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行星盤原來具有保護其衛星的作用,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盤?

2020-08-25 宇宙科學室

知曉太空探索之事,揭秘人類空間技術,學習空間科學知識,大家好我是宇宙科學室。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存在生命且有一個衛星的行星,除了地球自然且唯一的衛星(月球)外,太陽系還之中還有著其他的行星的衛星。實際上,僅僅木星就擁有79顆已知的自然衛星,而土星擁有所有天文物體中最廣為人知的眾多衛星,它有82顆自然衛星。

天文學家認為,從最長的時間來看,衛星是由圍繞母行星的外行星盤形成的,衛星和行星彼此並排。但是,科學家進行了多次數值模擬,結果表明該理論存在缺陷。而且,這些模擬的結果與我們在整個太陽系中看到的不一致。值得慶幸的是,一組國外的研究人員(日本)最近進行了一系列模擬,得出了一個更好的模型,通過此模型,研究人員們得出了氣體和塵埃盤如何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月球或者說衛星系統的結果。

在木星,土星等行星周圍,土衛六等大型衛星與數個較小的衛星和數百個微小的衛星配對。木星和天王星的情況也一樣,它們有少量大型衛星,佔系統質量的大部分,相比之下,其餘的衛星很小甚至更小,而這些示例均與先前的月球形成模型所顯示的不一致。

人造衛星圍繞巨大的氣體行星形成,而行星本身仍圍繞恆星形成

名古屋大學和日本國立天文臺(NAOJ)的助理教授分別解決了這一差距,並提出了一種新的月球形成模型,該模型結合了在冰原行星盤中基於不同程度灰塵和不同溫度的更現實的溫度分布。

然後,他們對該模型進行了一系列模擬,其中考慮了來自行星盤氣體的壓力以及其他衛星的引力會產生的影響。根據他們的模擬,由研究人員開發的模型允許開發由單個大衛星控制的衛星系統,這種衛星系統正如太陽系中的土衛六和土星中所看到的那樣。

此外,他們發現,在行星的行星盤上的塵埃會形成一個「安全區」,隨著行星系統的發展,該「安全區」將阻止大衛星落入行星。發生這種情況的情況(如下所示)包括四個步驟,其中四分之三發生在研究人員所構建出的模擬中。

模擬單個衛星形成的場景

在上圖中的第一步中,包含氣體和灰塵的行星盤在形成時圍繞行星旋轉,固體物質凝結在磁碟中。在第二步中,行星盤的固體成分增長到外行星盤中衛星的大小。在第三階段,由於行星盤中氣體的影響,這些衛星的軌道逐漸變化。

從這一點開始,許多衛星在其軌道上靠近其圍繞的行星,並最終落入該行星。同時,在「安全區」內運行的大型衛星能夠保持其與行星的距離。在第四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行星盤中的氣體消散,在「安全區」中倖存的衛星保持在穩定的軌道上。

這個模型的建造者和研究者們表示,它們首次證明了一個只有一個大型衛星圍繞一個巨大行星的系統可以形成,而這也是了解泰坦星起源的重要裡程碑。

但是,當涉及太陽系中的土衛六和其他行星系統時,該模型也存在局限性,所有的這些都與太陽系行星一起形成於數十億年前。從好的方面來說,它可能對正在研究仍在形成過程中的系外行星系統的天文學家來說非常有用。

雖然得到了這個可以最新行星系統的模型,但是研究者們還是很難檢查出土衛六(泰坦星)是否真的經歷了這個過程。我們的情景可以通過研究太陽系外行星周圍的衛星來驗證。如果發現許多單一系外行星外顯子系統,則此類系統的形成機制將成為熱點。這項研究描述了他們的發現,名為「 圍繞「天然氣巨星」的單月系統的形成 」,最近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確實一顆行星的衛星它的形成是一種謎,正如月球一樣,有人說月球是從地球上剝離出來的,有人說月球是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後與地球上的物質結合所形成的,更有甚者說月球是系外高等文明建造的一顆中空球體,用來監視人類。

當然,目前為止,最服眾的兩種說法就是前兩者,即從「地球上剝離出來的球體」和「小行星撞擊地球與地球上的物質結合形成的球體」這兩種說法。想要搞清楚除了月球之外其他行星的衛星的形成之謎,研究者們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不過這一天總會到來,讓我們靜待這一天的到來!閒聊之餘,大家亦可以看看劉大大的科幻小說《三體》,看一看劉大大的腦洞,也可以思考一下人類目前的科學與技術!

