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九州區劃:4種分法和12個州名
九州即中國,中國即九州,九州是中國古時重要的區劃劃分。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大家看著幅員遼闊的國土冒出各種想法,形成了分中國為九州的大區劃意識。雖然先賢們對九州區劃提出了不同的分法,但中國自古對九這個數情有獨鍾,分中國為九州成為當時的主流做法。
比如,《尚書·禹貢》的九州區劃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而《周禮》則以正東為青州並掉了徐州,又以正西為雍州並掉了梁州,然後又從冀州中拆分出并州和幽州,改變了《尚書》的區劃分法,但不變的是區劃總數。
而《周禮》對徐州的撤併,則又遭到《爾雅》和《呂氏春秋》的反對。《爾雅》認為應該撤掉并州把名額留給徐州,並主張把分出徐州後的青州改名為營州。《呂氏春秋》雖然大致認同《爾雅》的分法,但是主張將營州的名稱改回為青州。
所以在最初分中國為九州的區劃中,主要形成了4種意見和12個州名稱。那麼這12個州的名稱都是怎麼得來的呢?比如東邊齊魯那裡到底是叫營州合適,還是叫青州更好呢?下面就來聊聊這些九州地名的由來。
第一組四方之州的名稱由來:青州、揚州、梁州、冀州
青州、揚州、梁州、冀州是分居於東南西北方的四個州。東方的青州大致包括渤海、泰山以南的河北、山東部分區域,按照古代五行理論的說法「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的得名就是源於此。
南方的揚州所轄區域非常大,囊括江淮之間地區、長江下遊地區以及嶺南地區,今天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八省大部分都屬於古揚州。那麼揚州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一種說法是取「揚」與「陽」相通之意,依據古代陰陽思想將南方之州取名為揚州(意通「陽州」)。另一種說法是古漢語中「揚」與「越」同音通用,古代南方有越地、越國、越族,所以古揚州的本意是越州。
此外,《晉書》說「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州界多水,水波揚也」,從江南的民風性情和多水的地理特徵,對揚州這個地名給出了解說。
西方的梁州大致是華山、漢水、岷山、沱江一帶的廣闊區域,囊括今天的陝西、四川以及雲貴地區,這個古州名的得來也有兩個比較流行的說法。一個說法是天文十二宮中正西為大梁(即太白金星,又稱為梁星),所以其地上應星宿而取名為梁州。另一種說法是梁州之名得自於戰國時秦國人的叫法,秦人因秦始皇開棧道溝通蜀、漢,以橋梁之意將其地取名為梁州。此外,《晉書》的解說是「西方金剛之氣強梁,故因名焉」。
冀州的位置雖然居北,但卻是天下之中州、天子之常居,被稱為「九州之首」。古冀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以及河南、遼寧、內蒙部分地區,其名稱得自於其地的古冀國之名。但也有人提出,「冀」字中包含「北」字,其本意是北方農牧民共同擁有的土地,所以認為冀州名稱仍是得自於方位。
第二組四方之州的名稱由來:徐州、荊州、雍州、并州
在《尚書》《爾雅》《呂氏春秋》的九州劃分中,徐州居於揚州之北,與青州(或營州)同處於東方,範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包括今天的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古時居於淮河流域的淮夷被稱為「徐」,其地被稱為「徐方」或「徐國」,古徐州之名就是得自於此。
荊州與揚州同居於南方,《周禮》說「正南曰荊州」,《爾雅》說「漢南曰荊州」,其範圍基本上囊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全境。荊州的名稱由來沒有什麼爭議,「蓋即荊山之稱,而制州名矣」,就是依據其地的荊山而將州名取為荊州。但是此外,《晉書》從「荊」的字音、字意解讀出了荊州之名的另外兩重用意,一是「荊,強也,言其氣躁強」,意思是其地風氣躁動強悍;二是「荊」的字音與「警」相近,意思是「南蠻數為寇逆」,需要時常做好警戒防備。
雍州也同樣位於西方,《周禮》說「正西曰雍州」,《爾雅》說「河西曰雍州」,其範圍包括今天的陝西、寧夏、青海、甘肅等地區。雍州其地有雍山、雍水、雍城,雍城在東周時期是秦國舊都,雍州之名便是得自於此。而雍字的本意是「四面積高曰雍」,地處高原的雍州也可以說是因地形地勢得名。
并州所轄區域在《尚書》《爾雅》《呂氏春秋》三種劃分中被都包括在冀州之內,唯獨《周禮》說「正北曰并州」,專門分出并州作為九州之一,其地範圍包括山西以及河北、內蒙部分地區。
