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大爆炸時代,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觀?|乾貨

2020-12-03 湛廬文化

湛廬出版過一本書叫做《知識大遷移》,它的英文書名叫做《Head in the Cloud》。這是一個雙關語,一層意思是表示「雲裡霧裡、不切實際、愛幻想」;另一層意思是「知識的雲存儲、雲管理和雲共享」。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通過網絡共建了一個雲端的虛擬大腦,這是一個「集體記憶」構成的大腦,知識和記憶通過網際網路在我們的生理大腦和「雲端大腦」之間遷移。

《知識大遷移》就告訴我們知識的規模、存儲形式、獲取方式正在發生什麼變化,讓你重新思考「學習」,並直指這個時代最被關注的問題:科技極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該學什麼;怎麼學,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

這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識觀,下面3個策略就來自《知識大遷移》,也許它們能助你有效獲得知識,能幫你挖掘知識紅利,成為時代贏家。

註:本文摘錄自湛廬閱讀App「一書一課」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解讀的《知識大遷移》的部分內容,僅為原文的1/3,以下她將為你講述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應掌握的獲取知識的三個有效策略。

策略①

不要一味強調方法性知識的學習,掌握廣博的事實性知識依然非常重要。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韋格納在研究網際網路怎樣改變人們的學習和記憶這個話題時,通過實驗發現,人類的大腦有一套實用主義的記憶體系,不需要有意識的幹預,大腦會自然地對記憶進行分類,大腦更傾向於記住那些不久後就會消失的信息,而那些在網上很容易就能獲得的信息則被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一現象被稱之為「谷歌效應」。

但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的大腦形成了一種新的學習和記憶機制:那就是更少地記憶,好更快地遺忘

網際網路一代很容易陷入兩種誤區

一種是認為,雲端的知識庫一搜即得,這些知識可以被我隨時利用,應該算我知識儲備的一部分。

還有一種,就是不說明出處就將他人的文字據為己有,他們把上網複製粘貼資料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把雲端的集體記憶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的表現。這些誤區反應出來的問題,就是試圖用方法性知識取代事實性知識。

我們來分析一下搜索這個慣常行為,搜索的過程就像你從腦海中提取記憶一樣,第一步是要給搜尋引擎發出指令,比如我要輸入「谷歌效應」,那在此之前你就必須先知道這個概念,正確地敲出這四個字,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搜索。搜索出結果後,你還要有能力去評估出現的網站的可信度和結構,這些都需要事實性知識發揮作用。畢竟,有一樣東西你沒法上谷歌搜索,那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應該搜索的知識

過去我們總強調方法性知識的重要性,寄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把事實性知識存儲在網絡上,隨時調取,但事實證明,要想提升一個人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還是多掌握事實性知識。

策略②

與專精的刺蝟型人才相比,成為廣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為你帶來更多的知識紅利。

如何有效拓寬自己的知識廣度,保證思維能不斷升級?作者就提醒我們,一定要打破理性無知。所謂理性無知,最早是在上世紀50年代,由經濟學家安東尼唐斯提出來的。理性無知有兩種狀態:

一種是功利式的學習。有的人,會認為學習只是達成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並沒有把學習本身看作一個純粹的目的。

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更多的就會去比較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自己能夠獲得的收穫,一旦努力超過收穫的時候,就會主動選擇放棄對於某類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這種功利化的學習,會產生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因為你的知識圖譜頻度不夠寬,所以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不知道什麼

另一種狀態,是一個人選擇把自己的時間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對某個領域的知識進行專精的學習上,而對其他的領域涉獵甚少。

公元前七世紀時,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的一句話,他說:「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蝟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後來,人們把這兩種形象指代兩種類型的人:刺蝟是專家型人才,而狐狸像個通才

作者龐德斯通對狐狸與刺蝟也做了一番調查,他的目的是找到那些能讓人更富有、更幸福的知識。首先,他設計了一份包含10個常識性知識問題的問卷,題目包括歷史、 地理、公民、科學、文學、藝術和個人理財等領域,他徵集了445份調查問卷。

通過這套問卷他了解到了受訪者的知識水平,然後再與受訪者的收入水平作比較,從而分析知識水平與收入的相關性。

結果表明,一個人對於一般事實性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密切相關,相對而言,一個人對於複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他的收入卻不存在那麼密切的相關性。這個結論和很多人的常識是相悖的。雖然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關係,但是掌握一般事實性知識較多的人,確實收入會較高,而且獲得升職的可能性也會較大。

