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豐厚的盤古神話,單是三大宇宙觀,就影響了我國幾千年

2020-12-08 騰訊網

宇宙的誕生和演變一直是人類文化探究的重要主題。與現在基於科學視角的各種理論不同,早期人類對其探索的獨特性在於它的神話思維視角。因此,我們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創世神話中找到遠古先民們對宇宙問題的認識。

《宇宙的誕生》

就我國古代的創世神話來說,最著名的就是盤古開天闢地,其最早記載見於三國時期吳國徐整的《三五曆紀》,故事全文如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曆紀》

這是一則典型的卵生神話,它描述了宇宙萬物的形成過程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依照現在的科學觀念看,這對破解宇宙的奧秘似乎沒什麼用,但這對研究早期人類意識形態的發展和古代文明的演進、傳承與流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文明的傳承》

1.文化內蘊一:「混沌」思想

首先,最值得挖掘的就是盤古神話中的「混沌」思想,這對理解世界各地的創世神話和哲學意義上的宇宙觀至關重要。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創世神話中,「混沌」都主要表示天地未開之前,連在一起的「無形」、「空虛」、「黑暗」、「萬物混淪」的狀態,世界就誕生於這片混沌之中。

比如,《舊約·創世紀》講:「地球是空虛混沌,神的靈運行在黑沉沉的水面上」,就描述了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之前世界的狀態。還有漢代著作《淮南子·精神訓》中:「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也反映出天地未開之前的混沌狀態。

《萬物混淪》

在我國古代的時空觀念中,則把「混沌」看做一個特定的時空階段,特指宇宙形成前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迷濛狀態。在《列子·天瑞篇》中,就將該時空階段列於「先天五太」中的第四太「太素」之後。此處所說的」先天五太「指的是由無極過渡到天地誕生前的五個時空階段,分別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

其中,第一階段」太易「,是指虛無寂然的階段,此階段「視之無物,聽之不聞,循之無物」;第二階段」太初「,是指開始有氣的階段;第三階段」太始「,則指開始有形的階段;第四階段」太素「,指開始有質的階段;接下來氣、形、質三者兼備,呈現出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就是「混淪」,或說「混沌」,又稱之為「一」,也就是「太極」。然後,由「太極」一生為二,輕者為天,重者為地,再「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在西漢末年比較系統的論著《周易乾鑿度》中,就把宇宙生成論的圖式定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淪天地萬物。在三國時期徐整的《三五曆紀》中,則把盤古開天闢地的過程描述為:「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這充分體現了天地是由混沌狀態一分為二的宇宙觀念。

《時空隧道》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混沌」思想,是汲取了我國古代普遍宇宙觀念的產物,是我國古代人民解釋宇宙誕生的一種文學嘗試。它既反映了我國早期社會對所居世界的直觀認識,也反映了本民族宇宙觀念的嬗變與傳遞。

2.文化內蘊二:「陰陽」觀念

其次,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陰陽」兩極觀念也值得重視。畢竟,這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

在《三五曆紀》所載的盤古神話中,直接體現「陰陽」兩極觀念的就是「陽清為天,清濁為地」,但是「陰陽」兩極觀念卻不是這則神話的首創。

至晚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把天地生成變化的動力認定為「陰」和「陽」,而流傳最廣的莫過於《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老子所提出的「道」即為宇宙的本原,而「陰陽」二氣就是萬物生成的基本動力。隨后庄子發展了老子的宇宙論哲學,認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就已經蘊含了陽氣生天,陰氣生地,陰陽二氣交合而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觀念。而到了西漢末期的《周易乾鑿度》中 ,則直接表述為:「輕清者上於天,濁重者下為地」。至此,《三五曆紀》中,盤古神話所使用的「陰陽」觀念已經很明確。

《陰陽圖》

不過,在徐整的另一著作《五運歷年紀》中,關於盤古神話中「陰陽」的表述,則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譯史》卷一引徐整《五運歷年紀》

從此段文字記載可以看出,盤古是陰陽交感所孕育的「中和」之氣化生的「人」,並非先天地而生,以一己之力開闢天地的神靈。這裡所沿用的「陰陽」觀念,明顯是莊子的「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的宇宙生成觀。

《陰陽八卦》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陰陽」兩極觀念,亦是汲取了我國古代各家「陰陽」學說的產物,是多種文化因素綜合形成的成果。

3.文化內蘊三:天人合一

最後,盤古神話中「垂死化身」的宇宙觀,則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即人與自然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源頭,可追溯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而莊子則將其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他在《莊子·齊物論》中明確指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也就是說,他主張人與天、地、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而人要打破「藩籬」,順其自然,從而回歸「萬物為一」的狀態。

《天人合一》

而這種關於人與自然、天、地的相通性,在西漢時期的著作《淮南子·精神訓》中則有比較細緻的表述,原文如下:

