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新科技新知識層出不窮,每個人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學習本身不應該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
就像一個人仰望天空,不讀書的人看到的只是星星、月亮,而讀過一些書的人卻能透過天空看到宇宙的浩瀚,思考宇宙背後的真相,學的越多,越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奇妙,大到銀河系,小到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
那怎樣從外界獲取各種信息和知識呢?
渠道太多了,你可以通過看書、刷微博、微信,也可以看新聞、看各類公眾號,或者通過
各種知識付費的APP,聽微課、看直播、學演講,下載各類學習APP軟體,象喜馬拉雅、荔枝、慕課等知識類內容軟體。
想要跟上時代真不是難事,從獲取的知識量來說也不錯,從學習知識的深度來看內容也豐富,但就是覺得學了後,老是記不住、講不出、更用不出來,學了和沒學自我感覺區別不大,很是困惑,糾結,學了這麼久沒有成就感。
好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小編絕得這不單純是記憶力差的原因,更主要是學習總是停留在低效的狀態。
那到底怎樣才能高效的學習並掌握知識呢?
通過做筆記,常複習嗎?
現在人工智慧都這麼熱了,連計算機都說自主學習,深度學習了,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單純的記筆記階段,那高效學習從何談起,沒有工具怎麼高效?
任何學習過程進行拆解後,一般也就這三個過程:
1、開放大腦
2、放入知識
3、提取知識
把這三個過程進行梳理,做好每個過程的知識管理細節,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能力。
一、開放大腦
有位網際網路精英說過這樣一個意思,人的學習分為四個層面: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仔細品味這4句話,感覺學習確實是這麼一回事。
這個過程就是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是說拿到書就看,盲目的看,盲目的學,而是要知道學習的方向,有針對性的學習。不能只看自己感興趣的,只看自己能看懂的。這種狀態下就是還沒有開放大腦,沒有為學習做好準備,高效學習更無從談起了。
這種狀態很可怕,大部分人都還沒意識到自己處於這種「無知」的狀況下,總覺得自己讀了不少書,知識量還是不錯的,自己不會是沒開放大腦的人。
也許「無知者無畏」比較能說明這個情形吧!
二、放入知識
認識自己的無知後,那就會謙虛下來,擺正態度,以積極熱情的心志去學習,開放大腦後進入了放入知識的階段。
這個階段要注意的是對知識的吸收要有所甄別,不能把所有的都吸收進來。
一切所能看到的、感知到的、聞到的、碰到的都是信息,信息是多樣的,比如看到廣場上的大媽在進行廣場舞,也有碰到路上行人在吵架的,各種新聞信息呀,各類短視頻呀,這些都是信息。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放入知識庫中,只有那些有規律的、有一定系統的、被人所驗證的概念、方法之類,才是我們要放入知識庫的對象。
大腦對這些信息要進行過濾,剔除無效信息,放入有用知識,形成個人知識庫,達成圖書館的作用。
那對這些知識怎麼進行歸類管理呢?如沒有一定的方法,只知放入,那到第三階段的提取時就會非常低效了。
網際網路時代用好工具很重要,我們可以藉助各類知識管理工具,對各類知識進行分門別類,打上各種標籤,對知識間的關聯進行標記,通過主流的知識管理APP軟體進行重整知識庫,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方便記憶提取。
三、提取知識
放入知識階段,如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結構化處理,那提取知識階段就會高效順利了。
知識爆炸時代,個人知識庫也是海量級了,如不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那提取就會很困難,知識一放入就沒有以後提取的可能了,被太多的信息淹沒了。
什麼是知識的構化處理呢?
舉個例子,一輛汽車有大量的部件構成,拆解汽車後就是一個一個零部件組成,我們對知識
放入知識庫時,也需要對知識進行結構化處理,對各種零部件進行關聯,打上各種標籤,形成內部的邏輯關聯,這樣在提取時才能通過關聯標籤等方式快速獲取知識,高效的學習。
把學習過程拆分為這三個階段,逐步鍛鍊自己的知識吸收消化能力,用好知識管理工具,讓自己的學習更高效不是難事!
看了本文,你對高效學習有何看法,歡迎評論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