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珊研究組視覺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眶額葉皮層通過調節初級視皮層的反應增益促進視覺偶聯學習》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劉德陳為第一作者。

早期對眶額葉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 ,OFC)功能的認識來源於腦損傷的病人。一個著名的例子是19世紀的鐵路工人菲尼亞斯·蓋奇,在一次事故中他的頭部被一根鐵棍穿過,損傷了包括OFC在內的前額葉皮層,他雖然活了下來,但是性格卻變得固執、任性、反覆無常。在靈長類和嚙齒類的實驗發現,OFC在靈活行為和學習行為中發揮關鍵作用。在刺激-獎勵偶聯的行為中,OFC神經元編碼獎勵預期或刺激的預期價值。OFC編碼的獎勵預期信號能傳遞到其它與學習和獎勵行為有關的腦區,包括基底外側杏仁核、腹側被蓋區和紋狀體。最近嚙齒類的皮層連接圖譜研究發現,OFC神經元向感覺皮層(包括初級視皮層V1)有反饋投射。但是,該反饋投射具有什麼功能還知之甚少。

研究團隊發現,光遺傳激活OFC投向V1的纖維能夠降低V1神經元對視覺刺激的反應幅度,但不影響方位選擇性。隨後的腦片電生理和在體光纖記錄實驗發現,OFC反饋投射通過激活V1的SST抑制性神經元降低V1反應幅度。研究人員推測,OFC對V1的反饋投射可能起到過濾任務無關刺激的作用。為了研究該投射在視覺行為中的作用,研究人員訓練小鼠進行Go/No-Go視覺任務。在Go刺激出現後,小鼠可以獲得水作為獎勵;在No-Go刺激出現後,沒有獎勵也沒有懲罰。在行為訓練的過程中,小鼠逐漸學會在No-Go刺激出現後不舔水。在小鼠的V1進行電生理記錄發現,V1神經元對No-Go刺激的反應受到獎勵預期的調節,在預期正確情況下的放電率低於預期錯誤的情況下,該調節作用由OFC向V1的反饋投射介導。通過光遺傳標記技術,發現投向V1的OFC神經元通過降低放電率的方式編碼獎勵預期信號,與V1神經元相反。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在No-Go刺激出現時抑制OFC向V1投射的活動能夠減慢小鼠的視覺學習速率,而光遺傳激活V1的SST抑制性神經元能夠提高小鼠的學習速率。因此,該項工作表明,OFC向V1的投射能夠調節V1神經元對獎勵無關刺激的反應,通過改變刺激的顯著性來易化視覺偶聯學習。

該研究在研究員姚海珊的指導下,主要由博士研究生劉德陳完成,研究員孫衍剛和楊天明參與合作並給予指導意見,孫衍剛組的鄧娟、楊天明組的張哲偉、姚海珊組的張治宇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的資助。

圖註:A. 在刺激-獎勵偶聯行為中,OFC神經元的獎勵預期信號通過反饋投射到V1,使得V1神經元對視覺刺激的反應受到獎勵預期的調節。B. 抑制OFC向V1投射的活動,減慢視覺偶聯學習。C. OFC的獎勵預期信號對V1視覺反應的調節,改變了視覺刺激的顯著度;V1視覺反應的變化,有助於OFC獎勵預期信號的更新,從而促進學習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609-7

相關焦點

  • 視覺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有了新進展
    來源:經濟日報6月3日,《自然-通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篇有關視覺學習行為神經機制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完成,博士研究生劉德陳為第一作者
  • 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揭示靈活行動選擇的神經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姚海珊研究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次級運動皮層在靈活視覺分類行為中參與適應性行動選擇的控制》的研究論文。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理學上著名的「巴普洛夫狗條件反射」(即經典條件反射實驗)是一類重要的聯想學習行為,其反映了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先後關係對神經元活性的影響行為,在單一器件上實現對這一聯想學習行為的模仿是類腦神經形態器件的重要研究內容。
  • 心理學系方方教授課題組在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視覺系統神經可塑性取得的新進展。研究合作者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周天罡博士和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博士。神經可塑性是指由經驗引起的神經元功能屬性和神經環路的改變,人類的大腦具有終生可塑性。知覺學習是指長時間的訓練可以顯著提高知覺能力,是大腦可塑性的表現,也是一種非常適合研究大腦可塑性的實驗範式。
  • 我國昆蟲視覺神經機制研究獲重大突破
    本報北京8月13日電今天出版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科學》雜誌發表了我國青年科學家唐世明為第一作者的題為「果蠅的視覺模式識別具有視網膜位置不變性」的研究論文。年僅33歲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唐世明等人發現和證明了果蠅的視覺具有位置不變性,這一研究成果改變了人們以往對昆蟲視覺的理解,表明果蠅的腦具有複雜的視覺信息處理機制,使昆蟲視覺與脊椎動物視覺在認知層面上統一起來。這項科研成果由唐世明領導的研究組為主與德國同行合作完成。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腦區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參與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防禦行為,比如逃跑、僵直、危險探測等,對動物的生存非常重要。當遭遇危險時,動物會根據所處的情境做出適當的防禦反應從而提高自己存活的機會。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研究組完成的研究論文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複雜的生物學功能。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5月19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
  • 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該項研究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此項研究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
  •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果蠅視覺系統行為個性的神經發育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19:49 法國索邦大學Bassem A. Hassan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腦智卓越中心在編碼同類雄性特徵的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9月21日,Neuron在線發表題為《特異性感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同物種雄性信息的下丘腦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
  • Development Cell:孟安明教授研究組斑馬魚神經幹細胞研究新進展
    利用次級運動神經元特異性的抗體,通過免疫組化實驗,研究人員重複了上述結果。     為了證明sp8和sp8-like基因在體內能夠維持神經幹細胞的增殖,研究組通過BrdU的免疫組化,發現注射morpholino的胚胎神經管中增殖的細胞數減少,進一步證明了上述假設。     孟安明,項目首席科學家。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揭示了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著名的環境健康科學期刊Environmental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 韓方普研究組在植物著絲粒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並通過著絲粒不分離、錯分裂及花粉輻射等系統詳細研究著絲粒的形成機制,在不同染色體上檢測到不同大小的新著絲粒,新著絲粒是利用染色體臂的基因組DNA序列而發揮著絲粒的功能,取得一系列進展(Fu et al., 2013, PNAS; Zhang et al., 2013, Plant Cell; Liu et al., 2015, PNAS; Su et al., 2016, Plant J; Guo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在研究中,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生長的現象。植物如何響應並記憶長時間的低溫處理即春化作用,是表觀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研究揭示臨床前神經血管障礙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1 18:36:18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Costantino Iadecola和Laibaik Park研究組合作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