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要講的是人類知識體系,看見這個名字大家就應該有個大概的印象了。
人從吃生肉生血的時候就開始努力認識世界,零散的知識積攢到一起,逐漸集合形成體系,這就是人類知識體系。
咱們後知後覺的思考這個體系的基礎問題時發現,這個體系的建立是需要前提的,是一個隱含條件--宇宙是整體的。
只有世界是整體時,人類才能從外部世界中總結出普遍性的,或者說一般性的結論,也就是規律。如果世界是割裂的,就別指望能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甚至連語言都無法規範,你說的話我聽不懂,我說的話你也不明白。
另外,知識體系的建立自然會造成一個結果--排斥神秘側。換句話說,人類知識體系內在思想的擴張自然會認識以前所謂的「神秘之物」。這宇宙沒有「神秘之物」,只有未認識之物。遇到不知道的事物,老老實實地說不知道就可以,不用將其歸因於「神仙或者外星人」,態度一定要端正。
這個態度--也可以庸俗化稱為信仰--叫做「理性」。
哲學就是為了建築知識體系基礎部分而產生的,要求儘可能的堅實。正常的話,接下來就應該開始哲學部分,但在之前,有一個詞要辨析一下。
無中生有!有圖從略,證明簡單,大家可以自己試試。
無中生有的意思就是少聚為多,集砂成塔,集腋成裘的意思。
那麼現在正式進入哲學部分,首先是哲學的定義。
哲學沒有定義,因為哲學的研究範圍難以劃界線。哲學的研究範圍,往大了說,研究的是全宇宙,你怎麼劃範圍?往小了說,研究的是真理的推導,真理怎麼劃適用範圍?所以,哲學既然劃不出研究範圍,那就給不出定義。
但是,沒有定義沒有關係,還可以給出描述。比如說,哲學是知識體系最基礎的部分,再比如,哲學是研究真理的學問,諸如此類的,可以有很多描述。
哲學有一個最基本觀點--宇宙是整體的,這也是知識體系最基本的觀點。
哲學的研究思路基本上有兩個,一個是尋找宇宙的基本規律,這個思路叫做真理。
另一個思路是尋找宇宙的基本組成,這個思路很簡單,假設宇宙是由某種不可分的基本粒子組成,那麼只要弄明白這種基本粒子的特性,整個宇宙差不多也就了解了,這和了解磚塊就能大致了解整個建築是一個思路。這個思路叫做宇宙磚塊理論。
我在東西方各找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兩個思路,先從東方說起。
《道德經》,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大白話解釋:真理可以被描述出來,但是與平常的規律不同,真理(內容)是變動的。這話說的有點葫蘆半片,我說通透點,一個詞,萬物皆變!這個思路就是真理。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沒完,下一句非常關鍵。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大白話解釋:宇宙初始的狀態你觀測不到,叫無,無凝聚成物,你能觀測到了,叫做有。有和無其實是一樣的東西,只不過一個稀薄,一個凝聚而已。上面說有無關係,大家如果聽明白,就會發現這裡對應上了。這個思路叫宇宙磚塊理論,但是這裡的無並不是不可分的,到了墨子的「端」概念時才明確這一點。
西方舉出的例子是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他明確提出真理路線--萬物皆動。另外還提出宇宙磚塊理論--原子論。
這個原子論必須和虛無配合使用。比如說兩個不同的杯子,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青銅的。原子論的說法是兩者所含虛空比例的不同,造成的密度不同,並且顯現為兩種材質。但是與其同時代的芝諾不同意這一點,他說既然物體能夠運動,那麼就沒有虛空,沒有虛空你的那個原子論就是錯的。這是第一個結論,還有第二個結論,沒有說出來。空間必須有基本的團塊結構,以使物體能夠永恆運動。這是第二個結論。對這一點描述最精闢的,是恩格斯說的,物體既在此,亦在彼。
兩條思路基本就是這樣,目前宇宙磚塊理論因為已經肯定找不到最基本的、不可分的粒子,那麼這條思路對哲學就沒什麼用了,哲學不要了,給科學用了。宇宙磚塊理論在科學當中大放異彩,以後還會繼續說。
真理路線已經推演到「普遍聯繫和普遍差異」,以後會出來什麼還看不出來,但肯定還會繼續推演。
人類思想的演進是非常緩慢的,兩千五百多年,不過走了兩步而已。
以上內容一般被稱作自然哲學,其他還有什麼經院哲學、科學哲學、藝術哲學之類的。但其實自然哲學才是哲學,其他的都沒資格稱為哲學,這點從研究範圍就能看出來。哲學最低也是推演真理,其他的,叫思辨、叫方法論都行,請離哲學遠點。
大家平常所爭論的唯物唯心、可知不可知、客觀主觀,都不是哲學問題。哲學的基本觀點認為宇宙是整體,討論唯物唯心有意義麼?哲學正在推導真理,討論可知不可知有意義麼?這些問題都是科學方法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