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陳寅恪與朱光潛的課令其受用終身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此情可待成追憶》一書是季羨林先生關於在清華讀書和在北大工作的回憶性文章精選集,還包括季老在清華讀書期間的《清華園日記》選編和初入北大執教期間的《北大紅樓日記》選編。

《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季羨林 著,重慶出版社

本文摘自《此情可待成追憶——季羨林的清華緣與北大情》,季羨林 著,重慶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9月。

終生受用的兩門課

專就我個人而論,專從學術研究發軔這個角度上來看,我認為,我在清華四年,有兩門課對我影響最大:一門是旁聽而又因時間衝突沒能聽全的歷史系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一門是中文系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是一門選修課。這兩門不屬於西洋文學系的課程,我可萬沒有想到會對我終生產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響,絕非本系的任何課程所能相比於萬一。陳先生上課時讓每個學生都買一本《六祖壇經》。我曾到今天的美術館後面的某一座大寺廟裡去購買此書。先生上課時,任何廢話都不說,先在黑板上抄寫資料,把黑板抄得滿滿的,然後再根據所抄的資料進行講解分析。對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嶄新的見解,令人頓生石破天驚之感,仿佛酷暑飲冰,涼意遍體,茅塞頓開。聽他講課,簡直是最高最純的享受。這同他寫文章的做法如出一轍。當時我對他的學術論文已經讀了一些,比如《四聲三問》,等等。每每還同幾個同學到原物理樓南邊王靜安先生紀念碑前,共同閱讀寅恪先生撰寫的碑文,覺得文體與流俗不同,我們戲說這是「同光體」。有時在路上碰到先生腋下夾著一個黃布書包,走到什麼地方去上課,步履穩重,目不斜視,學生們都投以極其尊重的目光。

朱孟實(光潛)先生是北大的教授,在清華兼課。當時他才從歐洲學成歸來。他講「文藝心理學」,其實也就是美學。他的著作《文藝心理學》還沒有出版,也沒有講義,他只是口講,我們筆記。孟實先生的口才並不好,他不屬於能言善辯一流,而且還似乎有點怕學生,講課時眼睛總是往上翻,看著天花板上的某一個地方,不敢瞪著眼睛看學生。可他一句廢話也不說,慢條斯理,操著安徽鄉音很重的藍青官話,講著並不太容易理解的深奧玄虛的美學道理,句句仿佛都能鑽入學生心中。他顯然同魯迅先生所說的那一類,在外國把老子或莊子寫成論文讓洋人嚇了一跳,回國後卻偏又講康德、黑格爾的教授,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他深通西方哲學和當時在西方流行的美學流派,而對中國舊的詩詞又極嫻熟。所以在課堂上引東證西或引西證東,觸類旁通,頭頭是道,毫無扞格牽強之處。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比較文學,比較詩學。這樣的本領,在當時是鳳毛麟角,到了今天,也不多見。他講的許多理論,我終身難忘,比如Lipps的「感情移入說」,到現在我還認為是真理,不能更動。

陳、朱二師的這兩門課,使我終生受用不盡。雖然我當時還沒有敢夢想當什麼學者,然而這兩門課的內容和精神卻已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我的內心深處。如果說我的所謂「學術研究」真有一個待「發」的「軔」的話,那個「軔」就隱藏在這兩門課裡面。

1997年12月

我的老師們

我只談西洋文學系的老師們。

我的原則仍然是只講實話,不說謊言。我想遵守古希臘人的格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我不想遵守中國古代一些人的「為尊者諱」的辦法以自欺欺人。讀者將在下面的日記中看到同樣的情況。我的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雖然時間相距將近七十年,但我對老師的看法完全沒有改變。

同今天一樣,當時北大與清華雙峰並峙,領袖群倫。從院系的師資水平來看,兩校各有短長。但是專就外文系來看,當年的清華似乎名聲在北大之上。原因也極簡單,清華的外國教授多。學外文而由外國人教,難道這不是一大優點嗎?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容我慢慢道來。

