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網友說,為什麼別人賺錢這麼容易?為什麼別人的男朋友都溫柔體貼?為什麼李佳琦、李子柒開個直播,拍個抖音短視頻有那麼多人看,而自己辛辛苦苦拍個視頻,剪輯,調色,花了很多心思,卻只有幾個人點讚?為什麼同樣的工作,別人做的更好?所有這些問題導致人們去分析某些行動、事件或後果的可能原因。比如你覺得李子柒的視頻那麼多人看是因為有專業團隊在背後推廣策劃,你便是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歸因。
弗裡茨·海德是第一個描述人類歸因行為的人,他認為多數歸因分析中的主導問題是搞清楚行為的原因在人還是在情境。如果認為在人,那就是內歸因,指將行為的原因歸結於個人的性情、特質、能力以及感覺。如果認為在情境,則是外歸因,將行為的原因歸結為情境需求或者環境限制。
內歸因與外歸因能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你的一位朋友失業了,你認為是因為她工作能力不行而非大環境蕭條的原因,那會對你如何看待這位朋友產生巨大的影響。
歸因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事情原因的推測,不一定準確,所有有時候會出現偏差。
舉個例子,你約了一個朋友六點鐘看電影,結果六點半那位朋友還沒出現,你會怎樣進行歸因呢?是想著「一定是有什麼緊急的事情發生了,或者是堵車了,所以她才沒有準時出現」,還是會想「她每次都這樣拖拖拉拉的,一點也不上心!!」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種原因,也就是把行為的後果歸結為人的原因,而低估情境因素,這種現象叫做基本歸因錯誤。
不過在很多情形下,人們的歸因方式恰恰相反——會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來為錯誤找原因。比如一個人在工作中表現的很好,那麼他往往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而如果表現的不好,則會把原因歸結於自身以外的因素,如任務太難,同事不配合等等,這就是自我服務偏差。
那麼,這種歸因方式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如果你不認為你的成功是外部原因導致的,例如這次任務確實很簡單,那你下一次可能就不會這麼努力;如果你不認為失敗是特質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例如我不應該把工作拖到最後一刻才匆匆完成,那麼你下一次同樣不會努力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努力避免自我服務偏差。
還有一種歸因叫做防禦性歸因,指的是將不幸歸咎於受害者本身從而令自己覺得不大可能會遭遇到類似不幸的一種傾向。聽起來有點拗口,沒關係,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你朋友的手機被偷了,你可能會將這次事件歸因為你朋友粗心大意而不是歸因為他運氣不好,遇到小偷。因為如果將朋友的不幸歸因於他運氣不好,那你就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這件事也有可能會輕易的發生在你身上,為了避免這種讓人沮喪的想法,人們通常將不幸歸因於受害者本身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看社會新聞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的評論會會把原因歸咎於受害者,比如有女性被性騷擾了,評論裡有人會說是因為她穿著暴露這樣的「受害者有罪論」,這就是典型的防禦性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