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知識分類,1個知識體系,教你學會高效學習

2021-01-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你有沒有過這些關於學習的困惑:知道學習很重要,但無法堅持,怎麼辦?學了很多知識,沒多久就忘了,怎麼辦?很少將學到的東西運用起來,仿佛學習和實際是兩碼事?以下,筆者將為大家解答: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

問題1:無法堅持

原因:大腦是愚蠢的重複者(基底神經節)與聰明的管理者(前額皮層)的結合體。基底神經節:按照習慣重複行為,節省精力和認知資源。前額皮層:控制我們想做和不想做什麼,可監控重複行為,消耗精力和認知資源。需要堅持的事情會消耗精力和認知資源,讓我們感到疲憊,所以內心會抗拒。

策略:將想做的事(比如學習),培養成習慣,具體方法可參考我的文章《優秀,本來就像洗臉刷牙一樣簡單:如何培養習慣,走向優秀?》。

問題2:學了又忘

原因:生理特徵本身導致的遺忘,大腦本就是一個「不靠譜的存儲器」,大家可以自行百度查看遺忘曲線。

策略:一是要明白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而不是用來記憶的,不要遇到什麼知識都想著要記下來,這是不現實的;二是根據人的生理特徵(遺忘曲線),針對性地不斷重複(*注意:這裡的重複不是指每天都拿出來看一遍,就算背得滾瓜爛熟也可能會出現第三種問題)。

問題3:不會應用

原因:

解釋性深度錯覺(由認知神經科學家Frank Keil提出)——以為自己懂了,但實際上並不懂,所以不會應用。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大腦非常「懶惰」,它會想盡一切辦法節省精力和認知資源。它面對熟悉的事物時,就不會過多思考;而不熟悉的事物才能引起注意力和高度警覺。

「懶惰」的大腦,對於熟悉程度的判斷,依賴於「信息量」的多少,這些信息量可能來自於情景記憶(比如我在星巴克看了一本書,當時天氣很熱、空調很足)、反覆閱讀(很多人期望通過反覆閱讀記住信息),所以大腦會認為「這些知識很熟悉」,讓人產生一種「我懂了」的錯覺(畢竟產生這種錯覺比真正思考、內化知識要容易得多)。

策略:現在我們正式進入主題,通過4種知識分類、1個知識體系來實現「高效學習」。

01「高效學習」的知識體系

02 學習目的

先來做個小遊戲:看看下面這張圖,你能記住什麼?

如果我先問你圖上有幾隻豬,再讓你看這張圖,是不是馬上就記住了呢。(本來想用一段文字作為例子,但是文字太多太燒腦,圖片比較簡單粗暴、易於理解……)

如果目的是【確定豬的數量】,那麼你很快能獲得想要的信息。類似的,如果帶著目的學習,也能更快地學會你想要的知識。

學習目的一般包括兩大類:興趣和需求。

常見的一些學習目的:解決某個問題,或者搭建在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

學習目的不同,學習策略也會不同,這會讓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本文所說的「學習」,不僅僅是課業外、工作外的學習,學業和工作本身,都是一種「學習」。

03 四種知識分類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將知識分為四大類:

1. 事實性知識

【定義】獨立的知識點,學習者通曉一門學科或解決某個問題所必須知道的基本要素。

【舉例】碳元素、地球半徑

【學習策略】認知裡有這個知識即可。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而不是用來記憶的。如今網絡如此發達,我們不必消耗認知資源去記住某些東西,比如:我知道「地球半徑」這個知識點,但不必去記住它的準確數值,需要的時候百度一下就可以了。

2. 概念性知識

【定義】較為概括性、組織性的結構化知識。

【舉例】更複雜的名詞概念(地球、區塊鏈、AI),理論模型(營銷4P、馬斯洛需求理論),原則(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學習策略】深入學習:knowing →doing→being

(備註:「knowing →doing→being」模型來自邱昭良學者;「DIKIWI」模型及圖片來自網絡)

【小技巧】將「knowing」製作成模板,每次學習概念性知識時可套用模板。

下圖是我學習「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時做的筆記:

圖中黃底黑字就是我的一個模板,調用模板能節省認知資源(不必每次學習時都去想我要從哪幾個方面思考)。

【注意】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並沒有完全的界限,比如:「碳水化合物」可以作為一個事實性知識,但是深入去剖析它時,比如它是什麼、它有什麼用途之類的,就變成了一個概念性知識,分類取決於你的學習目的。

