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的生態危機該如何化解

2020-11-27 搜狐網

  一、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之理解

  鄉村教育的意義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鄉村是指「以行政區劃的鄉鎮所轄的地域實體,它的外延是以鄉(鎮)政府所在的鄉鎮為中心,包括其所管轄的所有村莊的地域範圍。」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鄉村「不但用來指居民少的地方,而且也指與人口多來往較少的隔離開的定居區。」鄉村教育是個發展的概念,不同的時期內涵各異。

  鑑於鄉村教育的發展歷程,本研究認為,當前的鄉村教育是指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將現代科學教育知識融於鄉村人文精神(懷舊、鄉愁)的區域基礎教育。現代鄉村教育有著重要意義:(1)認識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與地位(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和「國家建設」抑或「民族建構」中扮演的角色和被賦予的地位;鄉愁、鄉愿、鄉裡、鄉親、鄉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2)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鄉村,通過鄉村教育讓鄉村兒童學習鄉村生活必要的知識與技能。(3)通過鄉村教育傳承優秀的鄉村文化。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的機遇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了機遇:(1)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了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如理性地看待問題,注重生產率,重視經濟效益、科技生產等;(2)新型城鎮化加速了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如城鄉教育的發展規劃、學校的建設與布局、教師的配置與培養等;(3)帶來了較好的硬體設施,如漂亮的教學樓、整潔的課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美麗的校園等;(4)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素質基礎培養、農村教育質量和效果、農村教育的轉型發展等。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的挑戰

  「新型城鎮化」給鄉村教育帶來了機遇,但忽略鄉村的城鎮化也會導致鄉村教育的生態危機。一般來說,生態危機是專門用來表明人類活動與自然關係的概念,主要指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基本生態過程即生態結構與功能的破壞和生命維持系統的瓦解,從而危害人類存在的現象。生態危機亦即人類存在方式的危機或人類文明的危機。它主要表現為:人口膨脹、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生態危機具有全球特徵和人為特徵。馬爾庫塞對生態危機的產生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認為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懷有輕視和徵服的態度,「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噪聲,工業和商業強佔了迄今公眾還能涉足的自然區,這一切較之奴役和監禁好不了多少。」從生態學角度來看,教育生態危機是指教育體系與其所處環境在進行物質轉換、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危害教育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發展的現象。教育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為:教育主體生態危機、教育功能生態危機和教育環境生態危機。教育主體生態危機包括學生主體生態危機、教師主體生態危機和管理主體危機;教育功能生態危機主要指「育才」功能的異化、社會功能的異化和自然生態功能的同質化;教育環境生態危機有自然環境生態危機、社會環境生態危機和規範環境生態危機。教育生態危機具有以下特徵:一是附加性,即教育生態危機是伴隨社會生態問題的產生而出現;二是人為性,即教育生態問題的產生是人為的結果;三是遲滯性,即教育生態危機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立即的,具有後發效應;四是持久性,即教育生態危機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能及時根除,往往要保留較長一段時間。

  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是指我國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產生的影響到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當前的城鎮化推進戰略使鄉村教育賴以生存的生態基礎發生了重大改變,鄉村教育本身也進入一個劇變時期,舊的運行機制正在打破,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使得鄉村教育危機重重並呈現下列特點:一是鄉村教育生態環境的碎片化。鄉村兒童生活的生態環境因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取向使得農村傳統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變得支離破碎,難以成為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主要因素。二是鄉村教育生態功能的功利化。鄉村教育在社會主義經濟的大潮衝擊下其原有的人文教育的生態功能漸漸被功利化價值所取代。三是鄉村教育生態結構的紊亂化。鄉村教育生態系統主要由鄉村教育主體、鄉村教育環境和鄉村教育內容構成。鄉村教育主體(教師和學生)在先天缺少鄉村人文內涵的場域內互動,人文養分不足。鄉村教育環境又沒有完全轉化為城市教育環境,缺少轉型的基礎。鄉村教育內容沒有完全把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融合,以致使得鄉村教育生態結構既非傳統的鄉村生態結構,也非現代的城市生態結構。

