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誠在讀片。
2012年6月,浩瀚的宇宙裡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她是「王忠誠星」。這顆星以對人民和科學事業的赤誠閃耀於星河。作為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者之一,在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的建立、發展和走向世界前沿的進程中,這顆星綻放出奪目光輝。
立志開創中國神經外科事業
1951年,26歲的王忠誠於北京大學醫學院提前畢業兩年後,報名參加了吉林省洮南後方醫院抗美援朝醫療隊,在鴨綠江畔的戰地診所救治志願軍傷員。
他是學普通外科的,他救治了許多外科傷員。然而一天,一位17歲的志願軍小戰士因腦外傷離去,這讓王忠誠十分絕望和難受,他還做不了腦外科手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年輕的生命因此逝去。當時,我國神經外科尚未興起,全國沒有專門的神經外科醫生,也沒有一家醫院有獨立的神經外科,神經外科研究處於空白狀態。
王忠誠感覺如手術刀刺心般疼痛,醫生本該救死扶傷,自己卻因醫術所限,眼見著鮮活生命的逝去,他覺得有愧於那些遠赴異國為祖國獻出生命的人。
那一刻,王忠誠立下了他一生的誓言和志向:一定要做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一定要開創中國神經外科事業!
以健康代價換取30年進步
1952年,衛生部在天津總醫院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腦系科,他欣喜地主動報名加入腦系科,做了我國神經外科奠基人趙以成教授的助手,開始從事神經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工作。
當時,神經外科界存在診斷難的重大問題,我國採用的「氣腦造影」檢測手段不僅讓病人痛苦難耐,而且還會造成致殘和死亡,而西方國家採用的「腦血管造影」檢測手段能將危險性從2%—3%降至0.1%—0.3%。但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政策,國內無法掌握先進的診斷技術,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
面對「腦血管造影」技術求之而不可得的困境,王忠誠決心自己摸索,憑著自己的努力去掌握該技術。
於是,王忠誠和同伴在醫院的一間密不透風的房間裡,在屍體上反覆進行研究和試驗,同時對病人進行X光驗證。X光驗證要接觸反覆多次、超大劑量的放射線,但當時條件極其簡陋,只能從放射科借來鉛圍裙作保護用,有時甚至連鉛圍裙都借不到。
就這樣,王忠誠常常在完全暴露的情況下給病人照放射線,他每天都要經受十多次的放射線照射。
長期的放射線照射使王忠誠的白血球降到了3000個單位左右,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導致他體質大為減弱,經常發燒,有一次持續發燒兩個月,先後8次患肺炎,有兩次險些丟掉性命。
王忠誠對此絲毫不後悔,以身體健康為代價,他獲得了2500份珍貴的腦血管造影資料,通過研究分析,終於在196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腦血管造影術》專著。這本書被視為我國神經外科的劃時代進步,使我國的神經外科診斷技術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縮短了30年。
不畏禁區與挑戰的求新者
王忠誠是一個熱愛求新的人,他自學外語,通過外文資料時刻關注了解各國的研究現狀。
1976年,王忠誠從文獻上看到美國和瑞士的醫生通過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成功地進行了小腦血管吻合術,他意識到這種手術創面小,患者痛苦小,是傳統手術方法的一次革新,當即把該技術列為自己的攻關項目。半年後,他成功地完成了國內首例枕動脈——小腦血管吻合術。
為了「逼」大家從常規手術轉為顯微手術,王忠誠不知得罪了多少老同事、老朋友。「我當時習慣了肉眼手術,嫌用顯微鏡手術麻煩,作用不大,沒有積極推行顯微手術,王院士對我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與王忠誠共事40多年的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羅世琪教授說,「在他的大力倡導下,現在,顯微手術在全國已成為常規。」
經過十幾年的攻關,通過890餘例腦幹腫瘤手術和840餘例脊髓內腫瘤手術,王忠誠逐漸突破禁區,先後完成了《腦幹腫瘤250例》的學術報告和世界最大的脊髓內腫瘤手術,解決了一系列神經外科領域世界公認的難題。
手術臺前的「萬顱之魂」
與一般手術不同,開顱手術常常要持續十幾個小時,最短的也要五六個小時,在這期間很難有片刻的休息放鬆機會。
一次,王忠誠給一個病人開顱做血管吻合術,在手術臺前連續11個小時保持體位不變,手術完後,他就倒下了,病了一個星期。還有一個病人的手術,足足做了26個小時,期間王忠誠不吃不喝,甚至連助手都換了兩遍。做完手術,他坐在沙發上,站都站不起來。
因為病人太多,醫生不夠用,這樣的手術或大或小,王忠誠幾乎每天都要做。有時遇上病人大出血,醫院血庫沒有血源,王忠誠就帶領醫生驗血型,為病人配血。「從手術臺下來抽300毫升給病人輸上,再上去做手術,對我們醫生來說是很普遍的事情。」
40多年來,王忠誠堅持站在手術臺前,做過的開顱手術超過一萬例,是世界上做神經外科手術唯一超過萬例的人,被人們譽為「萬顱之魂」。
儘管擔負著超負荷的工作量,王忠誠卻以此為樂:「沒有比治好一個病人再高興的事了。」
推動學科建設的戰略家
立志開創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王忠誠,一直有兩個明確目標:建立和發展中國神經外科;把中國神經外科推向世界。因此,在不斷創新臨床研究的同時,王忠誠還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神經外科的學科建設。
面對我國醫療事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王忠誠提出建立全國神經外科網絡。他說:「只有網絡建成了,全國的神經外科水平才能得到普遍提高,許多患者就能就近得到有效的治療。我國的神經外科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解決好老百姓看病難的根本問題,這就要打團體賽,光拿幾項單打冠軍代表不了我國的整體水平。」
於是,王忠誠在上世紀80年代初牽頭組建了「中華醫學神經外科學會」,創辦《中華神經外科雜誌》,在各地建立神經外科分會,並於1986年牽頭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神經外科病例、診斷和治療標準。為了促進神經外科的網絡建設,他的足跡遍布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將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各地醫務人員,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技術協作中心;他還深入老少邊窮地區,無償扶持和支援20餘家邊遠地區醫院的神經外科,親自手術示教,普及技術。
從醫60餘年來,王忠誠培養了80餘名研究生,全國6000多名神經外科專門人才中,有2000多人是王忠誠直接或間接培養的學生,許多人已成為當地的學科帶頭人、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和臨床第一線的骨幹力量。(記者 金振蓉 見習記者 陳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