并州的名稱由來相當有趣,東漢學者應邵說「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太康地記》進一步闡述說「并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恆山為名,而言並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這是兩谷並立之說。還有一個兩水並立之說,因為其地在「常水、衛水之間」而得名并州。更有趣的說法是并州在古時多為冀州所並,所以得名為并州。
但并州之名更可能是來源於上古時期的一個部落名,據《山海經》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而節並就是上古時期寧夏、山西一帶的氏族首領,他的部落也被稱為「並人部落」,并州之名很可能是源自於此。
豫州、營州、兗州、幽州的名稱由來
豫州是比冀州位置更正的九州之中心,其地所轄範圍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所以河南省的簡稱是「豫」,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竺可楨先生說「河南省原來稱為豫州,這個『豫』字就是一個人牽了大象的標誌」,意思是河南地區在遠古時代是大象的棲息地,「豫」字名稱的得來是源於大象這種物產。從字形上解釋的人也提出其中的「象」未必是指大象,而可能是指「天象」、「星象」或「大氣象」,意思是其地人民通過天象判斷季節和安排農事,依靠觀察天象變化進行耕種和收穫,由此而得名為「豫」。
從豫的字意上講,「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本意是安逸、舒適、和順乃至是天人合一,所以「豫象雖大而不害於物,故寬大舒緩之義取此字」,是以古時其地農事和順、四時安泰的生活景象而取名為一個寓意美好的「豫」字。這一說法在古籍中比較常見,東漢李巡說「河南其氣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河南郡志》說「民常安舒而不為亂,故名其州曰豫」。
九州中的營州位於豫州的東面,《爾雅》中說「齊曰營州」,可見營州的區域範圍等同於青州,只是《爾雅》沒有按照「東方屬木,其色為青」的五行學說來命名,而是以營州這個新名稱來稱呼這個州,那麼這個名稱來源於什麼呢?西晉《博物志》說「營與青同海,東有青丘,齊有營丘」,晉人郭璞說「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營丘的位置大致就在今天的山東臨淄,它早在西周時期就是齊國的都城。所以營州之名的得來,最可能是源自於此。
兗州位於豫州的東北面,處在古黃河和古濟水之間,主要包括今天山東和河北的部分地區。兗州的得名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個說法是兗州在古時最初稱作「沇州」,《尚書》中說「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可見「沇」是其地的一條河水名稱,州名便是由此得來。第二種說法是「兗」字本意為行為端正、承事守信(「兗,端也,信也」),這對應了其地的民風習氣,所以取州名為兗州。
東漢李巡說「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但實際上「兗」字是從「沇」字演變而來,而「沇」的本義就是水名,演變出「兗」後的字意是後來附加的。所以兗州名稱由來的第一種說法更為準確。
幽州位於兗州的北面,《周禮》說「東北曰幽州」,《爾雅》說「燕曰幽州」,其地範圍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以及遼寧一帶。作為九州中位於北方的一個州,按照五行的說法其方位屬水、其色為黑,《晉書》說其地處「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幽」字的本意有黑色之意,所以其地得名為幽州。此外,東漢李巡也從燕地民風秉性上給出了解說,他說「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
中國歷史文化深厚地體現在山山水水萬千地名之中,分天下為九州可以說是中國區劃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源頭。時至今日,九州區劃所產生的這十二個州名稱,作為延續歷史文化的重要而獨特的載體,有一些被作為今天行政區的名稱而直接使用,有一些則成為了重要的地域歷史文化符號,仍然在以不同形式發揮著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