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錯誤的補償心理機制毀了你的孩子

2021-01-07 肯定式教養

自從閱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之後,受到了很多啟發,特別是其中的「補償心理」概念,讓我醍醐灌頂,感慨萬千。最近我一直在反思我的過去,我的生活。強烈建議各位都買了讀下。

思考之後,我才發現:補償心理無處不在,正是我們的的補償心理方式成就了現在的我們。

無處不在的補償心理

什麼是補償心理?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你是不是經常完不成目標時,就忍不住自責後悔?你是不是不斷的買書,但是卻很少看?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時就會吃吃吃,買買買?你是不是因為在外打工很少見孩子,於是回家後就加倍的疼愛孩子?……

所有的這一切行為都是補償心理作用的結果。

你正是通過自責後悔這種補償心理,證明自己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是無可救藥、甘於墮落的人,因此內心的焦慮得到緩解。你正是通過不斷的買書來證明自己也是一個喜歡讀書、喜歡學習的人,以此來緩解不讀書帶來的焦慮。你正是通過吃吃吃,買買買帶來的快感來補償你的心情不好。你正是通過加倍的疼愛孩子這種補償行為,來減少自己長期不看孩子產生的愧疚。

所謂的補償心理,是指當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和阻礙使個人的目標無法實現時,人們設法以新的目標代替原有目標,以現在的成功體驗去彌補原有失敗的痛苦。 簡單地說,就是用成功代替失敗,讓自己情緒及認知合理化,以避免內心焦慮。

通過它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補償心理的條件、目的和方式:

1、發生條件:面臨通過正常途徑無法解決的失敗。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我舉個例子,我在擺一個積木造型,雖然我一開始失敗了,但是經過我的努力,我最終成功擺出來了,這時候我就不會出現補償心理。但是假如這個積木造型很難,我擺了很多次都沒有擺出來,我開始覺得這個困難我無法克服了,這時補償心理就開始出現,發揮作用了。

在這個過程中,簡單的失敗並不會讓我產生補償心理,我通過努力就可以成功。但是當我面臨的問題我認為無法通過自己來解決時,為了緩解失敗帶來的挫折感、焦慮感,補償心理便開始出現,發揮作用了。

2、出現的目的:化解焦慮,使內心重新回到平衡狀態。

補償心理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我們的心理出現了不平衡,充滿了焦慮。而這種焦慮狀態通過正常的途徑又得不到解決,長此以往將不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於是補償心理機制出現了,通過它人們重新回到健康狀態。

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發生了一起搶劫案。劫匪們挾了人質達130。但是在解救的過程中,人們驚訝的發現這些人質竟然向著劫犯,不願與警察合作,比如警察使用催淚瓦斯逼得劫犯投降,人質甚至堅持要求搶劫犯先走,以確保劫犯不會遭到警方的射擊。而人質的這種向著罪犯的心理現象就是後來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人質之所以向著罪犯,其實就是補償心理在發揮作用:在被挾持的極度恐慌中,人們的內心為了化解這種焦慮,開始合理化犯罪者的行為,當認同罪犯行為時,他們的焦慮自然就減少了,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就出現了。

再比如說們經常出現的後悔、愧疚、懊惱等心情,其實這都是一種補償心理,通過這些心理情緒,我們緩解了失敗造成的挫折感、焦慮感,讓人們的心情恢復平靜。

3、運用的方法:合理化失敗,讓自己顯得成功。

面對無法扭轉的失敗或挫折時,我們總會被這種失敗或挫折帶來的焦慮所籠罩,但是我們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解決辦法。

比如我們長的比較矮小,總被別人嘲笑,但這種生理缺陷問題又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長高,那怎麼辦?難道就要被這種焦慮這麼死?這時補償心理就開始發揮作用來,它會讓我們自己覺得矮其實有很多優點,高有很多缺點,於是這種焦慮就會大大減少來。又可能我們會發展出另一種補償心理:別看我矮,但是我比你厲害。於是我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運動,讓我們成為一個比那些高個更優秀的人。

