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情況分析

2021-01-18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0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情況分析

經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籤署,授予劉東生、王永志兩位院士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經國務院批准,授予「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研究」等18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酶轉化法生產Rh2等人參稀有皂苷」等19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項目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和推廣」等16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項目」等199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美國數學家丘成桐、德國農業經濟學家伏格樂、日本醫學家水島裕、義大利馬塔切納博士等4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獲獎總人數2449人,獲獎單位670個。

200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工作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初評工作。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聘請20多位院士、專家對推薦人選進行諮詢、打分;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對形式審查合格的推薦項目通過網絡公布,徵求社會意見後,由38個學科和專業評審組的近千名專家通過網絡評審和會議評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初評。第二階段,各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將專家諮詢後推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選提交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將初評通過項目向社會公布、再次徵求意見,無異議或有異議經協調處理完畢的項目分別提交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評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人選,經徵詢有關駐外使館的意見後提交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第三階段,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分別於2003年12月18日和2004年1月9日召開會議,審定上述5個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果,作出了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人選、獎勵種類和等級的決議。

 一、評審工作特點

(一)設定分類評審標準,強化政策導向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獎的評審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更加注重科學研究的水平、科學價值以及發表論文的質量和國際影響,注重論文的作者是否擁有著作權;國家技術發明獎的評審則強化了智慧財產權導向,強調重大技術發明尤其是戰略高技術,必須在其核心技術上獲得發明專利等智慧財產權;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評審,更加注重項目是否取得發明專利等智慧財產權或對制定重要技術標準的貢獻、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經濟和社會效益、以及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意義等相關指標。

(二)開發並運用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網絡評審系統」,為豐富和完善國家科技獎勵評審手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著立足當前、服務長遠的原則,為抗擊「非典」,積極推進評審信息化進程,開發出「國家科學技術獎網絡評審系統」,同時建立起國家科技獎評審的應急機制。從參加網絡評審的評委反映意見看,大家普遍認為:開發網絡評審系統是推進國家科技獎勵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積極嘗試,是今後發展的方向。目前的系統功能實用可行,評委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參加國家科技獎的評審工作,可以更加充分大膽地發表個人意見,這些都確保了評審工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三)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提前公示參評項目,社會反應良好

為進一步提升國家科技獎勵的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增強國家科技獎勵的徵求異議時效,2003年4月初,在項目形式審查之後、初評之前,首次將形審合格的全部通用項目及其基本內容在「國家科技獎勵網站」上公布,公開徵求社會意見。這一措施的實施效果良好。這對於加大社會公眾的監督力度,保證評審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順利完成了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和各評審委員會的換屆工作,調整、優化了各評審委員會委員結構

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的公正性、準確性是獎勵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評審專家隊伍是必要的前提。2003年,國務院批准了第二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組成人員人選。新的獎勵委員會由19人組成,人員來源於10個有關部門,院士人數為11人,平均年齡61歲,最年輕的委員43歲;同時,科技部制定了《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委員選聘辦法》(試行),辦法就評委的遴選工作在迴避制度、人員組成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明確規定,順利完成了各評審委員會3年一次的換屆工作。與上一屆國家科技獎各評審委員會委員的組成相比,本屆評委的年齡、專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不少優秀的青年科技骨幹被充實到了評委隊伍之中。其中,最小年齡評委為38歲。目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由22名委員組成,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分別由29名、37名、47名委員組成,國際科技合作獎評審委員會由21名委員組成。

(五)出臺了《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暫行辦法》

為規範評審工作中各主體的行為,科技部批准了獎勵辦起草並制定了《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暫行辦法》,對評審工作中涉及的各行為主體提出更具體和高標準的要求,這對保證科技獎勵評審工作的準確性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基本情況

1、劉東生

劉東生,男,中共黨員,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6年當選歐亞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劉東生1946年參加工作,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第四紀地質研究室主任,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專家小組組長,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主席,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主席等學術職務。

劉東生是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在近60年從事地學研究中,對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

他在理論研究中的傑出貢獻主要是:

從20世紀50年代起,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完成了黃河中遊黃土分布圖、中國黃土分布圖和3部專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風成說」,把風成沉積作用從黃土高原頂部黃土層拓展到整個黃土序列,並把過去只強調搬運過程的風成作用擴展到物源-搬運-沉積-沉積後變化這一完整過程。

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上個世紀80年代,他基於中國黃土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歷史,使黃土與深海沉積、極地冰芯並列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際科學界所信服。

