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古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突厥帝國開始崛起
今天要帶給大家的文章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之前的文章裡在介紹古羅馬帝國時,我們也曾略過的講了一點與突厥帝國有關的事件,那麼今天呢,小編就要給大家就講一講,在那個時候,突厥帝國是在什麼情況下崛起的。那麼話不多說,快點跟我一起來看一看吧!
當遊牧部落無力突破烏滸河防線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轉而向西遷移不過也有一些人在中東地區定居下來,被當地原有的文化所同化,並最終成為當地文化的復興者和保衛者,抗擊他們未開化兄弟的持續不斷的進攻。在7-11世紀初,這種同化情形在巴格達的阿拔斯帝國領導的中東防禦期間直延續。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最早的、著名的突厥政治實體——突厥帝國,該汗國從552年延續到744年,統治範圍從裏海、沿蒙古和中國北部邊境橫貫亞洲,幾乎一直延伸到太平洋。
事實上,這個汗國僅僅是一個遊牧部落聯盟而已,其文明程度主要決定於汗國內部各部落的文明。該汗國與以前的遊牧民族政權的最大不同是:其下屬部落和其臨時的可汗以一種中央權力相維繫,這種中央權力學握在王朝的部落首領手裡。這個汗國沒有真正的首都,沒有疆界,除了突厥首領的政令外,也沒有其他法令。統治者並沒有永久性的居所——只有夏季和冬季營地,他們在營地搭起帳篷,為牲畜尋找牧場。民眾一如既往地舉行薩滿教的儀式。他們的文化剛剛走出石器時代,開始在作為武器的棍棒和箭頭裝上金屬。
這個帝國的意義在於,它顯示出遊牧民族與南方的定居文明之間有了某種聯繫,也就是說,它有了國家組織的輪廓和王朝的觀念。在其崛起後不久,突汗國一分為二,即分成東突厥汗國和西突殿汗國。在7世紀,兩者都接受中國北方統治者名義上的宗主權。682年,以七河流域為中心的西突厥汗國重獲獨立,並一直持續到744年它留下了最早的突厥文碑文,這些碑文一直保存到現代,它們是在中亞的鄂爾渾河和葉尼塞河流域發現的。西突厥汗國還主動與周邊定居居民進行貿易,並一度與拜佔廷結成反對伊朗薩珊王朝的軍事聯盟。
在8世紀中葉,西突厥汗國最終崩潰。此後3個世紀,它在河中的統治地區被突厥各部落和新來的阿爾泰遊牧民族所瓜分。新來者中有河中的烏古思人和葛邏祿部,他們控制」從藥殺河到東北部的地區,他們是阿拉伯人的近鄰。約745~940年期間,回鶻人生活在葉尼塞河流域的上遊,此後他們就被黠戛斯人所取代;而在9世紀晚期到12世紀,欽察人佔據了額爾齊斯河下遊到藥殺河的地區。這些新興的部族沒有一個達到過突厥汗國的規模,也沒有一個比突厥汗國更持久,但他們全都顯示出與南方先進的伊斯蘭文明接觸所帶來的變化。於是,兩種文化沿烏滸河相互接觸達兩個世紀,傳統的中東定居文明在伊拉克和伊朗的穆斯林帝國、突厥汗國及其後繼者的遊牧文明中得以體現。
由於遊牧民族繼續向烏滸河南岸擴張,襲擾定居區,所以他們首要的、最明顯的接觸和交往方式就是戰爭,這是第一種接觸和交往方式。穆斯林通過向河中地區滲透,修建衛戍部隊駐守的要塞和壘牆,形成了一種積極的防禦策略。在這條防禦線的兩邊,設立了很多永久性的衛戍據點,這些據點的士兵被穆斯林稱為「加齊」,意為「對付異教徒的信仰武士」。在這條築壘防線的兩邊,這些加齊群體過著相同的邊疆生活,武器共用,戰術共享,生活方式也相同,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邊疆軍事社會,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比他們原來的社會以及他們所保衛的社會的共同點更多一些。
第二種接觸和交往方式是商業貿易。突厥汗國及其後繼者正好處於橫貫歐洲和東方古老文明中心之間的國際商道上。隨著遊牧民族最初的徵服並破壞了通道後,突厥汗國的突厥人及其後繼者發現,允許甚至鼓勵商隊通過自己的領地,他們可以列更多地獲利,並可以從過往的商隊那裡獲得衣物、各種器皿以及文明國家先進的武器。於是,這推動了突厥汗國的突厥人與周邊定居文明發生更緊密的聯繫。
第三種接觸和交往的方式是定居國家開展的傳教活動,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傳教活動,使野蠻的遊牧民族信教並得以「教化」。瑣羅亞斯德教士來自薩珊伊朗,摩尼教士來自粟特,佛教僧侶來自中國,穆斯林來自伊朗和伊拉克。傳教的穆斯林並不是正統教派的穆斯林國家所派遣的,因為這些國家從來也沒有一項強迫或鼓勵大批的非穆斯林人員皈依伊斯蘭教的官方政策。伊朗蘇菲派的泛神論神秘主義者更熱衷於派人渡過烏滸河進行積極的傳教活動。因此,遊牧民主要面對並接受的是伊斯蘭教的「異端」教派,這種情形對遊牧民領袖後來控制正統教派的伊斯蘭國家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傳教者雖然有時會跟隨遊牧民一起旅行,但他們更多的則是建立殖民據點以宣揚自己的信仰。使人皈依的手段是儘可能少地改變人們的宗教信仰。這帶來的後果是,人們接受了新宗教所代表的整個文明,尤其是道德規範,人們拋棄了與薩滿教相關的狂熱的儀式,以一種更接近定居的生活方式取代了遊牧、武士的生活方式。突厥人以傳教者帶來的字母書寫自己的語言,這種文字至今保留在突厥碑文中。由於傳教者願意把他們的說教與遊牧民原有的信仰和儀式相調和,因此,這些遊收民以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名義對奉行的宗教信仰和儀軌儀式常常與定居地區人們所奉行的相去甚遠。
遊牧民也到文明中心地區出售畜產品,購買一些文明社會的手工製品。許多人受僱於商隊,做奴隸、保鏢,並後來成為阿拔斯王朝哈裡發軍隊中的士兵。10世紀,他們在阿拔斯王朝的政府和軍隊中的權勢逐漸提升。他們中的一些人最終在衰落的阿拔斯王朝的邊疆地區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例如喀喇汗王朝,該王朝從10世紀中葉直到13世紀初佔據了河中地區;哥疾寧王朝,大約與喀喇汗王朝同時,在呼羅珊、伊拉克南部和阿富汗建立了一個帝國;還有偉大的塞爾柱人,從11-13世紀作為哈裡發的保護人,接管了伊斯蘭文明的心臟地帶。儘管這些突厥王朝都抵禦著從草原湧來的他們未開化的遊牧兄弟,復興和振興了伊斯蘭教,但每一個王朝都僅延續了一段很短的時間就崩潰了,從而使中東處於不斷加劇的無政府狀態,面臨來自北方和東方新的、更具毀滅性的遊牧民族入侵的危險。
那麼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點讚收藏評論哦。小編在這裡先謝過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