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盤」你想不到!研究發現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

2020-09-07 科學網

作者:唐鳳

新恆星系統有許多不能對準的環。圖片來源:ESO/Exeter/Kraus等人

近日,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表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其扭曲和具有傾斜的環。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個恆星系統,其行星可能形成於圍繞多顆恆星的彎曲星盤的塵埃和氣體環中。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假如從一個圍繞該系統的行星上觀察,觀測者將會看到一個令人驚嘆的傾斜的多恆星星座——類似於《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星。這裡,研究人員藉助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高角解析度天文望遠鏡陣列(CHARA)和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成功得出了這些觀測結果。

這項研究是一個關於年輕恆星系統的大型項目的第一個成果,該項目使用了一種名為MIRC-X的先進紅外成像儀,它結合了CHARA所有6個望遠鏡的光線。MIRC-X由密西根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建造,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對恆星和行星的形成有一個新認識,即在年輕恆星周圍由緻密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旋轉星盤中,恆星和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這個類似塔圖因星的星系位於1200光年之外的獵戶座,有3顆恆星,圍繞它們的是一個變形、破碎的圓盤。「我們的新MIRC-X成像儀提供了這個有趣系統的最清晰圖像,並揭示了該系統中3顆恆星的引力『舞蹈』,這讓我們非常興奮。」埃克塞特大學教授Stefan Kraus說,」通常情況下,行星是圍繞一個由旋轉的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扁平盤形成的——然而我們的圖像揭示了一個極端情況,即該盤根本不是扁平的。」

研究人員表示,相反它是彎曲的,並且有一個不對準的環從圓盤上斷裂。而且,這個內環包含了30個地球質量的塵埃,這些塵埃足以形成行星。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a4633