1964年至今,他一直致力於青藏高原隆起與東亞環境演化的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黃土高原研究結合起來,把固體巖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層圈的演化結合起來,開闢了地球科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已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

他在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貢獻,被國際學術界公認。他發表的文章被SCI論文引用3000餘次,2002年獲國際「泰勒環境成就獎」。 同時,他的研究成果對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東部沙地治理等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他熱愛祖國,奉獻於地球科學事業,在學術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進取,團結奮進,做出了重大的科學貢獻。他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地球環境科學研究的骨幹。他領導建立了多學科交叉的現代化科學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及國際第四紀環境科學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動了地球環境科學的發展,使我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立於國際地球科學的前沿。

2、王永志

王永志,男,中共黨員,1932年11月17日出生於遼寧省。 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MoscowAviation Institute)飛彈設計專業, 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工作。

王永志1961年回國以來一直從事航天技術工作,先後擔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室主任、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院長。曾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第二代液體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固體戰略火箭和地地戰術火箭總設計師和研製總指揮,長徵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型號總指揮,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火箭系列總設計師,1992年11月至今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王永志是航天技術專家,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40多年來在我國戰略火箭、地地戰術火箭以及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在科學技術上的突出貢獻主要有: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他作為重要的技術骨幹,參加了我國第一代戰略火箭的研製工作,在中近程、中程和洲際火箭的研製工作中為增大射程,提高實用性能,解決了大量的技術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他是第二代戰略火箭研製的主要技術帶頭人,為我國實現火箭技術更新換代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8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長徵二號E大推力捆綁火箭研製任務。研製時間僅為18個月,首次發射取得成功,使中國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實現了巨大突破。

1992年以來,他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嘔心瀝血,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7年起,他作為「863」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參與制定我國載人航天的發展藍圖。1992年1月,他被任命為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組組長,主持擬制了該工程七大系統的技術途徑和主要技術方案。1992年8、9月,他代表論證組先後向中央匯報了工程主要技術方案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均被肯定。工程立項後,他即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他主持了工程方案設計、初樣研製、試(正)樣研製和無人飛行試驗,以及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技術工作,在總體技術方案制定、提出對各系統技術要求、關鍵技術攻關、重大問題處理等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他是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既能充分發揚技術民主,又較好地把握了大局,將一大批熱愛祖國、技術過硬的科技人才團結在一起,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形成了一支優秀的航天科技群體。他是這一群體的傑出代表。

王永志院士熱愛祖國,將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老一輩專家的悉心培養下,成長為國際知名的航天技術專家。40多年來,始終奮鬥在研製試驗的第一線,樹立了較高的威信,為祖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航天科技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三、國家科技獎勵獲獎項目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獎勵19項,國家技術發明獎獎勵19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獎勵216項,這些獲獎項目都我國科技人員近些年來在科技創新工作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對推動我國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保障國家安全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獲獎項目中,通用項目186項,佔總數的73.2%,國防、國家安全項目68項,佔總數的26.8%。國防和國家安全項目在國家科技獎勵中的比例較往年有明顯提高,國防、國家安全項目在國家科技進步獎中所佔比例達29.2%。

從獲獎的186個通用項目看,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各行業分布情況如下:農、林、牧、漁業佔16.7%,採掘業佔7.0%,製造業佔19.9%,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佔3.2%,建築業佔2.7%,地質勘察業、水利管理業佔4.8%,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佔5.4%,金融、保險業佔0.5%,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佔10.2%,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佔3.2%,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佔22.6%,國家機關、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佔0.5%,其它行業佔3.3%。

獲獎人員年齡分布為:186個通用項目中,40歲以下的佔39%,40-50歲的佔32%,50-60歲的佔12%,60-70歲的佔13%,70歲以上的佔4%。68個國防、國家安全項目中,45歲以下的獲獎人員佔總數的56%。今年國家科技獎勵項目的完成人中,年齡最長者和最小者都在國防獲獎項目中,最長者為84歲,最小的獲獎者只有24歲。

獲獎人員性別分布為:男性佔84.4%,女性佔15.6%。男女比例與往年基本持平。

200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與歷年相比,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加大了獎勵的力度

