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注!中國科研人員發現這一"遺傳密碼"可延緩衰老!

2020-12-11 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邱小波教授-姜天霞副教授團隊在Theranostics(SCI影響因子8.579)在線發表了題為"Proteasome activator PA200 maintains stability of histone marks during transcription and aging"的文章,揭示了PA200-蛋白酶體維持組蛋白密碼穩定並延緩衰老。邱小波教授和林魁教授為該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姜天霞副教授及博士生馬雙、韓夏為共同第一作者。參與這一工作的還有清華大學的頡偉教授和日本筑波大學的Tomoki Chiba教授等。該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項目資助。

人類長達1.8米的DNA通常纏繞在核心組蛋白上形成核小體。核心組蛋白自身有多種修飾,被認為組成可遺傳至下一代細胞的表觀遺傳密碼,即"組蛋白密碼",用以指導特定細胞類型或組織器官中基因的表達。組蛋白密碼的改變常見於各種疾病中,如腫瘤、心臟病及衰老等。因此,探究生理及病理過程中維持組蛋白密碼穩定性的機制至關重要

蛋白酶體具有多種蛋白水解酶活性,負責細胞內大多數蛋白質的降解。普遍存在於各種組織中的26S 蛋白酶體由20S 核心催化顆粒和19S 調節顆粒組成,催化泛素化底物的降解。依賴於泛素化介導的蛋白降解的發現於2004年獲得諾貝爾獎。此外,還有由PA28a/PA28b作為調節顆粒的免疫蛋白酶體,由PA28g組成的PA28g-蛋白酶體,以及由PA200 作為調節顆粒的PA200-蛋白酶體。

2013年,北京師範大學生科院邱小波教授團隊發現PA200-蛋白酶體負責精子發生及體細胞DNA損傷過程中由乙醯化(而非泛素化)介導的核心組蛋白降解(Cell, 2013), 修正了科學界關於體細胞組蛋白不降解的理論

圖: 蛋白酶體激活因子PA200維持轉錄及衰老過程中組蛋白密碼的穩定性

該研究發現,核心組蛋白在轉錄過程中也會通過蛋白酶體降解。進一步,他們揭示了PA200-蛋白酶體介導了這一組蛋白降解過程。更為重要的是,PA200的敲除顯著改變組蛋白密碼H3K4me3及H3K56ac分布位置和密度。PA200的缺失加速細胞及小鼠個體衰老,導致免疫紊亂,焦慮,並縮短小鼠壽命。 他們還發現,PA200在酵母中的同源物BLM10也有類似的防衰老作用, 表明這一現象在進化上高度保守。

延伸閱讀:

邱小波,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系教授,先後獲選為國家傑出青年和"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持編寫了專著《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2008)和《泛素家族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和細胞自噬》(2020),作為副主編參與編寫了全國高等教育醫學數位化規劃教材《醫學細胞生物學》(2015)。近年來,主持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多個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主要研究泛素化及乙醯化介導的蛋白質降解及其對細胞增殖、凋亡、自噬和精子發生的調控,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

林魁,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學教授。主要研究內容為:1.植物與微生物基因組分析:通過建立分析平臺,對基因組/轉錄組數據進行組裝、注釋以及基因功能與進化分析,並建立起對應的組學資料庫供相關研究者使用(主要與中國農科院黃三文研究員合作)。2.大腸桿菌實驗進化研究:利用全群體全基因組測序(whole-genome whole-population sequencing)方法研究在特定條件下大腸桿菌群體適應過程中基因組的變化動態(與生態所張大勇教授合作)。3.基因組進化:基於特定進化生物學問題,開發、改進和應用計算方法,對全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分析,試圖理解基因組水平上物種或者群體的進化歷史。

