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北京科研人員揭示大熊貓研究又一「重大發現」,成果獲國際關注!

2020-09-05 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張立教授與國內外專家合作共同揭示了大熊貓分布區大型食肉動物的種群下降與分布區退縮,該成果已於2020年8月3日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在線發表。張立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申曉莉副研究員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生態研究中心的李晟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參與這一工作的還有北京大學野生動物生態與保護實驗室的王大軍博士以及美國斯密森尼保護生物學研究所、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陝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

張立,1990年免試保送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生物學專業開始本科學習;1994年免試保送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師從房繼明教授開展動物行為生態研究;1996年師從孫儒泳院士直接攻讀博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生態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中國生態學會動物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常務理事;《Conservation Biology》、《獸類學報》編委;國際保護生物學會(SCB)監察委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亞洲象專家組成員。

大型食肉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在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結構及生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熊貓被認為是許多與其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傘護種,但這種傘護效應是否及如何惠及大型食肉動物,仍缺乏系統的研究與評估。李晟課題組系統收集了大熊貓分布區內73個自然保護地2009年以來的紅外相機長期監測數據,對該區域內大型食肉動物的分布現狀以及相較於歷史分布區的分布範圍變化進行了全面評估。研究共收集了大熊貓分布區5大山系(秦嶺、岷山、邛崍山、相嶺、涼山)內7830個紅外相機監測位點的數據,總監測工作量達169萬相機日。

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分布區內目前分布有4種大型食肉動物,分別是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 uncia)、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相比於20世紀中期的歷史分布,這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分布區範圍均出現劇烈下降,以豺最為嚴重,已從95%的歷史上有分布的保護地內消失,其後依次是豹(81%)、狼(77%)與雪豹(38%)。其中,豺與狼在過去10年間均只有零星記錄,在部分山系可能正處在瀕於消失的邊緣。另一種曾經有分布的大型食肉動物,即虎(Panthera tigris),已於20世紀60年代在大熊貓分布區內滅絕。現有的4種大型食肉動物的大部分記錄均來自於2個區域性保護地網絡,即由11個相鄰保護區構成的秦嶺中部自然保護區群(總面積2378km²),與由7個保護區構成的邛崍山自然保護區群(總面積5658km²)。在所有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中,只有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仍保留有全部4種大型食肉動物。

四種大型食肉動物在大熊貓分布區中的地位

在現存的4種大型食肉動物中,豹和豺這2個物種與大熊貓共同棲息於森林類型的生境中。對保護區職工和當地村民的訪談結果顯示,豹與豺直至20世紀80年後期和90年代早期仍較為常見,但在90年代中後期其種群出現急劇下降。雖然具體的下降原因仍不清楚,但棲息地喪失、對食肉動物及其獵物物種的偷獵、經由家養動物傳播的烈性傳染病等都可能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政府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並持續實施了一系列自然保護區工程,包括大熊貓保護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這些保護政策與措施的實行對大熊貓種群與棲息地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保護效果,但未能有效遏制同域分布大型食肉動物種群的快速下降。論文作者推測,這種保護成效的差別,可能主要是由於大熊貓與食肉動物具有顯著不同的棲息地需求和生態學特性所導致的。大熊貓家域面積較小(個體家域5-13 km²),因此針對大熊貓建立的單個自然保護區(平均面積約400 km²)即可基本維持一個大熊貓野生種群。而大型食肉動物密度低,家域面積大(個體家域可達100km²以上),要維持有效的繁殖種群就必須依賴於大面積的連片保護地或保護地網絡。此外,大型食肉動物必須依賴於充足的獵物種群,而且容易引發人獸衝突(例如捕食家畜)而被報復性獵殺,這些都使得大型食肉動物在面臨人類壓力時更為脆弱,難以從針對大熊貓而建立的保護策略和保護措施中得到全面保護。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過去數十年間大熊貓分布區內的大型食肉動物出現了劇烈的種群下降與分布區退縮。該結果與人類世以來全球範圍內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的下降趨勢相一致。中國近年來開始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保護地體系,大熊貓國家公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擬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達2.7萬km²,覆蓋了大熊貓分布區內北部4個山系的大面積棲息地與潛在棲息地。大熊貓國家公園試點以生態系統原真性與生態過程完整性為重點保護目標,為該區域內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與恢復提供了充滿希望的機遇。聯合國宣布把2021-2030作為全球生態系統恢復的10年(Ecosystem Restoration 2021-2030),大型食肉動物的恢復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多方的通力合作。在大熊貓棲息地內逐步恢復大型食肉動物種群,重建營養級複雜度,將大大增強區域內生態系統的復原能力與可持續性,從而惠及大熊貓以外更多的野生動植物物種。

延伸閱讀: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04年的京師大學堂博物系,1923年更名為生物學系,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系之一,1998年擴展為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經過汪堃仁、孫儒泳、鄭光美、薛紹白、王永潮、柳惠圖和徐汝梅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幾十年的嚴謹治學和艱苦創業,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奮發努力,學院軟、硬體辦學條件顯著提升,教育與科研業績顯著,事業發展蓬勃。

