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射鵰》被翻譯成了英文,愛丁堡譯者說打鬥最難翻)
「世界上最成功的幻想系列終於要登陸英國了。」 衛報在文化版報導到,「郭靖,成吉思汗麾下的一名年輕士兵,戰士之子,將很快與託爾金筆下《指環王》的主角弗羅多、或者《冰與火之歌》的瓊恩·雪諾齊名。」
儘管金庸的作品在亞洲享有盛譽,銷量超過 3 億冊,但是這位「世界最知名的功夫幻想作者」在歐美的名氣並沒那麼響,主要還是因為其創造的武俠世界對於西方人而言過於複雜、翻譯難度高。
不過在首次連載 60 年後,這本小說終於迎來了一個進入英文主流市場的機會。
版權經濟人 Peter Buckman 幾乎是很隨意地發現了《射鵰》。他說他在網上搜「最暢銷的作者」時,金庸排在前 10,「但是我之前從未聽過他,我也沒讀過中文」。Buckman 立刻買下了版權,並且出售給了英國出版商 MacLehose,後者很快發現,「金庸之於中國人的意義,就像託爾斯泰之於俄國,它是共有文化的一部分,這種熱情是傳世的。」
MacLehose 計劃將《射鵰》分為 12 卷出版,首卷定名為《英雄的誕生》,將在明年 2 月面世,現在可以在英國亞馬遜上看到它的預購封面,紙質版售價 14.99 英鎊。
在過去十年間,金庸的作品有一些學術翻譯,其中包括 John Minford 替牛津大學出版社翻譯的《鹿鼎記》(他同時也是英版《紅樓夢》、《孫子兵法》、《聊齋志異》的譯者)。但是多數譯者都為翻譯武俠而為難,而且這也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
本次接手翻譯的是來自愛丁堡的 32 歲女譯者 Anna Holmwood (中文名郝玉青)。她曾在牛津大學學習中文,主要工作是將漢語和瑞典文學譯為英文。在 2010 年,她成為了最初一批被授予英國文學翻譯導師榮譽的譯者。她曾在臺北生活過,期間擔任了「臺灣文學 2014-2015」 項目的主編。其譯過的中文作品還包括《山楂樹之戀》,以及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的短篇小說《殺瓜》。
人們最關心的可能是,中國武俠世界各種神奇的哲學、信仰和招數名稱,如何才能不違和地轉化至英語語境呢?
「我相信很多讀者都喜歡一點點挑戰,」 現與臺灣丈夫居住在瑞典馬爾默的郝玉青說,「這就是為什麼《指環王》的讀者會去學裡面的精靈語。我不會解釋一切,我可能會寫一個很短的序言去介紹一下故事中的元素。」
在先前的採訪中她也提到,對她而言最難的不是翻譯招式,而是將打鬥呈現得流暢。
MacLehose 還買下了《倚天屠龍記》和《神鵰俠侶》的版權,自此湊足《射鵰》三部曲。此次進入英文市場,其實也為英語讀者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金庸構築在 15 部小說之上的武俠體系,包括由它們衍生而出的電影、遊戲、漫畫和電視劇等,頗有些美漫宇宙的味道。
從衛報文章下的 200 多條回復來看,英國讀者對此還挺有熱情,儘管他們對報導將金庸和託爾金比肩有所疑慮,但很快相信這只是出版社的營銷伎倆。對於作品本身,讀者還是覺得「被吊起了胃口」。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