「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雲,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淮南子·精神訓》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觀念中,人身體的各個部分都能和天地萬物相互對應起來。由此,也不難理解處於三國時期的徐整,會在《五運歷年紀》中描述盤古「身死化萬物」了。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垂死化身」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早已有之,是汲取了古代各家「天一合一」思想的成果。

《天地自然》

4.筆者說

普遍觀點認為盤古神話是中國古代原始先民的思維產物,經過歷史長河的不斷積澱,最終於公元3世紀成書於文獻。也有不少學者對此持反對態度,認為盤古神話不是原始先民的作品,因為盤古開天神話出現的時間較晚,且在之前的文獻典籍中沒有任何資料佐證,反而有不少資料證明它是好事之人根據已有的各種文化因素綜合編撰而成的「偽神話」。

而筆者的上述所論似乎更是證實了後一觀點。對此,僅談談筆者個人的態度與看法:

首先,在有可靠材料出土以前,筆者並不支持其中任何一種;其次,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更多是釐清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再次,本文立足文學本位,主要關注神話的審美特性、意識形態性和語言屬性。

另外,文中引用處均已在文章中標明。

——完——

相關焦點

  •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
  • 神話傳說中盤古開闢了天地,可盤古究竟是從何而來卻成了謎
    盤古怕它們再度合攏,就頭頂著天,腳踩著地,等到天地形成後,方才倒下,盤古的全身則變成了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我們知道盤古開創了天地,可盤古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目前,關於盤古的最早記載,出現在西周軍事志《劉濤大明》中。後來到了三國時期,吳人徐權把它發揚光大,他說盤古來自混沌:「天地混沌如雞。盤古就出生在這裡。八千年前。天地開放。楊青是天堂。多雲是地球。盤古在裡面。上帝在天堂。神聖至極。
  • 文化漫談丨中國古代神話知多少?從盤古到黃帝
    《藝文類聚》引徐整的《三五曆紀》記載了這樣一則神話: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天,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裡。
  • 盤古創世神話不只是故事,而是古代傳統哲學的體現
    須知,越是複雜的神話出現的時間越晚,這也就是為什麼盤古雖然正式出現在三國時代卻處在了整個神話鏈條最頂端的原因。盤古在混沌中呆的時間少說也有近兩萬年,速度實在有些慢。這不是盤古的責任,完全是因為中國古人對宇宙形成的認識和理解決定了他的出場速度。
  • 世界神話中的創世神都是誰?為什麼只有盤古死了?
    這是一個十分基礎的問題,在中國神話中,我們了解的說法是,混沌中誕生的盤古,開天闢地,並用自己的血肉化生為世間萬物。中國神話中,世界是盤古創造的,當然中國還有其它創世神話,不如盤古出名,就不多說了。總得來說,盤古用自己生命為代價,開闢創造了這個世界。
  • 到底是「盤古,開天闢地」還是「盤古開,天闢地」?
    三國時,人們根據道教創世神話改編完善了盤古神話,當時的人按自己的認知,說盤古這個神的眼睛一隻變成了太陽,一隻變成了月亮,要知道太陽和月亮的體積和亮度相差太多了,這兩隻眼睛的差距也太大了,長在一個腦袋上像什麼話?當然這個神話也告訴了人們一些真實線索,比如講河流和山川是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而且讓人們知道金烏和太陽不是一回事,因為盤古並沒有十一隻眼睛。
  • 盤古開天闢地的騙局,騙了人類幾千年,現在才知道是這個意思?
    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個版本,第一個就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盤古大神開天闢地,創造了這個世界並且把自己的血肉化成了山河,然後女媧算是第二大神仙因為覺得盤古開闢出來的世界雖然很美麗,但是缺乏了一種生機,於是就用泥土捏人,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由來!
  • 介紹一下,這是希臘神話中也有「盤古」
    您好,給您介紹一個人,他挺牛的,是#希臘神話#中的原始神,有「盤古」之稱的卡俄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宇宙的起源有一個共識,即初始是個混沌。混沌世界在我國傳統神話中,宇宙是個混沌圓團,有個碩大無比的巨人,就慢慢孕育在這混沌之中,他就是盤古。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後來的大地,天空及萬物。
  • 在中國古代神話體系裡,盤古是女媧的晚輩嗎?專家給出答案
    盤古不是女媧的晚輩,他是在女媧之前,女媧只是我國古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 但是如果論他們在我國文字記載的早晚,盤古最早記載是三國東吳徐整《三五曆紀》中,而女媧形象目前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比盤古要早幾百年,所以從這一點上說,女媧又早於盤古。
  • 重新解讀中國神話:神話是文化和文學的源頭
    但神話是作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比如構成我們國名的兩個漢字,「中」和「國」,均出於神話想像,華夏先民把大地想像成四方形的,四邊之外有海環繞(所謂「四海五洲」),而自認為是大地上的中央之國(九州或神州)。這是典型的神話宇宙觀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神話遺產,是我們進入中國傳統本源的有效門徑。  在中國文明數千年歷史中,沒有「神話」這樣的概念,在古漢語中,連「神話」這個詞也沒有出現過。