我先介紹中國教授。

王文顯系主任,不大會說中國話,只說英文,講授「莎士比亞」一課,有寫好的講義,上課時照本宣科,我們就筆記。除了幾個用英文寫的劇本外,沒有什麼學術著作。

吳宓反對白話文,主編《學衡》。古貌古心,待人誠懇。在美國留學時,師事白璧德。講授「英國浪漫詩人」、「中西詩之比較」等課。擅長舊詩,出版有《吳宓詩集》。我認為,他是西洋文學系中最有學問的教授。

葉公超英文非常好,中國舊體詩詞好像也讀過一些。主編《學文》,是屬於新月派的一個文學雜誌。講授「大一英文」、「英國散文」等課。沒有寫什麼學術論文。

楊丙辰北大德文系主任,清華兼職教授,講授「德文」、「浮士德」等課程,翻譯過一些德國古典文學作品,沒有什麼學術論文,對待學生極好。

劉文典中文系主任,著有《淮南鴻烈集解》,講授「大一國文」,一個學期只講江淹的《別賦》和《恨賦》兩篇文章。

金嶽霖哲學系教授,講授「邏輯」一課。

張申府哲學系教授,講授「西方哲學史」一課。

朱光潛北大教授,講授「文藝心理學」一課。

孔繁霱歷史系教授,講授「世界通史」一課。

下面介紹外國教授。

溫德(Winter),美國人。講授「文藝復興文學」一課和「第三年法文」。沒有寫任何學術論文。是建國後還留在北大任教的唯一的清華西洋文學系教授。

翟孟生(Jameson),美國人,講授「西洋文學史」一課,著有《歐洲文學史綱》一書,厚厚的一大本,既無新見解,錯誤又不少。

畢蓮(Bille),女,美國人,講授「語言學」、「第二年英文」等課,不見任何研究成果。

華蘭德(Holland),女,德國人,講授「第一年法文」。患有迫害狂,上課就罵學生。學生成績好了,她便怒不可遏,因為抓不到辮子罵人。

艾克(Ecke),德國人,講授「第二年德文」、「第四年德文」。他在德國大學中學的大概是「藝術史」。研究中國明清家具,著有《中國寶塔》一書,他指導我寫學士論文The Early Poems of H?lderlin。

石坦安(Von den Steinen),德國人,講授「第三年德文」,沒有著作。

吳可讀(Pollard Urquert),英國人,講授「中世紀文學」一課,也沒有任何著作。

葛其婉,女,教法文,大概是一個波蘭人。

以上就是西洋文學系外籍教師的簡略情況。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第一,不管是哪一國人,上課都講英文;第二,他們都是男不娶,女不嫁;第三,除了翟孟生那一部書外,都沒有任何著作,這在歐美大學中是無法想像的,在那裡他們最高能得到助教,或者像德國的Lektor(外語講師)。中國則一律教授之,此理殊不可解。文學院其他各系並不是這樣子的,那裡確有術業有專攻的,甚至大師級的教授。可偏偏就是這個西洋文學系,由於外國教授多而馳譽學壇,天下學子趨之若鶩。