所以,當我們面對那些客觀上無法克服的失敗時,我們會改變我們的認知方法,或者通過別的方式來彌補失敗,總之弱化失敗帶來的打擊,減少失敗帶來的焦慮,從而讓我們的內心又恢復正常水平。

我們的補償心理方式決定了現在的我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補償心理方式,正是面對失敗時我們選擇的不同補償心理方式,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但總的來說,補償心理通過兩個方面來影響我們:

一、補償心理出現的時機

在面對失敗時,我們往往首先採用的是勇敢面對失敗,爭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克服失敗。

就拿下棋來說,一開始人們下棋輸的時候,人們會不服,於是人們會開始認真思考,甚至努力學習,爭取下過對方。但是最終他發現:無論他怎麼努力,都下不過對方,這時他就面對了一個無法克服的失敗,開始出現心理補償了。

雖然,人們最終都出現了補償心理,但是這個補償心理出現的時間點卻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經過萬般努力,使盡各種方法,最終才承認失敗,才開始採用補償心理。這種人面對失敗可能比較少,因為大多數時候失敗經過他們的努力都能克服。

而有的人呢,沒經過多少努力,輸了幾次就開始採用補償心理。這類人也許並不是他們能力不行,只是他們太容易放棄了,所以他們的人生充滿了失敗,只有不斷的通過補償心理來自我安慰。

二、補償心理採用的方式

補償心理雖然有很多,但是大體可以分為積極的補償心理和消極的補償心理。

這兩種補償心理的區別在於採取的補償方式是積極的,有價值的,還是消極的,無價值的。

積極的補償心理可以讓人變得越來越強大,使人的的價值感不斷提升。而消極的心理補償則無利於人的成長,反而容易導致的退步。

比如抖音上一個無臂女孩楊莉,4歲時因為碰到高壓線導致雙臂被截肢。但人家並沒有消沉,後來以高分考入了安徽工業大學,現在成了一個網紅,經常在視頻中看到她用兩隻腳玩手機、切菜、吃飯等等,樂觀積極,活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而有的人面對這種殘疾呢,可能就意志消沉,轉而發展出厭世的補償心理,整天躲在家裡,看不到那些手腳齊全的正常人,也就減輕了自己殘疾的焦慮。這種消極的心理補償雖然也讓人獲得了心理平衡,但是對於人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增加人的任何價值。

積極的心理補償通常是承認自己這方面的不足,轉而通過另一方面的補償價值來抵消自己的這方面不足。而消極的心理補償通常是不敢承認自己的不足,總是想通過掩飾、逃避等方式來營造一個虛假的自我,這個過程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只是在自我欺騙,自己說服自己是完美的,是成功的。

那些習慣採用積極補償心理的人,人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優秀。而那些習慣採用消極補償心理的人呢,終日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於是相對的也就變得越來越差了。

人們為什麼會採用消極的補償心理

既然消極補償心理從長遠來看對人是無益的,那為什麼人們還採用這種補償心理方式呢?

這是因為消極補償心理見效快,容易實現。

我舉個例子:

對於身體殘疾的人來說,如果他們採用用逃避補償心理的話,他們可以宅在家裡,玩遊戲、看小說,在虛擬的世界裡耀武揚威,體驗著那無所不能的成功感。這很容易就能實現,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他要採用積極的心理補償方式,那麼他就要很多了。他要付出比正常人都要多的努力才可能達到跟正常人一樣的水平。這種艱苦付出的過程很多人可能就無法承受。

所以當面對困難時,人們很容易陷入消極的補償心理方式。這就像正派和邪派功夫,邪派功夫修煉速度快,但隱藏的問題也大,有各種副作用。正派功夫雖然修煉的慢,但是一旦練成,終身受用。生活是公平的,你付出的多,將來收穫也就多,總想偷工減料,那麼將來你的人生也必然是偷工減料的人生。

