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2020-05-15 科學集結號

空間站少零件了怎麼辦?3D列印就完了。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的兩個樣件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作者 | 楊懷超 張昊

責編 | 高佩雯


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在經歷了三天的太空遨遊後,5月8日,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除了搭載的一臺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還帶回了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


這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引起一大波關注。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在軌3D列印進行中,來源:央視新聞


最近十幾年,3D列印遍地開花,很多人都說它會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這麼厲害的技術,到底是什麼樣的?這個名字很長的材料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跑到太空中做試驗呢?


專為「複雜結構」而生的3D列印技術


先說技術。3D列印本質上是一種逐層製造技術,又稱增材製造技術,字面意思,就是製造過程中材料是往上加的。與之對應的是傳統的減材製造技術,如車、銑、刨、磨等,材料是往下減的。


相比傳統技術,3D列印能夠輕而易舉地製造一些具有複雜結構的模型,可極大擴展設計師的思路。比如下面這對棋子,西洋棋的王和後。左邊棋子外形相對簡單,用減材製造方式、拿兩根圓柱用車床沿著外輪廓劃一圈,就完成了。但如果這對棋子設計得更複雜一些,變成右圖的樣子,傳統方法就比較困難了,即便能做出來,造價也非常高昂。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普通棋子(左)和3D列印棋子(右) | 作者供圖


但如果採用3D列印方式,就沒有那麼貴了。至少能把費用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這是為什麼呢?

技術原理決定成本範圍

3D列印技術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類技術。其歷史可追溯到1960s,最早的商業化設備則由美國人Charles W. Hull 在1987年前後推出,稱作 SLA-1,即立體光刻。其工序可代表整個3D列印技術的基本思路。


光刻是利用材料的感光特性,通過光照改變其物理/化學性質,將被光照和未被光照的部分分開,以達到成型效果。比如,某種材料被光照之後會變得易溶,只要把想要的部分遮住,再曝光,就可以把多餘的部分洗掉。


立體光刻也是基於類似的原理,不過它是將製品的數字模型分割成很多薄層,然後從最底層開始,一層一層地加工出來,最後形成一個立體製品。


具體而言,列印設備會包含一個液體槽,裡面有一種特殊液體。這種液體受到紫外線雷射照射會變成固體,而沒有被照射到的地方仍然保持液體狀態。列印的時候,紫外線雷射會按照薄層的形狀進行塗抹,液體同時完成凝固。一層列印完之後,列印平臺(雷射照射)上升,接著固化下一層,直到所有薄層全部完成。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用SLA列印的模型,表面光滑細膩,上色後質感絕佳,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作者供圖


這是最早的商業化技術。其他技術也都使用類似的思路。比如,和立體光刻幾乎同時發展起來的熔融沉積成型(FDM)技術和選擇性雷射燒結(SLS)技術。


這次飛行任務採用的就是熔融沉積成型技術。我們來看它的技術實現原理,和立體光刻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熔融沉積成型技術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3D列印技術,看名字就知道是把某種材料加熱融化,然後一點點堆起來,固化成型。


常用的熔融沉積原材料以熱塑性的高分子絲材(即加工成絲狀的材料)為主,這樣比較方便加熱。一般選用玻璃化轉變溫度較低(可以理解為融化溫度較低)的材料,比如聚乳酸、ABS樹脂等。目前也發展到複合材料、金屬材料和陶瓷材料等。


熔融沉積成型技術在進行3D列印時,位於「列印頭」的絲材會被炙熱的噴嘴加熱軟化,然後噴出去,附著在較冷的平面,快速冷卻定型。噴嘴全程受計算機控制,沿著設定好的路線一步步移動,留下凝固的絲材。整個過程也是分層完成的,印完一層,工作檯便下降再印一層,直到形成一個實體模型。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FDM成型過程 | 作者供圖


容易看出,無論是立體光刻,還是熔融沉積成型,它們對模型的「複雜度」都是不挑的。因為,無論模型簡單或複雜,工序其實都差不多。這也決定了3D列印在製作簡單物件,不會太便宜,但列印複雜物件時,價格也不會提升太多。


多種技術強化材料性能


由於3D列印對材料的一些性質,例如熱塑或光敏性有要求,所以在其他方面會有所取捨,也因此產生了一些材料強化技術。比如,使用纖維增強的方式對熔融沉積成型的樹脂基材進行強化,令列印出來的部件結構強度更高。


這種技術將玻璃纖維或者碳纖維混入絲材原料,就好像在水泥中布置了鋼筋。經過強化之後的部件,部分力學性能可媲美鋁合金,而重量卻只有鋁合金的一半,可用於多種太空場景。


本次太空3D列印使用的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就是這樣一種強化材料。它不僅本身重量很輕,因為3D列印在結構設計上自由度很高(比如列印成蜂窩結構),也為減重和輕量化提供了進一步的可能。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本次在軌3D列印的兩個樣件,一個是蜂窩結構(代表太空飛行器輕量化結構),另一個是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標誌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讓航天任務更靈活、更輕便