  二、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之凸現

  鄉愁的失憶:教育文化生態危機

  鄉愁「一般是指身在現代都市的人對於飄逝的往昔鄉村生活的傷感或痛苦的回憶,這種回憶往往伴隨或多或少的浪漫愁緒」。鄉愁究其實質就是一種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不同文化體制的構成方式及其顯示出的相對穩定的特徵,例如我國舊社會家族中的所謂五世同堂、家長權威、媒妁婚姻,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等家族倫理,由這些文化特質構成中國傳統家族制度的文化模式。鄉愁文化是鄉村少年精神的家園。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社會的文化內涵在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現代化框架下被隱匿了。

  一方面對風俗習慣的失憶。民歌、民間故事、民間曲藝以及舞龍舞獅、燈籠等各種民間文藝活動逐漸從鄉村消失,乃至絕跡,代際之間的鄉村文化交流已經完全讓位於對以金錢為中心的拜物教文化的崇拜,年夜飯也基本成了春節聯歡晚會的點綴。鄉村社會的獨特性已經或者正在全然喪失,完全淪為城市文明的附庸。特別是在對民俗、民風缺乏正確認識的思想影響下,一些承載傳統文化、具有教化功能的宗教、宗親文化遺產,均被視為封建迷信、封建宗族觀念而棄之,如寺廟、道觀、祠堂等都蕩然無存。

  另一方面對家園環境的疏遠。在匆匆忙忙的城市化進程中,小城鎮大拆大建,毀掉了大量自然遺產(包括古樹、池塘、河道等)和文化遺產,找不到過去的影子,看不到歷史,成為沒有記憶的城鎮。鄉村社會本應成為鄉村兒童健康成長的樂園,可在通往現代化的路途中,鄉村社會完全處於經濟發展的主宰之下,鄉村環境已變得面目全非。傳統的村落環境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使得如今的農村變得城市不像城市鄉村不像鄉村。

  鄉裡的消失:教育環境生態危機

  鄉裡作為中國鄉村的地域名詞,指家鄉、故裡,表現的是鄉民所賴以生存的區域。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今天,鄉村的數量大幅減少,在過去的14年時間裡,中國的行政村數量急劇減少。這些村莊以三種方式消失:一種是撤銷和兼併,即多個行政村合併為一個行政村;第二種方式是村改居,即將原來的村委會變成居委會,原來的村民身份變為居民身份;第三種方式是整村拆遷,或分散或集中安置到城市、城鎮小區和一些大型集中區。而全國居委會的數量從2003年的77431個增加到2014年的96693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城鎮化率2010年是49.7%,2011年是51.3%,2012年是52.6%,2013年是53.8%,2014年是54.5%,這五年中城鎮化率每年平均提高1%,也就是說每年平均有1600萬人成為城鎮人口。「鄉土中國」正在消亡,綿延數千年的中國鄉村傳統和文化正在斷裂。

  鄉校的萎縮:教育場域生態危機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極力倡導和鼓勵群眾辦學,大量的「民辦小學」(又稱村辦小學,簡稱村小)得以興建,在最高潮時期,形成了幾乎「村村有學校」的格局,這些學校對於我國初等教育的普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場景已經悄然改變。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始於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終結於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的出臺。以湖南省為例,小學數從2001年到2013年共減少了20070所,平均每年減少1543.8所,平均每天減少4.23所。小學階段,2012年農村學校數為6836所,比10年前減少2/3以上;初中階段,2012年農村學校數為1622所,比10年前減少了近1/3。布局調整前「一村一校」的局面被完全打破,取代的是幾村一校,許多地方「成果」更為突出,甚至出現了一鄉(鎮)僅有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學。

  隨著學校消失,村莊的文化高地不在,村莊文化脈絡的維繫受到了影響;青壯年、青少年長期「不在場」,對村莊的疏離感逐漸增強,村莊後繼乏人,綿延千百年的村莊文化面臨傳承及拓展危機。特別是伴隨著現代工業文明和新型城鎮化的行進,在以傳統農業文明為指徵的村莊文化正在大面積式微,農村文化呈現虛化、空洞化的現實背景下,學校的進一步消失,無疑更進一步加劇了村莊文化的衰亡,給當下的村級文化建設帶來挑戰,對村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鄉親的弱化:教育主體生態危機

  鄉親的弱化是指鄉村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親友的問候和同伴的鄉村童趣。鄉親的弱化帶來的是鄉村教育主體的生態危機,擾亂了鄉村教育生態的平衡發展。

