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如何把人的靈魂分為植物的、動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

2020-12-05 教書先生wk

#發現美好時光#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希措哲學家和教育家。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見於他的《倫理學》和《政治學》等著作中。

亞里斯多德的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靈魂學說之上的。他把人的靈魂區分為植物的、動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其中植物的靈魂是最低級的,它主要表現在身體部分,指的是身體的營養、生長和發育;動物的靈魂表現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靈魂是高級的部分,它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和判斷等方面。與他的靈魂學說相適應,亞里斯多德提出了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兒童的教育中,"必須首先訓練其身體,在他看來,體育練習的目的在於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進而養成體育競技的習慣;從而能夠參加各種體育競技活動。亞里斯多德指出,體育訓練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勇敢的品質,但決不能像斯巴達人那樣,使人變得「兇猛」,「殘忍」"。因此,他要求對於學生的體育訓練一定要適度,否則全損害兒童的體格和妨礙他們的生長。

亞里斯多德還認為,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須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亞里斯多德強調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習慣。因為,在他看來,理性和習慣是人們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兒童時,我們當然應該先把功夫用在他們的習慣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實際活動和反覆練習,逐漸養成具有"中庸","適度"的公正,"節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亞里斯多德認為,閱讀、書寫,乃至繪畫的目的都是為了將來的實際效用,例如,為了處理家事,從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響,亞里斯多德將應屬於智育部分的文學作品和詩歌的閱讀、欣賞、吟唱等都劃歸到音樂教育裡面 。

音樂教育是亞里斯多德的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亞里斯多德看來,音樂不僅是實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還擔負著智育的部分職能,並且又是實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他認為,音樂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種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適宜於在少年時期學習,而且在各個年齡階段都需要學習。"幼年階段學習音樂方面的知識,就可以鑑別音樂的美,並從中感到樂趣;少年時期學習音樂,有助於體格的鍛鍊,有助於學業成就的獲得;青年時期學習音樂,是為了欣賞高尚的曲調和旋律。因此,

亞里斯多德主張必須將音樂納入教育計劃之中。與智育不同,亞里斯多德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在閒暇時供理智地享受。

