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賺錢這麼容易?歸因方式影響幸福感

2021-01-10 騰訊網

經常看到網友說,為什麼別人賺錢這麼容易?為什麼別人的男朋友都溫柔體貼?為什麼李佳琦、李子柒開個直播,拍個抖音短視頻有那麼多人看,而自己辛辛苦苦拍個視頻,剪輯,調色,花了很多心思,卻只有幾個人點讚?為什麼同樣的工作,別人做的更好?所有這些問題導致人們去分析某些行動、事件或後果的可能原因。比如你覺得李子柒的視頻那麼多人看是因為有專業團隊在背後推廣策劃,你便是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歸因。

弗裡茨·海德是第一個描述人類歸因行為的人,他認為多數歸因分析中的主導問題是搞清楚行為的原因在人還是在情境。如果認為在人,那就是內歸因,指將行為的原因歸結於個人的性情、特質、能力以及感覺。如果認為在情境,則是外歸因,將行為的原因歸結為情境需求或者環境限制。

內歸因與外歸因能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你的一位朋友失業了,你認為是因為她工作能力不行而非大環境蕭條的原因,那會對你如何看待這位朋友產生巨大的影響。

歸因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事情原因的推測,不一定準確,所有有時候會出現偏差。

舉個例子,你約了一個朋友六點鐘看電影,結果六點半那位朋友還沒出現,你會怎樣進行歸因呢?是想著「一定是有什麼緊急的事情發生了,或者是堵車了,所以她才沒有準時出現」,還是會想「她每次都這樣拖拖拉拉的,一點也不上心!!」研究表明,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種原因,也就是把行為的後果歸結為人的原因,而低估情境因素,這種現象叫做基本歸因錯誤。

不過在很多情形下,人們的歸因方式恰恰相反——會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來為錯誤找原因。比如一個人在工作中表現的很好,那麼他往往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而如果表現的不好,則會把原因歸結於自身以外的因素,如任務太難,同事不配合等等,這就是自我服務偏差

那麼,這種歸因方式對我們的生活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如果你不認為你的成功是外部原因導致的,例如這次任務確實很簡單,那你下一次可能就不會這麼努力;如果你不認為失敗是特質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例如我不應該把工作拖到最後一刻才匆匆完成,那麼你下一次同樣不會努力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努力避免自我服務偏差。

還有一種歸因叫做防禦性歸因,指的是將不幸歸咎於受害者本身從而令自己覺得不大可能會遭遇到類似不幸的一種傾向。聽起來有點拗口,沒關係,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你朋友的手機被偷了,你可能會將這次事件歸因為你朋友粗心大意而不是歸因為他運氣不好,遇到小偷。因為如果將朋友的不幸歸因於他運氣不好,那你就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這件事也有可能會輕易的發生在你身上,為了避免這種讓人沮喪的想法,人們通常將不幸歸因於受害者本身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看社會新聞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有的評論會會把原因歸咎於受害者,比如有女性被性騷擾了,評論裡有人會說是因為她穿著暴露這樣的「受害者有罪論」,這就是典型的防禦性歸因。

