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成語名為「一言九鼎」,意為一句話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其說出來的話作用十分之大。而這個「九鼎」到底是有多重,才可以被人作為這個比喻呢?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九鼎」即「九州」,「九州」即天下江山。
相傳當年在舜統治的時間,發生了大洪水,天下幾乎都成為了一片汪洋。當時大禹奉命治水,他夜以繼日的工作,新婚三天不到就踏出了家門。為了使百姓脫離洪水,安居樂業。他一雙腿親自走過時間所有的山川河流,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天下。
他採用的治水方針就是「堵不如疏,堵疏並用」方針,為了方便區分天下的哪裡該堵,哪裡該疏。他將天下的陸地區域按照山川河流按照走向分為了九州,在古漢語之中,「九州」就是陸地的意思。這在《尚書·禹貢》之中就有過記載: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 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而後為了鎮住洪水,大禹還在每一個州都鑄造了一個鼎,讓洪水再也不會在這個地方肆虐。也就是自這個時候起,「九州」與「九鼎」也就成為了天下的象徵,而等到舜將王位禪讓給禹之後,這也成為了君主的象徵
所以到了後面的商周時期,九州也就成為了國土的代稱。之後也一直都有沿襲下來,至於九州的具體方位,在《爾雅·釋地》中有記載:
「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這之中也可以看出來,九州就是以黃河,長江,漢水,濟水等山川河流而進行劃分的。
但是實際上,九州在歷史上一直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說法的。在堯舜禹的時代,那時候黃河流域還不知是處於什麼形式之下,是部落聯盟的形式,還是酋邦制?沒有人可以說的清楚,但僅有一個九州之名流傳到後期的夏商周。
夏時期的說法已經不可考,商周時期也僅是將九州作為國家國土的代稱。所以到了戰國時期,疆域擴大,因為對古史的遺忘,先夏那時候的《河圖》派九州說已經很難被人讀懂。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一絲要記錄歷史的概念。
於是當時的人們就依據戰國時期的版圖記載改寫九州之說,於是就產生了《周禮》派的九州之說。民間也有不同的對於九州的考證。不同的書籍記載的都不一樣,《禹貢》《爾雅》《周禮》等等記載的完全不一,並不好考證。
而後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版圖也開始越來越大,所以歷朝歷代的行政區劃分也開始越來越複雜。西漢的時候「九州」就劃分為了「十三周」,而後還出現了一些其他的州名,九州的名字也就漸漸的產生了更換。
而到了今天,最古老的九州名字之中也僅剩了六個還在使用。而且已經不是古時候那中區域遼闊的行政地名。徐州、揚州、荊州現如今是地級市,而冀州、青州、兗州則是縣級市。都不是原來的「九州」。可現如今的「九州」,已經是整個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