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將至,很多人都會拿到一筆年終獎或花紅。假設你現在有一筆5000元的獎金,你可以做兩個不同選擇:選擇一是現在就拿到5000元獎金(可以去好好消費犒勞自己一年的辛苦);選擇二是把這些獎金存起來或投資,一年後可以得到5500元。請問你會選擇哪一種?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一下,考慮另外一種情景。現在使用信用卡的人越來越多,假設你上個月刷卡消費了5000元,今天是本月的還款日,你可以做兩個不同選擇:選擇一是現在就還款5000元;選擇二是付出一些利息,一年以後還款5500元。請問你會選擇哪一種?
上述兩個問題都是經濟學中時間折扣(time discounting)的典型場景。顧名思義,時間折扣就是指人們會將未來獲益或損失的價值打一個折扣,未來的權重低於對目前的權重。人類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差異是,人類具有對未來進行計劃和規劃的能力。但在對未來與現在的價值進行權衡時——即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時,如同故事「朝三暮四」中的猴子一樣,人類難以避免地帶有來自進化的非理性偏差:偏好即刻的價值勝於未來的更大價值。從動物到人類,從兒童到成人,這一普遍現象已被大量經濟學和心理學研究所證實。近兩年來,時間折扣又成為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和重要研究問題。
行為決策領域的研究已經證明,在面對損失或者獲得的跨期選擇時,人們對未來獲得的時間折扣率大於對損失的折扣率,這被叫做符號效應(sign effect)。基於這一現象,中科院自動化所蔣田仔研究員、徐麗娟、王坤博士與中科院心理所李紓研究員、梁竹苑博士後,合作進行了一項fMRI研究,首次考察並比較了獲得與損失領域中時間折扣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巧妙地採用了獲得與損失完全對等的實驗設計,要求被試對類似上述兩個情景(獲得或損失)的一對選項進行選擇。研究發現,在對獲得和損失的時間折扣中,對獲得和損失進行折扣的神經機制並不對稱。一般來說,當被試對未來的獲得與損失進行選擇時,側額葉和後頂葉區域都發生了激活,但在折扣損失時,不僅這兩個區域的腦激活更強,腦島、丘腦、背側紋狀體等區域也顯著激活;而如果被試需要對即刻的選項進行選擇,後扣帶回和內側前額葉皮質都會發生激活,但在折扣損失時,前扣帶回、腦島和額上回都會發生激活。這些結果說明,人類的大腦對未來損失比對未來的獲得更加敏感,而這可能是由諸如恐懼、厭惡之類的負性情緒所驅動的。這一研究結果為揭開時間折扣的神經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
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李紓研究員與中科院自動化所蔣田仔研究員合作完成。為充分發揮雙方在行為決策和神經影像領域的優勢背景,雙方自2006年開始神經經濟學領域的合作研究。經過兩年的耕耘,合作研究已開始收穫喜人果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撰寫的研究報告,近期已在線發表在SCI索引期刊、愛思唯爾雜誌《腦研究》(
Brain Research)。後續研究成果正在撰寫中。(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腦研究》(
Brain Research),doi:10.1016/j.brainres.2008.12.061 ,Shu Li,Tianzi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