策略③

自我迭代和社群進化並重。

美國銀行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怎麼改進一個客服中心的效率。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一條,改進工間休息的方式。客服中心的工作就是接電話,分成很多組,每組20個人。原來工間休息方式,是讓每個小組裡的每個人輪流休息。而改變後,則是以整個小組為單位輪流休息。這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單個人休息,就喝水發呆上廁所。如果全組一起呢?他們可能還會討論一下工作,據說就是這麼一項簡單的改變,每年就多產生了1500萬美元的效益。這就是社群協作帶來的巨大魔力。

所以,自我迭代和社群進化並重。它是對抗無知的一個有效辦法,那就是:既要親自學習,也要藉助「知識共同體」的力量,來加速學習的成效

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可能帶給我們的是永遠無知,我們能夠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警覺的樂觀主義者,一方面,對自己有可能的無知狀態或無知的領域,保持著一種警惕的態度;另外要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不過分自大,又不過分自卑。既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我想,這正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所應該抱有的正確態度。

相關焦點

  • 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被震翻了
    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突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無知,我幾乎想不睡覺的來完成各種學習、閱讀和信息獲取,我覺得我的時間突然變得那麼不夠用。這個時代到處都有人在教你,怎麼快速獲取知識,怎麼快速提高自己,怎麼在一年內讀300本書,怎麼把一天過成25小時,怎麼利用好碎片時間學習。
  • 知識觀的「培根設計」理念新探
    弗蘭西斯・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理念提出以來,一代代人都強化了對知識的責任,也都感受到了什麼叫知識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感受到了這一知識觀的「培根設計」語境所散發的理論魅力。「培根設計」的根本之點是主張通過理性認識的方式克服感覺經驗的局限,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進而達到真理性認識;它對主觀精神的自覺和弘揚,宣告了大膽運用理性時代的到來。時代精神在變換,然而,知識觀問題依然是哲學以及人們思維的重要問題。
  • 探源伽利略科學研究方法背後的知識觀
    不管是畢達哥拉斯的「數」還是柏拉圖的「理型」都是源於大腦中的觀念「世界應該怎麼樣」,這種通過主觀預設來認識客觀事實的知識觀我們稱為「理性主義」。理性主義者還強調觀點的邏輯合理,其實很多觀點我們現在看來只是猜想而已,但是這不妨礙歐幾裡得通過幾個公設推導出整套幾何的知識體系,成為理性主義的邏輯演繹的不朽豐碑。
  •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更有效率的搜索?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量迅猛增加。這些信息鋪天蓋地,它們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手機和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信息傳播規模達到了空前的龐大。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往往只是一瞬間的光陰便可達成。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我們正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
  • 如何真正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ID:KMCenter),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該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對於建立個人的知識體系,我的建議是找一個比較小的點,深入學習、思考、幹活、遍歷,最後做到既能夠用幾個關鍵詞(還包括關鍵詞之間的關係
  • 知識大爆炸已經到來,人們開始進入知識付費時代!
    自從2015年開始,一個新鮮的名詞突然開始流行了,那就是知識付費了,那麼到底什麼知識付費呢?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的人將自己所學的一個知識,甚至是剛學的一個知識包裝成的課程,再加上自己的很多頭銜,就拿出來給大家講一講,而聽他課的人呢,大部分是這個領域的小白,或者是剛剛進入這個領域的跨界者,這些聽了課之後再付講課人相應的費用,也就是說他們的教授成本往往都並不是很高。
  •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應如何應對「碎片化信息」?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是所說的「信息大爆炸」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信息量也越來越大。碎片化信息作為一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碎片化是相對於系統化而言的,它是零散的、瑣碎的,不會給人一個統一的結構和認知系統。
  • 知識大爆炸的今天,如何提高你的認知能力
