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系統也會護犢子!設置屏障,保護新生行星不被恆星吞噬

2020-09-13 科學之美

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馬裡奧·福洛克(Mario Flock)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進行數值模擬表明,年輕恆星系統天生就具有「嬰兒防護能力」:物理機制結合在一起,使內部區域的年輕行星不會致命地墜入恆星。類似的過程也會讓行星在接近恆星的地方誕生,從靠近恆星區域的亂石中誕生。其研究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並解釋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發現,這些發現顯示,大量超級地球在嬰兒防護能力區域邊緣非常接近地繞著恆星旋轉。

當一個孩子出生時,父母將確保他們已經對他們的家進行了嬰兒防護,設置了安全屏障,讓孩子遠離特別危險的區域。關於行星形成的新研究表明,在年輕的行星系統中也發生了非常類似的事情。行星圍繞著一顆年輕的恆星形成,這顆恆星被一片氣體和塵埃包圍著。在這個原生行星盤內,塵埃顆粒粘在一起,變得越來越大。幾百萬年後,直徑已經達到了幾公裡。在這一點上,重力足夠強大,將這些物體拉到一起形成行星,圓形物體,固體或具有固體核心,直徑為幾千公裡或更多。

內部邊界上奇怪的擁擠

就像蹣跚學步的孩子一樣,在這樣一個年輕的系統中,固體物體傾向於向各個方向運動,不僅圍繞恆星運行,而且向內或向外漂移。對於已經相對靠近中心恆星的行星來說,這可能會成為潛在的致命因素。在恆星附近,只會遇到與地球相似固體表面的巖石行星。行星核心只能捕獲和保存大量的氣體,使之成為遠離熾熱恆星更遠的氣體巨星。但是,對恆星附近行星在原生行星盤氣體中運動的最簡單計算表明,這樣的行星應該不斷地向內漂移,以不到一百萬年的時間尺度墜入恆星,這比原生行星盤的壽命短得多。

如果這是整個畫面,NASA克卜勒衛星觀測與太陽相似的恆星(光譜類型為F,G和K),發現了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是令人費解的:許多恆星都非常接近地圍繞所謂的超級地球運行,即比地球質量更大的巖石行星。特別常見的是周期在12天左右的行星,周期低至10天。對於我們的太陽來說,這相當於大約0.1個天文單位的軌道半徑,只有水星軌道半徑的四分之一,水星是我們太陽系中最接近太陽的行星。

這是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組長馬裡奧·福洛克(Mario Flock)與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和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同事們一起著手解決的難題。參與研究的研究人員是模擬行星誕生複雜環境的專家,對氣體、塵埃、磁場和行星及其各種前體階段的流動和相互作用進行建模。面對近軌道克卜勒超級地球的明顯悖論,開始詳細模擬類太陽恆星附近的行星形成。

大型嬰兒防護系統

結果是明確的,並提出了兩個可能原因背後共同發生密切軌道的行星。第一,至少對於質量高達地球質量10倍的巖石行星(「超級地球」或「迷你海王星」)來說,這些早期恆星系統是可以保護嬰兒行星的。使年輕行星遠離危險區的安全屏障原理如下:離恆星越近,恆星的輻射就越強烈。內部邊界稱為矽酸鹽升華前沿,圓盤溫度上升到1200K以上,塵埃顆粒(矽酸鹽)將轉化為氣體。該區域內極熱的氣體變得非常湍流。這種湍流以高速將氣體輸送到恆星,在這個過程中變薄了原行星盤的內部區域。

當一個年輕的超級地球穿過氣體時,通常伴隨著氣體在類似馬蹄形的軌道路徑上與行星共同旋轉。當行星向內漂移併到達矽酸鹽升華前沿時,從熱的稀薄氣體移動到邊界外密度較大氣體粒子給行星一個小小的踢。在這種情況下,氣體將對行進中的行星施加影響(物理術語:扭矩),而至關重要的是,由於密度的跳躍,這種影響將把行星拉離邊界,徑向外。通過這種方式,邊界起到了安全屏障的作用,防止年輕行星墜入恆星。而模擬所預測的類太陽恆星邊界位置,與克卜勒發現的軌道周期下限相對應。

邊界上的行星建造

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在追蹤幾毫米或幾釐米大小的卵石狀較小物體運動時,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卵石傾向於緊密地聚集在矽酸鹽升華前沿的後面。為了使壓力在邊界處直接平衡,過渡區域中的薄氣體需要比通常更快地旋轉(因為必須在壓力和離心力之間保持平衡)。這種氣體自轉速度比孤立粒子獨自繞恆星運行時的「凱普勒」軌道速度要快。進入這個過渡區域的卵石被迫以比凱普勒更快的速度運動,並在相應的離心力將其向外推時立即再次彈出,就像一個小孩子從旋轉木馬的平臺上滑落一樣。

