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認為認知起源於主體最早進行的主客體交互的動作(即先天的圖式)。此後,主體不斷與環境交互作用,不斷將外物「同化」到已有的圖式中,並建立新的圖式(或改變已有的圖式)來「順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始終使圖式與外在環境達成某種「平衡」。
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導致主體認知圖式發生改變,再次達到新的平衡。
1
圖 式
1.概念:
圖式是動作的結構和組織,這些動作在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中,由於不斷重複得到遷移或概括。
① 動作不僅指行為的動作,還包括思維等認知的動作,如運算等等。
② 結構或組織,主要指認識的功能結構。
③ 個體之所以能對刺激作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應,是由於個體具有能夠應付這種刺激的思維或行為圖式。
圖式使個體能對客體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使信息秩序化和條理化,從而達到對信息的理解。個體的認識水平完全取決於個體具有什麼樣的認知圖式。
通俗點說,「圖式」類似於託爾曼的「認知地圖」,是頭腦中關於外物認識的一個結構,它與外物的關係類似於地圖與真實地理環境的關係。
只不過,皮亞傑的圖式概念是動態的,因為人們對真實地理環境的認識在不斷加深,圖式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人們總是試圖將圖式與認識到的真實環境統一起來,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2. 圖式的發展
兒童在通過動作接觸外物時,才開始形成圖式。
初生兒的圖式非常少,僅有幾個簡單的遺傳圖式,如吮吸的圖式,當嘴唇觸到任何物體都會產生吮吸反射。幸運的是,圖式具有概括性特點,可以應用於不同的刺激情境,發生遷移。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為了適應更為複雜的環境,不斷地變化與豐富圖式,體現為兒童認知的發展。
3.
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皮亞傑論述道:
「
人的認識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圖式的發展水平是人的認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它既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又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
換言之,人的認知發展過程,就是圖式的發展過程。
2
同 化
1. 概念
同化本來是生物學的概念,皮亞傑借指個體把新鮮刺激納入原有的圖式之中的心理過程。通過同化,人們把陌生的事物納入到原有的圖式中,從而達到對於這一事物的理解。
2.
同化是將外物納入原有圖式,該圖式只發生量的變化,並不發生質的變化。
3
同化受個體已有圖式的限制,所擁有的圖式越多,所能同化的事物的範圍也就越廣泛;反之,圖式的數量和種類越少,同化的範圍越狹窄。
3
順 應
1. 概念
順應指個體通過新建圖式或改變自己原有的認知圖式以適應特定刺激的心理過程。
2.
順應要麼是建立一個全新的圖式,要麼是改變原有圖式來適應環境,但這種原有圖式的改變並不是量的改變,而是發生了質的變化。經過「順應」的圖式,已經不再是原有的圖式。
3.
圖式的發展和豐富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來實現的。
同化與順應既相互對立,又彼此聯繫,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兩個獨立過程,共同完成著個體的適應。
只有同化沒有順應,認識就不會發展;沒有同化,就無從順應。認識永遠是外物同化於內部圖式、內部圖式順應於外物這兩個對立統一過程的產物。
4
平 衡
1. 概念
平衡是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識的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
2.
認識的發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平衡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過程。
3.
平衡從三個方面調節著個體的認知過程
① 調節同化與順應兩種機能之間的關係,使兩者之間保持平衡。
② 調節個體認知結構中各子系統之間的關係。
③ 在個體知識的分化與整合中保持平衡。
●文:楊文登,廣州大學心理學系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