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經過拿破崙戰敗後的崛起,殖民地增多,經濟發展空前繁榮

2020-12-06 西芹文史

法國在經歷拿破崙戰敗後似乎一蹶不振了,這個啟蒙思想的發源地會這樣甘於做一個歐洲的二流國家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拿破崙帶領法國的擴張只能說是啟蒙思想的一個高潮,徹底破除宗教給予歐洲的枷鎖,另外拿破崙想要統一歐洲其實也是片面的,所謂的統一也只能做到羅馬帝國時期的統一,想要實現如同中國在漢代一樣的統一還有很長距離要走。

不過拿破崙的戰敗也徹底將歐洲統一的幻想破滅,歐洲很有可能就此沉淪下去永遠無法成為一個統一的政治體。但相反,拿破崙失敗了,法國卻成功了,它擺脫了一個即將到來的封建強權統治,反而將一個民主的政體的法國帶入其中,當然這段時間法國不僅殖民地增多而且經濟發展迅速。

法國所經歷的經濟繁榮與過去崛起的英格蘭不同,法蘭西的統一源於軍人與商人的暗中勾結,也是一次資本主義自下而上的洗禮,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中原本認為法國政府有能力鎮壓起義的國家,都認為法國提出的新型國家結構是不合法的,也不符合教會的倡導。

雖然過去英格蘭也曾脫離教會,可是法蘭西是教會的核心之一,也是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所以這使得教會不惜一切代價支持法國鎮壓起義軍也成為法國革命的導火索,同時法國後來的對外侵略實際也是與新教有關,這也推動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立足。

一、法國對外侵略的源頭在於新教的流行

自馬丁·路德倡導新教後,迅速成為了對教會有強大阻力的宗教組織,過去基督教在歐洲立足是一種平等的交換。

日耳曼部落滅掉羅馬帝國後需要建立一套法理性的統治的基礎,這時基督教在歐洲的傳播就成為了後羅馬帝國時代的法律基礎,它完全以宗教為藍本,所以對於基督教來說它成為了歐洲政權的法律基石,這也催生了教會的形成,同時教會對於國家的控制遠大於它的宗教意義,也一度讓歐洲成為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也與基督教的衍生有關,當舊約融入了伊斯蘭教讓阿拉伯成為了政教合一的帝國,也讓阿拉伯帝國強大了數百年,可是在歐洲卻出現了教會間接性控制的情況。而教會因此能夠得以控制更多的歐洲國家同時也能收繳更多的稅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教會都是保留有自身的軍隊體系的,特別是教會通過大規模的財政體系催生出了專門維護宗教體系的軍事組織,在早期也被稱為教會的象徵。

可到了中世紀後它越來越成為教會控制歐洲的武力手段,對於一些想到擺脫教會控制的國家,教會採取直接出兵幹預以防止歐洲出現新的分裂勢力。法國在後來的啟蒙運動中也遇到了政權合法性問題,所以後來法國利用新教來對自己的合法性做詮釋也遭到了教會的阻撓,而這種阻撓便是引發歐洲的多國戰爭,幹預法國革命雖然是最終目的,可不免要長時間侵佔法國領土,這也使得法國最初便有抵禦入侵的理由。

從最初的抵禦侵略到侵略他國,法國在完成革命後也積極將革命對外輸出,這其實也是歐洲完成資本主義轉型的必然,而法國最初目的僅僅只是奪回部分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的領土,不過這一要求很快遭到了羅馬教廷的反對,甚至要求丹麥王國繼續出兵侵佔法蘭西帝國領土,很顯然對於這種戰略壓縮法國是有準備,一方面在正面與教會所代表的軍隊作戰,另一方面則是與教會和談

可是經歷了近十年的和談,法蘭西帝國依舊難以被教會所接受,所以教會出兵幹預法國革命是必然的事,由此也引發了法蘭西帝國對外侵略的導火索,可是在法蘭西帝國不斷對外侵略的同時,也增加了法國本身的稅務負擔,這就不得不迫使法國的部分企業進行現代化改革,民間的資本力量開始佔據到了主導地位,而這些新興的資本主義力量就需要法國不斷擴張,來擴大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最終也催生出了拿破崙的遠徵。