這也有助於接近軌道的超級地球頻率,不僅以前形成的超級地球收集了一個嬰兒防護屏障。卵石聚集在那個屏障上的事實也為在那個位置新形成的超級地球提供了理想條件。對研究人員來說,這一結果並不完全出乎意料。事實上已經在更重的恆星模型(「HerBig Stars」)中發現了類似的卵石陷阱,儘管它們與恆星的距離要遠得多。新結果將其擴展到類似太陽的恆星,並為新生行星添加了嬰兒保護機制。此外,新研究論文是第一篇提供與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統計數據進行比較的研究。

我們的太陽系呢?

有趣的是,根據這些標準,我們的太陽系也可能擁有一顆比目前最內側的行星水星更接近太陽的類地行星。但沒有這樣的行星的事實是統計上的僥倖,還是這樣的行星存在並在某個時候被從太陽系內部彈射出來?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有趣問題,這不僅是因為太陽系有嬰兒防護能力,有可能這樣保護的嬰兒已經『飛出了巢穴』。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參考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相關焦點

  • 恆星系統也會護犢子!設置屏障,保護新生行星不被恆星吞噬!
    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馬裡奧·福洛克(Mario Flock)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進行數值模擬表明,年輕恆星系統天生就具有「嬰兒防護能力」:物理機制結合在一起,使內部區域的年輕行星不會致命地墜入恆星。類似的過程也會讓行星在接近恆星的地方誕生,從靠近恆星區域的亂石中誕生。
  • 300光年外怪異類日恆星吞噬行星:或可了解行星早期進化
    這顆死星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有時會吞噬自己的一些行星。研究人員認為,從這顆死星身上或許可以了解行星系統早期進化的過程。天文學家們的發現成果發表於《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之上。這顆死星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有時會吞噬自己的一些行星研究項目負責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家雅各布-比恩介紹說,「這並不代表太陽也會隨時『吃掉』我們的地球。但是,這一發現可能給我們帶來許多提示,這種野蠻的歷史可能普遍存在於絕大多數行星系統中,包括我們所處的行星系統。」多年來,比恩研究團隊一直在參與一項搜星計劃,致力於尋找太陽孿生兄弟周圍的行星系統。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如果一顆流浪行星闖入太陽系,將導致地球進入一條不具有宜居性的致命軌道。如果它的體積足夠大,距離足夠近,甚至會把地球驅逐出太陽系,讓地球也淪為一個流浪兒。此外,闖入太陽系的流浪行星還可能與地球相撞,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滅頂之災。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尚未被發現的「流浪行星」我們往往認為恆星系統中的行星有序運行,就像我們的太陽系一樣。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會吃行星的恆星 已經60億歲
    為了要協助這項研究,天文學家一直在研究類太陽恆星(solar twins),看起來像太陽的恆星。在這些研究當中,一個國際團隊的科學家發現一個可怕的例子:一顆吞噬行星的恆星。這顆名為HIP 68468的天體,有兩顆行星圍繞,而且已經60億歲,比太陽系年齡大20%。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
  • 恆星系統中 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步形成
    恆星是密集的星際物質雲坍塌形成的。現在,科學家首次觀測到非常年輕原恆星的星際物質雲坍塌過程中還有行星形成的跡象。這說明恆星系統中的恆星和行星很可能是同步形成的。 果真如此,這將顛覆之前的理論認識,也就是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 黑洞吞噬恆星「吐出」行星質量大小氣體團塊穿行星系間
    ▲當一個黑洞吞噬一顆恆星,它會同時將一團行星質量大小的氣體物質「嘔吐」出來,這些氣體團會在星系內部穿行
  • 恆星死亡後,環繞它的行星會是什麼樣的命運?似乎沒有善終的
    當然這也就是某些連民科都算不上,卻一直對攤煎餅理論無比執著的那位大神的一家之言,我們笑笑也就罷了!但事實上太陽真的會死,而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都會走向死亡,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那麼作為恆星子民的行星會是怎麼樣的命運?
  • 黑洞吞噬恆星會發生什麼?