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為什麼被稱為「產婆術」?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靈魂學說(一)靈魂的三個部分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與肉體不可分離,一切生命都是靈魂和身體的完滿結合。因此,亞里斯多德將人的靈魂分為三個部分: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1.植物靈魂植物靈魂是靈魂的植物部分,也是靈魂中最低級的部分,含有的質料多,形式少。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2.著作:《倫理學》、《政治學》亞里斯多德關於教育思想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政治學》和《倫理學》中,在《政治學》中,詳細論述了有關於體育、德育和智育教育。《論靈魂》是世界上第一本論述心理現象的著作。3.教育思想【教綜易錯1000題】領取注意事項!
  • 亞里斯多德詳解
    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是對亞里斯多德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的時期,在學園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里斯多德不是個只崇拜權威、唯老師是從的人,他對於學術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此在學園期間,亞里斯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經常發生爭吵。在柏拉圖去世後,他開始遊歷四方,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斯多德又回到雅典,並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學校。
  • 亞里斯多德50句經典語錄,讓人醒悟人生,值得一看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後人稱他為「最博學的人」,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希臘的三種生物學傳統在亞里斯多德之後仍然繼續流行。博物學,特別是植物的描述和分類在TheophrastusS和Dioscorides的著作中達到了新的高度,而Pliny(公元23-79)則對動物學感興趣,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編纂者。生物醫學傳統到蓋論(Galen,公元131~200)時達到高峰,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19世紀。亞里斯多德以後的哲學界中,在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噶學派之間產生了分化。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人天生就是政治動物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我重讀了Politics(《政治學》)的了亞氏,在頭兩年讀了了亞氏的一半後,我把他寫下來了,我覺得他是分散的,雜亂無章的,我找不到線索,他與《尼各馬可倫理學》在緊湊的布局和嚴格的邏輯上大不相同。倫理是一種不同於動物和奴隸的道德生活和理性生活。人的幸福在於能力的實現。政治學是哲學家對政治生活的判斷。
  • 波斐利試圖融合亞里斯多德範疇學說,和柏拉圖普羅提諾的本體論
    柏拉圖主義內部對範疇理論的分歧在於,那些追隨新學園有懷疑傾向的人們批評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理論和邏輯學說,而選擇折中派的安提庫斯哲學的人則不反對亞里斯多德的邏輯,特別不反對其範疇理論,這兩派的代表分別是阿提庫斯和阿爾比努斯。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在了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前,我們要從蘇格拉底說起。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具智慧的思想家之一,可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倫理和政治上,與科學哲學並沒有太大關係。那麼為什麼還要提到蘇格拉底?因為他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二人正是西方科學哲學的源頭。蘇格拉底似乎不是一個喜歡動筆的哲學家,他生前連一本著作都沒有!
  • 鬍子悅:解讀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中的行動
    此外,亞里斯多德以社會屬性作為人的特有屬性,認為「幸福」作為最高的善也是政治學研究的目的。在亞里斯多德看來,幸福雖然是沉思的一種結果,但是沉思也促使我們追求幸福。如何理解沉思呢?沉思在亞里斯多德那裡可被認為是一種實踐行動,而且被認為是靈魂中最高部分的實現活動。要達到這種實現活動,亞里斯多德以德性作為參考標準,以德性作為沉思的生活中獲得幸福的關鍵所在。
  • 亞里斯多德文論思想
    實體就是個別具體的事物,四因有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人之所以能夠區別於其他的動物,就是因為人能夠模仿,所以亞里斯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同時也是人的天賦的美感能力。這就類似於審美,我們不僅能夠在審美中獲得愉悅吸收知識,而且在審美的同時,我們還會在此基礎上對其做出一定的評價。從中獲得一定的快感。
  • 亞里斯多德寫了《尼各馬可倫理學》和《歐德謨倫理學》倫理學!
    我們每個人都想興旺發達或都想表現良好,我們所有的行為,只要是合理的,都指向那個終極目標。於是,實踐哲學的基本問題就可以這樣表述:我們如何取得eudai-monia?興旺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怎樣才算一個成功的人?亞里斯多德不是在問什麼能使我們幸福,他也不關注我們應該如何生活這樣的問題,如果該問題被視為道德問題。他想知道我們如何在生活中獲得成功。他的答案建立在對eudaimonia本質的哲學分析上。
  • 亞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
    亞里斯多德從事大量動、植物學觀察研究,以無比嚴謹的精神收集、組織和分析觀察材料,決不盲目接受包括其恩師在內的古希臘諸先哲的理論,不難發現,希波克拉底醫派臨床實證精神閃耀其間。「卡塔西斯」(Katharsis)的基本意義是「淨化」。相傳,作為一種醫療手段,最先運用淨化療法的是阿斯克勒庇奧斯。從公元前5世紀起,尊崇醫聖阿斯克勒庇奧斯的活動,從它的中心厄庇道羅斯擴展到馬其頓地區。
  • 身體與靈魂的和諧,古希臘公民為何能在休閒生活中「理性」運動?
    2.強調身體和靈魂的和諧,追求身心平衡發展受雅思思想家的影響,希臘人追求身心的和諧,認為體育是一種彌補感性靈魂的理性和德性。人們不僅要追求思想上的豐富和充實,也要追求身體上的健康和強壯。3.主張運動是一種理性選擇,要自主掌握自己的生活亞里斯多德最為倡導這種理念,在他的主張中,工作是為了靜止,就如戰爭是為了和平一樣。人們的行動是理性的,選擇運動也是理性的,人必須要「認識你自己」,要會理解和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樣才能擁有幸福自主的人生。
  • 中外歷史:亞里斯多德愛真理,其學說與基督教神學融合為一體
    大家都知道,古希臘給後人留下許許多多的文明和文化,這些文化表現在科技、文學、政治、哲學等方方面面,古希臘哲學時代曾一度被稱為「巔峰時代」,因為亞里斯多德學派給希臘人思想上的衝擊的巨大的,那麼那個時代的希臘都有哪些作品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亞里斯多德17歲進柏拉圖的「學園」,隨師20年之久,直到恩師去世後方「自謀出路」。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據柏拉圖所言,儘管世上有許多馬、貓和狗的個體,但它們都是按照一種普遍的「馬」「貓」和「狗」的形式為形象塑造出來的。同樣,世上也有許多人,但他們也都是按照普遍的「人的形式」為形象塑造而成的。這一觀點催生了後來的基督教思想,即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的。除此之外,柏拉圖在很多方面都對基督教神學產生了直接影響。不過,柏拉圖的形式論並不僅僅局限於物質對象。
  • 亞里斯多德:歸因是人思維的習慣
    例如當危機迫近時,我們情緒上既焦慮又恐懼,行為上會產生懦弱並想要退縮,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勇氣來平衡它們,再例如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我們情緒上既焦躁又憤怒,並產生想要攻擊對方的行為,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用耐心來平衡它們,亞里斯多德說想要擁有道德美善,則是習慣的結果,這需要時間、練習和勇氣。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亞里斯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人們普遍認為,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已經十分完備。哲學家康德曾評論說,既然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一直「未能再更進一步,因此從各個方面來看,它已經是完整和完備的了。」 亞里斯多德的核心發現是,論證是否有效,是基於其邏輯結構,與所涉及的非邏輯性詞彙無關。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證模式被稱為三段論: 所有人必有一死。 蘇格拉底是人。 因此,蘇格拉底必有一死。
  •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讀書筆記
    一、亞里斯多德關於城邦的理念城邦、公民與政體是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論述的三個核心概念,這部分主要介紹其對於城邦的理解。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來源於村社,而村社來源於家庭。城邦產生的原因,是由於人的本性,因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城邦的起源是因為人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其意義在於實現道德的良善,謀取優良的生活。這是城邦區別於其他道德團體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