不過拿破崙的失敗並不代表法國的失敗,這僅僅只是啟蒙運動在歐洲的擴大化而已,同時也推動了歐洲邁入資本主義制度,所以這一次擴張更多的是思想的擴張

二、法國對外侵略的失敗更加明確了對殖民地的定位

法國對外侵略的失敗源於拿破崙的個人軍事指揮,可是從這一次擴張的戰略意義來看,法國卻是一個勝利者,它徹底動搖了教會在歐洲的絕對統治。在拿破崙遠徵俄國戰敗後,法蘭西帝國敗相已露,議和就成了主基調,所以戰後對於法國的追究並不深,反而是對俄國有了幾分忌憚,所以當時反法聯盟不給予法國處罰也是希望它能有效牽制住俄國的軍力,防止俄國進一步向歐洲入侵。在這種政治需求下,法國開啟了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高峰,一方面擴大殖民地,一方面也擴大對歐洲的產品輸出。

也是在結束拿破崙戰爭後,法國選擇了在非洲擴大殖民地,同時也徹底賣掉了在北美的殖民地。對於法國要穩固非洲的殖民地的做法,其實無非也是為了與英國競爭北非的歸屬權。當時英國已經佔據了埃及和利比亞等地,就連突尼西亞也一度成為英國殖民地,這種環地中海的殖民地構造也讓了英國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中海的港口,並開展對南歐地區的貿易,這也讓佔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法國感到十分不快。

於是法國也參與到了瓜分北非殖民地的運動之中,原本想要利比亞的法國卻奪去了阿爾及利亞,成為了後來天然氣的供應地之一,這一度讓法國成為了資源輸出國,而如此一來,法國也在殖民地上真正攝取到了巨大利益,與英國殖民地利比亞一樣,阿爾及利亞帶來的天然氣與石油讓法國開始逐漸追趕英國,並成為能源輸出大國,而這也是法國開拓殖民地的真正目的。

雖然在波旁王朝時期法國就已經開始大肆擴張,可是法蘭西依舊是一塊被教會緊緊握住的土地,想要通過海外殖民來實現國富民強的願望還是得要擺脫教會的約束才行。可是當時的教會滲透力很強,所以法蘭西希望硬獨立就要面對不可避免的戰爭,因此在早期法國要獲得殖民地其實很多都是虧本買賣,獲得了殖民地以後要向教會繳納更多賦稅,特別是在西班牙殖民美洲後,教會便將殖民地與巨額盈利聯繫了起來。

可是法國在早期擁有的殖民地似乎都沒有做到盈利,因此擴張腳步緩慢。在經曆法國大革命以後,重新定位讓法國開始有了理性擴張這一說,放棄北美殖民地似乎成了法國開始進行殖民地篩選的重要舉措。後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駐軍開始繼續向非洲縱深推進,開始進入了瓜分非洲的高峰,同時奪取馬裡,貝寧等地也讓法國不僅獲得了出海口還得到了一個重要的黃金產地。雖然馬裡也是一個重要的黃金產地,可是它在早期卻無法給予法國任何經濟上的幫助,除了當時開採黃金的技術問題外,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法國開拓殖民地後高昂的統治成本問題,如何降低知名度統治成本就擺在了法國的面前。

開拓殖民地最大的困難不是在於戰爭成本,而是統治成本。英國過去開拓殖民地就曾遇到統治成本過高的問題,在印度建立殖民地之初甚至有好幾年都是負盈利狀態,可這種表面上的負盈利深層次的來說卻是統治成本過高造成的經濟負擔,而英國採用的就是以戰養戰不斷出口創匯。這對於法國來說似乎也可以做到,可是在不斷以戰養戰的過程很容易就陷入到了軍費開銷的危機問之上,所以後來法國在選擇殖民地上往往是以開發的較好地段,比如在亞洲也是英國首先侵佔了印度和中國香港後,才引發了法國的興趣的。

所以後來法國佔領了越南,而佔領越南卻是法國打出的最高水平的一步棋,並不是因為當時越南經濟有多麼好,而是越南具備發展成東南亞強國的一切基礎,這就讓法國很有興趣到越南來看看,發現發展潛力大於是法國便佔領了越南。