了解了3D列印的特徵,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前景就不言而喻了。在航空航天領域,零部件在追求輕質和減重方向上可以說是斤斤計較,甚至是「克克必爭」。在保證設計強度的條件下,零部件每減少1千克重量,取得的經濟效益就可能高達幾十萬元。


但它的優勢絕不止于于輕,而是綜合了省時、省力、省物料。3D列印超高的製造自由度,讓它成為航天領域的大熱門,一臺印表機加一些原材料,就可以讓航天員實現很多夢想。


比如,在未來的太空任務中,一旦發生空間站某些器件需要替換的情況,航天員們就可以使用3D列印技術,第一時間得到新的替換件。執飛任務時,也無需從地面攜帶大量備用品上天,只要把3D印表機和所需的列印材料帶上即可。


3D列印所需的圖紙模型,可以提前儲存在船載電腦中,如有新部件或者新改型的需要,也可以由地面直接傳送新設計。假若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立了太空據點,可以把全套3D列印裝備都運過去,直接在太空中成立物資生產基地。


不用天上地下的來回「送快遞」,也不用苦等「收快遞」,太空任務方便了不止一點點,節約的發射成本更是不可估量。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回來了,看這成品可還行?

3D列印可為未來航天任務提供極大便利 | instagram


從太空試驗,走向太空實踐


不過,以上只是一種想像,回到現實中,太空3D列印可比在地球上難得多了。一個最緊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重力。


在地球重力環境下,3D列印過程中使用的熔化樹脂(或其他漿料)可以很自然地沉積成型,可是太空中卻缺乏這樣的環境。如何保證材料乖乖堆砌,而不要「放飛自我」呢?


這就需要精確地控制好材料在噴頭熔融時的粘度,以及噴出後的固化速率。只有適宜的粘度才能保證材料既能順利噴出,又不至於像水滴一樣飛散。而合適的固化速率能保證材料牢固地附著於基材,並實現層層堆砌。


從這次太空試驗的結果來看,我國科學家很好地突破了這一難關。他們一定經歷了很多實踐,才最終選定了所用樹脂的添加劑,並找到了合適配比,同時解決了該技術的一系列其他問題。


3D列印技術是美、俄、歐等航天大戶都在鑽研的技術,這次在軌試驗成功,充分彰顯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實力。希望這項技術能早日用於我國的航天實踐,在空間站、探月、探火任務中大放異彩。