如何培養孩子積極的補償心理機制

雖然人產生補償心理是天生的,但是選擇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補償受後天的影響很大,因此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意義重大。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不服輸性格

補償心理的產生正是因為我們承認自己失敗了,所以為了彌補這種失敗帶來的自尊打擊和焦慮感,於是我們開始產生了補償心理。

但是,即使我們失敗了,如果我們有不服輸的性格,我們在這方面承認自己失敗了,我們也會想通過別的方面贏回來,這正是積極補償心理產生的條件。而如果我們沒有不服輸的性格,失敗就失敗了,無所謂,我們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在別的方面贏回來的思想,當然也就只能通過少參加競爭這種逃避心理來避免失敗了。

所以,有沒有不服輸的性格對於我們選擇積極的心理補償有重要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關注問題,而不是過多的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總關注情緒時,我們先想到的是如何撫慰情緒,讓心情恢復到正常狀態,因此我們採用的都是見效快的補償心理,而見效快的通常都是負面的補償心理。

比如見到孩子跟父母叛逆、頂嘴,通常習慣採用的方式就是跑到自己的屋裡,把門一關。這樣他們跟父母之間的矛盾雖然暫時得到了化解,孩子的心情儘快得到了恢復,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所以下一次雙方仍然會繼續鬥爭。而如果父母引導孩子暫時放下情緒,越是遇到問題,雙方越是應該好好溝通,那麼這種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最後。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水平

讀完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開始自我檢視自己的補償心理機制,然後想調整自己的補償心理方式,這就是自我覺醒的力量,因為我們提高了自我認知的水平。

我們可以教育孩子「補償心理」這個概念,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孩子的負面補償心理,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時間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形成「日醒三身」,察覺自己的心理狀態,看清自己的行為選擇,避免做出負面補償心理的選擇

以上方式同樣適用與我們父母自己,不要光想教育孩子,也思考下自己如何學會積極補償心理。

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覺得不錯,因此會想收藏轉發,其實也可以算是補償心理。道理就跟你光買書不看書一樣,就好像你通過收藏轉發來就掌握來這個知識一樣,以此來緩解你沒有把這知識理解掌握的痛苦。當然現在看來光這樣做沒用,你收藏了太多的文章,但是你真正掌握理解並運用的又有多少呢?

