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散文裡的書影

2020-11-27 光明數字報

    【光明書話】

    季羨林先生散文用情極深,或賦花草貓狗以靈性,或寄天地以悲憫,或追述母愛,或抒發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這在東方出版中心新近出版的季羨林散文合集《園花寂寞紅》裡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合集按「雪貓撲影」「藤影荷聲」「春宵輕夢」「馨愛市井」「似水流年」「人間真情」分類,可算是對季羨林散文按主題重新集納的嘗試。

    品讀季老的散文,會發現幾乎篇篇有「情」,細味之,又幾乎篇篇有「書」。

    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欣賞一句簡單樸素的老話:「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他自言:「我教了一輩子書,從中學教到大學,從中國教到外國,以書為命,嗜書成癖,積七八十年之積累,到現在已積書數萬冊,在燕園中成為藏書狀元。」讀書於他而言不僅是學術滋養,也是心靈給養。他將讀書獲知的中外文化精華寫進散文裡,作為抒發真情實感、表述人生態度,體現審美情趣、闡立道德信念的載體,給讀者以感染、啟迪和享受,令人稱奇。對此,樂黛雲先生有佐證,她表示每次讀季先生的散文,都有新的體味。

    季老的散文創作看似與他的學術研究幾無關聯,實際上,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章裡有他學術成長的步履。少小離家、求學清華、負笈德國、從教北大,讀書生涯與學術活動均成為其散文創作的源泉。在「似水流年」集納的散文中,我們看到,季老在蒙學階段基本上是按興趣讀書,其讀小說的興趣超過了正課:「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而在叔叔嚴格要求下,他課餘參加了一個講習班,專學《左傳》《戰國策》《史記》一類的古籍。在《憶念荷姐》一文中,他介紹了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的原因。讓讀者印象深刻的當是他「博士(學位)拿到手,我仍然毫不懈怠,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有的散文,則是他看書、寫作疲倦時放眼休憩的見聞,如《喜鵲窩》。他在《別稻香樓——懷念小泓》中告訴讀者:「我在開會之餘,仍然看書;在看書之餘,我就散步。在散步之餘,許多聯想,許多回憶,就無端被勾起來了。」有些散文,調侃中透露出了他求學治學的苦與樂。如《聽雨》:「我坐在那裡,同一種死文字拼命。」寥寥數語,一個「頑童」的形象躍然紙上。

    季老精通12門外語。在散文中,他透露自己學習英文是與形象和美感相連。在《我的童年》中,他寫道:英文「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於是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藥花。原來的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裡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藥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這美妙的情景伴隨了他一生,融入了他的學術研究裡。正因為如此,讀者能從他本應枯燥無比的《印度語言學論文集》裡,讀出些許美感。

    季老學貫中西,其成就之最著者當數「外」,然其散文中瀰漫著更多的恰是中國文化,喜恰到好處地直接引用或化用古代經典詩文。「借古人的生花妙筆,抒我今日盛衰之感懷」——以《蜀都賦》《蕪城賦》之一盛一衰,來描述時隔將近兩千年、距離超數萬裡的柏林戰爭及城市的興廢。實際上,他從中國古代文化中汲取的更重要的養分,是遣詞造句之外的精神。首先,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在《我和北大》中,他寫道:「以天下為己任,天下安危繫於一身。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知識分子的這個傳統一直沒變。」他接著說:「我身上的優點不多,唯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我將來變成了灰,我的每一個灰粒也都會是愛國的。」其次是「淡泊名利」的心態。他對陶淵明的詩句引用相對較多,常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自勉。在《大覺寺》中,他寫道:「『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我不想爭名。我的收入足以維持我那水平不高的生活,我不想奪利。」由此可知,季老達到了一種與天地遊、同古今心的人生境界。

    當然,季老的散文中,也有將中西文化完美結合在一起的例子。如《三個小女孩》,寫自己在燕園看圓明園變化的感受時,拿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筆下的《瑞普·凡·溫克爾》的經歷作比,稱「山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記敘《黃昏》《回憶》《寂寞》等主題時,則借鑑象徵主義、印象主義、意識流等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手法,用細膩的筆觸捕捉稍縱即逝的思緒,讓種種意象在意念間滑行,構造出一個幽邃奇異的境界。

