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何林教授課題組撰寫的題為&34;的文章成功發表在物理學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何林教授課題組博士生張鈺為第一作者,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蘇贏博士為該工作提供了理論計算,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何林教授為通訊作者。
何林,教授,博士生導師,為Science, Nature子刊, Phys. Rev. Lett., Phys. Rev.系列, ACS Nano, Small,等多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受邀擔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雜誌編委。主要研究內容為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電測量手段對石墨烯和其它二維原子晶體的物理性質進行研究。2017年獲得教育部&34;青年學者;2014年獲得國家&34;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34;;2013年獲得教育部&34;;2013年獲得北京市&34;支持;2014年∼2017年連續四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石墨烯中電子除了自旋這個內秉自由度,還有子格贗自旋和谷贗自旋自由度。石墨烯中電子的多自由度給石墨烯帶來了很多新奇的物理性質。單原子缺陷是材料體系中最簡單的缺陷形式,可以作為一種模型體系來幫助了解缺陷對材料性質的影響和調控。物理學系何林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研究石墨烯中的單原子缺陷,發現缺陷可對石墨烯中自旋、子格贗自旋和谷贗自旋相關的電學性質產生深刻影響。例如,他們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首次證實石墨烯中單原子空位缺陷存在局域自旋磁矩,並在原子尺度上實現了對其自旋磁矩調控,實現了三種自旋量子態;觀測到石墨烯中單原子缺陷引入的對稱性破缺態,並系統地測量了缺陷附近谷極化和谷依賴的自旋極化在實空間的分布情況。
圖1(a)雙層石墨烯的子格贗自旋。(b)雙層石墨烯中的谷間散射。(c)-(e)雙層石墨烯中單原子缺陷引起的谷間散射在實空間形成的電荷密度振蕩。位於Bʹ、B、A格點上的單原子缺陷分別會形成4、2、0條額外的波前條紋。
石墨烯中電子的子格贗自旋來自於其六角晶格結構,有A和B兩套子格,因此波函數數學形式上類似於自旋。對於電子自旋有很多有意思的可觀測物理現象,那麼對應石墨烯中的子格贗自旋是否有可觀測的物理現象呢?帶著這一問題,何林教授課題組開展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石墨烯中的單原子缺陷可以使準粒子在石墨烯手性不同的兩個谷之間發生彈性散射,並伴隨著子格贗自旋的旋轉,在缺陷附近產生一個原子尺度的子格贗自旋渦旋,而贗自旋在渦旋(單原子缺陷)的繞數直接反映了體系的Berry相位(圖1)。通常來說,貝利相位的測量需要藉助於外加磁場,因為磁場可以驅動準粒子沿閉合的軌跡絕熱運動,所以這一結果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測量不同層石墨烯Berry相位的方法。何林教授課題組利用STM測量單原子缺陷引起的谷間散射形成的電荷密度波振蕩,證明電荷密度波振蕩在實空間中增加的額外波前條紋數直接反映了子格贗自旋在渦旋的繞數,從而可直接測量不同層石墨烯的Berry相位。最近的工作中,他們對雙層石墨烯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並將相關結果推廣到多層石墨烯體系。他們進一步研究了相同和相反繞數的子格贗自旋渦旋的量子幹涉。上述結果直接證明了子格贗自旋有很多豐富有趣的物理現象亟待深入研究,也為子格贗自旋物理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中組部&34;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支持計劃以及北京師範大學經費的支持。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科的建立與發展與北京師範大學的百年歷史息息相關,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館開設的物理學課程。1911年創建數學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原輔仁大學物理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是國內最早具有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
目前,物理學科具有物理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含有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另外還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已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畢業生基礎寬厚紮實,學風嚴謹,作風樸實,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深受各用人單位的歡迎。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北京師範大學招生辦
素材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