而與此同時法國的資本主義爆炸也讓法國必須出口大量商品來到中國,所以利用越南這個橋頭堡還是非常有利的,另外當時越南港口分布比較多有利於法國長期在亞洲進行商品輸入,這也是造成越南在被法國殖民後一度經濟猛增的原因。但對於法國自身而言能夠利用越南這個橋頭堡來實現自身經濟的騰飛無疑是一個非常實惠的交換,這也讓更加清晰了自己在選擇殖民地上的定位。

三、殖民地有效協助了法國的經濟發展

在殖民地的發展上,法國一直被當作失敗的案例,因為法國似乎沒有在殖民地上得到什麼好處,其實法國在得到殖民地的協助後,自身經濟確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同時法國的這種殖民政策催生的並不是像英國一樣的長久統治,而是在能利用時最大限度的開發它,這種殖民地運作思想最後也成為了法國逐步退出非洲殖民地的一個重要內因。

這也與英國對待殖民地的政策完全不同,形成大英國協後,英國對殖民地形成了長效化統治,而法國則是利用完殖民地便開始尋求新的合作模式,主要也是為了降低統治成本出發的。對比英國統治的香港,統治越南的法國似乎在殖民地建設上並不是那麼熱衷,這導致越南的基礎建設十分有限,以至於大量鐵路還是在二戰時期日本佔領越南期間修建的。

因為基礎建設少所以越南當時想發展大規模工業還是受到了很大阻力的,另外法國對殖民地的利用也是重在經濟,越南生產的大量橡膠就被運往了歐洲賣出了高價,而這也成為了法國利用殖民地不斷實現財政盈利的重要手段,在有了財政盈利的前提下,法國殖民地也開始成為了法國經濟的助推器。

從最早開拓的非洲殖民地到東亞殖民地,法國對待殖民地的態度其實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協助本土的經濟發展,在法國不少殖民企業中就有很多企業曾在殖民地設立分公司以幫助本土銷售產品。同時殖民地帶來的低廉原材料也是吸引法國維持在殖民地的統治的原因之一,可是在法國殖民地遇到後來的自由主義運動後,特別是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法國便迅速拋棄了殖民地,這也讓不少殖民地成為法國經濟的墊腳石罷。

四、總結:

雖然法國在大革命後的對外擴張遭遇了失敗但法國給予殖民地的定位卻是最精準的,它們僅僅只是法國發展經濟的一塊墊腳石而已,同時在戰爭時期它們還有可能是法國本土之外的安全之所,因此對於殖民地而言法國的扶持力度遠小於英國,同時對比後來居上的德國也是位居其次的,原因還是在於法國在定位上的問題,而在殖民地上的利用態度其實早在出售北美殖民地就表現出法國其實對殖民地的看法。

由於並不是看作自己的國土,所以在法國對外殖民當中很容易發生一些種族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因為法國因為自身定位拋棄對海外殖民地的所有權,同時法國國籍的定義其實也與中國類似,相較於出生地而已它更看重血統,這也導致部分殖民地上出現了國籍定義困難的現象同時也導致了種族衝突。

雖然早期利用殖民地的低人工成本後低廉的原材料,法國做到了經濟高速發展,可是一旦遭遇大的戰爭或者是經濟動蕩,那麼法國已有的繁榮也將變得脆弱無比。就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還企圖將亞洲的一部分事務的原理交給興起的德國,可遭到了德意志帝國的拒絕,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基礎設施不足並不滿足於今後德國在這裡發展工業。

一方面是基礎建設落後,一方面是法國在殖民期間造成的殖民地兼容情緒的不穩定,這個不光表現在個別的殖民地中,法國的各個殖民地都表現出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緒,當然這也在稅收過程中,也表現在對殖民地的建設當中。而法國卻僅僅只是利用而沒有大額回報,這也是後來民族主義抬頭後法國的殖民地會快速實現獨立的原因,因此如何統治還必須看到自身的定位問題。

參考文獻:

