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島,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 | 心知島
圖 | 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美劇《小謝爾頓》中有一段情節特別有意思:小謝爾頓因為自己犯了錯誤,讓父親損失了100美元,父親嚴肅地告訴他「要賠償我的損失」。
第一次面對如此生氣的父親,小謝爾頓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為了補償父親的損失,他當上了送報小童。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挨家挨戶送報紙,風雨無阻。
小謝爾頓堅持了一段時間,但距離賺回100美元的目標仍是杯水車薪。強烈的不滿與抱怨終於在一天吃早飯的時候爆發了:「為什麼我每天辛苦地工作卻還是要聽你們嘮叨,我只想好好安靜地吃飯」,之後他摔門而去。
「我早上要起得很早去做這個我根本不喜歡的工作,為了那麼一點點錢,我渾身每一塊骨頭都痛,我根本看不到我的未來。我已經做好了接受你們懲罰的準備,無論你們要做什麼,請快一點。」謝爾頓坐在床邊平靜地說。
但他的父親並沒有責罵他,而是對他說:「我今天被校長批評,還在更衣室制止了一場打架,脖子上還挨了一肘子。」
「那真是太糟了,爸爸。」
「那還只是早上10點之前發生的事情。」
「孩子,我知道你工作很辛苦,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我不會回到家裡拿你出氣,所以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
這段劇情之中,面對小謝爾頓滿腹的牢騷抱怨,他的父親既沒有對他嚴厲地說教,也沒有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平靜地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這既體現了父親深沉的愛,又讓小謝爾頓明白:有些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能感同身受,體會什麼是生活,理解父母的不易。
父母不要成為孩子的「獨裁者」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看出社交聯繫反而不如過去那麼緊密了,網際網路進入每家每戶,飛機、高鐵等交通大大擴展了人們的活動範圍,科技進步提升了效率,卻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從前的家庭都是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的老一輩一旦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時,就會出言阻止、加以牽制。
然而現代人的家庭範圍不斷縮小,如同「密室」。父母對孩子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幾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緩衝,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更為顯著。
父母的心理狀態不可能永遠穩定,大人的煩躁與壓力也可能殃及孩子,在父母責罵孩子的時候沒有人出言阻止父母或為孩子提供庇護,從某種角度來說,父母已經成為孩子的「獨裁者」。
關愛,要在恰到好處的時機,要用恰到好處的表達
莫非現在的父母不如過去的父母會帶孩子?非也,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的父母都在含辛茹苦地撫育自己的孩子。按照常理,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越發富足,人們應該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今的父母雖然擺脫了繁重的家務勞動,但除了帶孩子,還有許多要做的事情,也有許多想做的事情。
在沒有娛樂活動的時代,家人之間的感情連接會更緊密,也更親密。可如今,很多父母總在自娛自樂,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愛。
父母不再將關愛傾注給孩子,而是選擇用「替代品」補償孩子。孩子對愛的渴望變成了奢求。於是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越來越遠,也越來越空洞。
在父母的關愛和保護中成長起來的人,會在羽翼豐滿後離開父母的懷抱,實現精神上的獨立,過上獨立自主的社會生活。
對正常人而言,父母曾是他們最重要的人,也是會保護他們的人。但父母的重要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褪色,由於自身經歷的不斷豐富,父母在內心的比重也會逐漸降低,這是最自然的變化趨勢。
如果不在孩子需要關愛的時期給足孩子關愛,孩子的心理就會停滯在那個階段;如果沒有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孩子就會錯過離巢的時機。
總而言之,關愛,要在恰到好處的時機,要用恰到好處的表達,這才能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好的父母是孩子的朋友
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做到了。其實,跟孩子做朋友是很難的。在不平等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我們,也難以正確對待我們的孩子。如何換位思考,真正放下父母的架子,很難。
我們總以為多吃了幾十年的飯,多走了幾十年的路,我們是有經驗的。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我們費盡心思,往往結果是白費心機。
關愛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課題。
End
看完這篇文章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心得呢?
歡迎留言告訴我哦~
#今日話題#
你的父母是如何
表達對你的關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