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這片神聖的淨土蘊含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2020-12-03 百家號

寺廟很奇特,無論多心煩意亂,只要踏進這片淨土,心就得到了清淨和安寧。 中國人的寺廟講的不只是人和佛的故事,更多的是在講述人和天的故事。「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寺廟這片神聖的淨土蘊含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山西小西天 最出塵 · 濃縮西方極樂的中原夢 黃土高坡的小西天沒有雷音寺,只有依山疊建的上下兩院。每座精巧的小寺錯落有致地與山體融為一體。半山疑無路,山巔別有天。

永福寺 最文雅 · 隔絕塵世煩囂的江南夢 永福寺不像其他寺廟死板地沿中軸線鋪開,而是依山而建,深隱在清幽的山林中,青山翠林裡只露出一片黃牆或是探出一角飛簷,充滿靈性。

遼寧奉國寺 最莊嚴 · 輾轉春秋萬載的北疆夢

浙江靈隱寺 濟公活佛神話夢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以西,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 靈隱寺在飛來峰與北高峰之間靈隱山麓中,兩峰挾峙,林木聳秀由來,深山古寺,雲煙萬狀,是一處古樸幽靜、景色宜人的遊覽勝地。

寺廟的意義早已不止是 祭天的聖壇或者修佛的道場 是承載中國人的精神 讓眾生寄託感情的場所 也是一個凝固了世間全部美好的一個夢境 心裏面深藏一片淨土,處處都是佛

相關焦點

  • 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易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互補   當代人類面臨著三大挑戰:生存環境的惡化、高技術評估的困難和科學與人文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者董光璧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科學有可能不再完全沿著17世紀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
  • 廣義天人合一與狹義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天人合一」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達到與宇宙、社會同步共振。這一理論是中醫學和氣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天人合一還蘊含著現代系統論、協同論、控制論,尤其生物控制論、控制醫學、控制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邊緣學科很多內容。
  • 「天人合一」與「內聖外王」(哲思短文)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天人合一,一個是內聖外王。前者是其宇宙觀和自然觀的主要體現,後者則是社會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依據。明白了這兩點,就抓住了其基本要義。這也正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恆久魅力之所在。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
  • 文化底蘊豐厚的盤古神話,單是三大宇宙觀,就影響了我國幾千年
    「混沌」思想,這對理解世界各地的創世神話和哲學意義上的宇宙觀至關重要。 2.文化內蘊二:「陰陽」觀念 其次,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陰陽」兩極觀念也值得重視。畢竟,這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但這還不夠
    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種民族的智慧如同中國的智慧一樣注重天人合一。它是中國人存在、思想和語言的根據,是人生達到的最高境界、理想和目的。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合一,不是天地人神的合一,更不是人神合一和人神共在。它讓中國人注重現實世界,而不是鬼神世界。這使中國的歷史在根本上區別於其他文明的歷史,如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歷史。
  • 風水與算命術數的理論根據來源於天人合一
    我們人體中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狀態變化,其實是由大自然中出現的一些變化所導致的,可以用天人合一的一些理念來治癒。比如小兒夜鬧,一哭一個夜晚,大人休息不好,小孩經常啼哭身體上也承受不住。中醫上有個偏方,用蟬蛻研成細沬,用溫開水送服,立杆見影就好了。蟬又稱知了,在夏天,太陽一出來就開始鳴叫,太陽下山後就不吱聲了。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從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正確!
    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天人合一,由此展現的意境之美,是一切嚮往美好生活的人,值得一生用心去追求和努力的。當我們還在討論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即物質是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時,早在二三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哲人,特別是老子與莊子,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蘊含著對世界極具真知灼見的理解。即是世界本是一體,人我萬物一如。皆在道的一體中。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我國古代有句名言,「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就說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天人無二理」,這個「理」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與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這個整個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精神。
  • 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 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摘要:近年來,國內外社會人類學界對於天人或自然文化對立的宇宙觀展開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論」和「本體論轉向」為代表。此前,社會科學的問題大多與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個體主義有關,這些新的建設性批判,均主張重建文化-自然意義上的「和而不同」世界。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詠雪詩的五層境界,最高:天人合一
    這一類詩只是與雪沾邊,但雪不是主題。2.詠雪第二層:啊,這就是雪。描寫雪的狀態,模樣,不過是白描直敘,讀起來有些乾澀。偶有些比擬,也似是無病呻吟,只是追求詞藻不落俗塵。比如: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白居易的「漠漠復紛紛,東風散玉塵」要高級一些。點點楊華,片片鵝毛,銀海白樓,玉樹瓊枝,看上去比直接說:這是雪,效果要好些。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用簡潔的六個字概括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天之道在陰陽,地之道在柔剛,人之道在仁義,如果把天,地,人結合起來解讀,就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詮釋。首先需明白天是什麼樣的存在?人眼中的天不僅僅是蔚藍的天空,還有那陽光般的能量。
  • 暗能量導致「天人合一」?人與宇宙有共同意識!
    這種能量就是暗能量。暗能量無跡無形,無影無蹤,實際就是宇宙意識。宇宙意識做為一種能量,轉換為宇宙信息,指揮宇宙各個大小系統、子系統,按宇宙意識有組織地運轉。指揮人體各器官活動的是人的意識。人的意識也是暗能量,它同樣將意識轉換成指令信息,再通過神經系統傳遞至人體各器官,令其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