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忠誠之星:記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院士(上)

2020-11-29 中國文明網

王忠誠在讀片。

  2012年6月,浩瀚的宇宙裡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她是「王忠誠星」。這顆星以對人民和科學事業的赤誠閃耀於星河。作為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者之一,在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的建立、發展和走向世界前沿的進程中,這顆星綻放出奪目光輝。

  立志開創中國神經外科事業

  1951年,26歲的王忠誠於北京大學醫學院提前畢業兩年後,報名參加了吉林省洮南後方醫院抗美援朝醫療隊,在鴨綠江畔的戰地診所救治志願軍傷員。

  他是學普通外科的,他救治了許多外科傷員。然而一天,一位17歲的志願軍小戰士因腦外傷離去,這讓王忠誠十分絕望和難受,他還做不了腦外科手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年輕的生命因此逝去。當時,我國神經外科尚未興起,全國沒有專門的神經外科醫生,也沒有一家醫院有獨立的神經外科,神經外科研究處於空白狀態。

  王忠誠感覺如手術刀刺心般疼痛,醫生本該救死扶傷,自己卻因醫術所限,眼見著鮮活生命的逝去,他覺得有愧於那些遠赴異國為祖國獻出生命的人。

  那一刻,王忠誠立下了他一生的誓言和志向:一定要做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一定要開創中國神經外科事業!

  以健康代價換取30年進步

  1952年,衛生部在天津總醫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腦系科,他欣喜地主動報名加入腦系科,做了我國神經外科奠基人趙以成教授的助手,開始從事神經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工作。

  當時,神經外科界存在診斷難的重大問題,我國採用的「氣腦造影」檢測手段不僅讓病人痛苦難耐,而且還會造成致殘和死亡,而西方國家採用的「腦血管造影」檢測手段能將危險性從2%—3%降至0.1%—0.3%。但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政策,國內無法掌握先進的診斷技術,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

  面對「腦血管造影」技術求之而不可得的困境,王忠誠決心自己摸索,憑著自己的努力去掌握該技術。

  於是,王忠誠和同伴在醫院的一間密不透風的房間裡,在屍體上反覆進行研究和試驗,同時對病人進行X光驗證。X光驗證要接觸反覆多次、超大劑量的放射線,但當時條件極其簡陋,只能從放射科借來鉛圍裙作保護用,有時甚至連鉛圍裙都借不到。

  就這樣,王忠誠常常在完全暴露的情況下給病人照放射線,他每天都要經受十多次的放射線照射。

  長期的放射線照射使王忠誠的白血球降到了3000個單位左右,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導致他體質大為減弱,經常發燒,有一次持續發燒兩個月,先後8次患肺炎,有兩次險些丟掉性命。

  王忠誠對此絲毫不後悔,以身體健康為代價,他獲得了2500份珍貴的腦血管造影資料,通過研究分析,終於在196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專著。這本書被視為我國神經外科的劃時代進步,使我國的神經外科診斷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縮短了30年。

  不畏禁區與挑戰的求新者

  王忠誠是一個熱愛求新的人,他自學外語,通過外文資料時刻關注了解各國的研究現狀。

  1976年,王忠誠從文獻上看到美國和瑞士的醫生通過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成功地進行了小腦血管吻合術,他意識到這種手術創面小,患者痛苦小,是傳統手術方法的一次革新,當即把該技術列為自己的攻關項目。半年後,他成功地完成了國內首例枕動脈——小腦血管吻合術。

  為了「逼」大家從常規手術轉為顯微手術,王忠誠不知得罪了多少老同事、老朋友。「我當時習慣了肉眼手術,嫌用顯微鏡手術麻煩,作用不大,沒有積極推行顯微手術,王院士對我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與王忠誠共事40多年的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羅世琪教授說,「在他的大力倡導下,現在,顯微手術在全國已成為常規。」

  經過十幾年的攻關,通過890餘例腦幹腫瘤手術和840餘例脊髓內腫瘤手術,王忠誠逐漸突破禁區,先後完成了《腦幹腫瘤250例》的學術報告和世界最大的脊髓內腫瘤手術,解決了一系列神經外科領域世界公認的難題。

  手術臺前的「萬顱之魂」

  與一般手術不同,開顱手術常常要持續十幾個小時,最短的也要五六個小時,在這期間很難有片刻的休息放鬆機會。

  一次,王忠誠給一個病人開顱做血管吻合術,在手術臺前連續11個小時保持體位不變,手術完後,他就倒下了,病了一個星期。還有一個病人的手術,足足做了26個小時,期間王忠誠不吃不喝,甚至連助手都換了兩遍。做完手術,他坐在沙發上,站都站不起來。