    也許,學習與治學又是寂寞的。季老在其早期的散文《寂寞》中寫道:「寂寞像大毒蛇,盤住了我整個的心。」留學之旅中,「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做學問的過程也免不了寂寞。而這些寂寞,卻構成了季先生諸多散文中如歌的行板,仿佛一條時斷時續的潛線。誠如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從這個角度來看,創作者的寂寞,或許可以說是散文的幸事。

    有「情」,待萬物以悲憫。有「書」,其學者之宗明。

    實際上,讀書在季先生那裡有著特別的意義,他是將讀書與民族希望聯繫在一起的,他在《春歸燕園》中說:「我聽到的(讀書聲)難道不就是那美好的理想的社會向前行進的開路聲嗎?」

    在散文裡尋覓到季羨林讀書的影子,繼而領略學者之精神,或許是我在編輯與品讀《園花寂寞紅》一書時,得到的別樣收穫。

    (作者:楊國明,系上海海關學院副教授,《園花寂寞紅》一書編者)

相關焦點

  • 翻譯大師季羨林
    》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溼》、《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季羨林真正的學術成就縱觀季羨林的治學生涯,可說之處很多,不必遷就到國學上。他是一位語言學專家,學術貢獻集中在語言學上,例如(以下例子參考《學海泛槎·總結》一書及北大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1)對古印度語的研究。
  • 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一位造詣非凡的佛學家,他也常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他的一生有時山重水複,有時柳暗花明;糊塗時懂得迷途知返,困窘地也曾絕處逢生。下面介紹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蔡德貴曾著有《真情季羨林》一書  懂12門語言奠定他的泰鬥地位  季羨林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從1935年到1945年,他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哥廷根的日子裡,季羨林飽受轟炸、飢餓、鄉愁的煎熬。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清平縣在當時是山東最窮的縣,而官莊則是清平縣裡最窮的村,季羨林的家卻又是全村最窮的家。簡而言之,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季羨林的幼年時光並沒有在私塾度過,大部分的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母親到地裡摘綠豆莢,他便跟到地裡,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他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他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更多的去書裡看吧,很多話和那時候的事情不能寫在這裡。本期小編推薦:「國寶」季羨林先生的著名五部曲在北大,流傳著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一位考取北大的新生前來報到,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那情形很多人都經歷過。加上初進帝都,激動夾著惶恐。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在哥廷根的日子裡,季羨林飽受轟炸、飢餓、鄉愁的煎熬。其自述曰:「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懂12門以上的語言,其中吐火羅文據說今世已不足30人掌握。  季羨林是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35歲的季羨林放棄優厚的條件回國,立即被北大校長胡適聘為教授。以後歷任東語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有人不理解地說為什麼放著副部級的職位不去當,他說:「什麼級別,我腦子裡沒想過這個!」他就是想當他的教書匠。   季羨林檔案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季承的代理律師卞宜民告訴本刊,2009年1月16日,北大當時的副書記楊河到301醫院病房看望季羨林先生,帶去了北大關於季先生私人財產的黨政聯合會議八項決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對季羨林存放在北京大學的物品重新徵求其意見,捐與不捐由季羨林決定。北大方向法院提供了當時的談話錄音,季羨林表示,「書就放在學校……所有的藏畫將來決定怎麼處理。」
  • 語言文學的泰山北鬥——真正的大師季羨林
