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盤被其三顆中心恆星撕裂了

2020-09-04 科技領航人

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已經確定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證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圓盤扭曲,並留下傾斜的圓環。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與《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不同,外來行星可能在多顆恆星周圍的彎曲圓盤中形成傾斜環。由於使用了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ESO的VLT)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觀測,使得結果成為可能。


圖註:ESO與之合作的ALMA和ESO超大型望遠鏡上的SPHERE儀器為GW Orionis成像,GW Orionis是具有特殊內部區域的三星系統。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該物體具有彎曲的行星形成盤,其環未對準。特別是,SPHERE圖像(右圖)使天文學家第一次看到了該環投射在光碟其餘部分上的陰影。 這有助於他們弄清楚環和整個盤的3D形狀。左側面板顯示了光碟內部區域(包括環)的藝術印象,該印象是基於團隊重建的3D形狀。

我們的太陽系非常平坦,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繞行。但是並非所有的恆星系統都如此,特別是對於圍繞多顆恆星的行星形成盤來說,就像新研究的對象:GW Orionis。這個系統位於獵戶座(Orion)星座中,距地球僅1300光年遠,它有三顆恆星和一塊變形的、分開的圓盤圍繞它們。

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斯特凡·克勞斯(Stefan Kraus)說:「我們的圖像揭示了一種極端情況,該情況下,行星盤一點也不平坦,扭曲並且有未對準的環從圓盤上脫落。」未對準的環位於行星盤的內部,靠近三顆恆星。

這項新研究還表明,該內環包含30個地球質量的塵埃,這些塵埃足以構成行星。小組成員亞歷山大·克雷普林(Alexander Kreplin)表示:「在未對準環內形成的任何行星都將在高度傾斜的軌道上繞恆星運行,而且我們預測,在未來的行星成像活動中,例如在ELT上,將會發現許多傾斜、寬間隔軌道上的行星。」埃克塞特大學(Ex埃克塞特大學)的望遠鏡,指的是ESO的超大型望遠鏡,該望遠鏡計劃於十年後晚些時候開始運行。由於天空中超過一半的恆星是由一個或多個伴星所生,因此這帶來了令人興奮的前景:可能存在未知數量的系外行星,它們的恆星圍繞非常傾斜和遙遠的軌道運行。

為了得出這些結論,研究小組觀察了GW Orionis超過11年。從2008年開始,他們在智利的ESO的VLT幹涉儀上使用了AMBER和後來的GRAVITY儀器,該儀器結合了來自不同VLT望遠鏡的光,研究了系統中三顆恆星的引力舞並繪製了它們的軌道。埃克塞特大學和萊斯特大學的艾莉森·揚說:「我們發現這三顆恆星不在同一平面上繞行,但是它們的軌道相對於彼此以及相對於行星盤是錯位的。」


圖註:GW Orionis周圍盤的圖像,熱塵埃散發(A和B)和散射光(C和D)

他們還使用ESO的VLT上的SPHERE儀器和ESO參與的ALMA觀察了該系統,並且能夠對內圈成像並確認其未對準。ESO的SPHERE還允許他們第一次看到該環在行星盤其餘部分上投射的陰影。這有助於他們弄清楚環和整個圓盤的3D形狀。

國際團隊包括來自英國、比利時、智利、法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然後將其詳盡的觀察結果與計算機仿真相結合,以了解系統發生了什麼。他們首次能夠將觀察到的失準與理論上的「行星盤撕裂效應」清楚地聯繫起來,這表明恆星在不同平面中相互衝突的引力會扭曲和破壞其行星盤。

圖註:散射光模型,用於確定環的偏心率和3D方向以及行星盤翹曲的幾何形狀。

他們的模擬表明,三顆恆星的軌道未對準可能導致其周圍的盤破裂成不同的環,這正是他們在觀測中看到的。觀察到的內圈形狀還與根據數值模擬得出的關於行星盤將如何撕裂的預測相匹配。

有趣的是,另一個使用ALMA研究同一系統的團隊認為,需要另一種成分來理解該系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賈慶青說:「我們認為在這些環之間必須存在一個行星,以解釋行星盤撕裂的原因。」他於今年五月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了對GW Orionis的研究成果。他的團隊在ALMA觀測中發現了三個塵埃環,最外面的塵埃環是在形成行星盤中觀測到的最大塵埃環。