  因為病人太多,醫生不夠用,這樣的手術或大或小,王忠誠幾乎每天都要做。有時遇上病人大出血,醫院血庫沒有血源,王忠誠就帶領醫生驗血型,為病人配血。「從手術臺下來抽300毫升給病人輸上,再上去做手術,對我們醫生來說是很普遍的事情。」

  40多年來,王忠誠堅持站在手術臺前,做過的開顱手術超過一萬例,是世界上做神經外科手術唯一超過萬例的人,被人們譽為「萬顱之魂」。

  儘管擔負著超負荷的工作量,王忠誠卻以此為樂:「沒有比治好一個病人再高興的事了。」

  推動學科建設的戰略家

  立志開創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王忠誠,一直有兩個明確目標:建立和發展中國神經外科;把中國神經外科推向世界。因此,在不斷創新臨床研究的同時,王忠誠還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神經外科的學科建設。

  面對我國醫療事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王忠誠提出建立全國神經外科網絡。他說:「只有網絡建成了,全國的神經外科水平才能得到普遍提高,許多患者就能就近得到有效的治療。我國的神經外科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解決好老百姓看病難的根本問題,這就要打團體賽,光拿幾項單打冠軍代表不了我國的整體水平。」

  於是,王忠誠在上世紀80年代初牽頭組建了「中華醫學神經外科學會」,創辦《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在各地建立神經外科分會,並於1986年牽頭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神經外科病例、診斷和治療標準。為了促進神經外科的網絡建設,他的足跡遍布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將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各地醫務人員,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技術協作中心;他還深入老少邊窮地區,無償扶持和支援20餘家邊遠地區醫院的神經外科,親自手術示教,普及技術。

  從醫60餘年來,王忠誠培養了80餘名研究生,全國6000多名神經外科專門人才中,有2000多人是王忠誠直接或間接培養的學生,許多人已成為當地的學科帶頭人、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和臨床第一線的骨幹力量。(記者 金振蓉 見習記者 陳海波)

