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拒絕」這個詞,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1995年春晚上的一個小品《有事您說話》。
郭冬臨扮演了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角色,為了在朋友面前顯得自己很厲害,不惜貼錢、貼精力去滿足他人並不合適的要求。
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越是滿足朋友的各種要求,朋友就越以為他有本事,反而越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直到最後的他追悔莫及。
有多大能耐辦多大的事,在小品這裡變成了,無論你提什麼樣的要求為了面子我都盡力滿意,當無理要求不斷膨脹,直到個體承受不了的時候,一切看似美好的事物也頓時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一面。
當初,你為了面子撐起來的華麗皮囊,最後只能爆裂開來,化為一地雞毛。而那些為求好處吹捧你的人,也會對你嗤之以鼻。
而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很多人雖然走入社會看上去成熟了,卻連「拒絕」都沒有學會。
在不少國人的認知裡,拒絕就是一個貶義詞,它代表著你小氣、自私、不懂事,而拒絕一個人,則代表著這個人會因此而和你生氣,甚至和你絕交。總之,拒絕是給自己發放的「壞人卡」,而一個好人是不可以拒絕的。
殊不知,所謂做「好人」要付出的代價,遠比所謂的「壞人」要慘烈更多。
我們都知道,一滴髒水進入一缸清水這缸水就髒了,一顆老鼠屎掉進鍋裡粥就壞了,上好的白玉但凡有一點瑕疵就不夠完美,也就是說,好的東西是不能摻一點壞,否則它就不夠十全十美。
換個角度來說,越看上去完美的事物,它的生存環境就越壓抑,因為人們不容許它出現一點點的不完美。
當一個人試圖去做一個「好人」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會以你是「好人」為由,不容許有半點不好的行為,不好的思想,甚至會對你提出各種苛刻的條件來「考驗」你,你想要通過考驗,就必須不斷接受他人「火眼金睛」的檢查,也要不斷滿足他人提出的要求。
一開始這些要求,有可能是良性的,你可以做到的;但人性中有個極惡的點就在於,在人類缺乏自制力的時候,他會本能喜歡試探他的底線,說白了就是今天你滿足我一點,明天我要求你滿足我二點,然後不斷累加,從而想知道你到底能承受到哪一層。
這就像《有事您說話》裡演的一樣,只要你不拒絕,那麼對你的要求便會不斷加碼,甚至習以為常,似乎你就是天生要被剝削的一方,因為你想做一個「好人」。
而當對你的剝削成為習慣的時候,就算你嘗試反抗,對方也會拿起道德的大棒來打你的腦袋,美其名曰「你變了」,也會通過不斷給你身邊人施壓的方式來逼迫你屈服,等到這時候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成為了別人真正的獵物。
所以,一個不懂「拒絕」的人,並算不上足夠成熟,相反,他還會像一些孩童般,試圖通過討好來滿足他人,以及全世界。
不得不說,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我國的不少成年人在童年時期,有多多少少存在著討好型人格,這其實也和父母的情緒失控有關。
孩子試圖通過自己的聽話,來減少被父母打罵的概率,或減少父母互相打罵的概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孩子哭著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要打了,我以後聽話就是」的原因:孩子會認為,正是因為自己的不乖不聽話,才導致了家庭中的災難。
孩子當然不懂心理學,也不明白父母到底為了什麼而發生矛盾,那麼作為一個幼小的孩子能做什麼呢?他們能想到的,就是學會聽話,學會察顏觀色,學會少犯錯誤。
而拒絕這個概念,在他們的心中無疑開始生根:想要爸爸媽媽開心家庭幸福,就要去討好他們,讓他們去開心,又怎麼可以拒絕呢?如果拒絕了,爸爸媽媽一定就不會愛我了!
於是,當這個孩子成年後,不懂「拒絕」的討好型人格便帶入生活、學習、工作、愛情中,成為孩子身上難以抹去的印記。
但事實上呢,討好型人格在人群中往往不但不吃香,還會成為被剝削和壓榨的人群: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去討好別人,很有可能得到的不是表揚,而是更多無禮的要求,直到這種壓抑一層層將自己壓倒。
只因為,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人性中惡的部分對弱者的傾軋,亦是如此。
所以,當你覺得對方的要求不合理的時候,越早提出拒絕,不但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提出拒絕,代表著你開始擁有自我,開始學習怎麼樣去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盲從別人;提出拒絕,代表著對方知道你的底線,也才能學會尊重你,理解並接納你的想法。
尊重,往往不是靠討好換來的,靠的恰恰是你的拒絕換來的。而你學會維護自己的利益,向不合理要求提拒絕的時候,你就開始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也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走向成熟,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