相關焦點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可是這種想法到最後很容易被現實打臉,"高考釘子戶"張非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張非幾次被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卻又因沉迷遊戲被多次開除,這源於本身和父母的錯誤"歸因"。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指出人們的成就可以歸因於能力、努力和運氣等六種因素,根據這六種因素的自身特點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 避免四種錯誤的心理歸因方式
    你對失敗和成功的歸因方式,決定著你的日常生活動機。最近發現一個在心理學上可以嘗試去解決的問題,很多小夥伴不是對很多習慣堅持不來嘛!我也是這樣的,但我堅持下來了。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裡,我也一直在強調的一句話是100%的堅持比99%的堅持更加容易,雖然我是堅持下來了,可我現在發現了我支持我習慣養成的苗頭不對了,我從逼自己行動、強迫自己堅持、到自己感興趣這個過程,又開始演化了,我現在的興趣點不是在於習慣這個點上了。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編者按:基本歸因謬誤是認知偏見中的一種典型情況,通常會給我們的人機關係帶來重要的影響。什麼是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理解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突破基本歸因謬誤?近日,暢銷書作家麥可·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以非常簡潔的方式就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
  • 如何讓別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其實,讓別人喜歡上你,是有技巧的。學會了,愛情的緣分不靠天給,可以靠自己去創造。如果你有喜歡的人,與其苦苦暗戀、單戀,不如主動出擊,去讓對方喜歡上你。怎麼才能讓心儀的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 一個測試看你會不會鑽牛角尖,一句話講清楚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沒想到小明竟然聽懂了,還能舉這麼簡單透徹的例子。外部歸因因果關係是由一個外界因素,代理或者力量導致。外界因素是不受你的意志控制的。你感覺到你沒有選擇。於是你的行為就收到了影響,局限或者甚至完全由不受你控制的外界力量所決定。所以,你就會覺得沒有責任。一個普通的例子就是天氣。
  • 今年養雞全行業虧損,關鍵是歸因謬誤!
    大部分在養雞產業鏈上賺錢了的人,信心幾乎爆棚!但多數人看到的只是賺錢的輝煌,很少有人認真的去思考,去年到底為什麼賺錢了!當然,多數人會歸結為自己出手果斷,管理精當,眼光超強,經營有方,勤奮努力等等!但在老井看來,這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是典型的歸因謬誤!
  • 歸因偏差:為什麼我們喜歡為失敗找理由?
    過年期間和朋友一起組隊打王者榮耀,遊戲贏了朋友說,瞧我剛才威不威風,要不是我厲害咱這隊早就死翹翹了;如果打輸了,會埋怨:你剛剛乾啥去了,也不來幫我,真是一群豬隊友,要不是你拖後腿咱肯定不會死這麼慘。我心裡想:這不就是雙標嘛。遊戲贏了歸自己厲害,遊戲輸了都怪豬隊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 歸因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歸因理論都是一個常考考點。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背景簡介: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這就是學習動機理論所探討的問題,而在各種有影響的動機理論中,歸因理論最為強調認知的觀點。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後來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拜訪,剛進門,晴晴撲過來打招呼:「王阿姨,我好想你呀,你怎麼這麼久都沒過來……」,朋友老公則拉開晴晴,告訴她:「小弟弟在睡覺,別喊這麼大聲!」當時就感覺晴晴的情緒不太好了。我私下和朋友說,以後當著晴晴的面,最好不要總說「因為弟弟在怎樣怎樣,所以你需要怎樣怎樣」的話。朋友想了想,感覺平時還真沒少說。
  • 摧毀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罪魁禍首——基本歸因錯誤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知識——基本歸因錯誤。信任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深情厚誼的基石!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卻很難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因為信息不對稱,信任就更難建立。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裡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資源。孔子說:人無信不立!這裡正好分享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呂氏春秋》裡有個典故,說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陳蔡一帶,就是現在的河南上蔡。
  • 「事後歸因」與邪教誤信
    【摘要】人類思維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容易把「偶然」當「必然」、把「相關」當「因果」,認為如果兩件事緊隨其後發生,往往是前者導致了後者,這就是「事後歸因謬誤」。「事後歸因謬誤」是造成許多迷信和邪教誤信的直接原因,應通過尋找替代解釋進行辨別,通過思考可能導致的行為決定是否採信。
  • 你需要了解歸因錯誤
    你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後,會發現壞事總是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更持久。人們好像總是在無休止地在思考事情為什麼發生,特別是消極事件或者預期之外時事件的時候發生的時候。相較於樓下孩子考上了好大學,有時候我們更想知道對面樓的小兩口為什麼離婚。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也就是說,個體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對別人的行為進行原因的分析。與此不同,貝姆(D.Bem)關注的是自我歸因。 貝姆(1967,1972)認為,人們對於自己的情緒、態度、品質、能力等往往是不清楚的,因此,不得不從自身的行為以及外在的環境來進行推測。也就是說,人們會尋找某種線索來分析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人們對於自己的這種分析,與對於別人的分析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 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怎麼辦?
    但是在當下,這些小事,卻很容易就破壞我們一天的好心情。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讓你怒火中燒,一時間情緒失控,難以抑制。人就是這麼神奇。很多時候,別人一句簡簡單單的感謝,能讓你開心很久;反過來,別人一句不友好的話語,也能讓你鬱悶很久。
  • 什麼是基本「歸因錯誤」?
    總的來說,基本歸因偏差又分三種。一種是內部歸因,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把所有問題指向自己。外部歸因則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習慣把事情發生因素歸納總結為外部因素。而綜合歸因則是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內外綜合進行評價。所以有的人他覺得自己從來不會錯,其實是指他是習慣性外部歸因,比如說他沒有升職或者原地踏步,他會責怪是自己沒有關係沒有背景,所以導致升不上去。
  • 你需要了解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
    你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後,會發現壞事總是比好事更有影響力,而且影響更持久。 人們好像總是在無休止地在思考事情為什麼發生,特別是消極事件或者預期之外時事件的時候發生的時候。 相較於樓下孩子考上了好大學,有時候我們更想知道對面樓的小兩口為什麼離婚。
  • 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01、基本歸因偏差:當一個問題出現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習慣於把這個問題歸因於內部因素,會認為是那個人自身有問題,卻常常忽略環境等外部因素。這便是心理學中很典型的一個現象:「基本歸因偏差」。造成基本歸因偏差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與其他的環境因素相比,行動者的行為是最容易觀察的信息。
  • 性騷擾教育要避免「歸因謬誤」
    「女性舉止不端,或搔首弄姿,或動作誇張,惹人眼球,容易使男性想入非非。」這樣一種界定,會造成對問題的認知誤導,把受害者一方變成性騷擾的始作俑者,而性騷擾的一方則成了受害者。這樣界定性騷擾,先已誤導性地預設立場:是女方挑逗在先,男方才被誘使犯錯。這是在猜測行為的原因,而不是對行為本身作界定,其結果是,性騷擾的實質問題本身被悄悄轉移了。
  • 如何搭建數據歸因模型?
    編輯導讀:歸因分析,究其本質是對不同渠道的投放進行評估,給出一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業務模式的不同,所搭建的歸因模型也不同,所以數據分析師需要根據實際的業務情況來構建模型。本文作者依據工作實踐的所思所想,結合案例等分享了數據歸因模型搭建的關鍵步驟和思考,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要深度分析問題原因,不能只統計數字,流於表面!
  • 考研複試心態——韋納的歸因理論
    前面幾期我們介紹過,這種不合理信念,即絕對化要求,會加重我們的緊張感,從而影響複試的發揮。概括地說,有三種不合理信念:  1、絕對化要求,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一定」等字眼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