相關焦點

  • 行星的行星盤原來具有保護衛星的作用,那為什麼地球沒有行星盤?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存在生命且有一個衛星的行星,除了地球自然且唯一的衛星(月球)外,太陽系還之中還有著其他的行星的衛星。實際上,僅僅木星就擁有79顆已知的自然衛星,而土星擁有所有天文物體中最廣為人知的眾多衛星,它有82顆自然衛星。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行星
    如果行星核生長得足夠快、質量足夠大,就會把盤中剩餘的氣體攫取過來,成為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行星;而如果行星核的質量不夠大,就會形成比較小的、由巖石構成的行星,例如地球。  這種理論框架可以很自然地解釋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可以分為兩種,即內側較小的行星和外側較大的行星。因為原行星盤的外圍包含的物質更多,並且更容易聚集到一起。
  • 發現全新年輕行星系統「彼得潘行星盤」
    2016年,NASA Disk Detective公民科學計劃團隊志願者發現一種全新年輕行星系統,科學家稱為PeterPan行星盤,「因為它們顯然拒絕長大」。天文學家原來認為原行星盤只能持續存在幾百萬年,因此最大的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必須非常快形成。但當志願者從Disk Detectives計劃的一堆太陽系圖片尋找時,發現這些Peter Pan行星盤的存在時間比原先猜測長達10倍。這可不是僥倖發現,都是公民科學家的努力!
  • 為什麼行星的軌道在同一平面上?
    行星和太陽如何運動?根據太陽系的模型,人們可以理解其所有行星的軌道好像在同一平面上。如果外層空間是如此之大,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行星會沿著這樣的軌跡運動,而不是繞太陽混亂地旋轉呢?太陽系的形成多年積累的知識使科學家只能對太陽系的形成方式做出假設。
  • 在遙遠的行星周圍,發現衛星形成盤,或將揭示太陽系之謎!
    利用地球上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環繞行星盤,就像人們認為是木星衛星誕生的那個盤一樣。這一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上,為PDS 70c行星的有趣故事增添了新內容。
  • 為什麼太陽系裡「最多」有八顆行星?
    隨著引力的繼續作用,橢球體星雲在三個方向都會收縮,最短的軸收縮得最快,最終形成「扁平狀星雲」,這意味著橢球體星雲最終會在原恆星周圍形成一個原行星盤。整個複合體以一定的角動量旋轉,而原行星盤本身通常會持續存在幾百萬年。在這段時間裡,行星盤中發生著生死存亡和行星位置排序的激烈競爭。
  • 行星是這樣形成的?
    這些星子會持續不斷地長大,最終成為行星核。如果行星核生長得足夠快、質量足夠大,就會把盤中剩餘的氣體攫取過來,成為像木星和土星這樣的巨行星;而如果行星核的質量不夠大,就會形成比較小的、由巖石構成的行星,例如地球。 這種理論框架可以很自然地解釋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可以分為兩種,即內側較小的行星和外側較大的行星。因為原行星盤的外圍包含的物質更多,並且更容易聚集到一起。
  • 發育階段的行星首次被科學家觀測到!
    HD 135344B被一個多臂原始行星盤所包圍。這個原始行星盤中央存在巨大空隙——像一條黑色的鴻溝,其伸展的長度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倍——並擁有兩條巨大的旋轉臂。此外,按行星標準,該恆星系統正處於幼兒期,誕生的時間只有180萬年,而正在形成的行星反過來影響著該原始行星盤的形狀。在解釋最外面的環在行星形成過程中如何被剪斷時,研究人員解釋稱:「該原始行星盤除了可能被一顆巨大的行星截斷之外……多個低質量的行星同樣也可能將其截斷。」
  • 為什麼土星有行星環,而地球卻沒有?原來它被月亮「吃掉」了
    對於土星的行星環,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形成說法,但科學家推測,這環狀物質可能是彗星、小行星和較大衛星相撞後所產生的碎片。在2010年12月《自然》雜誌上曾對土星的行星環進行了解釋,裡面說,幾百萬年前,有一顆這樣的衛星在土星引力作用下與土星外圍的大氣相撞,不過撞擊前已經在土星的強大引力下解體(距離到達洛希極限),星體部分物質墜入土星,外圍冰塊部分則被甩了出去,開始圍繞土星運行,最終成型了美麗光環。
  •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行星盤被其三顆中心恆星撕裂了
    新的觀測結果表明,該物體具有彎曲的行星形成盤,其環未對準。特別是,SPHERE圖像(右圖)使天文學家第一次看到了該環投射在光碟其餘部分上的陰影。 這有助於他們弄清楚環和整個盤的3D形狀。左側面板顯示了光碟內部區域(包括環)的藝術印象,該印象是基於團隊重建的3D形狀。我們的太陽系非常平坦,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繞行。
  • 科學家首次在宇宙中發現繞雙星原行星盤排列錯誤!
    在早前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年輕恆星最初都被原行星盤所包圍。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天文學家格蘭特甘迺迪說,單顆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至少有三分之一會形成行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天文學家發現了繞恆星運行軌道相對彎曲的系外行星。甘迺迪和他的同事專注於所謂的環繞雙星的行星,它圍繞雙星運行。科學家們曾懷疑,圍繞雙星運行的行星可能會偏離軌道——這些行星可能會圍繞它們的兩極運行,而不是在恆星相互圍繞的同一平面上運行。現在,甘迺迪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第一個繞雙星原行星盤排列錯誤的例子。
