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誕生和演變一直是人類文化探究的重要主題。與現在基於科學視角的各種理論不同,早期人類對其探索的獨特性在於它的神話思維視角。因此,我們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創世神話中找到遠古先民們對宇宙問題的認識。
《宇宙的誕生》
就我國古代的創世神話來說,最著名的就是盤古開天闢地,其最早記載見於三國時期吳國徐整的《三五曆紀》,故事全文如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曆紀》
這是一則典型的卵生神話,它描述了宇宙萬物的形成過程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依照現在的科學觀念看,這對破解宇宙的奧秘似乎沒什麼用,但這對研究早期人類意識形態的發展和古代文明的演進、傳承與流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文明的傳承》
1.文化內蘊一:「混沌」思想
首先,最值得挖掘的就是盤古神話中的「混沌」思想,這對理解世界各地的創世神話和哲學意義上的宇宙觀至關重要。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創世神話中,「混沌」都主要表示天地未開之前,連在一起的「無形」、「空虛」、「黑暗」、「萬物混淪」的狀態,世界就誕生於這片混沌之中。
比如,《舊約·創世紀》講:「地球是空虛混沌,神的靈運行在黑沉沉的水面上」,就描述了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之前世界的狀態。還有漢代著作《淮南子·精神訓》中:「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也反映出天地未開之前的混沌狀態。
《萬物混淪》
在我國古代的時空觀念中,則把「混沌」看做一個特定的時空階段,特指宇宙形成前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迷濛狀態。在《列子·天瑞篇》中,就將該時空階段列於「先天五太」中的第四太「太素」之後。此處所說的」先天五太「指的是由無極過渡到天地誕生前的五個時空階段,分別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
其中,第一階段」太易「,是指虛無寂然的階段,此階段「視之無物,聽之不聞,循之無物」;第二階段」太初「,是指開始有氣的階段;第三階段」太始「,則指開始有形的階段;第四階段」太素「,指開始有質的階段;接下來氣、形、質三者兼備,呈現出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就是「混淪」,或說「混沌」,又稱之為「一」,也就是「太極」。然後,由「太極」一生為二,輕者為天,重者為地,再「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在西漢末年比較系統的論著《周易乾鑿度》中,就把宇宙生成論的圖式定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淪天地萬物。在三國時期徐整的《三五曆紀》中,則把盤古開天闢地的過程描述為:「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這充分體現了天地是由混沌狀態一分為二的宇宙觀念。
《時空隧道》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混沌」思想,是汲取了我國古代普遍宇宙觀念的產物,是我國古代人民解釋宇宙誕生的一種文學嘗試。它既反映了我國早期社會對所居世界的直觀認識,也反映了本民族宇宙觀念的嬗變與傳遞。
2.文化內蘊二:「陰陽」觀念
其次,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陰陽」兩極觀念也值得重視。畢竟,這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
在《三五曆紀》所載的盤古神話中,直接體現「陰陽」兩極觀念的就是「陽清為天,清濁為地」,但是「陰陽」兩極觀念卻不是這則神話的首創。
至晚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把天地生成變化的動力認定為「陰」和「陽」,而流傳最廣的莫過於《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老子所提出的「道」即為宇宙的本原,而「陰陽」二氣就是萬物生成的基本動力。隨后庄子發展了老子的宇宙論哲學,認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這就已經蘊含了陽氣生天,陰氣生地,陰陽二氣交合而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觀念。而到了西漢末期的《周易乾鑿度》中 ,則直接表述為:「輕清者上於天,濁重者下為地」。至此,《三五曆紀》中,盤古神話所使用的「陰陽」觀念已經很明確。
《陰陽圖》
不過,在徐整的另一著作《五運歷年紀》中,關於盤古神話中「陰陽」的表述,則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譯史》卷一引徐整《五運歷年紀》
從此段文字記載可以看出,盤古是陰陽交感所孕育的「中和」之氣化生的「人」,並非先天地而生,以一己之力開闢天地的神靈。這裡所沿用的「陰陽」觀念,明顯是莊子的「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的宇宙生成觀。
《陰陽八卦》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陰陽」兩極觀念,亦是汲取了我國古代各家「陰陽」學說的產物,是多種文化因素綜合形成的成果。
3.文化內蘊三:天人合一
最後,盤古神話中「垂死化身」的宇宙觀,則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即人與自然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源頭,可追溯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而莊子則將其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他在《莊子·齊物論》中明確指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觀念。也就是說,他主張人與天、地、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而人要打破「藩籬」,順其自然,從而回歸「萬物為一」的狀態。
《天人合一》
而這種關於人與自然、天、地的相通性,在西漢時期的著作《淮南子·精神訓》中則有比較細緻的表述,原文如下:
「故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膽為雲,肺為氣,肝為風,腎為雨,脾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淮南子·精神訓》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觀念中,人身體的各個部分都能和天地萬物相互對應起來。由此,也不難理解處於三國時期的徐整,會在《五運歷年紀》中描述盤古「身死化萬物」了。
綜上所述,盤古神話中「垂死化身」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早已有之,是汲取了古代各家「天一合一」思想的成果。
《天地自然》
4.筆者說
普遍觀點認為盤古神話是中國古代原始先民的思維產物,經過歷史長河的不斷積澱,最終於公元3世紀成書於文獻。也有不少學者對此持反對態度,認為盤古神話不是原始先民的作品,因為盤古開天神話出現的時間較晚,且在之前的文獻典籍中沒有任何資料佐證,反而有不少資料證明它是好事之人根據已有的各種文化因素綜合編撰而成的「偽神話」。
而筆者的上述所論似乎更是證實了後一觀點。對此,僅談談筆者個人的態度與看法:
首先,在有可靠材料出土以前,筆者並不支持其中任何一種;其次,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更多是釐清盤古神話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再次,本文立足文學本位,主要關注神話的審美特性、意識形態性和語言屬性。
另外,文中引用處均已在文章中標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