2003年12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籤署第396號國務院令,公布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決定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第十三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分為一等獎、二等獎2個等級;對做出特別重大科學發現或者技術發明的公民,對完成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可以授予特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增設特等獎,主要是要鼓勵、獎勵那些對國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做出特別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和科研單位。同時,也要進一步鼓勵廣大科技人員發揮團隊精神,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本年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獎金為100萬元。在過去的11年裡,這個項目一共有110多個科研單位、學校和企業,同時有3千多個協作單位,一共組織了幾萬人的科技隊伍參與,形成了一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良好局面。載人航天工程為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歷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原始性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獎勵24項成果,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獎勵19項成果。這些獲獎成果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的重要表徵。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過去連續3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的條件下,2002年度和2003年度分別誕生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九五期間我們科技工作長期積累的結果。今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項目是「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由陳均遠、侯先光、舒德乾等聯合完成)。這個項目探索了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生、發展過程,研究了澄江動物群化石,探索了五億三千萬年前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全貌。在國際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雜誌上先後發表了14篇論文。該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為我們生物進化發展的理論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另外,本屆國家技術發明獎已經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作為重要內容。所有19項獲獎項目都擁有自己的發明專利。如:由清華大學馮冠平等完成的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石英數字式力傳感器及系列全數位化電子衡器的研究與產業化」,已獲5項國家發明專利,98%的產品出口歐盟等國際市場。

由於國家「863」計劃對信息產業標準制定工作給予了大力扶持,技術標準的創新方面也有一批項目獲獎。如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的成果。我國大唐公司、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北京郵電大學和北京市天元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通信標準方面取得了系統的突破,他們的科研成果「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X系列國際技術標準(X.85和X.86)」、「COMBA系統實現一致性聲明的需求和指南」等,是目前在該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擁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標準。同時,東南大學等完成的「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開發項目」,在實現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方面也已經步入國際先進行列。目前,我國通信標準的研究工作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從消化吸收為主向自主研究過渡,從等效國際標準向原創標準研究過渡,從專業研究為主向企業為主研究過渡,從國內標準向國際標準過渡。

(三)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迅速成長

在本次獲獎的186個通用項目的組成人員當中,40歲以下的佔39%,40歲到50歲的佔32%。說明我們已經有了一支主要由中青年科技人員所組成的技術創新隊伍,解決了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存在的科技人才斷檔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一支以中青年科學家為中堅力量、老中青相結合的科技人才隊伍,正在我們國家加速形成。

(四)企業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2002年和2003年,中國的研究開發投入中,有60%以上是企業在投入。在本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中,有一半都有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進步獎153個獲獎的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項目佔總數的近一半,其中,由企業獨立完成的有11項,佔7.2%,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64項,佔41.8%)。

如:由清華大學與清華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加速器輻射源移動式貨櫃檢查系統系列的研製及產業化」,依靠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率先研製出以加速器為輻射源的車載移動式和組合移動式貨櫃檢查系統,並實現了產業化,產品出口到澳大利亞、挪威、比利時等12個國家和地區共計48套,體現了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此外,中國的石油勘探技術,已經在國外油氣勘探當中發揮了作用,解決了國外大的石油公司沒有能夠解決的問題,贏得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結果。如:由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蘇丹Muglad盆地1/2/4區高效勘探的技術與實踐」,確保了所發現的油田全部為高產油田,該項目是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在國外最大、最成功的油氣勘探開發項目。

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的企業在科技進步的支持下,已經越來越注意到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五)社會公益性研究取得快速發展

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項目「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是我們國家自從實施中醫藥現代化戰略以來,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自從1984年開始頒發科技進步獎以來,第一次在這個領域獲得的一等獎項目。此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項目「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和推廣」,已經在我們國家推廣兩億三千萬畝,增加產量244億公斤,取得了增產和增收的效果。以上表明,我國社會公益性研究正快速發展起來。

此外,今年在國家自然科學獎19個獲獎項目當中,有3個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科技人員(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吳奇等完成的「高分子鏈在稀溶液中的摺疊和組裝」項目、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完成的「神經肌肉突觸新信號傳遞機制的鑑定」項目、香港科技大學湯子康等完成的「納米結構氧化鋅半導體ZnO薄膜的室溫紫外雷射發射」項目)。這說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我們國家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當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二○○四年二月二十日

 