  •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
    老人常說「犯太歲」,這「太歲」是什麼,能影響古人幾千年?太歲,作為古代中國天文學的名詞,通常表示一年的時間,以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在《爾雅·釋天》一書當中對其有過明確的表示。為何可以影響古人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首先從天文學名詞上來說,在遠古時期,人們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表示一年四季的變化,天皇是創製了歲星名,用「歲」來表示一年。因為當時天文學的不發達,大家對於天上的東西都會習慣性的神話,因此太歲神也就誕生了。神話於我國的傳統文化而言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環,在太歲神誕生之初,其是一個吉神,故而為大家所敬愛。
  • 西遊世界神奇的宇宙觀:由無數個由生到滅,由滅轉生的輪迴組成
    生滅滅生的循環宇宙觀。《西遊記》開篇在講花果山孫悟空出世之前,說了一大堆有關宇宙起源的文字。這些文字看似枯燥乏味,其實內涵豐富。為何西遊開篇要從宇宙起源說起?西遊世界的宇宙觀、世界觀與傳統神話在又有何不同呢?卷首詩云: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 《北歐神話》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個性
    那個筆名為方碧的人是我國神話學的開創者之一提起茅盾先生,許多人都是不陌生的,《子夜》和《林家鋪子》那都是如雷貫耳的作品,但如若問「方碧」是誰?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實茅盾先生就是以「方碧」這個筆名寫的《北歐神話》,將索爾、奧丁、洛基等諸神引入中國,那是1930年初版的《北歐神話》,他是我國神話學的開創者之一。
  • 神話裡最早出現的5位神,盤古也屈居於他之下!第5位被尊奉至今
    我國的神話體系比較複雜,有好幾種不同的派別。神話中的神仙也非常多,不僅有我們熟悉的女媧,還有很多不出名的各路神仙。在神話當中,神仙其實也有輩分這麼一說,那麼你知道在神話當中最早出現的神仙是誰嗎?是盤古?其實不是的,我們今天通過神話簡史,來說說最早出現的五位神!
  • 中外創世神話比較,上帝要求嚴肅的秩序感,盤古卻印證了一句詩
    小夥伴看各國文化裡的創世神話的時候,都難免會把他們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很難說誰高誰低,而是,總覺得神仙界的思維,咱凡人真的不大懂。中國神話中的創世思想,大體就是中國式的父輩旗幟:愛你,就給你一切,包括我自己,化作春泥更護花。
  • 現代有「宇宙大爆炸理論」,其實,幾千年前的中國人也想到了
    為什麼時至今日仍有人對我國的遠古神話津津樂道?因為,這些光怪陸離的神話代表著遠古先民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是以傳統神話亦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不能將其與封建迷信一概而論。中華民族天地形成神話,著名的當屬盤古神話。它除了漢文古籍有書面記載之外,南方不少民族也有流傳。
  • 現代有「宇宙大爆炸理論」,其實,幾千年前的中國人也想到了
    為什麼時至今日仍有人對我國的遠古神話津津樂道?因為,這些光怪陸離的神話代表著遠古先民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是以傳統神話亦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不能將其與封建迷信一概而論。盤古神話產生流傳時間的下限,以往人們根據目前所知最早記錄者為三國時徐整而定在三國時代;1989年,香港學者饒宗頤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當年第二期發表《盤古圖考》一文確認,東漢獻帝興平元年益州學堂周公禮殿壁畫中就已經出現盤古神像,從而又把下限提前至東漢時代。
  • 先有盤古後有天?中國神話中比盤古還早的四位開闢神,沒有鴻鈞
    說到中國神話,很多人可謂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經常在生活中接觸到,中國神話為題材的作品,比如《封神》、《西遊》這種。陌生是因為,缺乏更深入的了解,畢竟小說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神話。很多神話的外在聯繫,跟小說並不一樣。 比如說盤古,所謂先有盤古後有天,盤古是中國神話中最早的創世大神?
  • 講給你孩子聽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
    盤古開天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吳國徐整所著的《三五曆紀》「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 長沙出土的楚帛書,記載了完整的創世神話,比盤古開天更古老
    前言:《三五曆紀》是最早描述盤古開天的著作。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其實在盤古之前,就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完整的創世神話,並且還是獨一份,只是沒有被廣為流傳。直到一個楚墓被盜掘,這個創世神話才隨之被公諸於世。楚帛書是我國目前出土最早的上古帛書。雖然只有九百字,但是內容卻極為豐富。全書共分甲、乙、丙三篇。在乙篇裡就完整地記錄了一個創世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