3. 程序性知識

【定義】關於如何做某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驟。

【舉例】需求方案產出流程、項目管理流程。

【學習策略】自行提煉+結合理論+觀察他人。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經驗和能力之間,只差一個「復盤」》,就是將我自己在工作中總結的復盤流程+PDCA+庫伯學習圈而產出的屬於自己的關於「復盤」的方法論。「如何復盤」就是一套程序性知識。

4. 元認知

【定義】對認知的認知,即從更高層次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舉例】

反思: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思維/想法/情緒?它是對的嗎?如果不對,我如何改進?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習策略】

元認知常見的訓練方法:冥想、反思、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比如某個愛好)。

網上有很多相關資訊,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04 知識體系

1. 知識體系是什麼?

【定義】有同一目標的若干個關聯知識的集合。

【表現形式】思維導圖、流程圖、概念圖等。

前文已經介紹了「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其實它們都算是「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就像是一片森林,而每個知識點就像是一棵樹木。

我們可以根據一個知識點向上拓展其廣度(縱覽整個森林),也可以向下挖掘其深度(研究單個樹木),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

【舉例】

下圖是我工作中總結的【需求流程】的知識體系部分截圖:

其中知識點【2.1明確提出方的核心需求】:

向上拓展廣度,那麼這個知識點屬於【2.需求分析】,【2.需求分析】又屬於更大的一個知識體系【需求流程】。向下挖掘深度,那麼我們可以從表層需求、利益出發點、真正需求三個層面分析,所以【2.1明確提出方的核心需求】這個知識點本身也是一個知識體系(我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闡述這個知識點,詳見《正確定義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一百倍》)。

2. 為什麼要搭建知識體系?

1)有利於大腦建立更有效的突觸連接:每個人大腦中突觸數量和連接方式不同,所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效率都不一樣。知識體系能幫助大腦建立更有效的突觸連接,使加工信息更高效。

2)解決信息零散導致的「信息缺失錯覺」和「信息過載」

信息缺失錯覺:沒有體系化學習可能導致學了很多也覺得不夠,因為學的都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這些點是無窮無盡的。信息過載:學的太多,信息量太大,記不住也不會運用3)針對性查漏補缺有了體系就有了方向,可避免在同一個知識點上打轉,也可結合自身情況針對性查漏補缺,從而全方位培養能力

3. 如何搭建知識體系?

必備的底層思維:結構化思維

如果缺失這個能力,可能無法辨別體系背後的組織邏輯、無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優化變通。

結構化思維的學習攻略可參考我的文章(《自上而下》《從下往上》);其他學習資料若是需要也可以留言,我會推薦一些相關內容。

搭建知識體系的常見誤區:

靠直覺/靠自信搭建(我們的頓悟可能只是別人的基本功)完美主義,覺得框架沒有搭建好、沒有準備好,遲遲不進入踏實的學習(然而事實上,幾乎不會存在所謂的「準備好」)生搬硬套不會變通(這也是一種「偷懶」)搭建步驟:

1)明確學習目的。

2)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搭建關於學習目的的知識體系。

直接經驗:復盤、自行提煉。間接經驗:請教有經驗的同行/專家、在百度/知乎/專業網站搜索、閱讀該領域的經典書籍。3)應用、優化和循環

應用:前幾次可以完全生搬硬套,因為一開始你無法確定是你的問題還是框架本身的問題。生搬硬套的過程中,也有助於發現現實的多變性和框架本身的局限性。

優化:通過應用,結合實際情況對體系本身提出質疑和改進。

理論層面上,哪些點可以優化?哪些點可以刪除?是否缺失了某些關鍵點?和其他體系是否可聯繫、可整合?

應用層面上,適用的場景和不適用的場景分別有哪些?有沒有什麼注意事項?