相關焦點

  • 孩子的「童話世界」都是假的?別用你的成人思維,毀了孩子的天賦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會給孩子講些童話故事。近些天,我在給孩子講《灰姑娘》的故事,以前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他都是安安靜靜的聽,那天不知道怎麼了,總是定不下心聽我講,翻來覆去的。我問他:"你聽過這個故事了嗎?"他無精打採地回答我:"沒有。""那你怎麼不認真聽呢?"他說:"反正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聽了也沒意思。"我有點驚訝,納悶他為什麼會這麼想,他跟我說:"是奶奶跟我說的。"
  • 南方日報:別讓「全腦教育」毀了孩子
    原標題:別讓「全腦教育」毀了孩子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不少所謂的「全腦教育」亂象。這種打著「腦科學與教育」培訓的旗號,在家長、學生中大肆傳播的「神經神話」,根本就沒有腦科學證據支持,卻對正常的教育教學造成了不良影響。
  • 「我沒做到的事,要讓孩子做到」:這種「補償心理」你有嗎?
    「我沒有做的事,讓孩子去做,」許多家長的「補償心理」說。最後,經過種種磨難,她的女兒贏得了金牌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好電影,但電影也有爭議,很多人認為電影中的父親太自私了,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女兒,不管女兒是否真的喜歡摔跤 事實上,影片中父親的行為是典型的「補償心理」 無論是誰,一路長大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遺憾,希望彌補這些遺憾是無可厚非的,但彌補孩子幼小肩膀上的負擔卻充滿了自私的表現「補償心理」也表現在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期望上,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有希望兒子成為龍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璟頤看著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但是媽媽卻並不認可她的看法,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打壓孩子的錯誤,還開始講大道理。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 媽媽拿孩子「撐面子」,是補償心理在起作用
    尤其是家長們,最喜歡向別人炫耀,特別是在孩子上,如果孩子優秀他就會是炫耀自己的孩子,嫌棄他人的孩子。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教育好,他們同樣也會炫耀。究其背後的緣由,父母愛炫耀,其實也是在做面子工程。後來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由於長期處於壓力的環境中,小明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小明的學習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看著孩子變成現在這樣,小明的母親也非常自責,因為她知道都是自己炫耀,給孩子造成了如此大的壓力,才把孩子逼成了這樣。小明的案例絕對不是個例,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跟小明媽媽一樣的家長,喜歡把孩子當做一個炫耀的資本,對外人展現優越感。
  • 清華教授:儘量別讓孩子用這兩種「工具」輔助學習,會毀了孩子
    現在很多父母會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學習工具來幫助孩子學習,這看起來很普通,但是有些輔助工具會讓孩子變得懶惰,接下來給大家介紹:清華教授:儘量別讓孩子用這兩種「工具」輔助學習,會毀了孩子,一起來看看吧。1.計算器很多學生為了偷懶而使用計算器是非常不好的現象,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本來是想讓學生自己做的,所以好好掌握學習的知識,使用電腦的話,作業就不會有效果了,再讓孩子養成壞習慣,那就是懶惰,結果孩子的作業做得很好,一到考試就發生問題,太依賴電腦了,自己失去了很多東西,很多父母說買電腦是為了孩子檢查。
  • 要不要讓對方知道你喜歡Ta?懂「戀愛補償心理」,就不會糾結
    在心理學上有個「戀愛補償心理」:人們更容易喜歡上喜歡自己的人。為什麼會這樣?知乎上有一段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被喜歡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這是一種讚美和認可,會使多巴胺分泌,會自然導致我們的生理反應,如果這段生理反應得不到其他合理解釋,我們會慢慢給自己這樣的暗示:是不是,我也喜歡他?」
  • 全腦開發毀了孩子?
    近年來,全腦開發熱度不減,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全腦開發後,褒貶不一,甚至有一種言論,認為全腦開發毀了孩子,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全腦開發的本質是提升學習能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越來越焦慮,還沒開始上小學就開始了各種培訓班,唯恐自家的孩子落後了,每天安排得滿滿的,再多的錢也肯花,再貴的班也要上。事實上,磨刀不誤砍柴工,孩子在小學階段更應該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以適應將來超大的學習壓力,而不是讓孩子超前學習。
  • 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補償
    我們繼續來看一下社會心理與行為當中的自我防禦機制。其實說到自我防禦機制呢。是我們之前所講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弗洛伊德是通過研究精神病人從而得出他的理論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帶著一絲絲的神秘感去學習。我們在這裡選取了幾個最典型的,在咱們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最容易出現的自我防禦機制來給大家講一下。分別是升華、補償、退行、轉移、否認、移情與紋飾。
  •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別再用這句話毀了孩子的一生
