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該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對於建立個人的知識體系,我的建議是找一個比較小的點,深入學習、思考、幹活、遍歷,最後做到既能夠用幾個關鍵詞(還包括關鍵詞之間的關係)概括,又能滔滔不絕的講上3個小時,這時候你就建立了這個點的知識體系。
第一條、個人知識體系是依賴於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的目的是應對考試,只需要掌握考試需要的內容即可;如果你的目的是應付工作,那就掌握能夠讓你遊刃有餘的完成任務即可;如果你想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那可能需要你窮盡這個領域的內容,知識體系的廣度和深度要求都比較高。
所以同樣領域,不同的個人因為年齡、目標和追求不同,其知識體系的廣度和深度要求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一個高中的學生,對於歷史知識的掌握依賴於考試大綱,對於一個朝代大致只需要知道發展歷史、關鍵性事件、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進化及其意義即可。
但這樣的知識體系對於一個研究者顯然不夠,甚至連入門都不算。
第二條、知識體系既包括框架、結構也包括細節和內容
知識體系大的方面看是框架(裡面可能涉及到核心要素、流程步驟),但僅僅知道框架還不算。
例如初中物理的知識體系,你沒開始學的時候老師也能給你畫出這個框架來,你把這個框架背的滾瓜爛熟也不算有自己的知識體系。還需要把裡面涉及到的每個細節搞清楚:所謂搞清楚就是能夠解決問題。
通常的學習是從細節開始的,先概念、定律,然後做題目等。
理想的狀況是你能夠從細節到整體、從低層次的高年到高層次概念,自己總結出這個框架。
如果你畫出來的框架跟可觀的框架完全吻合,並且裡面的細節都掌握了,能夠完成大部分問題,可以看作建立了自己這個地方的知識體系。
第三條、知識體系的前提是你先學會裡面涉及到知識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學會的概念是什麼。
掌握知識不僅僅是指掌握陳述性知識,更包括了流程性知識、場景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內容,並且經過實踐中驗證過是靠譜的,這才能叫學會了。
關於如何學會每個知識點的內容,可以參看這篇文章:專家型學習方法,你也可以用
如果你沒有將裡面的內容真正掌握,即便你記住了一個別人畫出來的體系的框架,也不叫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四條、什麼樣算建立了知識體系
這個領域(可以足夠小)在你腦袋裡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圖或者結構表達,你平時關注的是這個結構的內容,沒有缺項。
具體每一個項展開了,你也知道其中的蹊蹺:包括是什麼、如何做、什麼時候用、長出的問題或錯誤是什麼、最佳是什麼樣等。
KMCenter知識管理實施框架
譬如關於企業知識管理,我腦袋裡面記憶的是上面這個圖,每條展開了有很多內容,都可以說一天。而且這個圖也在被各種實踐驗證,比較靠譜。
第五條、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個人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其實是將片段的內容基於某種目的在你的大腦中關聯到一起,便於記憶和全局的考慮。
一種是外部沒有成熟的、沒有被驗證過體系,需要你自己從下到上的去學習、實踐、真正搞清楚每一個點。
通過概念升級,構建出一個結構出來,這個結構還被證明比較靠譜,這就是你的知識體系。
另一個是外部已經有成熟的體系了,你可以按照這個體系去學習、轉化成自己的,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構、你的工作是不是還有別的更合理的結構,如果有自己可以創新,再去驗證。
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其實就是你學習、實踐和思考的過程,有外部指引的時候可以幫助你更快一點、少點摸索的時間,如果沒有只能自己去做拼圖遊戲。
對於成熟內容通常外部是有的,而對於工作場景下的、創新的業務則很少有,或者有也在某些高手的大腦中沒有線性化,這個時候請教別人就顯得很有價值了。
當人們談到一個具體的點時,是這樣子的:
家長提出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是一些現象;