  • 太陽系存在氣態行星,但為什麼沒有氣態衛星?
    要想知道為什麼氣態行星的衛星不是氣態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了解衛星形成的過程。地球的衛星月球是我們最熟悉的衛星,那麼就讓我們首先來了解月球形成的過程。但是,大碰撞假說只適用於那些具有固體結構的行星或原行星,而太陽系中只有被稱為類地行星的四顆行星符合這個條件。其它四顆氣態行星的結構如同巨大的氣球一般,它們的衛星無法用這種理論解釋。圖解:土星的密度非常微小,如果有那麼大的一盆水,土星就會漂浮在水上。
  • 阿塔卡馬陣列在手,發現行星衛星的半成品 - 環行星盤
    DAGNELLO美國天文學家報導了有史以來第一次觀測到的環行星盤,是由塵埃和氣體構成的帶狀,理論上它控制著行星的形成、並產生整個衛星系統,類似在木星周圍發現的情況。結合早期的光學和紅外VLT觀測結果,它們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在已知的星系最外層行星周圍,圍繞著能形成多個衛星的塵埃盤。天文學家撰寫了文章,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和《快報》,目前可以在論文預印網站arXiv上找到它。
  • 天文學家算出金牛座「行星胎盤」質量
    新華社南京10月1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行星科學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基於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天線陣(ALMA)觀測數據,精確測算出金牛座一處「行星胎盤」——LkCa 15原行星盤的質量,並給出原行星盤中氣體和塵埃的分布規律。
  • 設置屏障,保護新生行星不被恆星吞噬
    關於行星形成的新研究表明,在年輕的行星系統中也發生了非常類似的事情。行星圍繞著一顆年輕的恆星形成,這顆恆星被一片氣體和塵埃包圍著。在這個原生行星盤內,塵埃顆粒粘在一起,變得越來越大。幾百萬年後,直徑已經達到了幾公裡。在這一點上,重力足夠強大,將這些物體拉到一起形成行星,圓形物體,固體或具有固體核心,直徑為幾千公裡或更多。
  • 設置屏障,保護新生行星不被恆星吞噬!
    其研究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並解釋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發現,這些發現顯示,大量超級地球在嬰兒防護能力區域邊緣非常接近地繞著恆星旋轉。關於行星形成的新研究表明,在年輕的行星系統中也發生了非常類似的事情。行星圍繞著一顆年輕的恆星形成,這顆恆星被一片氣體和塵埃包圍著。在這個原生行星盤內,塵埃顆粒粘在一起,變得越來越大。幾百萬年後,直徑已經達到了幾公裡。在這一點上,重力足夠強大,將這些物體拉到一起形成行星,圓形物體,固體或具有固體核心,直徑為幾千公裡或更多。
  • 天文學家發現最古老的行星盤
    他們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恆星——環繞這顆恆星的是最古老的行星盤。所謂行星盤,是一種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原始盤狀結構。一般具有行星盤的都是較年輕的恆星,新的行星就誕生於盤內物質碰撞結合的過程中。Silverberg表示,絕大多數類似這樣的行星盤早在3000萬年前就已經消散殆盡了。這顆紅矮星是船底座星協的一個可能成員,那麼理論上它的行星盤應該和星協內其它成員一樣,早在4500萬年前就消失了。在整個星協中,它目前為止我們發現的具有行星盤的紅矮星中最老的一個。這一發現要歸功於來自行星盤偵探組織的民間天文愛好者。
  • 新的圖像以驚人的螢光細節揭示了行星的構成
    現在,新的圖像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行星形成的起源。 一個天文學家小組拍攝了15張行星形成盤的內緣圖像,揭示了行星形成過程的新細節。研究結果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圖片來源:JACQUES KLUSKA等) 新的圖像展示了行星形成盤,其內部邊緣看起來像漂浮在太空中的螢光熔巖燈。這些星盤與其主恆星的形成一致,其中的塵埃顆粒可以繼續相互碰撞,直到它們形成一個更大的天體——一顆行星。
  •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離太陽越近,其衛星越少呢?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離太陽越近,其衛星越少呢?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的確最靠近太陽的水星和金星都沒有衛星,到了地球才有1顆,而火星有了兩顆,木星最多,土星其次,天王星再次,海王星也有14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有這麼三點:一是太陽系形成機制所致,二是與引力大小有關,三是隨機運氣。
  • 新發現:三恆星系統的奇特原行星盤
    科學家認為原行星盤可能被恆星的引力拉斷了,或者是盤中誕生了一顆新行星。新發現的原行星盤隸屬於編號為GW Orionis的三恆星系統,它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約1,312光年。新觀測表明這個三星系統的大型原行星盤中有三個方向不同的獨立的環,它們位於距其中心約46、185和340天文單位的位置。其中內環相對於兩個外環和三恆星系統非常不對齊。如果有行星在內外環之間的間隙中形成,那麼它的位置將離恆星非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