學院歷經百餘年的發展與壯大,建立了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卓越地位,已成為我國生命科學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學院為&34;、&34;和&34;單位,以及&34;和&34;重點建設單位。 學院學科建設的組織機構為&34;。即學院設有生態學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依託四大學科群的學術力量,構築四大教學與科研創新平臺與團隊。學院的教學機構為&34;、&34;、&34;、&34;、&34;。作為首批&34;單位,學院擁有生物學和生態學兩個一級學科及其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生態學和細胞生物學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被列為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發育生物學被列為校級重點學科。學院現有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細胞增殖及調控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抗性基因資源與分子發育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基因工程藥物及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生態服務產業規劃與設計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高等學校蛋白質組學研究院和北京師範大學醫學研究院以及8個校級重點實驗室與7個專門性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及高層次人才培養機構。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北京科研人員揭示石墨烯「重大發現」,成果獲國際關注!
    Rev.系列, ACS Nano, Small,等多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受邀擔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雜誌編委。主要研究內容為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電測量手段對石墨烯和其它二維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進行研究。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被國際關注!
    王清教授所在的材料設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性能合金材料的設計與研發工作,圍繞董闖教授提出的作為&39;的團簇結構模型,形成了實用的團簇式成分設計方法,提升了合金研發效率,發展出一系列高性能工程合金材料,並在多個領域得到了應用。
  • 重大突破!北京女博士以第一作者登頂《自然》,研究成果獲國際關注!
    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了快速射電暴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重大發現!大連理工大學揭示近10年這一"全球變化",成果引起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志軍教授團隊在北極海冰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mmer sea ice in the Pacific sector of the Arctic during 2008−2018"發表在地球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
  • 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報)》上,不久,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撰文報導了這個研究成果,並將該科研成果列為全球研究熱點(Highlight)。
  • 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報)》上,不久,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撰文報導了這個研究成果,並將該科研成果列為全球研究熱點(Highlight)。
  • 首次發現!中國科研人員在腫瘤等疾病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發現和解析染色質複合物新的表觀修飾有助於理解和揭示表觀遺傳的分子機制,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年來,染色質複合物被證明普遍存在可逆的O-GlcNAc糖基化修飾。大連理工大學張嘉寧教授團隊前期研究發現FOXA1、c-Myc、CEPBP等重要轉錄因子存在O-GlcNAc修飾,對腫瘤轉移、耐藥、增殖等惡性表型具有促進作用。
  • 重大突破!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在科學創新的進程中,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是反映基礎研究進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
  • 國際關注!中國科研人員發現這一"遺傳密碼"可延緩衰老!
    >揭示了PA200-蛋白酶體維持組蛋白密碼穩定並延緩衰老。進一步,他們揭示了PA200-蛋白酶體介導了這一組蛋白降解過程。更為重要的是,PA200的敲除顯著改變組蛋白密碼H3K4me3及H3K56ac分布位置和密度。PA200的缺失加速細胞及小鼠個體衰老,導致免疫紊亂,焦慮,並縮短小鼠壽命。 他們還發現,PA200在酵母中的同源物BLM10也有類似的防衰老作用, 表明這一現象在進化上高度保守。
  • 陝西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變化研究已經成為當代國際科學前沿的系統科學,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過去10餘年,大批科學家投身於全球變化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達成了有關全球變化研究共識,充分認識到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必須重視對地球系統可預測的能力。
  • 全球首次完整揭示新冠病毒!北京女學霸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研究獲國際關注!
    9月15日,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審稿人在評審意見裡稱讚道:&34;而這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就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屆畢業生宋雨桐。李賽研究員團隊與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0天打出了漂亮一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解出完整新冠病毒分子結構的科研團隊。他們的成果不僅讓大家能清晰地看到病毒的外部結構,有助於後續疫苗的開發;而且還打開了病毒的內部,為新冠病毒的超長基因組在病毒體內的分布方式提供了高分辨信息。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0項成果獲國際關注!
    作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大連理工大學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致力於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應用知識。近期,學校在一系列科研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本期帶大家看看這些硬核科研新成果、新發現。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相關研究成果以"Fast and 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by fluorinated alcohol without a cocatalyst"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並被選為亮點文章(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
  • 中國科研人員首次揭示癌症致病機理,獲國際關注!
    2020年12 月2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佔新實驗室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冷凍電鏡中心、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的Dinshaw Patel實驗室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的Or Gozani實驗室合作完成的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 "中國天眼"獲國際關注!北京女博士研究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2020年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這一重大突破,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為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上述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翁志煥副教授協助蹇錫高院士指導的博士生戚裕同學,前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663226, 51873027, 51673033)、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9-ZD-0139)和校創新團隊專題項目(DUT20TD114)的支持。
  • 這位浙江籍院士,研究成果居國際前沿水平,近日與鍾南山同獲重磅表彰!
    為獎勵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沈建忠院士30餘年來一直從事動物源食品安全、細菌耐藥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主持承擔科研項目近50項,包括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農業部獸藥安全監管和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等。
  • 填補國際空白!東北又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建工學部張吉禮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節能協會團體標準《建築基本單元信息模型》送審稿在北京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審查專家組審查,專家組認為"該標準模型具有原創性,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
  • 中國天眼FAST獲重大成果 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近日兩項重磅研究成果出爐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簡稱,亦有「中國天眼」之稱。其靈敏度為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對促進我國天文學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具有重要意義。FAST的順利運行,使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記者獲悉,中國天眼FAST最新的觀測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研究成果正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