相關焦點

  • 醫學史上的9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即2012年9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逝世。由於親眼目睹了一位年僅17歲的志願軍小戰士因為腦外傷無法救治而犧牲,王老痛定思痛立志鑽研神經外科。後來,天津總醫院在1952年開展了神經外科技術的培訓,王老即報名前往學習。學成之後,王老協助趙以成(中國神經外科創始人之一)籌建了北京的第一個神經外專科。
  • 父親王忠誠的言傳身教指引我一生
    2012年,王勁的父親、中國神經外科開創者之一王忠誠院士去世,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將這顆編號為18593的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王忠誠星」。在中國神經外科史上,王忠誠院士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誌:他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北京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等多項職務;他是唯一獲得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最高榮譽獎章」的中國人,引領著中國神經外科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 中國醫學泰鬥王忠誠 生前用生命踐行著人生諾言
    天壇醫院新院忠誠樓一層大廳,一座雕像激勵著這裡的所有醫務工作者——開拓創新、團結協作、嚴謹求實、艱苦奮鬥、病人第一。他是中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壇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王忠誠。
  • 王忠誠院士在我校《中國醫學倫理學》發表論文
    我國神經外科的開創者和奠基者,2008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忠誠院士在我校《中國醫學倫理學》雜誌發表《論醫生的責任》的論文。論文指出,醫生的工作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與其他行業相比分量顯得格外沉重,責任也特別重大。醫生的責任包括對醫術的責任、對患者的責任和對國家的責任。擔負起這三種責任,是醫生必然的使命也是應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
  • 吳孟超院士: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
    新華社上海8月31日電題:一位96歲軍醫的忠誠和堅守——記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院士    張鵬、丁汀、吳登峰    他忠誠於職業,醫生一做就是70多年。    他忠誠於選擇,當兵一當就是一輩子。
  • 泛生子助力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年會 院士領銜精準醫療分會場
    本屆大會邀請到國內外眾多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學者蒞臨講學、交流,分享神經外科在臨床、基礎等諸多領域取得的進展和成就,以期進一步提高我國神經外科領域的診療和研究水平。本屆大會首次設立了精準醫療分會場,泛生子予以了全程支持。分會場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擔任主席,杜克大學神經腫瘤講席教授、泛生子首席科學家閻海教授在會上分享了題為《基因組學技術在膠質瘤中的研究和應用》的主題演講。
  • 名院周報 | 又是一年表彰季 多位醫院專家獲獎
    團隊由院神經外科、放療科、影像科、核醫學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和中山一院內分泌科專家組成。目前神經外科已正式成立了以蔣小兵、賽克和王翦副主任醫師為組員的垂體瘤亞專業方向團隊。按照科室的發展規劃,將垂體瘤以單病種標準進行培育,深入開展垂體瘤基礎研究;並將顱底內鏡與3D列印、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神經外科特色研究方向相結合,不斷提高垂體瘤的治療效果,向建設世界一流的垂體瘤專業團隊努力。
  • 77歲神經外科院士以寥寥數筆 讓學生管窺可愛內心 勉勵後輩多學習
    原標題:77歲神經外科院士以寥寥數筆,讓學生管窺可愛內心 漫畫調侃醫家事,勉勵後輩多學習漫畫寥寥幾筆,記錄了神經外科手術室一幕。  畫風酷似朱德庸,調侃下屬醫生沒商量,這位77歲的院士有點可愛。  日前,華山醫院曝光一張院士畫的漫畫引圍觀。漫畫寥寥幾筆,記錄的是神經外科手術室一幕:兩個醫生「汗噠噠」,還有一位「白大褂」在翻書。漫畫旁白:「腫瘤在什麼地方?」漫畫作者正是我國神經外科泰鬥級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良輔。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會議邀請了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及其團隊在內的國內以及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100多位,參會人數400多人,是年度廣州市內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
  • 小兒神經外科專家葛明
    那麼,小兒神經外科專家葛明在兒童腫瘤治療方面怎麼樣?一、小兒神經外科專家葛明葛明,北京天壇醫院醫生主任,師從我國神經外科奠基人王忠誠院士及「亞洲第一刀」張俊廷教授,對兒童視路膠質瘤、鞍區腫瘤、三腦室後部腫瘤、後顱窩腫瘤和腦幹腫瘤,癲癇的外科治療及VNS治療,肌張力障礙的DBS治療,具有很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手術操作能力。主持和參與過10餘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
  • 前沿| 數字神經外科在中國
    神外前沿編者按:隨著5G時代的到來,數字神經外科的概念再次引起關注。從虛擬實境、混合現實、3D列印、計算機輔助導航、手術機器人、術中磁共振、術中質譜檢測到聲光電磁技術、數位化超級手術室、腦機接口等。數位化或者說計算機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和推動中國神經外科的發展。
  •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英文版)》正式被 Scopus 資料庫收錄!
    主編趙繼宗院士分享了自己對該期刊的寄語,並衷心感謝各位編委、作者、審稿人和讀者一直以來對期刊的支持和貢獻。讓我們一起努力讓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英文)》成為一本高質量國際期刊!
  • 網言微評 | 涵養絕對忠誠的時代特質
    近日,省委常委、組織部長黃建發在全省組織系統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視頻部署會上強調,「新時代浙江組工人」要有絕對忠誠的時代特質、公道正派的時代品格、善於學習的時代素養、守正創新的時代精神、敢於擔當的時代勇氣、從嚴從實的時代形象。站在奮鬥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高度,強調「絕對忠誠的時代特質」,詮釋「對黨忠誠」的絕對性、時代性和重要性,為廣大組工幹部提出了新要求,確立了新坐標,錨定了新追求。
  • 《星之海洋5:忠誠與背叛》新截圖大反派登場 魔法出眾
    《星之海洋5:忠誠與背叛》新截圖大反派登場 魔法出眾 2016-03-22
  • 《星之海洋5:忠誠與背叛》美少女角色立繪 形似街霸中國妞
    《星之海洋5:忠誠與背叛》美少女角色立繪 形似街霸中國妞 2016-02-22
  • 【曙光·動態】我院費智敏主任擔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
    90年代末,微侵襲神經外科方興未艾,外科醫生微創化已經成為潮流趨勢。目前,機器人(機器臂)在神經外科佔有一席之地,SEEG深部電極植入術,腦組織活檢,腦血腫排空,三叉神經穿刺術,腦膿腫引流術等手術的精度可達亞毫米級別。機器人的精確定位給微創手術質量等方面帶來一系列的革命性改變,而神經外科手術追求安全、微創和精準,正好契合了這些要求,應用前景十分可觀。
  • 動力先鋒全民上星計劃——探秘航天城,對話神秘大咖
    上一期曉鷗姐姐帶我們走進了航天城了解到了許多航天黑科技,初步了解了一些專業知識是不是感覺還不過癮?信息的翅膀」正如王主任所說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需要更加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有溫度有筋骨的表達隨著太空陣營的不斷壯大,平臺不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