ESO的ELT和其他望遠鏡的未來觀測結果,可能會幫助天文學家充分了解GW Orionis的本質,並揭示其三顆恆星周圍形成的年輕行星。

相關焦點

  • 這個「盤」你想不到!研究發現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
    圖片來源:ESO/Exeter/Kraus等人近日,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表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其扭曲和具有傾斜的環。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個恆星系統,其行星可能形成於圍繞多顆恆星的彎曲星盤的塵埃和氣體環中。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 恆星引力「舞蹈」撕裂行星盤
    本報訊 近日,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表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其扭曲並產生傾斜的環。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個恆星系統,其行星可能形成於圍繞多顆恆星的彎曲星盤的塵埃和氣體環中。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 新發現:三恆星系統的奇特原行星盤
    科學家認為原行星盤可能被恆星的引力拉斷了,或者是盤中誕生了一顆新行星。新發現的原行星盤隸屬於編號為GW Orionis的三恆星系統,它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約1,312光年。新觀測表明這個三星系統的大型原行星盤中有三個方向不同的獨立的環,它們位於距其中心約46、185和340天文單位的位置。其中內環相對於兩個外環和三恆星系統非常不對齊。如果有行星在內外環之間的間隙中形成,那麼它的位置將離恆星非常遠。
  • 視頻記錄黑洞撕裂恆星瞬間
    望遠鏡捕捉到一顆垂死的恆星在被一個超級黑洞撕裂時發出的罕見閃光。這一罕見的潮汐撕裂事件是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此類事件,相距距離僅為2.15億光年。在潮汐撕裂事件中,恆星會被「意面化」(變成義大利細麵條狀)。
  • 圍繞原恆星的奇怪環表明行星的形成比想像的要早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一顆新生恆星周圍發現的環可能暗示著行星的誕生比先前認為的要早。恆星由濃密的雲層產生,濃密的雲層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坍塌。隨著新生恆星或原恆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覆蓋層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縮小,圍繞它的盤會形成,這會引起幼小的行星或原行星。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在太陽系外空間苦苦尋找了許多年,一直在觀測驗證距離太陽系以外的其他圍繞恆星運行的遙遠行星。研究結果表明:幾顆恆星的存在會影響行星形成和發展。耶拿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大學天文臺的Mugrauer的這項研究現已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雜誌上。
  • 宇宙暴力 黑洞撕裂吞噬恆星
    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黑洞吞噬附近的恆星聽起來似乎很科幻,卻也時常在宇宙上演。恆星必須非常接近黑洞時才能發生,所以這是非常罕見。
  • 嬰兒行星什麼樣?科學家通過氣體運動「偵查」到了幾顆
    ▲在一顆年輕恆星周圍形成的原行星的藝術想像圖。兩個獨立的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三顆年輕行星在圍繞一顆被稱為HD 163296的嬰兒恆星的軌道上運動。天文學家使用一種在原行星盤內的氣體流中確認異常特徵的行星搜尋新技術,確認了新形成的行星圍繞我們星系中的嬰兒恆星的明顯標誌:一顆年輕恆星充滿氣體的盤中的三個離散的擾動源——這是新形成的行星在那裡做軌道運動的最強證據。近日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快報》上的兩篇文章描述了這些結果。「我們對一顆恆星的原行星盤中局域化的小尺度氣體運動進行了研究。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三星級系統,它首先將其形成行星的磁碟切碎
    科學家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發現,成群的恆星可以將其形成行星的盤撕成碎片,留下扭曲的,未對準的環。 像我們這樣的太陽系,其行星通常都圍繞同一平面飛行。但是,正如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的那樣,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在與《今日宇宙》的郵件交流中,卡拉斯透露了更多關於HD 106906 b有趣的背景故事:有間接證據表明恆星周圍存在塵埃盤,類似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2004年7月24日為了進一步研究,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對這個系統進行了第一次觀測。當時,科學家並不知道這個恆星系統的中心實際上是雙星系統,也不知道視野中的一顆背景星其實是一顆系外行星。
