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李說天下1,本文為百家號小李說天下1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小李說天下1
法蘭西共和國(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長久以來,英、法之間總是處於君不君、臣不臣、利害關係糾纏不清的處境。理論上講,英國金雀花王朝的歷代君主都是法國的臣民。按說,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金雀花家族該為法蘭西國王效犬馬之勞。
可是,於那時而言,英、法之間除了君臣關係外,還有一層姻親關係——金雀花家族與法國王室歷代通婚,是姻親之家。就因為是姻親關係,所以一旦法蘭西王位出現空缺,沒有合法的王位繼承人時,金雀花王朝的君主則堂而皇之地擁有競逐王位的資格。想想看,一邊是英國國王,一邊是法國貴族,這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事實上,英國通過聯姻和繼承關係在法國攫取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國土。眼見英國的擴張已經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卡佩王朝怎能不著急?可以說,英國對法國領土的侵佔是英國在歐洲大陸擴張的標誌。
在卡佩王朝由腓力二世?奧古斯都接管時,這位後來卡佩王朝最強大的君主,先是不慌不忙地將內憂排除了。他拓展了王室領地,與目無王室的貴族對抗,使自己的王權免於受制強大的諸侯。同時,腓力二世還與自己的姻親——英國金雀花王朝的3任國王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一點一點地將大部分的英佔土地收復了。最後,腓力二世還將金雀花王朝在法國的所有領地「沒收」了。
不甘失敗的英國,遂與歐洲大陸上的另一位重要君主——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託四世結盟。1214年,腓力二世領導的法軍與英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與法國素有嫌隙的佛蘭德伯爵領導的聯軍發生了激戰。7月21日,在西歐這片土地上,發生了一場自羅馬帝國滅亡後傷亡最大的戰役——布汶戰役,而法國也由此取得了「第一次民族勝利」。
法國的「勝利」還不止這些。自這場戰爭之後,法蘭西王國便取代德意志王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德意志王國卻在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陷入了不斷衰弱、分裂的歲月。
法國強大了起來,但法國與英國的爭鬥卻沒有結束。在卡佩王朝的查理四世去世後,他的堂兄安茹伯爵腓力和外甥英王愛德華三世,為法蘭西王國的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結果,安茹伯爵得到了王位,是為腓力六世。自此,法蘭西王國進入到瓦盧瓦王朝時期。而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之間也開始了一場時斷時續的、歷經百年之久的百年戰爭。
迄今為止,百年戰爭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戰爭。起初,只是英國和法國兩國你死我活地爭鬥著,後來,勃艮第也加入其中。戰爭的帷幕從1337年拉開,直到1453年才落下,斷斷續續地進行了116年。剛開始時,百年戰爭不過是奪位之爭,到了後來,這場戰爭逐漸演變為英法兩國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進行的殊死搏鬥。那時的英國已痛下決心,它要擺脫與法國的君臣關係,甚至凌駕於法國之上。
百年戰爭的前半部分,法國扮演了「由敗轉勝」的角色。基本上,英國開始時是百戰百勝。1396年,英法雙方締結了《二十年停戰協定》。轉眼20年就要過去了,1415年,已經進入蘭開斯特王朝時期的英國再次進攻法國。英國選擇此時對法國下手,無非就是因為法國內部在內訌——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矛盾叢生。英王不失時機,與勃艮地公爵結成了反法聯盟。結果,戰爭處於下風的法國被迫在《特魯瓦條約》上簽字。《特魯瓦條約》在事實上將統一的法國一分為三,領土分別由英王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統轄。
1428年,英國又一次向法國發起了進攻。這一次,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危在旦夕,而這也意味著法蘭西民族危在旦夕。法國人民眼見法國統治者無力捍衛國土,遂自發組成了抗英遊擊隊,與英軍抗衡。在這場抗英運動中,法國人民顯示出了非凡的勇氣,英軍在法國人民的打擊下節節敗退。在這期間,法國還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女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在她的督戰下,英軍被擊退,而奧爾良城的危機也隨之被解。
法國的抗英形勢日益轉好。1435年,勃艮第公爵臣服於法王查理七世。到了1453年,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已經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高盧雄雞的最初啼鳴震撼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