循環:在「應用→優化」的循環中,不斷補充、擴大、優化知識體系,沉澱出屬於自己的方法論。

05 慄子:工作中的三種知識體系

1. 基於工作流程的知識體系

按工作流程搭建知識體系,是大多數人最容易掌握的知識體系。

此體系要求從日常工作流程中做更高層次的抽象,使其更加普適化。

比如:上文中我舉例的「需求流程」,就是我整理的基於工作流程的知識體系。此體系來源於一個實際的需求,但是經過高層次抽象後,此體系同樣適用於其他需求。

基於此體系,我也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比如:體系中有一個點是「競品分析」,我可以通過產品經理社區、相關書籍等渠道學習如何做好競品分析,再結合自己的實踐,不斷完善我的「需求流程」知識體系。

2. 基於業務領域的知識體系

就產品經理而言,業務領域的知識體系包含兩大類:

1)產品相關

2)業務相關

以一個消費金融的產品經理為例:

【產品相關】下圖為產品經理的能力圖譜(百度上隨便找的,並不是很嚴謹……)

【業務相關】下圖為P2P領域消費金融的業務模型(截圖來自ppmoney官網)

對於其他職業,同樣可以找到基於業務領域的知識體系。來源有詢問專家、查閱相關書籍等等,前文搭建知識體系時已有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3. 基於職業目標的能力體系

能力體系基於前兩種知識體系,補充了個人素質、通用能力等相關部分(比如:性格特徵、思維能力、溝通能力)。

兩種職業能力體系:

立足當下:針對當前職位,根據職位要求構建能力體系(比如跳槽或轉行時就迫切需要此體……)面向未來:隨著目標職位改變或者職位晉升,逐步優化能力體系,使其更完整、更具備遷移性。能力體系可以通過以下渠道獲取:公司對當前職位的要求、招聘信息、諮詢等。

