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時間折扣神經機制新證據

2020-11-26 科學網

 

年終將至,很多人都會拿到一筆年終獎或花紅。假設你現在有一筆5000元的獎金,你可以做兩個不同選擇:選擇一是現在就拿到5000元獎金(可以去好好消費犒勞自己一年的辛苦);選擇二是把這些獎金存起來或投資,一年後可以得到5500元。請問你會選擇哪一種?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一下,考慮另外一種情景。現在使用信用卡的人越來越多,假設你上個月刷卡消費了5000元,今天是本月的還款日,你可以做兩個不同選擇:選擇一是現在就還款5000元;選擇二是付出一些利息,一年以後還款5500元。請問你會選擇哪一種?

 

上述兩個問題都是經濟學中時間折扣(time discounting)的典型場景。顧名思義,時間折扣就是指人們會將未來獲益或損失的價值打一個折扣,未來的權重低於對目前的權重。人類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差異是,人類具有對未來進行計劃和規劃的能力。但在對未來與現在的價值進行權衡時——即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時,如同故事「朝三暮四」中的猴子一樣,人類難以避免地帶有來自進化的非理性偏差:偏好即刻的價值勝於未來的更大價值。從動物到人類,從兒童到成人,這一普遍現象已被大量經濟學和心理學研究所證實。近兩年來,時間折扣又成為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和重要研究問題。

 

行為決策領域的研究已經證明,在面對損失或者獲得的跨期選擇時,人們對未來獲得的時間折扣率大於對損失的折扣率,這被叫做符號效應(sign effect)。基於這一現象,中科院自動化所蔣田仔研究員、徐麗娟、王坤博士與中科院心理所李紓研究員、梁竹苑博士後,合作進行了一項fMRI研究,首次考察並比較了獲得與損失領域中時間折扣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巧妙地採用了獲得與損失完全對等的實驗設計,要求被試對類似上述兩個情景(獲得或損失)的一對選項進行選擇。研究發現,在對獲得和損失的時間折扣中,對獲得和損失進行折扣的神經機制並不對稱。一般來說,當被試對未來的獲得與損失進行選擇時,側額葉和後頂葉區域都發生了激活,但在折扣損失時,不僅這兩個區域的腦激活更強,腦島、丘腦、背側紋狀體等區域也顯著激活;而如果被試需要對即刻的選項進行選擇,後扣帶回和內側前額葉皮質都會發生激活,但在折扣損失時,前扣帶回、腦島和額上回都會發生激活。這些結果說明,人類的大腦對未來損失比對未來的獲得更加敏感,而這可能是由諸如恐懼、厭惡之類的負性情緒所驅動的。這一研究結果為揭開時間折扣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

 

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李紓研究員與中科院自動化所蔣田仔研究員合作完成。為充分發揮雙方在行為決策和神經影像領域的優勢背景,雙方自2006年開始神經經濟學領域的合作研究。經過兩年的耕耘,合作研究已開始收穫喜人果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撰寫的研究報告,近期已在線發表在SCI索引期刊、愛思唯爾雜誌《腦研究》(

Brain Research

)。後續研究成果正在撰寫中。(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腦研究》(

Brain Research

),doi:10.1016/j.brainres.2008.12.061 ,Shu Li,Tianzi Jiang)

 

相關焦點

  • 綜述|自主神經對房室結調控的新證據及臨床啟示
    隨著心臟自主神經與心律失常發生機制的研究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自主神經與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房室傳導阻滯(AVB)、心房顫動(房顫)
  • 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有新發現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本能社會行為對於種群繁衍至關重要。在行為產生之前,動物需要整合感覺信息,判斷同物種個體的性別,進一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雄性對雌性表現出求偶動作;而對其他雄性則發動攻擊。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腦科學日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
    1,Cell Research | 黃建東/袁國勇/朱軒合作首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神經祖細胞和類腦器官的證據來源:BioArt8月4日,香港大學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SARS-CoV-2 infects 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and brain organoids
  • 復旦團隊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手段,建立了同一種疾病蛋白的不同構象與其降解速率的聯繫,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近日,復旦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復旦大學發現小鼠黑暗暴露誘發覺醒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聯合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介導了小鼠急性黑暗暴露誘發覺醒效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為臨床治療異常光照引起睡眠紊亂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 面部識別的神經機制
    現在,通過運用大腦成像和單神經元記錄(single-neuron recording)技術對恆河猴進行研究,加州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曹穎(Doris Tsao)和同事終於破解了靈長類動物面部識別的神經機制。研究人員搞清楚了「面部識別塊」中每個神經元對某一特定面部特徵進行編碼時產生的電信號的特徵。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1:08:19 哈佛醫學院Chenghua Gu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小動脈中的小窩介導神經血管偶聯。
  • 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每日科技網】  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軸突(Axon)一旦受損,往往會導致永久性喪失功能。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
  • Cell: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機制
    專題:Cell專題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和段樹民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Cell發表了有關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機制的最新研究論文。神經元是一種極性細胞,以軸突的起始段為界,可分為軸突和胞體樹突兩大部分。樹突負責接收信息,軸突則負責輸出信息。
  • 視覺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有了新進展
    來源:經濟日報6月3日,《自然-通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有關視覺學習行為神經機制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劉德陳為第一作者
  • Neuron:中科院許曉鴻組發現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利用鈣信號記錄、化學遺傳操縱及腦片電生理等技術,解析了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通過整合嗅覺信息,特異性地編碼同物種雄性信息,進而調控小鼠攻擊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以往的研究發現,當嗅覺感知的器官--犁鼻器被破壞後,雄性小鼠喪失攻擊行為,並且對雄性和雌性同類都表現出求偶動作。這表明小鼠對於同物種的性別判斷主要依賴於嗅覺信息。雖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下丘腦內特定核團驅動攻擊行為和求偶行為的發生,但是對於這些核團在生理條件下是如何整合來自嗅覺系統的性別信息,並進一步指導行為發生的神經機制並不清楚。
  •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7:48 2020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Nanthia Suthana、Matthias Stangl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這項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了一種機制,研究人員說,這種機制在神經元出生時就被觸發,從而內在地減少一種普遍形式的細胞死亡(凋亡)。當這種基因調控停止時,持續的神經元存活被破壞,就會導致動物死亡。這一機制的核心部分是Bak1基因序列的一小部分,Bak1是一種促凋亡基因,其激活可導致細胞凋亡。
  • 神經法學:掃描大腦真的可以找到有效證據嗎?
    不過新墨西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肯特·契爾(Kent Kiehl)認為,幾乎可以斷言民事案件中的神經法學案例更多。契爾還是非盈利機構「精神研究網絡」(Mind Research Network)的首席研究員,該組織專注於在各項精神疾病相關研究中應用神經醫學成像技術。契爾還透露,在民事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律師們經常請自己擔任顧問,幫助他們理解那些醫學神經圖像。
  • 氯喹並不能有效抑制新冠作用又添新證據!
    科學瞬息-2020/7/24氯喹並不能有效抑制新冠作用又添新證據!7月22日《Nature》發表:氯喹不抑制SARS-CoV-2感染人肺細胞。神經發育疾病--Rett症候群 研究再添新機制!7月22日《Nature》發表:MeCP2關聯異染色質冷凝物和神經發育疾病MeCP2(甲基CpG結合蛋白2)是組成型異染色質的關鍵成分,在染色體維持和轉錄沉默的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巖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ocial attraction in Drosophila is regulated by the mushroom body and serotonergic system的研究論文,研究以果蠅為模型,建立新的社交親和行為範式,以此量化動物主動尋求社會交往的內在驅動力,並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