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可能會忽略孩子房間和學習空間的管理,他們會認為孩子只要搞好學習就行了,不用在生活方面,尤其是生活物品的整理方面浪費太多時間,那些是家裡大人應該做的事。甚至,很多家長自身也存在著不愛收納整理房間的問題。
事實上,孩子房間的管理,作為收納管理的組成部分,對於孩子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影響。收納管理指的是通過整理空間物品位置提高孩子對空間的利用率和使用物品時的效率問題。比較一下,一個孩子的房間物品擺放雜亂無章,另一個孩子的房間則擺放的井然有序,那麼他們在做同樣事情的時候,哪一個能更好的找到物品,哪一個的學習效率更高呢?答案肯定是後者。
所以,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好的收納管理能力,並在此基礎上提高時間利用率。具體該怎麼做呢?
第一,教會孩子收納管理的基本過程。
步驟一:建立收納管理的認知。
想要培養孩子的收納管理能力,首先要給孩子建立收納管理的認知,讓他認識到自己的物品也是需要合理擺放的。
步驟二:掌握物品收納的基本原則。
1,房間的物品每年要做一次全部整理,每月做一次部分整理;
2,房間物品的擺放遵循「簡潔」原則,不存放多餘物品,一天清理一次;
3,房間物品的使用遵循「有序」原則,即用即拿,用後放回原處。
步驟三:教授物品收納管理的方法。
這裡向家長推薦「ABC物品收納管理法」。
1,教會孩子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正確的分類,房間的全部物品可以分成A、B、C三類。
A類物品:使用頻率高,每天都在使用的物品;
B類物品:使用頻率一般,每周會使用的物品;
C類物品:使用頻率低,超越一個月不用的物品。
對應收納原則:
A類物品:以拿取方便為主,避免放在高處或者壓在箱底;
B類物品:以方便找尋為主,放置在固定的位置;
C類物品:以安全儲存為主,雖然使用率低,但是要建立儲物清單,需要時依單查詢。
2,陪孩子一起對物品進行整體盤存,做一次整理登記。
做整理盤存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物品,它們都是如何分類的,都放置在何處。
3,整理後,進行收納。
收納是把每個物品用合適的收納工具裝起來,比如:將書籍擺放在書架上,衣服疊好放在衣櫃,玩具放入玩具專門的收納箱中等等。
4,收納後,進行歸檔。
在收納箱上粘貼標籤,註明物品名稱、數量等信息,方便後期查找。
步驟四:養成收納習慣。
孩子掌握了收納管理的具體方法之後,家長還要培養孩子養成收納的習慣,才能真正達到空間管理的目的。
1,分清界限。
家長要跟孩子溝通好,哪些是家長的事,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確認好了的孩子的事情,家長就不要再過多幹涉。想要孩子養成收納習慣,家長必須從放手開始。
2,鼓勵和信任。
父母對孩子信任,是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的信心來源,也是他願意主動去做事的前提。孩子持續不斷主動做事的動力源泉就是父母最初的信任、鼓勵和認可。
第二,孩子學習空間的管理。
孩子掌握基本的空間管理技能後,就可以整理自己的專屬學習空間了。根據每個家庭情況的不同,孩子獨立的學習空間大小可能會有不同,但基礎物品應該是是相似的:
一套書桌椅,用來完成學習和作業任務; 一張看板,用來粘貼各類清單; 必要的資料和工具,作為學習的輔助材料; 歸檔區,放置完成的任務。
相信,掌握了以上方法,孩子不僅能夠學會對自己獨立學習空間的管理,也可以在空閒時,作家長的小幫手,整理家務的收納啦。孩子的獨立技能養成,也會從這些點滴事務中慢慢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