    我國的學界就有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泰鬥級大師,生前卻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季羨林先生。很多人提及季先生,都說他是「國學大師」。實際上,像當年清華國學院的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等真正的國學大師,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已經很少出現了。
  • 季羨林:陳寅恪與朱光潛的課令其受用終身
    [摘要]《此情可待成追憶》一書是季羨林先生關於在清華讀書和在北大工作的回憶性文章精選集,還包括季老在清華讀書期間的《清華園日記》選編和初入北大執教期間的《北大紅樓日記》選編。《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季羨林 著,重慶出版社本文摘自《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季羨林 著,重慶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
  • 季羨林億元遺產案開庭
    原標題:季羨林億元遺產案開庭因對季羨林先生生前保存的書籍、字畫等物是否應由北京大學佔有存在爭議,季羨林之子季承將北京大學訴至法院,要求其返還季羨林文物、字畫等共計649件,涉案標的額高達1個億。昨日上午,北京市一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庭審持續了近5個小時,下午3時審判長宣布休庭。
  •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但是,它表示數字「100」的字,在A方言裡作kānt,B方言裡作kante,都等於拉丁語的centum(百)。再加上其他一些語言特點,都指明吐火羅語應該屬於印歐語系的西支。  是東支,還是西支?這給語言學家、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共同出了一道「世紀難題」。由此還引發了其他難題,諸如印歐語系原始部落起源地的問題。吐火羅語的發現、解讀給這個本來就眾說紛紜的老問題之火加上了一勺新油。
  • 蘇東坡真跡,未曾想的千年曲折,還牽涉了季羨林諸人與北大的糾纏
    據季羨林購《御書頌》手書時所述,當時手書上有多幅乾隆皇帝的題跋,還有鈐印「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鑑賞」等。故而推測蘇東坡《御書頌》手書曾為乾隆御書房裡的鎮房之寶,曾在清廷裡長時間保藏。>在十年特殊時期裡,原以為自己一生清白的季羨林大師站出來反對北大炙手可熱的聶元梓。
  • 季羨林兒子季承:父子決裂長達13年,75歲出書批判父親絕情刻薄
    可事實並非如此,就連知名的文學大師季羨林也沒有處理好和兒子季承的關係。季承和父親季羨林的關係很差,父子間幾乎沒有任何深入的交流,父子兩人曾經決裂13年,直到季羨林晚年才緩和。季承晚年間寫書揭露父親不為人知的感情生活,向世人展示了季羨林的另一面,也講述了自己因為父親對母親的冷淡而逐漸與父親疏遠的過程。文學泰鬥季羨林的包辦婚姻與德國情緣季羨林是我國非常著名的散文家、史學家、翻譯家、佛學家等等,擔任過多所大學的校長。
  • 季羨林遺產案一時難了
    季羨林先生第一任秘書的兒子李小軍,曾與季羨林先生交往甚密,他向記者講述了他所看到的、聽父親講到的季羨林父子糾葛的來龍去脈。據李小軍說,他聽父親講,季羨林先生在1929年,與彭德華結為夫妻,但是兩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1935年,季承出生,原名季延宗,季承之上還有一個姐姐季婉如。李小軍回憶說,季承出生時,季羨林先生正好人在德國,這一走就是11年。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這一下,兩位因為浮屠和佛爭論得火花四濺的教授,也不得不對季羨林寫個服字。後來胡適到臺灣教學,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還曾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說道,「做學問,就應該像北大的季羨林那樣。」季羨林也從未中斷過往肚子裡灌水、對鑽研學問始終有孜孜不倦的熱情。他從70歲開始,花了17年,完成了一部83萬字的《糖史》。說起這本巨著的創作,是一點也不簡單。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正是這位吐火羅文之父,看上了來自吐火羅文出土國的季羨林。其實,季羨林學習吐火羅文是非常偶然的。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阻斷了季羨林的回國行程,如果不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被徵從軍,如果不是西克教授來接任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教職,如果不是西克教授覺得季羨林是一位可塑的語言天才而近乎武斷地硬要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部傳授給這位異國學子,那麼,季羨林可能壓根就與吐火羅文無關。
  • 在文字裡棲心
    終於有一天,我安分地走進了博大的書籍裡。 天空收起了翅膀,黑漆漆的夜將人們送進夢鄉。人們在甜美的夢裡自由地往前走,或在酣眠中回味著美好和幸福。這樣寧靜的夜裡,昏黃的燈光下,我捧起了張抗抗的書。一篇精美的散文《向日葵》,走進了我心靈的淺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