相關焦點

  •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盤被其三顆中心恆星撕裂了
    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已經確定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證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圓盤扭曲,並留下傾斜的圓環。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與《星球大戰》中的塔圖因不同,外來行星可能在多顆恆星周圍的彎曲圓盤中形成傾斜環。由於使用了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ESO的VLT)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觀測,使得結果成為可能。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三星級系統,它首先將其形成行星的磁碟切碎
    科學家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發現,成群的恆星可以將其形成行星的盤撕成碎片,留下扭曲的,未對準的環。 像我們這樣的太陽系,其行星通常都圍繞同一平面飛行。但是,正如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的那樣,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 在遙遠的行星周圍,發現衛星形成盤,或將揭示太陽系之謎!
    利用地球上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環繞行星盤,就像人們認為是木星衛星誕生的那個盤一樣。這一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為PDS 70c行星的有趣故事增添了新內容。
  • 恆星引力「舞蹈」撕裂行星盤
    本報訊 近日,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表明恆星群可以撕裂它們的行星形成盤,使其扭曲並產生傾斜的環。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已經確定了一個恆星系統,其行星可能形成於圍繞多顆恆星的彎曲星盤的塵埃和氣體環中。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 天文學家發現一個三星系統,周圍是混亂的塵埃盤
    據外媒BGR報導,天文學家們認為已經觀察到太空中的一個三星系統,周圍是一個混亂的塵埃盤,可能形成行星。這些恆星互相環繞,塵埃盤在不同的方向被撕碎。研究人員認為,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物質足以形成30個地球。
  • 盤狀星系研究揭示了恆星的運動!
    阿肯色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向解開盤狀星系如何保持其旋臂形狀的謎團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們的發現支持了這樣一種理論,即這些旋臂是由密度更大的物質波產生,這種物質波在星系中傳播時形成螺旋狀圖案。物理學助理教授瑞安·米勒說:盤狀星系中螺旋臂的結構是一個謎,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決定了這些螺旋的形狀,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們有一定數量的旋臂,研究為這個謎團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答案。盤狀星系,包括銀河系,佔已知星系的70%,它們的特徵是螺旋形的旋臂,但天文學家不確定這些旋臂是如何形成和維持自身。
  • 盤狀星系研究揭示了恆星的運動!
    物理學助理教授瑞安·米勒說:盤狀星系中螺旋臂的結構是一個謎,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決定了這些螺旋的形狀,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們有一定數量的旋臂,研究為這個謎團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答案。盤狀星系,包括銀河系,佔已知星系的70%,它們的特徵是螺旋形的旋臂,但天文學家不確定這些旋臂是如何形成和維持自身。
  • 科學家首次在宇宙中發現繞雙星原行星盤排列錯誤!
    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原行星盤的扁平圓盤,它通常與恆星的旋轉方向相同,環繞著恆星的赤道。從這樣一個圓盤中出現的行星通常也圍繞著恆星的赤道運行,就像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一樣。在早前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年輕恆星最初都被原行星盤所包圍。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格蘭特甘迺迪說,單顆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至少有三分之一會形成行星。
  • 行星的行星盤原來具有保護其衛星的作用,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盤?
    值得慶幸的是,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日本)最近進行了一系列模擬,得出了一個更好的模型,通過此模型,研究人員們得出了氣體和塵埃盤如何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月球或者說衛星系統的結果。在木星,土星等行星周圍,土衛六等大型衛星與數個較小的衛星和數百個微小的衛星配對。
  • 行星的行星盤原來具有保護衛星的作用,那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盤?
    值得慶幸的是,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日本)最近進行了一系列模擬,得出了一個更好的模型,通過此模型,研究人員們得出了氣體和塵埃盤如何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月球或者說衛星系統的結果。在木星,土星等行星周圍,土衛六等大型衛星與數個較小的衛星和數百個微小的衛星配對。
  • 小行星聚集的「原始分散盤」引力足於取締「第9號行星」的引力
    ,而且它們相互之間更緊密,由於它們之間相互的引力作用,慢慢疏散排斥開,而與此同時在太陽系的最外圍廣袤的空間當中,那裡面有大量沒有機會再形成巨型行星的小冰晶天體存在,就離散的、寂寞的分布在外圍,這些離散分布的原初太陽系的邊角料被稱之為「原始分散盤」。
  • 雙星系統將行星形成盤翻轉到極點位置
    這項新研究由英國皇家學會大學研究員、華威大學物理系的格蘭特·m·甘迺迪博士於2014年1月14日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博科園-科學科普:華威大學的格蘭特·甘迺迪博士表示,幾乎在所有年輕恆星周圍都能看到富含氣體和塵埃的圓盤,我們知道至少有三分之一圍繞單一恆星運轉的圓盤形成了行星。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這個盤稱為原行星盤,是恆星形成過程中天然產生的,因為大團的氣體和塵埃雲會發生坍縮形成原行星,由於角動量守恆,其餘的物質就形成了原行星盤。  如果行星核生長得足夠快、質量足夠大,就會把盤中剩餘的氣體攫取過來,成為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行星;而如果行星核的質量不夠大,就會形成比較小的、由巖石構成的行星,例如地球。  這種理論框架可以很自然地解釋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可以分為兩種,即內側較小的行星和外側較大的行星。因為原行星盤的外圍包含的物質更多,並且更容易聚集到一起。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這個盤稱為原行星盤,是恆星形成過程中天然產生的,因為大團的氣體和塵埃雲會發生坍縮形成原行星,由於角動量守恆,其餘的物質就形成了原行星盤。 這些星子會持續不斷地長大,最終成為行星核。如果行星核生長得足夠快、質量足夠大,就會把盤中剩餘的氣體攫取過來,成為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行星;而如果行星核的質量不夠大,就會形成比較小的、由巖石構成的行星,例如地球。 這種理論框架可以很自然地解釋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可以分為兩種,即內側較小的行星和外側較大的行星。因為原行星盤的外圍包含的物質更多,並且更容易聚集到一起。
  • 這個「三體」星系內部混亂,已有行星開始崩潰
    據報導,在近期的《科學》雜誌上,來自國外的科學家團隊,在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望遠鏡對獵戶座GW星系進行觀測的時候,意外發現了錯位的行星盤,在獵戶座GW星系中的行星,各個都處於高度傾斜的軌道上,圍繞著恆星運行。這個發現不僅顛覆了現有的行星盤理論,同時也為科學家們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
  • 佔星解析盤中的衝相位
    合相位代表了一個統一的整體,而對分相則很像中國五行八卦中的陰陽魚,兩種對立的能量互相融合,最終形成一個整體。  形成衝相位的兩顆行星之間,會自然的相互進行妥協,它們更像是天生的合作夥伴。通常,它們之間存在著互補,能夠通過對方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 它們拒絕長大!發現全新年輕行星系統「彼得潘行星盤」
    2016年,NASA Disk Detective公民科學計劃團隊志願者發現一種全新年輕行星系統,科學家稱為PeterPan行星盤,「因為它們顯然拒絕長大」。天文學家原來認為原行星盤只能持續存在幾百萬年,因此最大的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必須非常快形成。但當志願者從Disk Detectives計劃的一堆太陽系圖片尋找時,發現這些Peter Pan行星盤的存在時間比原先猜測長達10倍。這可不是僥倖發現,都是公民科學家的努力!
  • 哈勃望遠鏡發現:在2萬光年外的這個星團中,行星真的很難形成!
    韋斯特倫德2號位於2萬光年外,是一個研究恆星演化過程的獨特實驗室,因為它相對較近,相當年輕,並且包含大量的恆星。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韋斯特倫德2號恆星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圍繞星團中心附近恆星的原行行星盤前身神秘地沒有大型、密集的塵埃雲。
  • 冰盤是如何形成的?
    不僅在我國,在國外也經常有冰盤出現,主要出現在高緯度的寒冷地區,而被拍攝到的最壯觀的冰盤大概是2019年1月17日出現在美國緬因州韋斯特布魯克市一條河中的一個巨大冰盤,直徑達90多米,外加其表面巨大的深邃圖案,十分恐怖。簡直嚇到了,瞬間感覺到我們的弱爆了,這個巨大的冰盤逆時針慢慢地轉著,不像根河的冰盤,這個是一直轉了好幾天才融化。
  • 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特殊行星系統形成機制
    > 7月10日,《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學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克卜勒(Kepler)空間望遠鏡發現的一類特殊行星系統構型的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