《法國非洲殖民史》

《法國對外殖民史》

《法國的經濟性掠奪》

相關焦點

  • 拿破崙打下一塊殖民地,國土大於法國5倍,為何他要低價售給美國
    拿破崙打下一塊殖民地,國土大於法國5倍,為何他要低價售給美國?這個被拿破崙賣掉的殖民地就是路易斯安那州,這個路易斯安那州,是拿破崙剛剛從西班牙手中裡奪回來的,還沒有在手中捂熱乎就轉手賣給了美國,讓路易斯安那州成為自己的領土不好嗎?這樣可以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但是拿破崙為何要把這座殖民地賣掉呢?
  • 如今還有殖民地?扒一扒法國的殖民地
    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 16世紀,隨著航海家韋拉扎諾及卡蒂亞開拓了航線後,法國漁民便開始在紐芬蘭一帶航行,這樣就揭開了法蘭西殖民地擴張的序幕。
  • 統治與文明,大航海時代殖民帝國的形成與世界經濟發展
    早期對外的殖民,是一種簡單的移民策略,是把古希臘時期雅典等城邦在地中海殖民的方式的利用,而在移民的過程中,農業開發作為發展經濟的一種方式,被迅速的利用,特別是葡萄牙的製糖業,隨著南美洲被發現以後,那裡成為了蔗糖業發展最快的殖民地,由於利潤豐厚,引起了後來崛起的殖民帝國法國等國的覬覦。
  • 白天畫畫,法國最偉大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畫像欣賞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出生於法國的科西嘉島,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締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1月6日,拿破崙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
  • 從拿破崙戰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梳理普魯士崛起的發展脈絡
    本文從拿破崙戰爭開始,詳細敘述普魯士是如何一步一步崛起,並成功統一德意志的艱辛歷程。法國大革命前的德意志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這次聲勢席捲全歐洲的運動經常被人們與英國工業革命相提並論,它們被並稱為「18世紀歐洲雙元革命」。
  • 從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令到曼德拉的自由經濟
    文 | 仙逸在現代工業生產條件下,任何壁壘、壟斷不僅將傷害他者的利益,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摧毀,沒有任何國家的經濟,是通過封鎖和壟斷強大起來的,這是違反世界發展趨勢的一種倒退。---前言01 拿破崙拿破崙與英國玩起了互掐的遊戲,每個人都掐住了對方的咽喉,誰先放手誰就輸了。英國,從來不會坐以待斃。他仗著自己優勢的海軍,四處掠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傾銷地。同時,不停向歐洲「走私」。從亞平寧半島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漫長的海岸線成為英國走私的良港。同時,又控制住法國急需的原材料,法國的許多工業陷入了半癱瘓狀態。
  • 從火山爆發看拿破崙戰敗,蝴蝶效應下的背後,會是因小失大?
    「蝴蝶效應」下的拿破崙戰敗細節 拿破崙戰敗一直被廣為討論,然而,細究之下再看,你會發現它的戰敗實則就是火山爆發所形成的蝴蝶效應,這就究竟是怎麼回事?
  • 專家:印尼火山噴發影響當時氣候 成拿破崙戰敗原因
    專家:印尼火山噴發影響當時氣候 成拿破崙戰敗原因 2018-09 2018年09月12日 04:09 來源:北京日報 參與互動    拿破崙戰敗或因印尼火山噴發
  • 法國變成非洲殖民地,巴黎四處是黑人,還債還是無奈?
    殖民地武裝和法國外籍兵團作為重要的戰鬥力成為了法國在兩次大戰中的重要力量,也讓大量的非洲裔人口在戰後湧入了法國。法國黑人士兵二戰後的歐洲百廢待興,急需勞動力。法國自然也不例外。為了緩解本土勞動力不足的弊病,法國同很多前殖民地國家達成協議,放寬了入籍限制。
  • 拿破崙戰敗因火山 上演現實版蝴蝶效應
    拿破崙戰敗因火山 上演現實版蝴蝶效應時間:2018-09-12 20: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拿破崙戰敗因火山 上演現實版蝴蝶效應 拿破崙戰敗因火山。一隻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在2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詩意化的蝴蝶效應。
  • 海權與近代英國崛起的雙向互動
    七年戰爭是英法海上爭霸鬥爭的頂點,英國通過七年戰爭不僅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英國確立其海上霸主地位。拿破崙戰爭期間的特拉法加海戰,徹底擊潰了拿破崙入侵英國本土的夢想,百餘年來的英法海上爭霸局面至此結束,英國成為稱雄全球的海洋帝國,其海上霸權維持一個世紀之久。
  • 揭秘近代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
