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廬出版過一本書叫做《知識大遷移》,它的英文書名叫做《Head in the Cloud》。這是一個雙關語,一層意思是表示「雲裡霧裡、不切實際、愛幻想」;另一層意思是「知識的雲存儲、雲管理和雲共享」。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通過網絡共建了一個雲端的虛擬大腦,這是一個「集體記憶」構成的大腦,知識和記憶通過網際網路在我們的生理大腦和「雲端大腦」之間遷移。
《知識大遷移》就告訴我們知識的規模、存儲形式、獲取方式正在發生什麼變化,讓你重新思考「學習」,並直指這個時代最被關注的問題:科技極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學什麼;怎麼學,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
這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識觀,下面3個策略就來自《知識大遷移》,也許它們能助你有效獲得知識,能幫你挖掘知識紅利,成為時代贏家。
註:本文摘錄自湛廬閱讀App「一書一課」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解讀的《知識大遷移》的部分內容,僅為原文的1/3,以下她將為你講述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應掌握的獲取知識的三個有效策略。
策略①
不要一味強調方法性知識的學習,掌握廣博的事實性知識依然非常重要。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韋格納在研究網際網路怎樣改變人們的學習和記憶這個話題時,通過實驗發現,人類的大腦有一套實用主義的記憶體系,不需要有意識的幹預,大腦會自然地對記憶進行分類,大腦更傾向於記住那些不久後就會消失的信息,而那些在網上很容易就能獲得的信息則被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一現象被稱之為「谷歌效應」。
但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大腦形成了一種新的學習和記憶機制:那就是更少地記憶,好更快地遺忘。
網際網路一代很容易陷入兩種誤區:
一種是認為,雲端的知識庫一搜即得,這些知識可以被我隨時利用,應該算我知識儲備的一部分。
還有一種,就是不說明出處就將他人的文字據為己有,他們把上網複製粘貼資料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把雲端的集體記憶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的表現。這些誤區反應出來的問題,就是試圖用方法性知識取代事實性知識。
我們來分析一下搜索這個慣常行為,搜索的過程就像你從腦海中提取記憶一樣,第一步是要給搜尋引擎發出指令,比如我要輸入「谷歌效應」,那在此之前你就必須先知道這個概念,正確地敲出這四個字,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搜索。搜索出結果後,你還要有能力去評估出現的網站的可信度和結構,這些都需要事實性知識發揮作用。畢竟,有一樣東西你沒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應該搜索的知識。
過去我們總強調方法性知識的重要性,寄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把事實性知識存儲在網絡上,隨時調取,但事實證明,要想提升一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還是多掌握事實性知識。
策略②
與專精的刺蝟型人才相比,成為廣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為你帶來更多的知識紅利。
如何有效拓寬自己的知識廣度,保證思維能不斷升級?作者就提醒我們,一定要打破理性無知。所謂理性無知,最早是在上世紀50年代,由經濟學家安東尼唐斯提出來的。理性無知有兩種狀態:
一種是功利式的學習。有的人,會認為學習只是達成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並沒有把學習本身看作一個純粹的目的。
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更多的就會去比較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自己能夠獲得的收穫,一旦努力超過收穫的時候,就會主動選擇放棄對於某類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這種功利化的學習,會產生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因為你的知識圖譜頻度不夠寬,所以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不知道什麼。
另一種狀態,是一個人選擇把自己的時間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對某個領域的知識進行專精的學習上,而對其他的領域涉獵甚少。
公元前七世紀時,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的一句話,他說:「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後來,人們把這兩種形象指代兩種類型的人:刺蝟是專家型人才,而狐狸像個通才。
作者龐德斯通對狐狸與刺蝟也做了一番調查,他的目的是找到那些能讓人更富有、更幸福的知識。首先,他設計了一份包含10個常識性知識問題的問卷,題目包括歷史、 地理、公民、科學、文學、藝術和個人理財等領域,他徵集了445份調查問卷。
通過這套問卷他了解到了受訪者的知識水平,然後再與受訪者的收入水平作比較,從而分析知識水平與收入的相關性。
結果表明,一個人對於一般事實性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密切相關,相對而言,一個人對於複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卻不存在那麼密切的相關性。這個結論和很多人的常識是相悖的。雖然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關係,但是掌握一般事實性知識較多的人,確實收入會較高,而且獲得升職的可能性也會較大。
策略③
自我迭代和社群進化並重。
美國銀行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怎麼改進一個客服中心的效率。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一條,改進工間休息的方式。客服中心的工作就是接電話,分成很多組,每組20個人。原來工間休息方式,是讓每個小組裡的每個人輪流休息。而改變後,則是以整個小組為單位輪流休息。這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單個人休息,就喝水發呆上廁所。如果全組一起呢?他們可能還會討論一下工作,據說就是這麼一項簡單的改變,每年就多產生了1500萬美元的效益。這就是社群協作帶來的巨大魔力。
所以,自我迭代和社群進化並重。它是對抗無知的一個有效辦法,那就是:既要親自學習,也要藉助「知識共同體」的力量,來加速學習的成效。
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可能帶給我們的是永遠無知,我們能夠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警覺的樂觀主義者,一方面,對自己有可能的無知狀態或無知的領域,保持著一種警惕的態度;另外要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不過分自大,又不過分自卑。既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我想,這正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所應該抱有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