  首先是父母的缺失。近日,有新華社記者在湖南省邵陽縣黃荊鄉採訪時發現,僅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中,就有132個孩子處於「失母」狀態——除了母親正常死亡,其中有116個孩子的母親因為逃婚或改嫁離開了他們。人社部2015年5月2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大多數鄉村父母為了兒女的教育和生活,成為了工廠生產和城市建設的農民工,也成為了家庭兒女教育的重要缺席者。

  其次是同伴的相離。鄉村同伴曾經是鄉民的美好回憶,它是兒時的鄉村生活快樂和痛苦的訴說對象。在曾經鄉村上學的路上有同伴的歌聲在空曠的鄉野迴蕩,在放學的路上有同伴與自己跨過小溪的背影。可如今,上學的泥路變成了乾淨的水泥路,摩託車和校車成為鄉村學生上學的工具,在摩託和校車馬達的轟鳴聲中短短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到了學校。鄉村同伴已經不再有鄉村同伴的記憶,留下的是鄉村同伴的那份疏遠和陌生。再者,長時間的親友的別離是兒童不堪承受的一份痛苦回憶,網路遊戲、膚淺的城市生活體驗讓農村兒童有了身在異鄉的感覺。

  三、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之消解

  鄉村教育生態危機破壞了鄉村青少年成長的生活場域和精神家園——鄉村文化,導致鄉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綜上,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城鎮化催生了經濟至上的發展理念,壓抑了傳統人文價值的傳播;城鎮化割裂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聯繫的紐帶,致使人們認為現代科技理念優於傳統人文價值;現代科技理念對教育的統領意識導致了傳統人文價值的淡薄。城鎮化發展不能以犧牲「鄉村的利益」作為代價,鄉村教育生態應與城市教育生態協同發展,即「城鄉共生應該是基本方向」。在此,本研究必須要強調兩點:一是「城鄉資源循環的平衡」。教育資源投入不能總是以城市為中心,要注意城鄉均衡流動,也就是教育資源既要有鄉向城流動,也要有城向鄉流動。二是「人才從城向鄉的回流」。鄉村教育培養的人才不應全部關注城市的發展,而應讓這些人才都有機會在鄉村本地獲得一個受人尊重的、體面的生活。而機會來自製度的安排,一方面要讓人才願意下基層;另一方面要有一種機制,讓在大城市裡工作的優秀人才,有機會為家鄉做貢獻。只有正確認識並採取解決措施,鄉村教育生態危機的消解才有希望。

  重識鄉村教育,融合現代理念

  重識鄉村教育,融合現代理念,意味著鄉村教育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既要讓鄉村教育保持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讓鄉村教育必須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潮流。鄉村教育的特色是鄉土文化,而鄉土文化是整個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在色彩斑斕、廣袤厚重的鄉土文化土壤裡,孕育出了整個民族的文化魂魄。曾幾何時,鄉土的,因為土,被鄙視,被排斥,被拋棄,鄉土文化在廣袤的鄉土中國,氣息殆盡。鄉村教育的鄉土氣息被西方教育的現代氣息所淹沒,中華民族傳統價值體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鄉村古老文化價值正處在文化傳承的斷裂帶上,隨時都可能隨風而去。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當前鄉村教育的重要內涵,讓它真正融入到現代科技理性的理念中。

  重設鄉愁課程,強化文化記憶

  鄉愁課程是讓農村兒童記住過去和當下鄉村原始風貌、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課程。鄉村教育的目的是讓兒童在深刻領悟鄉村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現代科學知識,讓兒童以後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所以,鄉村教育在教學中,應開設鄉愁課程,讓兒童領悟鄉村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熱愛自己所在家鄉的山水,熱愛自己的親人、鄰居,熱愛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當兒童長大後,鄉村文化的血液才會在他們的身體裡流淌,鄉村的一切都將成為他們以後回味的美好記憶。一位教育學者曾寫道:

  「回想自己,我生長在湘中地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構成同年生活重要內涵的,一是鄉村夥伴與山野小溪、雞犬牛羊之間自然活潑的嬉戲交流;一是老人與年長者在田間勞動之餘講述的民間故事,包括村裡稍微多讀了一點書的成人所講的三國、水滸、西遊記的故事,還有逢年過節時燈籠、舞獅各種民間活動,以及一場場跑幾個地方反覆看的露天電影等。」

  筆者就深有同感,正是童年的這些場景和故事成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鄉愁魂魄。重設鄉愁課程,強化文化記憶,是在當今城鎮化的過程中保留鄉村文化根基的一種較好方式。

