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父母可怕的補償心理害了孩子,如何應對?

2021-01-07 老王講電腦及少兒編程

你家的孩子是這樣嗎?很可能很困惑,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給他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孩子的成績怎麼老是上不去?其實我們現在缺失了三大課程。感恩教育。挫折教育和生死教育。

我們的孩子越來越不懂得感恩,越來越在學習上面不用功。可以說現在的原因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長身上。?家長的付出孩子認為是應該的,我們小時候受了窮,你條件不好,現在經濟件好了,不想讓孩子再走我們的老路,所以我們盡最大努力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懂得感恩。不會吃苦,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吃苦的事兒。

一碗餛飩的故事

小故事來說明問題。一直因為高中生和媽媽生氣離家出走,因為出門時身上沒帶錢,在外面餓了三天,實在沒辦法往回走。路過一個混沌鋪。盯著餛飩只流口水,好心的老闆給了他一碗餛飩。她沒有敢吃,因為身上沒有錢。老闆說孩子你吃吧,我不要你的錢。他坐在那狼吞虎咽的把餛飩吃了。轉身被老闆跪下了!老闆就問他,你怎麼回事?晚上不在家裡吃飯,他說和媽媽生氣了。離家出走了幾天。老闆說孩子我知道這情況我不會給你餛飩吃。媽媽管了你18年飯。我只管了你一頓飯,你就這麼感激我。讓你媽媽多傷心呀。這個小女孩聽後馬上跑回家,給媽媽跪下,一碗混沌教育了孩子。看看那個家長,你有什麼感悟呢?在評論區留言。具體的辦法我認為,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

