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印刻效應?
印刻效應是指剛剛獲得生命的小動物會追逐它最初看到的生物,並產生依戀現象。
印刻效應的來源
神奇的印刻效應來源於一場逗比的實驗。一個叫勞倫茲的奧地利動物學家,在一群剛孵化出來的小鴨面前,像鴨媽媽那樣擺動自己的雙臂,搖搖擺擺地走路,結果驚訝地發現,小鴨子們就跟他走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勞倫茲前輩跟鴨媽媽一起進入鴨圈,先見到他的小鴨子們都會跑過去找他。最悲傷的是,這些找他的小鴨子們,長大後的求偶行為也是向人類進行。
印刻效應的條件
關鍵期(CriticalPeriod)。
印刻效應只會發生在某一段時期,而且可能是唯一時期。
客觀刺激。
導致印刻效應的發生,而且影響是不可逆的。
動物界有著如此歡樂的印刻效應,那偉大的人類呢?
研究表明,目前人類身上還沒有發現典型的印刻效應。但是就嬰幼兒的學習而言,不同的學習內容在特定的時期內學習效果更好,這是不爭的事實。
印度「狼孩「卡瑪拉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事例。卡瑪拉在襁褓中即脫離人類社會生活與野獸為伍,錯過了發展人類言語的時機,喪失了言語能力。8歲時回到人類社會後,雖然經過精心教養,但言語能力始終難以恢復。這表明:兒童言語發展有一個可印刻的關鍵期。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3年的國情諮文中,發布了「全民學前教育」計劃,提到了「腦發育「這個概念。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early years in a child’s life—when the human brain is forming—represent a critically important window of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 child’s full potential and shape key academic, social, and cognitive skills that determine a child’s success in school and in life.
研究表明,在人類大腦的構造過程中,也就是孩子的生命早期,是發展兒童學術、社交、認知潛力的重要機會窗口,決定了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中的成功。
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曾做過追蹤研究,建立了一個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模型,其中提到:
2歲~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要特別注意用標準語言準確表達想要告訴孩子的意思。
3歲~4歲: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經常讓孩子看一些彩色圖片,有利於他形象視覺的發展。
4歲~5歲:學習口語的第二個質變期,也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要注意孩子語言表述的規範和文明。
另外:
3歲~5歲:學習音樂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音色、節奏都有強烈的感受。
5歲~6歲:語言詞彙能力的關鍵期。多給孩子講些兒歌、童話、故事、古詩詞,可以誘發孩子的感性認識,奠定文學基礎。
以上部分關鍵期的模型表明:在特定的關鍵期內,兒童對某種知識或行為十分敏感,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和興趣,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起來就會比較困難,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確如所言,生命早期的客觀刺激對兒童的腦發育十分重要。這些早期的學習經歷,可能並不像「印刻效應「那樣具有不可逆性,學習的東西一輩子不會忘記。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學習經歷,孩子們的未來就會失去很多的可能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