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雜誌

2021-01-20 荔枝網新聞

  2019年3月13日,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再登Nature雜誌。該校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能夠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一類酶家族,相關成果「Enzyme-catalysed [6+4] cycloaddition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natural products」在線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南京大學助理研究員張博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王凱標、王文和汪欣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戈惠明、譚仁祥、梁勇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endall N. Houk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周環反應是一類在反應過程中形成環狀過渡態的協同反應,比如著名的[4+2]環加成反應(Diels-Alder反應)、Cope-重排反應、Claisen-重排反應等,這些反應在有機合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有意思的是,在自然界中也觀察到了可催化這些著名周環反應的酶。早在1965年,Woodward和Hoffmann兩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預測了[6+4]或其它高階環加成反應可以發生,隨後在有機合成中確實觀察到了[6+4]反應,但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著可催化[6+4]反應的酶仍然是個謎。

  該團隊在前期工作中,從海洋放線菌中發現了一個具有抗幽門螺旋桿菌活性的新穎大環內酯化合物命名為streptoseomycin,根據其結構推斷,它在微生物體內的合成過程中可能涉及[4+2]環加成反應。

  為鑑定此過程,他們比較分析了streptoseomycin以及其結構類似物nargeni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推測一個未知功能的同源蛋白StmD、NgnD很有可能分別負責streptoseomycin和nargenicin中的環化反應。然而,敲除stmD基因並未得到預料中的環化產物前體3,而得到了線性化合物4和5,這很可能是化合物3環內雙鍵較多,張力較大,自發水解開環所致。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在微生物體內驗證StmD功能的實驗,首先敲除了基因簇上大部分基因,僅留下聚酮合成酶基因,此突變株只產生化合物4;當將stmD基因回補回去時,得到了化合物6-8,其中化合物7不穩定,可經Cope重排轉化成6。該結果表明,聚酮合成酶的直接產物是3,若無下遊其它酶存在時,3將發生水解開環而生成4;若再引入StmD,則催化發生周環反應,奇怪的是,該酶不僅催化了[4+2]反應,也催化了[6+4]反應。


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的環加成。圖片來源:Nature

  隨後,研究人員設計了兩步串聯的酶反應在體外來驗證周環酶的催化功能。首先,通過聚酮合成酶上的硫酯酶結構域催化鏈狀化合物4-SNAC環化形成3,當同時加入StmD或NgnD時,反應體系中觀察到了化合物6-8的生成,確證StmD或NgnD可同時催化[4+2]和[6+4]反應。此外研究人員以StmD為探針從公共基因組資料庫中,挖掘鑑定出了另外三個可催化此反應的酶。

  為了更好地理解[6+4]、[4+2]環加成反應和[3,3]-Cope重排反應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人員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了反應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有趣的是,底物3越過單一過渡態後可歧化成兩個方向,分別生成[6+4]、[4+2]反應產物,由於[6+4]化合物在熱力學上更穩定,[4+2]產物可再經Cope重排自發轉化成[6+4]產物。此理論計算結果與實驗觀察結果相吻合,進一步證明了之前的推斷。


反應熱力學和動力學的DFT計算。圖片來源:Nature

  最後,研究者獲得了StmD、NgnD和101015D三個蛋白的晶體來進一步研究該反應的催化機理。通過分子對接、計算機模擬和點突變實驗,闡明了此類新型環加成酶的反應機制。M69中富含電子的硫原子會特定的指向過渡態中部分帶正電的雙烯部分,從而產生有利的靜電作用;同時反應物中部分帶負電的三烯酯會與W67上的芳香環產生π–π堆疊相互作用,來穩定過渡態並加速整個反應的進行。此外,Y55和Y13也會通過分子間氫鍵和CH–π相互作用來催化反應。


酶和催化活性位點的結構分析。圖片來源:Nature

  綜上所述,研究人員巧妙設計實驗,通過體內敲除基因、體外酶催化反應、量子化學計算、分子動力學模擬以及蛋白晶體的研究等,表徵了首例可催化[6+4]/[4+2]環加成反應的酶。這類酶的發現將進一步拓展人們對周環反應酶的認識,啟發科學家們將來利用和改造周環反應酶來實現有價值的分子轉化。

  (來源:X一MOL資訊)

  

相關焦點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團隊實驗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 《自然-光子學》子刊網頁截圖中新網南京9月3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還是二者的疊加?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日前成功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該項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延遲選擇實驗中實現量子波粒疊加的藝術圖。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這次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與科大合作發展出一種全新的電疇控制技術:利用聚焦飛秒雷射在鈮酸鋰晶體內部實現鐵電疇(二階非線性光學係數)的定點擦除, 通過計算機控制的聚焦雷射束三維直寫, 定點擦除鈮酸鋰晶體中部分區域的電疇,實現了二階非線性光學係數在三維空間的調製。
  • 短短2周,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再次登上Nature正刊!
    南京大學朱嘉、周林、祝世寧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馬仁敏、喬治亞理工蔡文衫等研究組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喬治亞理工、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參與合作。成果簡介表面等離激元,是光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新型元激發,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近日,南京教授團隊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楊小飛教授科研團隊在材料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在線發表了題為"Energy Manipulation in Lanthanide-Dop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Tunable Dual-Mode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山東大學於曉、孫金鵬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7月22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張巖研究員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南京大學最新成果登上Nature正刊!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鍾苗課題組與多倫多大學Edward Sargent教授團隊、卡耐基梅隆大學Zachary Ulissi教授團隊合作,以&34;為題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Nature雜誌上(Nature 581, 178–183 (2020))發表文章。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2000年以後,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動人心的中國研究成果吧。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斯坦福教授張首晟與復旦的大學合作開展的&34;的研究,後來在實驗中被證實,研究成果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轟動,該成果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稱為「諾貝爾獎級」成果。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科學頂刊南京大學團隊再下一城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導語近日南京大學張永光團隊聚焦全球變暖研究成果這也是南京大學近兩年作為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單位發表的第十篇Nature/Science論文這些發表在全球頂級學術期刊的研究成果有哪些,跟著小南一起看下吧!雙唯一!
  • 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廣州大學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單位且為第一完成單位。
  • 南大團隊成功製備單胞層二維材料 成果登上《Nature》期刊
    被採訪者供圖 攝   中新網南京6月6日電(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6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製備出基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的新型單胞層二維材料,該成果以《單層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晶體膜的實現》為題發表在了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