  重構鄉裡環境,開辦家庭學校

  「家庭學校」,美國稱之為「在家上學」,一些歐洲國家稱之為「家庭教育」。如今的家庭學校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孩子為受教育者、家長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學校不同於學校教育,意味著「以家為本」而非「以校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得到課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務外,家庭學校還可以調用更多的社區資源: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運動中心、畫廊、展覽館以及親友和鄰居的智力資源,比學校教育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所以,鄉村教育應努力再現鄉裡環境:首先,要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讓青山綠水永遠成為鄉村的風景;其次,要重視民間老建築、宗祠、寺廟的保護,使之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的載體;再次,重視鄉村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民間文藝活動等傳統文化的開發和保護,豐富鄉村居民的業餘生活,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品位;複次,美化鄉村生態校園(包括自然環境和文化氛圍),以鄉村自然文化氣息為核心,讓其成為兒童接受鄉村文化價值的陣地;最後,開辦家庭學校,提倡「書香運動」,培養鄉村社會的讀書藏書風氣。

  重組鄉親集體,深化鄉土教育

  鄉親集體是鄉村兒童成長的溫馨港灣,是一種鄉親聚合的共同體。「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宗教共同體等作為共同體的基本形式,它們不僅僅是它們的各個組成部分加起來的總和,而是有機的渾然生長在一起的整體。」「共同體建立在一種與本能、習慣、思想有關的共同記憶之上,建立在一切親密的、私密的、單純的共同生活中。」鄉親集體是一種懷舊的記憶集體,父母親友是鄉親集體的重要成員,是鄉愁的守望者,是鄉愁的繼承者,是鄉愁的傳播者,當然也是鄉村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因此,重組鄉親集體,深化鄉土教育,是解決鄉村教育主體生態危機的重要舉措:第一,政府和社會通過創造當地就業機會,儘量給孩子創造與父母、親友相聚的機會,培養親情;第二,政府要引導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還給鄉村同伴一片具有鄉村生態文化氣息的圖景;第三,在城市成立鄉村親友協會,定期讓父母親友與農村留守兒童團聚,增進相互之間的情感交流;第四、培養具有鄉愁文化的鄉村教師,使之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重要承擔者。(作者:聶清德,湖南農業大學體育藝術學院教授;董澤芳,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cul.sohu.com false 思客 http://sike.news.cn/statics/sike/posts/2016/06/219500380.html report 7461 一、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育生態危機之理解鄉村教育的意義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鄉村是指「以行政區劃的鄉鎮所轄的地域實體,它的外延是以鄉(鎮)政府所在的鄉鎮為中心,包括