基於積累,你大致會判斷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有幾種。然後通過語言去跟諮詢的家長確認:是因為這個嗎,因為這個嗎.....,直到找到現象對應的問題。
如果確認了問題,基於你之前學習和工作積累的經驗,找到一些對策和方法告訴諮詢者,並在跟他互動的過程中卻取捨這些對策和方法的可行性,從而讓諮詢者認可。
這裡面的「問題-對策」類似於一些知識點,這個時候你已經掌握了不少這個領域上的知識點(因為大部分家長問到的問題,你都能回答出來)。
許多人在這個時候就容易自滿,認為自己很牛了,但你卻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別人問能回答,但無法系統的講出來。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能夠講出來,說明您通過實踐和學習積累的內容是:現象--原因--問題--對策。如果你能積累100個類似的內容在自己的大腦中,那就可以應對大部分情況了,因為通常的情況是類似的。
但如果你要去跟人講課,事情則要複雜多了。
即便你掌握10000個現象--原因--問題--對策這樣的內容也不夠,你不可能將這一萬種情況給人都解釋一遍。
假設你掌握了1萬個,但家庭教育的現象和問題可能有一千萬個,沒有人都能夠掌握這一千萬情況並記住。
這個時候需要去分類,這個分類要窮盡家庭教育出現的所有狀況,這就是概括:對於常見家庭教育狀況的概括。假設這個分類最後是五個。
你掌握100種或者10000種情況,不如掌握五個分類,因為你的那100種或者10000種狀況可能只屬於五種裡面的三種,不能覆蓋家庭教育最常見的情況。
但如果掌握了這5類的特徵,就知道一千萬種甚至更多的特點。
類似於你掌握了很多點,但這些點沒有連接成塊和面,也沒有上下級的關係連接成體系,所以僅僅去講點沒法講的。這個是之前講過的一個視頻示意!同時,這也是理論的價值,從你的問題看,這塊是欠缺的。
我相信這個領域的前輩們大郅已經總結出來關於家長教育裡面的常見問題,並且對每一類問題都有了相對成熟的對策,你回答的問題都屬於他們總結問題裡面的某一類。
另一個,你不僅僅要教會你的客戶去解決問題,更進一步的需要告訴他們如何規避問題、不出現問題。
就涉及到引起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問5個為什麼(5WHYS)可以分析出一些來。
但這裡估計前人也有分析過,除了自己去分析外,就是學習別人的。
如果僅僅是學習別人家的東西然後講給他人聽,只能算一個學習者和「翻譯」。
你要想弄成一節有價值的課程,還得有你自己的創新和價值:就需要你能夠總結自己遇到的案例和解決對策,形成自己獨創的套路,這樣才能更有價值。
這時候,用戶常見的問題分為五類,每一類可以再展開,列出好幾千條來。
這樣你就可以去講課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常有五類,每一類的特徵是啥,根本原因在哪裡、如何去解決和規避。
這樣子講起來既能夠覆蓋用戶關注的問題,也能夠揭開問題背後深度的原因,並提出對策,還教會你的學員如何從源頭上避免問題發生。
這些經過概括的5個分類、引起的核心原因、相應的對策、規避的方法等就大致屬於這個事情的一個知識體系。
總結一下:
你已經有許多點,但數量也不足夠多(如果數量夠多、時間做夠長也許自己能夠體系化的總結出來),捷徑是通過學習前人理論知識更快速的從點到面(平面),到體系(縱深結構),提升自己對於領域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寬度。
再結合上對於用戶需求的研究,加上你獨到經驗的套路化,設計他們需要的課程內容,這就是一節有價值的課程。
所以,我的建議是:
除了實踐外,你應該去學習一下這個領域的理論知識(涉及哪些理論知識呢,估計要問問高手和專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框架。最簡單的是找這個領域最權威的教材先踏實看一下,搞清楚為什麼他是這樣的結構。
將用戶問題進行歸納並分類,研究每一類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並建立解決問題的框架。將這些解決問題的框架、模型、結構和具體內容結構化、標準化,並不斷地在實踐中驗證。
理論+你的產出,再結合你面對用戶(譬如講給家長聽與講給你的諮詢同行聽)的核心需求,設計出相應的提綱,找典型用戶徵求意見,看看是否覆蓋了他們的需求。然後不斷地去講,驗證。
關於如何講,這個也是一門學問,這塊的內容很多,你可以去自學一下,我就不說了。
本文來源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