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道串起來美好生活】
南京環紫金山綠道、上海黃浦江濱江綠道、武漢東湖綠道……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各地城市綠道迎來不少遊客,人們在綠樹成蔭、光影交錯的綠道上享受假期的悠閒生活。近年來,許多城市通過綠道建設,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市民休閒遊憩健身,促進城鄉綠色協調發展,讓百姓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
家住北京通州的齊先生,現在養成了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周到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綠道騎行。「聞著花香,欣賞著湖邊的美景,甭提多舒服了。」齊先生笑著說,自從大運河森林公園環湖綠道建成後,他就和身邊的朋友一起加入到浩浩蕩蕩的綠道騎行大軍中。
隨著綠道在全國各地規劃和建設,和齊先生一樣,熱衷於綠道騎行或漫步的市民和遊客越來越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建設綠道5.6萬公裡,其中2018年新增綠道1.4萬公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北京在節假日等高峰期,綠道旅遊接待人次就已達上百萬。
根據住建部印發的《綠道規劃設計導則》,「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遊憩、休閒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
隨著綠道建設的逐步完善,依託綠道開展的各種活動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浙江嘉興在環城綠道開展「跑步+撿垃圾+分類」活動,倡導「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廣東江門組織百餘名騎行愛好者沿濱江綠道一路宣傳節約用水理念;武漢東湖綠道的建設者重回綠道,組織百人快閃和迷你馬拉松活動。
「綠道提供了自然優美的步行和騎行空間,讓人們享受健康舒適的綠色出行。綠道建設推動著綠色發展方式的形成,倡導著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綠色消費等新風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巡視員趙健溶說。
鋪就致富小康幸福路
綠道建設,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休閒空間,同時也是一項很好的富民手段,為綠道沿線的人們帶來了就業和致富的機遇。「環湖綠道建成後,每個周末都有不少市民來遊玩體驗,我家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現在每年毛收入30多萬元。」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村民姜海根說。
近年來,淳安縣已經建成千島湖綠道150多公裡,綠道建成後,沿線村莊掀起了「綠道經濟」。姜海根說,綠道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起了民宿,靠旅遊過上了好日子。一條條綠道的背後,餐飲、住宿、景區等環節都被帶動起來,一整條產業鏈正逐漸發展完善,遊客也從過去的「下湖遊」變成了「上岸遊」。
「綠道在浙江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增長極,千島湖綠道推動沿線各鄉鎮文旅融合步伐,目前沿線全年接待遊客17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總收入近200億元。」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張奕說。
「一頭連著生態環境,一頭連著民生福祉」——綠道不僅串聯各類美麗空間,還「穿針引線」,串起了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文化生態與經濟建設的融合發展,匯入城鄉高質量發展的脈絡。通過綠道建設,多地推動了基礎設施向郊區和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加快了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實實在在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總結提煉綠道建設經驗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磐巖說,在各地因地制宜系統規劃之下,綠道不僅連點成線,而且連線成片,形成網絡。「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擴張發展的過程中,綠道建設並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實現市、縣綠道網規劃全覆蓋,實際建成高標準綠道5800公裡、其他普惠性綠道7000多公裡;自2017年起,上海市連續三年將綠道建設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以每年建設200公裡的目標推進,形成了具有綜合功能的城市生態廊道;江蘇省南京市按照環山、順水、沿城、連景的綠道設計理念,初步構建了融合生態保護、休閒遊憩等多種功能的綠色網絡,截至2018年年底已完成綠道建設863公裡;福建省福州市推進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按照環城達山、沿溪通海、綠道串公園、順路聯景點的思路,建成濱河綠道400公裡,山地綠道175公裡,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一系列舉措,使得城市綠道環繞,真正讓市民們實現「抬頭見綠,出門見綠」。
「我國綠道建設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面臨城市用地緊張、後續管理不足等問題。」對此,王磐巖建議,城市綠道建設應注重協同,通過集約利用土地的方式,串聯城市各類公共空間資源。
《全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增綠道2萬公裡的目標。據了解,住建部將繼續完善綠道工程建設標準,推動形成連接城市生態要素的綠道網絡。「我們要進一步總結提煉地方的綠道建設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促進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趙健溶說,要通過引導各地依託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市民參與活動,讓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08日 01版)
[ 責編: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