    江戶時代的日本與中國一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除了中國與荷蘭之外,日本與世界各國完全沒有交流,發展更是相當落後,那麼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日本吸取了清朝鴉片戰爭的教訓。在與中國的貿易中,日本得到了英國戰勝清朝的消息,日本內部認為西方的船隻早晚會開到日本,各藩主為如何對待西方列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 詳解法國歷史:拿破崙波拿巴時代,帝國的建立
    1793年通過出色的指揮,拿破崙波拿巴贏得了土倫戰役的勝利,被破格提升為準將軍銜,當時他只有24歲。1794年。拿破崙波拿巴在熱月政變中受到牽連而遭到排擠,一度過著自甘頹廢和窮困潦倒的生活,但隨後熱月政府無力控制國內外戰爭,軍事才能出色的拿破崙被重新邀請回來參戰,他在得到熱月黨不在幹涉他任何軍事指揮的承諾後,他接受了邀請。
  • 沙俄為何在拿破崙失敗後成為歐洲憲兵?歐洲均勢體系需要
    公元1789年,以啟蒙運動思想為理論基礎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了。這場旨在推翻君主制度的運動在推翻波旁王朝後,旋即陷入了秩序混亂之中,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相繼上臺,最終面對圍剿革命的強大壓力,從督政府內部崛起的政治明星拿破崙擔負起了掃蕩歐洲君主專制勢力的重任,法國因此進入拿破崙時代。拿破崙打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拿破崙對於法國大革命的意義,同克倫威爾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相同。
  • 俄國也急於同拿破崙一較高下,以勝利來洗刷奧斯特裡茨戰敗的恥辱
    當時,俄國人也急於同拿破崙一較高下,以勝利來洗刷奧斯特裡茨戰敗的恥辱。俄國派了91000人的大軍,兵分兩路,分別由本尼格森和布克斯霍夫頓率領,向法軍逼近。與此同時,拿破崙也命令法軍向前推進。拿破崙利用波蘭人的獨立情緒建立了一支波蘭軍隊,號召他們拿起武器,與法軍共同作戰。11月末,拿破崙獲悉俄軍抵達華沙,命令繆拉和達武立即前往迎敵。12月19日,拿破崙來到華沙,並在此建立法軍大本營。23日,法軍分成三路渡過維斯瓦河,準備向俄軍發起全面進攻。俄軍總司令卡門斯基決定不與來勢洶洶的法軍硬戰,他命令部隊向東北方向撤退。
  • 歐洲在非洲的殖民地一般在沿海,法國為何佔領中非?
    公元1891年,中非國被法國佔領,之後是各種在法國殖民地系統內的行政區劃調整。1958年12月,中非國正式脫離法國獨立。其實,有些人對中非國並不陌生,因為中非國出了一個名人。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中非國皇帝博卡薩。博卡薩比較親近法國,所以法國願意扶持博卡薩。博卡薩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幾乎崇拜法國的一切,自稱是法國忠實的士兵。
  • 為什麼從沒聽說過德國或普魯士在海外有殖民地?
    現如今,哪怕經過了二戰之後的殖民地獨立狂潮,英國和法國依然在全球各地佔據著不少殖民地。但是即便是全部加起來,德國擁有的殖民地仍遠少於英國和法國,而且最為悲催的是,還全丟了。為何會這樣呢? 第一,是由於德國崛起太晚。德國直到公元1871年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完成了統一。而此時,英國、法國等國基本完成了對於世界的瓜分。
  • 本是法國的殖民地,如今法國請求他們獨立,他們卻根本不同意!
    我們都知道在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殖民地一直都是存在於歷史當中的,直到人類經過數次慘烈的戰鬥才深刻的認識到了錯誤性,殖民地才逐漸的消失了,不過如今仍然有些少數的殖民地存在著,法屬蓋亞那就是其中一個,而他們存在的理由卻聽起來十分的奇葩,他們明明能有著獨立的自由,卻偏偏選擇在別人的統治下
  •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文/寂寞的紅酒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風雲變化,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新興殖民帝國德意奧對海外殖民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第一是英國,第二是法國,那麼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是哪一個?答案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裡。
  • 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繼承法國大革命的「自由」精神
    經濟上,大革命時代至少讓法國的經濟發展停滯了一代人的時間,而且沒有構建一個更具活力的經濟結構。在整個18世紀,法國是英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即便大革命沒有爆發,法國也不可能在經濟上追趕英國,但大革命將兩國差距拉大到不可彌補的程度,同時英國還控制了法國人失去的海外市場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