中國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說,我當局長的第1天,不是不知如何去教學而是讓孩子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有時間多做,沒有時間少做,但是不能不做。我想這是魏先生讓孩子體會父母的不易,讓孩子懂得感恩。我希望對每一個家長都有借鑑意義。 你對孩子做家務是什麼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說說你的觀點,讓我們共同進步,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讓我們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你正是通過加倍的疼愛孩子這種補償行為,來減少自己長期不看孩子產生的愧疚。所謂的補償心理,是指當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阻礙使個人的目標無法實現時,人們設法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目標,以現在的成功體驗去彌補原有失敗的痛苦。 簡單地說,就是用成功代替失敗,讓自己情緒及認知合理化,以避免內心焦慮。
  • 「我沒做到的事,要讓孩子做到」:這種「補償心理」你有嗎?
    這位年輕的A的父親在告訴我們之前迴避了幾個問題:他的父親從小就喜歡畫畫,但他的父親認為這種愛好「影響了他的學業」和「沒有前途」,並命令他不要畫畫,所以現在他很擔心他的兒子A會繼承他的愛好,並堅持下去,晚一點成為一名畫家 父親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有些父母從小就很窮,缺乏物質資源,所以他們盡一切努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有些父母由於成長條件有限,沒有接受足夠好的教育,所以他們重視孩子的成就;此外
  • 書評|想成為合格的父母?先學習如何讀懂孩子心理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被人打了怎麼辦?孩子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該怎麼辦……相信以上種種育兒問題都困擾著許多父母。孩子能給父母帶去歡樂與溫情,但有時也能令人身心俱疲。面對這些育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許多父母束手無策甚至是用錯誤的方式對孩子加以糾正,從而給孩子的身心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其實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困惑的根源只有一個: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
  • 我們每一個要做父母的人,都應該了解孩子們的「補償心理」
    為什麼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的大部分都是西方人,他們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去上各種培訓班來提高成績,沒有寫作業到晚上11點還沒寫完,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玩耍,可以說是在玩耍中度過了童年,而真正用功的是在大學。 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恰恰相反,有的人會告訴孩子「現在努力好好學習,長大考上大學就輕鬆了」。
  • 媽媽拿孩子「撐面子」,是補償心理在起作用
    後來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由於長期處於壓力的環境中,小明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小明的學習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看著孩子變成現在這樣,小明的母親也非常自責,因為她知道都是自己炫耀,給孩子造成了如此大的壓力,才把孩子逼成了這樣。小明的案例絕對不是個例,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跟小明媽媽一樣的家長,喜歡把孩子當做一個炫耀的資本,對外人展現優越感。
  • 孩子學習壓力大,產生心理問題怎麼辦?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現在的孩子內心也存在著巨大的壓力,對於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我們家長的廣泛重視。孩子為什麼會存在心理問題?對於有些孩子來講,日復一日的學習生活使他們產生了迷茫的心理,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
  • 孩子調皮搗蛋行為背後,常藏著不被理解的心理秘密,父母一定要懂
    什麼是心理補償呢?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 比如,一個殘疾的孩子,他擔心同學看不起他,他便刻苦學習,希望通過取得好成績來獲得別人對他尊重,這就是一種心理補償,而且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補償機制,但是,如果他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提高學習成績,怎麼辦呢?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每對吵架父母的背後,都有不幸的孩子知乎上有個話題: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有一個網友這樣訴說他的痛苦:父母爭吵的畫面讓他到現在都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生命。為了不被別人討厭,會不由自主地討好別人,壓抑甚至扭曲自己的性格。
  • 孩子獨自聽恐龍故事膽子變小,減輕恐懼害怕心理,父母應該看看
    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情感支持,共鳴孩子的恐懼感受,告訴孩子,無論遇到多麼可怕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會陪在身邊,就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從而增強對抗恐懼的信心和力量。,父母說孩子膽小,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孩子在恐懼中越陷越深,正確的做法是,承認孩子害怕的現象確實存在,這樣孩子知道父母了解孩子的恐懼,也會相信父母的勸慰、解釋、才能夠解除恐懼心理。
  • 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讓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
    為什麼不學習一門心理學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舒服一些?讓愛孩子有更好的路徑?對比嚴肅的心理學,九型人格會更適合親子教育。因為目前眾多心理學親子課,只是單方面讓父母改變,經由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父母立即改變,孩子也當下改變。學習九型親子教育法,父母懂得孩子,同時也讓孩子懂得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九型人格親子教育法,開啟的雙向溝通改變的通道。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缺乏耐心、脾氣暴躁、行為衝動在一定範圍內是合理的,這不過是心理髮育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最常見的一些情況是,當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給孩子加了不切實際的目標;或者對孩子要求太苛刻,又缺乏足夠時間陪護孩子,那麼當孩子感受到過大的壓力時,孩子的行為就可能暴躁、衝動。這時候,父母應當明白,孩子的行為實際上反映親子關係中的兩個重要問題:溝通與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如果過於家長制,忽視或不尊重孩子的感受,那麼就可能堵塞掉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之門。
  • 《小謝爾頓》告訴你,會關愛孩子的父母是這樣的
    父母的心理狀態不可能永遠穩定,大人的煩躁與壓力也可能殃及孩子,在父母責罵孩子的時候沒有人出言阻止父母或為孩子提供庇護,從某種角度來說,父母已經成為孩子的「獨裁者」。關愛,要在恰到好處的時機,要用恰到好處的表達莫非現在的父母不如過去的父母會帶孩子?非也,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父母都在含辛茹苦地撫育自己的孩子。按照常理,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越發富足,人們應該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
  • 比「挨打」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那張嘴!別再罵孩子了
    心理學家蘇珊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裡這樣說道: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其實對一些孩子來說,比挨打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那張嘴!從父母口中說出來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構成孩子生命的底色。如果孩子因為父母的辱罵而產生心理問題,只能說父母絕對有無法脫開的干係。在網上,有網友分享了一位醫生在複診患了抑鬱症的孩子時發生的事情。
  • 高二女生父母刻意隱瞞孩子特異體質,是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同學之間發生矛盾衝突,作為學生既不不找父母商量,也不向老師求助,獨自選擇報警,孩子遇事的處理方式比較過激,缺乏必要的處事邏輯。可憐父母心,刻意隱瞞有隱情小凌畢業於當地最好的初中,入校成績相對不錯。看班主任不答應,小凌回家跟父母提出,「要麼走讀,要麼退學」。看著孩子那麼堅決,老師卻不同意,父母害怕事情變得更加不可控,才把小凌初中時出現心理狀況異常的情況告訴了班主任。小凌從小聰慧懂事,小學一直是班級學霸,接著如願進入了當地最好的初中。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先是要從心理層面來幫助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本身是自卑的,再怎麼用題海戰術,他也未必能夠提高成績,因為他不相信自己。那麼,在這裡就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戈培爾效應,戈培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指的是謊言重複了100遍後便會成真。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從心理學來說,每當人生重大事件發生時,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會伴隨著時間、我們的客觀認知評價,以及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而逐漸緩和。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可能引發嚴重的心理困擾,甚至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 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會有這5個表現,父母別疏忽大意,會害了孩子
    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想要自家的孩子情商更高,但卻並不懂得如何分辨自家孩子的情商是不是很低。實際上,一般來說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會有以下這5個表現,父母千萬別疏忽大意,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害了孩子。01低情商的孩子會有哪5個表現?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文丨飯飯媽相信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中,是有很多的教育方式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免不了會使用「棍棒教育」。畢竟它的及時性,既可以解決父母內心的怒火,又可以讓孩子瞬間變得乖巧起來,可是長時間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嚴重,甚至影響到孩子一輩子的發展。
  • 厭學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苦心勸導卻被當耳邊風,試試這樣做
    上節課,我們重點介紹了厭學孩子錯誤思維觀念下的扭曲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分別是:a.矛盾心理,b.逆反心理,c.逃避心理。其中「矛盾心理」包括以下三點:a.嘴上說要好好讀書,行動上卻做不到;b.擔心被學校勸退開除,卻又死性不改;c.呆在家裡真無聊,但是又不願去上學;而「逆反心理」則包括a.和父母對著幹;b.和老師對著幹;最後強調了深入了解孩子「逃避心理」的重要性——當孩子處於「逃避心理」狀態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勸導以及講道理,
  • 孩子遲疑不前時,父母運用心理臨界點,可幫助孩子打破恐懼變勇敢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孩子遇到一些從未嘗試過的事情,心裡就會產生恐懼。他們雖然想前進,卻不敢邁出那一步。實際上,這一刻就是孩子的「心理臨界點」。每個家長都應該試著去理解「心理臨界點」這個概念,因為孩子在這一刻的表現是尤為重要的。孩子的表現決定了他們能否克服恐懼和困難。孩子處於"心理臨界點"有哪些表現?科恩博士Lawrence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