2001年11月23日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1935年,季羨林淚別清華,告別了破敗的國、貧窮的家,以及老親、少妻、幼子,趕赴德國留學。這一別,就是十年。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季羨林先生訪談  一生影響最大的時期和人物  高慧斌: 您出生在山東農村,小時候艱苦的生活對您日後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季羨林: 我6歲離開山東農村老家官莊。  季羨林: 父輩老季家就我一個男孩,我是季家唯一的希望。6歲投奔在濟南生活的叔叔,在那兒上學。外語也是從那時開始學的。我萬萬沒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可望不可及的英文,於我居然唾手可得了。  在清華所受教育受益終生  高慧斌: 您未滿18歲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對您影響最大的是誰呢?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季羨林:我只想當教書匠  95歲的學術大家,永遠的「紅衣少年」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培養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12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能夠出國選擇了清華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高中畢業後,「好運氣」的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最熱門的西洋文學系,恩師是朱光潛先生和陳寅恪先生。可季羨林仍舊不是因為熱愛學習才去學習的,他說,「考大學,不過為了搶個能夠吃飯的鐵飯碗。」所以,他上學的時候不做學問到底在做什麼呢?1932.09.11 我的稿子還沒登出,媽的。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 季羨林《孤獨到深處》:6歲離家求學20多年,學成卻沒幾個人懂
    陳寅恪國學歷史學大師陳寅恪有段時間在哈佛學習梵文和巴利文,後來他發現,自己導師的老師是德國人,教材也來自德國。而季羨林之所以選擇學習梵文和巴利文,就是在清華受了陳寅恪的影響。而且,季先生回國後能到北大任教,也是通過陳先生的直接引薦。呂德斯教授欣賞季羨林的刻苦精神,把自己的絕學吐火羅文傾囊傳授。這種文字,世界上已經沒幾個人懂了。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於是,季羨林利用自己精通的吐火羅文,對此進行了考證,很快發表了題為《浮屠與佛》的文章,解決了二人爭論的難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也讓胡適對年輕的季羨林,更加刮目相看。1929年,季羨林有一次聽了陳寅恪的佛經文學課,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學問方向。當時,他深深地被吸引,他甚至跟同學一起希望陳寅恪開個梵文班,但陳寅恪說:自己教不了。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名字該怎麼讀?應該讀què 還是讀 kè呢?
    例如助手如季羨林、王永興、石泉、李涵、胡守為諸教授,他們都念\"que\",陳先生的女兒也念\"que\"。中大的一些老人還親眼見過當年有人念陳先生名字時把\"恪\"念成\"ke\"時,陳夫人唐曉瑩還糾正說\"恪\"字要念\"que\"。
  • 語言文學的泰山北鬥——真正的大師季羨林
    我國的學界就有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泰鬥級大師,生前卻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季羨林先生。很多人提及季先生,都說他是「國學大師」。實際上,像當年清華國學院的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等真正的國學大師,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已經很少出現了。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在哥廷根的日子裡,季羨林飽受轟炸、飢餓、鄉愁的煎熬。其自述曰:「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懂12門以上的語言,其中吐火羅文據說今世已不足30人掌握。  季羨林是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35歲的季羨林放棄優厚的條件回國,立即被北大校長胡適聘為教授。以後歷任東語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其自述曰:「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懂12門以上的語言,其中吐火羅文據說今世已不足30人掌握。  季羨林是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35歲的季羨林放棄優厚的條件回國,立即被北大校長胡適聘為教授。以後歷任東語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季羨林獲獎,卻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英制學銜Professor和Reader的譯名探究——以陳寅恪、修中誠和...
    釐清這兩個術語的邊界,為其確定譯名,勢在必行。2. 英制學銜Professor的譯名眾所周知,目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學銜制度,形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體系和以英國為代表的大英國協體系兩大分野。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大陸高校受前者影響較大。因此,對於大英國協體系中的部分學銜如何漢譯,常常遭遇尷尬。
  •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季羨林的弟子、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過這樣的話。而這根紅線串起的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就是吐火羅語研究。  「吐火羅語」,是門連名字都未必確定了的稀奇語言,其發現和解讀是20世紀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  1890年,英國軍官鮑威爾(Bower)在新疆庫車地區發現了寫在樺樹皮上的吐火羅語文書。
  • 陳正宏│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
    老師的學術成就,是一等優秀的文化遺產,不能讓其自生自滅。——蔣天樞(本文原載《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第1期) 80年代初期,蔣天樞先生編校的《陳寅恪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旋即以搜輯完備、校勘精審而蜚聲海內外。學術界與讀書界因此出現「陳寅恪熱」,迄今不替。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此外,叔父還親自編選了一本《課侄選文》,講授給季羨林聽,選文的內容大多是理學的文章。季羨林後來回憶說:「我當時並沒有感到什麼負擔;但也不了解其深遠意義,依然頑皮如故,摸魚釣蝦而已。現在回想起來,我今天這一點不管多麼單薄的基礎不是那時打下的嗎?」雖然離鄉求學給季羨林創造了極好的受教育機會,但另一方面,過早地離開家,寄人籬下,也使得季羨林在很小的時候性格就偏於內向拘謹、循規蹈矩。
  • 紀念陳寅恪逝世50周年|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而號稱「世家子弟」(李提摩太語)的陳寅恪晚年卻還要專門「著書唯剩頌紅妝」,十分同情陳端生反抗「當日奉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綱」,讚美「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獨立之思想」;對柳如是,則甚至誇獎其「放誕多情」,稱之為「罕見之獨立女子」。這豈是一個文化遺民,或者用現代的話來說,一個中國舊文化保守主義者所能說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