    一時間我和老公都默契的停下來,慌張的看著孩子,生怕因為我們父母的爭吵影響到孩子。沒想到兒子僅僅是看了我們一眼,就低下頭乖乖的回到自己的房間去看書了。我心有所忌,立刻跟進去察看孩子的狀態。孩子看見我進來,放下書,用委屈的眼神看著我說:「媽媽,是不是我乖一點,你和爸爸就不會吵架了。」意識到孩子這種不自信的想法萌生,我內心非常愧疚。
  • 也許是「補償心理」在作祟
    其實原因有多種,但是今天要說的是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相當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人的「補償心理」在作祟。01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有一位女性朋友,年幼時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她過繼給了她的小姨。直到長大結婚以後,心理上算是有了著落,丈夫是相親認識的,有文化人也老實。剛結婚時家裡條件不好,結婚置辦的家具也就三四件,很多東西還是舊貨。雖然過得苦了點,卻感到十分安心和幸福。後來,丈夫的事業慢慢有了起色,錢是越掙越多,自己也有工作。有了孩子後,她聽從了丈夫的建議,離職不做專心帶娃,成了標準的家庭主婦。
  • 孩子埋怨:「媽,為啥我是大扁頭」,這件毀娃顏值的事別幹了
    孩子的顏值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頭型。現在的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圓頭型才好看;可很多老一輩人卻認為扁頭好看,覺得這種頭型顯得臉型方正,看上去端正富貴。01這件毀孩子顏值的事家長別幹了劉女士跟丈夫在大城市打拼,兩人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由於工作壓力比較大,夫妻倆沒辦法同時妥善照顧兩個孩子,於是商量著把一個孩子交給鄉下的爺爺奶奶帶。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如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修復保護補償機制,從各國的實踐案例分析看,在完善基本生態補償制度的基礎上,還需要優化財政資金支持的「權益型」補償機制,創新「以資源養資源」的「收益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建設迫切要求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的立足點,應當是解決當前領域內存在的主要矛盾。
  • 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2影響親子關係和家庭幸福父母長期對孩子發脾氣,容易導致親子關係惡化,並且會使孩子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甚至會影響孩子今後和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長期面對家長的壞情緒,有些孩子會懷疑自己是否是親生的,有的孩子會想要離家出走,有些孩子會討厭甚至憎恨自己的父母。
  • 孩子調皮搗蛋行為背後,常藏著不被理解的心理秘密,父母一定要懂
    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大多會及時指出來,要求孩子改正,但是你會發現孩子有的行為總是屢教不改,不管你說多少遍,磨破了嘴皮子,甚至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孩子還是老樣子,我行我素,為什麼呢
  • 弗洛伊德:別讓「強迫性重複行為」,毀了你的孩子一生
    入學以來,孩子雖然調皮但也沒出過什麼大差錯,直至最近,某次小朵媽媽將小朵接回來後,發現平時喜歡玩鬧的小朵靜靜坐在客廳裡,動都不動,雙腿緊緊夾著,手提著褲子。看到媽媽疑惑的表情,小朵哇的一聲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實在受不了了!」心中慌了一下的小朵媽,立馬把孩子抱到洗手間脫下褲子,發現孩子的褲子裡有很多沙土。
  • 別讓「全腦教育」毀了孩子
    這類機構大多從國外舶來,表面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是抓住了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故意誇大「全腦開發」效果,從中斂財,而最後受傷害最深的是孩子。在很多人看來,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人們平時的思維都是以右腦為主,而左腦基本屬於休眠狀態,因此開發左腦很有必要。
  • 心理專家提醒:孩子的這種「病」很危險,求救信號別錯過!
    4月29日到30日,由杭州市家庭教育學會、杭州市教育局家長學校總校、杭州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兒童抑鬱情緒識別與家庭對策研討會在杭州市婦女活動中心舉行,專家學者圍繞「青少年兒童抑鬱情緒識別與家庭防治」主題,分析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為幫助家長提升心理健康意識,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構建良好的家庭關係貢獻智慧
  • 吳超:統籌研究生態補償機制
    為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漢江上遊地區和漢江中下遊地區貢獻巨大,但這一工程實施後新出現的生態補償機制問題更不容忽視。一是漢江中下遊地區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突出,需要給予生態補償。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95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超過48%,已高於國際公認的40%利用率紅線。調水使漢江中下遊徑流量減少約16%。
  • 鹹寧市多部門聯合完善西涼湖水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鹹寧網訊(記者郭蓉 陳志茹 實習生周敏 通訊員李旦)近日,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水利湖泊局、市農業農村局、西涼湖管理局等多家單位召開西涼湖水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會商會,就補償機制中涉及的動態管理工作作進一步研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