    手機的更新迭代,從鍵盤手機到智慧型手機,各類知識也發生了質和數的變化,產生了知識大爆炸的現象,人們感覺各類知識通過手機傳送到人們面前,目不暇接,不知道該學習神馬知識才好,一下子沒有了學習自主能力,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蜻蜓點水,因為各類知識滿天飛,不知道哪類知識是適合自己的。
  • 如何建立知識網絡圖
    如何建立知識網絡圖  根據建立知識結構圖的目的,建立知識結構的步驟也劃分為兩步。  下面是建立知識網絡圖的兩條原則:  (1)由點及面  知識結構圖是由每一個單個的知識點組成的,每個知識點都是中學階段要求的必須掌握的基礎。所以,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首先要打好基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學好「點」。
  • 知識焦慮:信息爆炸的時代更要做個明白人
    無論學習什麼樣的知識,都需要首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對時代和社會有自主的觀察和判斷。這是學習的前提,同時也是學習的目標。  這幾天,一篇題為《羅振宇的騙局》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提到,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以羅振宇為代表的「文化商人」更多意義上滿足了絕大部分人不喜歡讀書卻喜歡被人稱之為讀書人的虛榮心。
  • 新能源汽車大爆炸時代,也是寧德時代的「時代」
    寧德時代在一開始的時候更多的是為我國的一些傳統自主造車企業提供動力支持,例如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廣汽等等,但隨著這一兩年來造車新勢力的大爆炸,很多車企也已經進入到了量產交付環節,而他們本來就「勢單力薄」,所以最重要的動力單元這個重任還是選擇了採購,其中就以蔚來、威馬等為主。
  • 知識大爆炸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經驗得到了記錄,規律得到了記載,這是最初的知識。知識是有巨大威力的。印刷術產生以前,書籍的數量十分的有限。孔子讀書,韋編三絕,一部書顛過來倒過去,一次次打開,又一次次捲起,皮繩子斷了再連接上。那麼一部書的製作,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和心力。最初的知識,為貴族享有。後來,有了帛書,帛比簡牘輕便許多,但帛也很貴。
  • 運城樓市11月份月報丨數據大爆炸!樓市乾貨匯總……
    運城樓市11月份月報丨數據大爆炸!樓市乾貨匯總…… 安居運城 |安心挑好房 ,當然安居客
  • 21年區塊鏈技術將進入大爆炸時代 把握機遇的關鍵在於思維轉變
    對此,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校長於佳寧認為,2021年區塊鏈技術將進入大爆炸時代,把握時代機遇的關鍵在於思維的全方位升級,進而才能看懂新賽道,看清新周期,把握新機遇。 在11月12日的火幣大學直播課上,於佳寧從數字資產市場的新趨勢講起,分析市場新趨勢,講解2021年值得關注的關鍵區塊鏈新賽道,幫助學員搭建新趨勢的思維框架和知識體系,同時闡述如何在新的市場趨勢中有效控制風險。 於佳寧認為,2021年區塊鏈技術將進入大爆炸時代,財富形態轉換產生的巨大勢能將是一代人最大的機遇,具有三大趨勢。
  • ...頁快速讀懂從宇宙大爆炸到網際網路時代的歷史、人類10萬年進化路線
    在138億年前,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生命的舞臺剛剛搭好。約700萬年前,一些「類人猿」開始用雙腳站立。而在21世紀,人類試圖解碼自己的生命,希望窮盡關於宇宙、時間與自己的全部知識。700萬年不過是宇宙中的瞬息,人類卻已經從動物成長為已知宇宙中zui奇特、zui複雜的事物。
  • 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但我們如何向十歲孩子解釋大爆炸?
    為什麼會大爆炸?我們將如何解釋?或者我們自己知道什麼是大爆炸嗎?相信「大爆炸」是大多數成年人也都不完全了解的事情,但這是科學知道的事情,我們會用科學的方法告訴孩子。想知道宇宙中所有行星、恆星和星系一切從何而來?這個問題人類一直在猜測直到最近一百年來,才有了科學的答案。
  • 宇宙誕生於大爆炸,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又是怎樣呢?
    大爆炸創造了空間和時間。在那之前,沒有空間。科學家如何看待無空間狀態?最初出現在果殼問答網站的答案是:無空間狀態是獲取和分享知識的地方,賦予人們向他人學習和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能力。
  • 宇宙大爆炸的最初物質從哪裡來?
    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我愈發覺得人類不應該是由猿猴進化而來,這是對人類和猿猴兩個物種不公平的評判。人類有了意識,有了思維,有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但殊不知,這樣的知識體系是非常局限的。在我們的知識體系和思維裡,我們總覺得一個東西的存在必須得有其出處,比如說吃飯的桌子是人們用木頭加工出來的,人民幣是銀行造出來的,直到銀河系是來自於宇宙大爆炸產生的,一直把自己問到死角
  • 知識大爆炸時代,有生之年什麼才是應該掌握的知識呢?
    從《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思維導圖來解讀,會依據原有章節結構來分別解讀,以自己的淺薄的見識,用更淺顯易理解的表述書中內容,尤其是精華,要點部分。
  • 「乾貨」看美劇學英語,生活大爆炸你真的看懂了嗎?
    《生活大爆炸》作為最成功的美劇之一,開播到完結受到了全球各地觀眾的好評,十一季的長度,讓我們看到了天才科學家們日常的故事,從萊納德和潘妮曲折的感情,到謝爾頓、霍華德和拉傑各自的成長,以及後來加入的伯納黛特和艾米……這些人物都有血有肉,他們在給觀眾們帶了歡笑的同時,也像是一群特殊的朋友,總是陪伴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