姜天霞,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分課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藥企橫向項目等。2015年1月加入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邱小波團隊,從事蛋白質修飾與降解相關研究。主要研究蛋白酶體降解在自噬與凋亡的交互調控、表觀遺傳調控等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及其在相應生理及病理變化中的功能(如衰老,癌症等)。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可延緩衰老的新型「基因療法」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魏夢佳)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衰老調控基因?其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衰老?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成果對這些衰老領域的重要問題給出新的見解。
  •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可延緩衰老新型「基因療法」
    據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魏夢佳)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衰老調控基因?其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衰老?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成果對這些衰老領域的重要問題給出新的見解。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可延緩衰老的新型「基因療法」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魏夢佳)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衰老調控基因?其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衰老?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成果對這些衰老領域的重要問題給出新的見解。
  • 新型「基因療法」可延緩機體衰老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對於這些衰老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見解。  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一系列細胞衰老相關基因,但仍可能存在未知的衰老調控基因,且其調控衰老的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此外,能否針對這些衰老調控基因發展幹預個體衰老進程的基因靶向操控手段也缺乏系統研究。
  • 科學家揭示ZKSCAN3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表觀遺傳機制
    該研究首次報導ZKSCAN3通過自噬非依賴性的方式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機制方面,ZKSCAN3能通過穩固細胞核膜蛋白與異染色質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強基因組穩定性並抑制重複元件表達。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ZKSCAN3在人類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複製性衰老間充質幹細胞,以及老年個體分離的原代間充質幹細胞中均呈現出下調表達,暗示著ZKSCAN3與衰老調控的潛在聯繫。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可延緩衰老「基因療法」
    1月7日,《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大學聯合研究團隊歷時6年多的研究發現,他們通過全基因組基因編輯篩選平臺,最終鎖定一個強大的關鍵基因(KAT7)——影響年輕OR衰老的、能觸及細胞核內本質的「RESET鍵」。靶向單因子延緩衰老,這是首次!「為開發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療法明確了路徑。」同行專家如是評價這項關於衰老的研究工作。
  • 曲靜/劉光慧/張維綺揭示ZKSCAN3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表觀遺傳機制
    該研究首次報導ZKSCAN3通過自噬非依賴性的方式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機制方面,ZKSCAN3能通過穩固細胞核膜蛋白與異染色質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強基因組穩定性並抑制重複元件表達。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ZKSCAN3在人類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複製性衰老間充質幹細胞,以及老年個體分離的原代間充質幹細胞中均呈現出下調表達,暗示著ZKSCAN3與衰老調控的潛在聯繫。進而利用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編輯技術和幹細胞定向誘導分化技術,研究人員首次獲得了靶向敲除ZKSCAN3的人胚胎幹細胞和間充質幹細胞。
  • 中科院動物所等開發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圍繞這些衰老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見解。 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
  • 劉光慧/曲靜/張維綺合作揭示核心節律蛋白延緩幹細胞衰老及促進...
    此外,研究發現基於CLOCK過表達的基因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增齡性小鼠骨關節變性並促進關節軟骨再生,為延緩人類衰老、防治衰老相關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潛在的幹預靶標。CLOCK是生物鐘的核心組成成分之一,作為轉錄因子在維持細胞分子生物鐘和個體節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在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尚不明確。
  • 首次發現!中國科研人員在腫瘤等疾病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發現和解析染色質複合物新的表觀修飾有助於理解和揭示表觀遺傳的分子機制,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年來,染色質複合物被證明普遍存在可逆的O-GlcNAc糖基化修飾。大連理工大學張嘉寧教授團隊前期研究發現FOXA1、c-Myc、CEPBP等重要轉錄因子存在O-GlcNAc修飾,對腫瘤轉移、耐藥、增殖等惡性表型具有促進作用。
  • 劉光慧/湯富酬/曲靜/張維綺合作開發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一系列細胞衰老相關基因,但仍可能存在大量未知的衰老調控基因,且其調控衰老的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此外,能否針對這些衰老調控基因發展幹預個體衰老進程的基因靶向操控手段也缺乏系統研究。
  • 會發光的蘑菇可照亮夜路;高壓氧療也可延緩衰老
    「電蘑菇」(electric mushrooms,這一稱呼來自當地居民)。這一引人驚嘆的新型蘑菇生活於枯死的竹子上,具備生物發光性,也就是自主發光的能力,最後被中印科學家們命名為Roridomyces phyllostachydis。註:Roridomyces為小菇屬(Mycenaceae)的一個分支,廣泛分布於溫帶地區。阿薩姆邦的這個新物種是迄今為止在印度發現的第一種Roridomyces屬真菌。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靶向單因子延緩衰老
    1月7日,《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大學聯合研究團隊歷時6年多的研究發現,他們通過全基因組基因編輯篩選平臺,最終鎖定一個強大的關鍵基因(KAT7)——影響年輕OR衰老的、能觸及細胞核內本質的「RESET鍵」。靶向單因子延緩衰老,這是首次!「為開發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療法明確了路徑。」同行專家如是評價這項關於衰老的研究工作。
  • 韓敬東研究組發現代謝物PI(3,4,5)P3前體延緩線蟲和小鼠衰老
    該項研究通過開發一種新的線蟲液體培養體系篩選了100種線蟲代謝物,發現肌醇的異構體之一(myo-inositol)在廣泛的濃度範圍內延長線蟲壽命,延緩衰老過程中,線蟲和小鼠運動能力的下降,體內脂肪的集聚,逆轉線蟲、小鼠肌肉轉錄組的變化。
  • 雷帕黴素可以延緩表觀遺傳學衰老
    停止甚至延緩衰老過程是一個吸引人的概念,幾千年來一直吸引著人類的想像力。但是即使有可能使我們的身體恢復活力或延緩衰老過程,我們如何衡量這一點呢?正如我們所知,年齡顯然是一個不恰當的測量,因為它完全是基於時間的流逝,而不考慮我們身體的生物變化。
  • NMN的發現對人類延緩衰老意義重大
    2014年起,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大學、日本慶應大學等頂尖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相繼證實:NAD+前體NMN可顯著提升生物體內NAD+水平,進而實現逆轉衰老,並使與人體相近的哺乳動物壽命延長30%以上。
  • 我國科學家發現延緩人類皮膚衰老新策略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皮膚衰老的高通量單細胞轉錄圖譜,發現增齡伴隨的生長控制轉錄因子的表達下調是人類皮膚衰老的驅動因素。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別獲取了年輕、中年和年老人眼瞼皮膚樣品。通過組織染色分析,發現了包括表皮厚度、真皮膠原密度的降低等一系列增齡性變化。
  • Aging:雷帕黴素可以延緩表觀遺傳學衰老
    2019年6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停止甚至延緩衰老過程是一個吸引人的概念,幾千年來一直吸引著人類的想像力。但是即使有可能使我們的身體恢復活力或延緩衰老過程,我們如何衡量這一點呢?
  • 中科院聯合北大開發出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這些都是衰老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