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成功在國際空間站「列印」牛肉,將潛在地改變地球上的食品生產方式。在3D生物列印「太空牛肉」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以色列食品公司「阿列夫農場」10月7日宣布,這是第一次在太空環境下製造人造肉。「阿列夫農場」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號飛船,隨後奔赴空間站。
搭載牛肉細胞的「聯盟MS-15」號飛船發射升空,奔赴國際空間站以色列食品技術創業公司「阿列夫農場」(Aleph Farms)將盛有牛細胞的小瓶裝上「聯盟MS-15」號飛船。抵達空間站後,太空人將細胞裝入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牛肉。這在食品生產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項實驗證明我們可以在地球上的惡劣環境培育人造肉。
過去,太空食品是出了名的「賣相差」,口感也是令人望而卻步。慶幸的是,新技術的不斷湧現逐漸讓太空人的飲食發生革命性變化。回想當初,第一批入主太空的太空人要從好似牙膏的管子擠出食物,現在的太空人則可以享用冰激凌和新鮮水果,調味的鹽和胡椒也有了液體版。
太空人奧列格·科諾年科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第一項3D生物列印實驗不過,能夠經受住微重力環境考驗的食物類型並不多。任何會產生碎屑的食品都被視為「危險品」,因為碎屑會阻塞飛船的電子系統或者空氣過濾系統。此外,太空食品還要有很長的保質期,以防補給任務出現差錯。
科技公司一直在嘗試各種方式,希望能夠在飛船上生產食品。以色列食品技術創業公司「阿列夫農場」在一臺3D印表機的幫助下,首次在太空環境下製造人造肉。這並非一項全新的實驗。「阿列夫農場」便嘗試培育人造肉。空間站的實驗表明3D生物列印肉可以在任何惡劣環境下進行。
「阿列夫農場」的零屠宰牛排為了生產人造肉,「阿列夫農場」通過活組織切片檢查從牛身上提取細胞。這些細胞隨後放入「營養湯」。營養湯模擬牛體內的環境。通過不斷吸取營養,這些細胞生長成薄薄的一片牛排。人造牛肉能夠模仿傳統牛肉的質地和風味,但品嘗過這種人造牛肉的人表示並不完全盡如人意。
「阿列夫農場」執行長和聯合創始人迪迪爾·託比亞在接受「商業內幕」採訪時指出:我們是唯一一家有能力生產含有肌肉纖維和血管的全質地人造肉的企業,肌肉纖維和血管都是組織必要的結構和連接。
太空人奧列格科諾年科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第一項3D生物列印實驗為了在太空中培育人造肉,「阿列夫農場」不得不對流程進行小幅調整。首先,他們將牛細胞和營養湯裝入密封瓶,而後將小瓶裝上「聯盟MS-15」號飛船。9月25日,這艘飛船從哈薩克斯坦發射升空,奔赴距地球250英裡(約合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
抵達空間站後,俄羅斯太空人將密封瓶裝入俄羅斯公司「3D生物列印解決方案」製造的一臺3D印表機,隨後列印出肌肉組織(也就是人造牛肉)。樣品已送回地球,俄羅斯太空人並沒有在空間站上品嘗這些人造牛肉。
利用牛細胞球狀體培育的小尺寸肌肉組織「3D生物列印解決方案」的項目經理格裡戈裡·沙魯諾夫在接受「商業內幕」採訪時表示:這項實驗是一次嚴格的概念驗證。沙魯諾夫的公司希望在未來為參與深空任務以及月球和火星初期殖民任務的太空人提供蛋白質。
需要指出的是,這並非第一次在太空中進行食品生產。太空人曾在空間站種植長葉萵苣。現在,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發一個「太空菜園」,能夠在「門戶」空間站種植萵苣、草莓、胡蘿蔔和土豆。「門戶」是宇航局提議建造的一座繞月空間站。
按照宇航局的計劃,「門戶」空間站將於2022年動工這項實驗意味著我們能夠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生產人造肉。在微重力環境下列印肉不僅對太空人是個好消息,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可以在地球上的極端環境列印肉,尤其是水和耕地嚴重缺乏的地區。
正常情況下,生產2.2磅(約合1公斤)牛排需要耗費5200加侖水(約合20噸)。人造牛肉耗費的水和土地只有傳統畜牧業的十分之一。此外,人造肉的生產速度更快。「阿列夫農場」將它們的產品稱之為「分鐘牛排」,因為只需要短短數分鐘就能吃上人造牛肉。
甘迺迪航天中心空間站處理設施的糧食作物生產研究區,美國宇航局的馬特·羅米尼正在勞作在生產更多食品的同時保護自然資源是一項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緊迫的挑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食品行業——包括飼養牲畜耗費的土地和其它資源——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到總排放量的37%。
「阿列夫農場」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太空實驗是對這些挑戰的一個直接回應。美國和俄羅斯、阿拉伯和以色列是時候放下爭端,團結一致,利用科學手段解決氣候危機和食品安全問題,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也是唯一的家園。
文: 阿利亞·本迪斯|譯:牛樹軍轉自:漫步宇宙/qqtaikong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