  • 行星「大爆炸」:克卜勒宣布發現715顆新行星!
    圖片來源:NASA(文/Phil Plait)在2月26日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參與克卜勒項目的天文學家宣布了一系列堪稱重大的新發現: 他們在300顆恆星周圍,確認了715顆新的外星行星。 這些行星中有95%個頭比海王星小。 大約100顆新行星,大小與地球相當! 有4顆新行星,位於各自恆星的宜居帶內。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第一顆同時環繞三個恆星運行的行星
    宇宙中最稀有的行星被發現了!據最新消息稱,科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宇宙中第一顆同時環繞三個太陽運行的行星因此被稱為最稀有的行星,而該行星可能潛伏在獵戶座的鼻子裡!該行星這個系統被稱為GW Orionis(或GW Ori),距離地球約1300光年,是一個罕見的三星太陽系的例子,兩個太陽在中心圍繞另一個太陽運行,第三顆恆星從數億英裡外繞著它的兄弟姐妹旋轉。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有人問:已觀測到的恆星有數千萬顆,但行星只有數千顆,為何都說行星更多?系外行星構想圖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有數千顆,沒有發現的還有很多很多。所謂系外行星,不是指銀河系外行星,而是指太陽系外行星。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界對恆星系統形成的機理越來越清晰,知道了恆星和行星形成的過程,從而認為在恆星系統,行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一般都多於1顆,這樣算來,有多少恆星,就至少會有多少行星,而且行星只會比恆星多了。行星比恆星多就是這麼來的。恆星的形成機制。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哈勃望遠鏡十年觀測結果:遠處恆星系統發生碰撞,系外行星消失了
    行星消失這件事本身就很奇怪,雖然科幻電影中經常有所體現,例如超人的家鄉K星的消失。也有可能是人類目前的目光短淺,但在哈勃望遠鏡傳來它的觀測圖像之前,任誰也不會相信一顆系外行星就此消失了。這張圖片模擬了近十年來哈勃望遠鏡的觀察結果:這是是一顆系外恆星系統,其中的系外行星與其主恆星相撞並逐漸暗淡。暗淡的行星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與主恆星碰撞,左圖看上去像是一團巨大的冰雪碎片環,環繞的亮光距離中心約25光年,由行星碎片構成。
  • 哈勃望遠鏡十年觀測結果:遠處恆星系統發生碰撞,系外行星消失了
    行星消失這件事本身就很奇怪,雖然科幻電影中經常有所體現,例如超人的家鄉K星的消失。也有可能是人類目前的目光短淺,但在哈勃望遠鏡傳來它的觀測圖像之前,任誰也不會相信一顆系外行星就此消失了。這張圖片模擬了近十年來哈勃望遠鏡的觀察結果:這是是一顆系外恆星系統,其中的系外行星與其主恆星相撞並逐漸暗淡。
  • 發育階段的行星首次被科學家觀測到!
    類似於恆星的形成,原始行星盤中的氣體和塵埃形成了許多團塊——它們相互間發生碰撞、增大和冷凝,直到它們形成行星。這些原始行星盤的巨大無法想像,可能跨越了數十億公裡。通過跟蹤三顆年輕的恆星,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天文學家獲得了處於不同演化階段的原始行星盤的最新圖像。
  • 恆星系統也會護犢子!設置屏障,保護新生行星不被恆星吞噬
    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馬裡奧·福洛克(Mario Flock)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進行數值模擬表明,年輕恆星系統天生就具有「嬰兒防護能力」:物理機制結合在一起,使內部區域的年輕行星不會致命地墜入恆星。類似的過程也會讓行星在接近恆星的地方誕生,從靠近恆星區域的亂石中誕生。
  • 恆星系統也會護犢子!設置屏障,保護新生行星不被恆星吞噬!
    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馬裡奧·福洛克(Mario Flock)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進行數值模擬表明,年輕恆星系統天生就具有「嬰兒防護能力」:物理機制結合在一起,使內部區域的年輕行星不會致命地墜入恆星。類似的過程也會讓行星在接近恆星的地方誕生,從靠近恆星區域的亂石中誕生。
  • 研究表明:銀河系有多達60億顆類地行星,外星生命的概率更高了!
    銀河系有多達4000億顆恆星,其中7%是G型恆星,這意味著在我們銀河系中可能有60億顆恆星擁有類似地球的行星,這是否意味著外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更高了?之前對類地行星的估計範圍從每顆類太陽恆星大約0.02顆潛在宜居行星,到每顆類太陽恆星超過1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