相關焦點

  • 泰政發〔2003〕31號關於2002-2003年度泰安市科技進步獎勵的決定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省屬以上駐泰各單位: 為深入實施「科教興泰」戰略,獎勵為推動我市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激勵廣大科技人員刻苦鑽研,勇攀科技高峰,根據《泰安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試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經泰安市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和市科技進步獎評審領導小組覆審
  • 集團新聞資訊—航天科技集團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實現全面豐收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2003年度北海市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的通知
    2003年,我市各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的「富民興桂新跨越」發展戰略和市委、市政府關於「科技興市」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圍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積極組織實施自治區和我市下達的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開展了一系列科研與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活動,完成了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科技項目
  • 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授獎項目
    -027 自然科學獎 1 材料微觀設計和分析中的碰撞反應動力學方法
  • 中國科學院在我國納米科技研究中的作用與地位分析
    自1998年啟動「973」計劃以來,至2003年在納米科技領域共支持了5個研究項目(見表2),其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所作為第一承擔單位的項目3項,佔總數的6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1990—2002年間資助的納米科技領域內重大、重點、面上項目達990餘項,經費約2.2億元。從基金委在線資料庫中以「納米」作為關鍵詞查詢,得到相關項目的承擔情況(見表3)。
  • 2019年度貴州科學獎勵結果出爐!青年人才成為創新生力軍
    李宇 攝人民網貴陽9月3日電(李宇) 9月2日,記者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9年度貴州科學獎勵結果出爐,共評出貴州省科學技術獎111項。從獲獎者年齡結構上看,2019年獲獎項目完成人平均年齡44.2歲,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齡47歲;分別比2018年下降了1.2歲和2.8歲。顯示出青年科技人才正逐步成長為全省科研的骨幹力量,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 3項涉廢氣(VOCs和NOx)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完整名單)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 重慶交通大學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相關新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 重慶12項科技成果獲獎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0日16時40分訊(記者秦思思)今(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重慶交通大學主持完成的公路橋梁檢測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悉,鋼筋鏽蝕、拉吊索腐蝕斷裂、預應力失效等內在病害已成為威脅橋梁安全運營的「第一殺手」。
  • 百度機器翻譯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圖)
    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日在京舉行,百度憑藉機器翻譯項目,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獎由國務院設立,屬於我國最高級別的科技獎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授予在各個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此前獲獎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鐵路」等成果舉世矚目、彪炳史冊。
  • 浙江工業大學15項科技成果獲浙江省科技獎勵大會表彰!
    ◎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全景7月17日上午,2019年度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省委書記車俊、省長袁家軍等省領導向浙江省科技大獎獲得者和一等獎獲獎代表頒獎。會上,浙工大共有15項科技成果獲表彰,其中獲一等獎成果4項,創學校首次同一年度包攬浙江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三大獎一等獎的歷史最好成績,另獲二等獎5項、三等獎6項。
  •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在京揭曉
    會上,高鴻鈞宣讀了《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關於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的決定》,公布了獲獎名單。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於2019年1月1日啟動,經過推薦、有效候選項目評審、國內外同行專家通信評審、正式候選項目評審和理事會終審等幾個階段,最終產生5項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6位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
  • 廣東梅雁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半年度報告
    二、目錄 1、公司基本情況 2、股本變動和主要股東持股情況 3、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情況 4、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5、重要事項 6、財務報告 第二節 公司基本情況 一、公司簡介 (一) 公司法定中文名稱: 廣東梅雁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中科院上海分院5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項獎勵
    200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獲獎項目日前公布: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空缺,二等獎2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8項,二等獎200項。    上海共有31個項目獲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11.8%。
  • 肇慶一中傑出校友參與完成的項目喜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喜報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牽頭完成的項目「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及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由何建行教授課題組領銜完成。
  •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 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
    總 理  李克強2020年10月7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1999年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65號發布 根據2003年12月20日《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訂 根據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2020年10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
  • 279個項目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
    黑龍江日報11月26日訊 26日,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發布《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決定》。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鄧宗全榮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78個項目分別獲得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
  • 2020年度國家科技「三大獎」初評結果公布!中國公路學會提名項目入選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示「三大獎」初評結果,包括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
  • 重磅,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全名單公布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0名外籍專家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答疑解惑」你不知道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小知識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是怎麼選出來的?800萬獎金需要繳稅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為何不在當年而是次年召開……2019年度國家科技獎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針對大家關心的熱點話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做出了解答。
  • 科技部舉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專場音樂會
    2011年1月15日晚,科學技術部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專場音樂會。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與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者代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有關部門領導及首都科技界代表共6000人歡聚一堂,共享這一科技界盛事。李雙江、戴玉強、譚利華等藝術家及北京交響樂團、中國音樂家協會合唱團共同為觀眾奉上一臺既高雅隆重又輕鬆愉快、既富經典韻味又具時代氣息的音樂盛宴。    開場序曲《紅旗頌》為音樂會奠定了熱烈、隆重、高雅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