    很多人對宇宙奧秘十分的敬畏,因為宇宙太多的未知了,宇宙在一個偌大的空間存在,沒有邊界,而且在宇宙內有無數的星球和星系,甚至一些可怕的物質、力,我們生命死後會化為塵土,地球上的一切都有屬於它們自己的,那麼宇宙中的星球、星系,甚至一切物質和力量終點會去哪裡呢?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從體型來看,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爭氣的就是木星了,它的半徑是太陽的十分之一。如果把太陽比作籃球那麼大,木星就像個桌球,地球則像顆小米粒。放眼整個宇宙,大多數星系跟太陽系差不多,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行星大,才能約束周圍的行星,共同構成一個星系。木星的質量雖大,卻也只有太陽的千分之一。宇宙中會不會有一些行星的體積比恆星還要大呢?
  • 沒有恆星,行星還能獨立存在嗎
    自從1882年羅馬教皇不得不承認哥白尼的日心說之後。人類總算是逐漸了解了行星和恆星的運行。行星好像總是圍繞著恆星旋轉,比如咱的地球。而行星的形成過程,也決定了行星基本都是伴隨著恆星而出現。那麼問題來了,挖……不是。行星脫離了恆星老大哥能夠生存嗎?
  • 研究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首先是氣體和塵埃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隨著時間推移,恆星周圍的盤狀氣體、塵埃等會逐漸聚集形成更大團塊,並進一步凝聚,逐漸形成行星。日本天文學家提出,氣體和塵埃並非年輕恆星獨有,在星系中心黑洞周圍也存在著大量氣體和塵埃,其質量可以比原恆星盤大數十億倍,像銀河系中心黑洞這樣黯淡、寒冷的超大質量黑洞或許也是孕育行星的理想場所。
  •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或存在行星
    目前天文學家已經被目光投向距離我們最近的幾個恆星系統,觀測它們系統內的行星世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個三合星,與我們的平均距離大約4光年左右,人類目前最快的宇宙飛船旅行者1號探測器要前往那裡需要3萬多年的時間。由此看出太空旅行是非常緩慢的,除非擁有革命性的宇宙動力。
  • 恆星可以變成行星嗎?
    你可能會猜到,通常,行星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時間來儲備,以便能夠從一小塊空間碎片演變成一個具有固體表面的、完整的空間物體。然而,有時行星可以打破宇宙創造的規則,可以直接來源於一顆垂死的恆星。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有一天我們的太陽也能變成一顆行星嗎?黑洞把恆星變成行星太陽是宇宙中最普通的恆星:它的大小和亮度都不是非常大,但它已有大約50億年的壽命。
  • 新生恆星噴射的一氧化碳高速氣流,或來自冰彗星的蒸發
    最近,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拍攝到了行星系統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獨特階段:在400光年外的天體系統中,一顆低質量新生恆星正在快速「噴射」一氧化碳氣體。這一發現為太陽系演化過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見解,表明其演化方式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加複雜。
  • 恆星和行星的區別 恆星和行星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其他七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天體是恆星,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那麼,恆星和行星的區別在哪裡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能起死回生的殭屍恆星,爆炸後會吞噬伴星重生
    科學家表示,暗淡發光的殭屍恆星揭示此恆星屍體仍在快速活動,並以驚人的速度在旋轉,轉一周僅2.6秒,並產生強烈磁場。殭屍恆星在瀕臨死亡時通常以最後的殉爆來結束一切,但是其又能通過吞噬周圍恆星的物質「起死回生」。
  • 行星的最終命運是什麼?恆星質量的不同也將導致其歸宿不同
    在宇宙之中,行星的年齡並沒有和人類一樣,有一個大約的壽命期限,在宇宙之中甚至還存在著自宇宙誕生之後不久存在著的恆星。2018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之一,它幾乎只由宇宙大爆炸噴射出來的物質構成。
  • 是誰吞噬了銀心的恆星?
    但還有一個更令人興奮的可能性,那就是銀心周圍其實被許多難以看到的緻密天體所佔據,例如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中子星和恆星質量黑洞——它們幾乎不發出輻射。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它表明在銀心形成的絕大部分恆星都是能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自己生命的大質量恆星。這將使該區域與我們所觀測到的所有其他地方都截然不同。 但是,這個解釋也存在問題。
  • 是誰吞噬了銀心的恆星?
    一個更奇特的解釋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銀河系與另一個星系發生了併合,外來的超大質量黑洞吞噬了一些銀河系的恆星。此外人馬座A*本身也可以造成其周圍恆星的缺失。任何進入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約5光分(相當於9,000萬千米)距離內的恆星都會被撕裂,由此可能會導致恆星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