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孩子有三個特點:
第一,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欲望,經典口頭禪是:「我怎麼都行,您開心就好。」
第二,情緒長期低落,缺少積極的動作和動機,狀態不佳,學習積極性不足。
第三,父母不以為意,總感覺是孩子缺乏管束,經典口頭禪是:「他沒什麼事吧?就是懶。」殊不知這樣的狀態對孩子來講是非常不利的,來自於父母過度的控制和缺乏內心的理解。父母的控制極大地幹擾到孩子的動機,而父母卻感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無法反對。
這個情況在大學之前或進入社會之前很難受到家長的重視,因為在此之前家長的控制力會充分發揮作用,即便感覺不對勁,也可以用強制力讓孩子表現得很「正常」。這時候父母跟孩子之間形成某種共謀,一方面父母不承認孩子有什麼問題,另一方面孩子已經習慣於扮演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所以問題很難被注意到。
直到大學或者進入社會的階段,孩子失去了父母的有效管控,父母也感覺對孩子有些鞭長莫及,此時孩子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自身的動機,並不習慣自己發自內心地做一件事,所以他們很可能陷入到迷茫之中。
另一方面,由於過去的過度壓抑,積壓起來的反抗力量在此時有機會充分釋放。即,凡是父母倡導的就是我反對的,反正自己並不知道想要做什麼,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對父母,成為父母不想看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