分很多種,來看看各種恆星的演化和結局
    恆星是依靠自身核聚變可以發熱發光的天體(多指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不過由於恆星的質量大小不一,恆星自身的演化過程也很不相同。
  • 星塵的記憶:恆星演化與元素起源
    如果把宇宙比作生產元素的「工廠」,那麼恆星就是生產元素的「車間」。在恆星的演化過程中,各種元素逐漸誕生。這些元素隨著塵埃或氣體飄散至星際空間,在億萬年之後,成為構築星系、太陽、地球和我們人類的原料。接下來,我們將追溯星塵的記憶,去探尋各種元素的起源。從元素周期表說起元素是宇宙的基石。
  • 恆星演化末期爆炸之超新星
    恆星演化到末期發生爆炸是一種什麼樣的壯景?當然我們不可能近距離的觀察到,我們只能利用儀器設備來觀測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會經歷一種劇烈爆炸。形成原因恆星從中心開始冷卻,它沒有足夠的熱量平衡中心引力,結構上的失衡就使整個星體向中心坍縮,造成外部冷卻而紅色的層面變熱,如果恆星足夠大,這些層面就會發生劇烈的爆炸
  • 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恆星和星雲宇宙中的恆星也如同人一樣,有生也有死,所謂「恆星不恆」就是這個道理。每一種不同類型的恆星其實就是質量各不相同的恆星處於由生到死的不同演化階段的表觀特徵。赫-羅圖根據恆星的物理性質和不同的演化階段,每一顆恆星都可以被歸類並分布在赫-羅圖上不同的區域。
  • 隨著太陽的演化,人類會轉移到火星生存?
    由此原恆星編程一顆有固定質量的年輕恆星。年輕恆星恆星演化的幾種可能>一顆恆星的演化基本上由他的質量決定,質量決定了引力。質量再大的恆星會在演化成中子星後進一步坍縮成黑洞。具體演化細節在下篇文章描述。太陽的演化太陽是一顆典型的恆星,所以太陽自然遵循恆星的演化規律。科學家們推算,根據太陽的質量,太陽將會演化為紅巨星,而後演化成一顆白矮星。
  • 不是所有的恆星都會演化成黑洞,但所有的黑洞終將會消失
    為什麼一些恆星終將演化成黑洞? 這是恆星的引力與內壓力所決定的。兩種力相互對立,恆星的引力作用於恆星表面物質,使物質有內陷的趨勢。同時,恆星的內壓力在恆星表面產生向外的力,使物質有向外擴張的趨勢。
  • 「赫羅圖」不僅反映了不同類型恆星的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恆星的演化
    ,通過觀測恆星的光度、溫度的物理量,當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之後,天文學家自然地想去了解這些物理量之間或者說恆星的分布是不是遵循某種特定的規律,上個世紀丹麥的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美國的天文學家「羅素」,他們就最先研究了這個問題。
  • 恆星中的最大塊頭——R136a1恆星
    > 每當我們抬頭一看,也許天上也真有一顆顆星星在看著我們,還記得在我們小時候,在談到一顆顆星星的時候,我們最會習慣性地說它大還是不大,那麼問題來了,哪一顆恆星才是恆星中的最大塊頭呢
  • 帶你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
    恆星由誕生到死亡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也說明了宇宙間所有的東西都不是永恆的,就像一個人一樣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只是人類的生命太過於短暫而沒有機會去看到那些看似永恆的變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走進比恆星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及其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