舉個慄子,下圖是騰訊的產品運營能力標準(圖片來自同行)。

有了能力體系,就有了方向,可以針對各個能力項制定提能計劃(這種模板網上有很多類似的,可以自行挑選並優化)。

06 結語

大到一個行業,小到一篇文章,它們都有體系可循。

通過知識體系,我們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形成更完整的認知。

本文由@苒苒上升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10天搞定線性代數,1年學習4年課程:3個步驟,讓你學會學習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他是個天才?然而事實證明他的智商並沒有比別人高多少,僅僅只是有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取得如此的成績,可以稱為會學習。這也是阿胖這篇文章要分享給你的東西:一套高效的學習方法。二、為什麼學會學習很重要有人覺得你是不是在小看我啊,學習方法還用你交?
  • 知識無窮,學以致用才是關鍵!四個方法教你學以致用
    寫作社群裡小夥伴在發日更文章,結果一群小夥伴點讚表揚,並且附上一句:「向你學習。」可是要學習什麼呢?在我身邊有許多愛學習的人,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擅長學習,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李笑來時常說——學會學習。
  • 卓越密碼:個人知識體系構建培訓提綱
    第一部分:基礎概念數據、信息、知識、大數據知識的層次性:四個層次知識分類工作崗位學習與學校學習區別聯繫網際網路下的學習方式變革深刻理解知識體系第二部分:高效學習方法>真正會學習是什麼體驗:5個維度網際網路下的高效學習方法知識輸入-處理-輸出模型不同層級員工的知識獲取模型專家型學習(ExpertLearning)方法:學習一篇文章、一本書如何從實踐中學習掌握知識:會做、能抽象成套路如何做到持續學習基於任務、項目、問題的學習
  • 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教你如何學會新知識——三步學習法
    對新課題深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即使你只是想通過考試,因為你不知道考官將如何從書本中引申出其他的知識。所以,讓我們看一看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習方法吧。第1步:教給孩子拿出一個筆記本,把你正在學習的知識列在上面,然後開始從頭到尾地解釋它們,好像你正在教授一個小孩子。
  • 如何真正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
    )概括,又能滔滔不絕的講上3個小時,這時候你就建立了這個點的知識體系。第三條、知識體系的前提是你先學會裡面涉及到知識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學會的概念是什麼。掌握知識不僅僅是指掌握陳述性知識,更包括了流程性知識、場景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內容,並且經過實踐中驗證過是靠譜的,這才能叫學會了。
  • 《好好學習》:8招讓你提高臨界知識與認知深度,做個會學習的人
    學習是一個人精進最低的成本,但是做到知識吸收其實過程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學有所成」。怎麼讓學習更高效?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學不進,是因為認知效率和認知深度未達到,讓你無法掌握臨界知識。今天我就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內容。認知深度和臨界知識什麼是認知深度?
  • 不會高效學習,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
    《高效學習7堂課》一書,系統總結了高效學習者的7種能力——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聯機力、復盤力、輸出力和遷移力。告訴我們在這個碎片化學習的時代,應該如何走出無效努力的誤區。下面,我就帶你看一下書中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1 框架力我每年年初的時候,都喜歡給自己訂下這一年的目標,例如:要學會PS,學好英語、考取會計資格證書、要學一門樂器等等。
  • 4個高效學習法,把時間效率最大化!
    學會如何學習,不斷為自己盤整裝備,隨時保持最佳狀態,才能在海量的碎片化知識中站穩腳步,抓住最佳的機會!1、放棄「沒有生產力」的學習要讓學習有效,關鍵在於有無判斷力與自制力,只讓「有價值的念頭」進入腦中。也就是:學會放棄。
  • 心理學改善記憶力的5種方法,讓你的學習輕鬆高效!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閱讀過的知識轉化成思想,變成所謂的「骨頭和肉」,一般有三種方式可以實現,其一通過積極的思維方式獲得知識;其二通過記憶的方式獲得知識;其三通過思維和記憶獲得知識。
  • 試驗設計知識體系:高質量統計分析的基礎
    同樣,統計學家會告訴你試驗失敗的原因。——羅納德·費希爾(Ronald Fisher)我們發現很多同學都是在試驗失敗,試驗所得數據無法滿足自己的分析需求時,才想著去學習統計學和試驗設計的有關知識或者求助於有經驗的人。實際上,導致試驗失敗的原因,恰恰是因為研究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且紮實的統計學和試驗設計訓練。
  • 你以為你學會的知識很多,事實上這只是你的《知識的錯覺》
    人們往往會在創作中迷失,最後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研究出來的,哪些是別人教的,只會認為都是自己的知識。現在網絡方便了,當我們遇到不足的問題,經常會上網查看,而這些從網上得到的知識,很多的人就很自然的認為是自己的知識。人們往往認為共享的知識就是自己的知識,這就是知識的錯覺。
  • 需要知識的後深度學習時代,如何高效自動構建知識圖譜?
    知識圖譜可以做什麼?如何自動、高效地構建知識圖譜?前沿的知識圖譜自動構建技術有哪些?這篇文章將逐一解答這些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以下兩種信息展現方式:
  • 15歲科學家譚方琳:斬獲國獎,高效學習靠這1個秘訣,分享2點心得
    談方琳說,小學時她就開始參加數學競賽補習,學習相關的知識,初一暑假就開始跟著教授做研究。因為做研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了不影響正常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成了她的法寶。那麼,學霸們是如何做到高效學習的呢?
  • 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4個標準告訴你什麼是有價值的學習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作者戴維·珀金斯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資深教授,也是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創始人之一。他在美國教育界和心理界有著極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對智力、理解、思考、創意等各種與人類學習相關的議題都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
  • 3個方法教你學會如何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具體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自己思考,比如:我為什麼要學習這個知識或技能,這個技能對我真的很重要,學會它對我有什麼好處?然後進行深入挖掘。這個過程,事實上是幫自己建立強大動機的過程。學習中會碰到哪些問題(比如沒人教、堅持不下去、懶惰等等),到時候我該如何處理?這樣做是為了消滅你自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上的障礙,從而對症下藥,找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 《學會如何學習》:由大腦工作原理入手,概括高效學習的8個方法
    前言: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的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系統,才能不被社會淘汰。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去努力學習,但就結果來說,光有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就好比,有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付出了不亞於別人的汗水,但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因此,找到高效學習的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 【EA普及】垃圾分類的英文小知識!
    」魔咒下  作為全國試點之一的城市  「如何垃圾分類」  成了上海人民學習的重點!  聽說西安從9月1日開始  也要進行「垃圾分類」了  看來這項工作勢必成為2019年的最強流量!  既然如此  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  科普一下 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和英語 吧!
  • 心理學:1分鐘教你學會過目不忘的方法
    用1分鐘時間教你學會過目不忘的方法。 一、 右腦記憶原則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是這樣寫的: 「左右腦分別與對側身體進行通信,每個半球專門控制不同的功能。
  • 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2):如何搭建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
    由於每個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都不一致,短期的在公司達到什麼位置,長期的10年後要做什麼都會不一樣,一套涵蓋所有範圍的知識體系不太現實,在成長期也會分散我們的學習精力。下面是具體搭建知識體系的方法:1.
  • 孩子記不住知識怎麼辦?學會「分類記憶法」,孩子輕鬆提高記憶力
    舉個例子,小學生怎麼都不能理解1+1為什麼等於2,但是當孩子長大了,自然就記住了。想要提高記憶力,甚至到「過目不忘」的地步,需要掌握「分類記憶法」。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分類記憶法」吧。一、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為什麼記不住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