文章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公眾號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太空3D列印的樣件成品什麼樣?為什麼要跑到太空中做試驗呢?
    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的兩個樣件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作者 | 楊懷超 張昊責編 | 高佩雯5月5日,長徵五號B火箭將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上太空。在經歷了三天的太空遨遊後,5月8日,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除了搭載的一臺中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還帶回了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這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引起一大波關注。
  • 中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尚屬世界首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這並非人類首次試驗太空3D列印技術,美國NASA此前也曾進行過一定的科學實驗。而之所以航天大國們要競相開發太空3D列印技術,是因為這項技術在太空競賽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太空列印的優勢太空3D列印技術對航天技術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是太空產業化之路的關鍵所在。就拿中國此次試驗的目的來說吧。
  • 中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
    央視網消息,此次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還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那麼它在飛船上列印了什麼?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世界首次,我國成功實現該材料太空3D列印,在軌建造飛船或將實現
    這是中國首次成功進行在軌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攻克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在軌3D列印技術。不過,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3D列印技術呢?世界首次此次長5B發射前,我國科學家們就將這臺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安裝在了試驗船的返回艙內。在5月7日1時58分,整套系統成功列印兩個預定的樣件。
  • 進軍火星,登陸空間站—神奇的太空3D列印
    今年,我國首次在載人飛船中實施驗證了太空3D列印技術,並成功帶回兩個列印樣件。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太空3D列印樣件太空3D列印,顧名思義,就是在太空環境中使用3D列印設備列印物品。
  • 新飛船搭載「3D印表機」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
    這是我國首次太空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重磅:我國首次完成太空3D列印
    3D列印實驗,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中開展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3D列印實驗。此次在試驗船上搭載的是一臺我國自主研製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科研人員將這臺「3D印表機」安裝在了試驗船返回艙之中,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
  • 我國完成人類首次「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太空3D列印」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正按計劃在軌正常飛行。目前,新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複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已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樣件列印,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
  • 進無止境,太空3D列印探索未知宇宙奧秘
    這項成功的實驗,意味著在無支架和無毒釓離子水平的環境下製造3D列印人體組織研究方面又向前踏出了一步。   在太空中開展3D列印實驗項目,近年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基於3D列印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多元化商用價值,美國、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已經在3D列印技術、3D列印新型材料、3D列印核心裝備等方面展開布局,力求在新一輪國際市場科技、經貿競爭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競爭力。
  • 中航成功3D列印完成機載光電探測設備原理樣件
    近日,中航工業光電所成功應用3D列印技術完成了某型機載光電探測設備的新品原理樣件。對關鍵零部件的測試證明,該原理樣件各項技術指標均滿足使用要求,標誌著光電所成功實現了機載光電探測設備數字模型的快速實物驗證。
  • 3D列印技術「上天」了!去太空旅行一下怎麼樣?
    3D列印技術的日益成熟,讓太空漫步的夢想有了更多實現的可能性。許多新成果的取得,讓人們對3D列印有了全新的認識。不久前,在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
  • FDM 3D列印工藝的原理、特點及應用
    相對於去除多餘材料生產零部件的傳統加工工藝,3d列印的典型特點是採用逐層累計材料的方式來加工產品。目前,3d列印的材料包括液體、粉末、線 材、片材等,運用熱、化學反應等方式來固化得到實體產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成型工藝百花齊放,典型的3d列印工藝有FDM、SLA、SLS、 SLM、Polyjet等。
  • 3DP 3D列印工藝的原理、特點及應用
    立體噴墨列印法(Three-Dimension Printing,3DP)是出現很早的一種3D列印技術。1993年由MIT發明,1995年 Z Corporation公司獲得專屬授權,2011年被3D Systems收購(技術名稱更改為ColorJet Printing)推出,是世界上最早的全彩色3D列印技術。
  • 3D列印成品從此不再粗糙 MagicBox可為其拋光
    是否還覺得3D列印出的成品不夠精細,表面不夠光亮?美顏神器MagicBox就是幹後期處理的活的。近日臺灣創業公司「天空科技」(SKY-TECH)在KickStarter上發起眾籌,推出了一款專為ABS/PLA3D列印成品做磨皮兒的魔法盒子——MagicBox。
  • 世界首次,我國率先完成新材料太空3D列印,難度之大超出想像
    它的作用是提供一種高效輕便的空地貨物運輸方式,可在提高空間載荷返回過程可靠性的同時,大大降低物資返回成本。這項技術核心是一個要完成重回大氣層時隔熱、大氣層中減速和落地時減震3項任務的充氣盾,但難點在於要控制好姿態,姿態不對,速度就會大,速度一大這個充氣盾就會燒掉。這次失利,也說明這個黑科技確實很難。好了,言歸正傳,本文重點要談的,則是創下中國首次和世界首次的新材料太空3D列印。
  • 太空望遠鏡的首次3D列印嘗試,減重73% 仍符合光學性能要求
    歐洲航天局(ESA )支持了一項新的增材製造研究項目,項目的研究團隊對太空望遠鏡進行了重新設計,並採用金屬3D列印技術製造瞭望遠鏡組件。根據ESA ,這款望遠鏡可以識別地球大氣中的臭氧和其他微量氣體。增材製造太空望遠鏡組件樣件。
  • 嫦娥五號「奔月取土」, 解決材料問題,月球3D列印建房或將成為現實...
    按規劃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均有各自的任務,嫦娥八號或將實地測試月面「3d列印」房子等關鍵技術,為將來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出前期探索。如果能夠利用月球自有的材料,利用自動化系統建造結構,在月球上通過3d列印建造房屋,有可能成為現實。在3d列印(增材製造)生產過程中材料是重要的制勝因素,測定材料特性,篩選原材料,是獲取高質量產品的必要條件。
  • 3D列印:帶領人類探索各大領域的微觀世界
    這臺3D印表機利用海藻酸鹽作為列印材料,這是一種從海藻中提取的黏糊糊的物質。研究人員之所以選擇海藻酸鹽,是因為其成本較低,而且與人類心臟組織的材料特性相似。不過,這臺印表機並沒有像普通的3D印表機那樣將成品擠壓到空氣中,而是將人工心臟擠壓到一個裝有支撐凝膠的容器中。 在以往的醫療實踐中,已經有外科醫生在計劃手術前使用基於病人自身器官掃描的3D列印心臟。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根據設計需求,我們可以應用多種不同材料來進行3D列印珠寶,比如多功能塑料、金屬銀,鉑,黃銅,青銅和鋼,針對金和銀等材料。那麼怎麼根據這一些材料進行3D列印呢?目前珠寶3D印表機主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能夠直接列印出貴金屬實體模型的3D列印技術,即雷射燒結技術;另一種是運用了3D列印技術先列印出蠟模,然後再應用失蠟法等工藝,將貴金屬澆築翻模,再進行簡單後期加工處理,即可得到珠寶首飾成品。
  •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太空「3D列印」;天文學家發現離太陽系最近黑洞丨...
    圖片來源:新華網消息站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航天日」● 記者7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獲悉,在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上,搭載了一臺「3D印表機」,飛行期間該系統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樣件列印,並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複合材料3D列印的科學實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