");}

相關焦點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在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確實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成果,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在不斷的改善,住房條件在改善,私人擁有的轎車快速發展,城市的教育、科學技術、文化水平不斷提升。同時,快速的城鎮化發展也確實引發了交通擁堵、大氣汙染等諸多問題。因此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要求,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應該說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 世界觀 | 如何用科技化解水危機?
    中國科技型企業如何在澳大利亞展開技術合作,促進科技產業要素的跨境流動。中國能源型企業又如何在關注資源投資的同時,協助化解當地社區的水危機。節目預告開採灌溉兩不誤中石化國勘澳大利亞公司的王曉剛在Origin能源公司的代表陪同下來到了位於昆士蘭州東部 APLNG灌溉項目。APLNG項目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煤層氣、液化天然氣項目。
  • 新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如何以人為核心
    原標題:新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如何以人為核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
  • 天齊鋰業「自救」二十八天 償債危機如何化解成關注焦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天齊鋰業「自救」二十八天:18.84億美元到期債務展期短暫喘息,償債危機如何化解成關注焦點11月30日,註定是其證券部最為忙碌的一天,直至晚上9點過,天齊鋰業併購貸款展期公告方才正式發布出來。
  • 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思考:如何識別、防範、治理教育風險?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成為當前需要著重研究的重要課題,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政治職責。近年來,教育領域危機事件呈上升態勢,局部性的教育危機時有發生。我們需要加強研究,在危與險的案例中把握特徵;在形與勢的研判中形成重點;在防與化的共進中建構機制。形成人人有責、人人負責的教育風險防控生態。
  • 沙特等國和卡達復交 三年危機何以化解?
    塔米姆在社交網站上表示,各方都希望該地區有「更好的未來」,他同時還感謝了科威特的斡旋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防衛能力有限的海灣國家為了抱團取暖,就成立了海合會。上世紀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爆了海灣危機。為了增強軍事應對能力,海合會成立了「半島盾牌」部隊。「可以說,抱團取暖、聯合自保,是海合會的宗旨,也是把它們聯合在一起的最重要的原因。」李紹先道。
  • 城鎮化低碳發展的國際經驗
    原標題:城鎮化低碳發展的國際經驗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如何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已成為實現新型城鎮化亟待破解的重要問題。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的歷程來看,城市快速發展階段面臨的環境汙染、水資源缺乏、交通堵塞、住房短缺、失業、貧困、犯罪、財政拮据等問題不斷出現,城市人居環境不斷惡化,整個社會環境危機重重。 不僅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也出現了「城市病」問題。
  • 偶遇大水,老鼠一招機智化解危機,網友:成精了!
    偶遇大水,老鼠一招機智化解危機,網友:成精了!都說建國之後,動物不許成精,但現在一個個的似乎都有著自己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能夠見到他們的迷之操作,尤其是在面對一些危險狀況時,他們總能夠用自己的機智化解尷尬,令人大開眼界,偶遇大水,老鼠一招機智化解危機,網友:成精了!
  • 「肖戰事件」的危機公關該怎麼做?
    近期爆發的「肖戰事件」可謂是刷爆了網絡,一時間也把肖戰團隊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關於事件的來龍去脈就不多贅述了,此時相信無論是粉絲還是肖戰團隊,都在想辦法幫忙化解危機。那麼肖戰這一次危機,該如何化解呢?
  •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_2014年...
    第一篇 規劃背景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處於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刻認識城鎮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牢牢把握城鎮化蘊含的巨大機遇,準確研判城鎮化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妥善應對城鎮化面臨的風險挑戰。
  • 1949年後6次臺海危機,解放軍如何一一化解?
    為緩解頻發的臺海危機,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數次演練,嚴格掌控相關海域的作戰信息,對重點任務工作安排部署,化解了多次臺海危機。
  • 新疆縣域城鎮化時空格局演變特徵及影響因素
    [15-16],城鎮化的資源生態環境效應[17-20]等方面。也有部分學者對新疆城鎮化進程中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城鎮化的資源環境效益以及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測算等方面進行研究[42-43],從水土資源角度探討對新疆城鎮化的影響[44-46];對天山北坡區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的綜合水平指數及協調度進行定量分析,將天山北坡經濟帶各縣市劃分為同步協調型、趨近協調型、生態主導型3種類型[47]。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主持人的話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劉湘溶  工業文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狂飆突進以後已經日益暴露出其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這種矛盾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生態危機」已經不是一種象徵性符號或預言性讖語,而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觸到、感受到的事實:安全的食品、乾淨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煦的陽光、適宜的氣候、充足的能源、可愛的動物等都離我們越來越遠,人類變得越來越孤獨,生命變得越來越脆弱。
  • 劉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崔雪茹:如何化解道德冷漠現象
    原標題:如何化解道德冷漠現象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社會轉型期,我國社會生活中道德失範現象時有發生,其中以道德冷漠最為顯著。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多維透視
    如何在更高水平上滿足廣大農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在治理現代化中的貢獻度,這是當前實現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認真思考和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理論闡釋  在英文中,治理(Governance)一詞大約出現於13世紀末14世紀初,指管理、控制或統治的權力行為、方式方法。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盧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曹立君)編者按: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的《宗教與中國社會倫理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杭州舉辦,研討會旨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間建立對話渠道,共同尋找化解信仰缺失危機的對策
  • 廣西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將心理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廣西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說,為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廣西強化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制定出臺了系列文件,評選出27個廣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示範中心」,以點帶面,輻射推動全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示範項目列入全區振興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納入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大局中重點組織開展建設。
  • 【陝西社科】陝西紫陽縣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城鎮化路徑選擇研究
    現階段落後地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是推進城鄉融合與新型城鎮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紫陽縣隸屬於陝西省安康市,地處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及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紫陽縣縣域經濟發展滯後,城鎮化水平較低。為此我們以紫陽縣17個鎮為研究對象。
  • 水資源危機是發展方式問題
    水資源危機是發展方式問題本報評論員 李建華中央水利工作會議8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等主要黨和國家領導人悉數出席,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中共中央名義召開的水利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