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經歷拿破崙戰敗後似乎一蹶不振了,這個啟蒙思想的發源地會這樣甘於做一個歐洲的二流國家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拿破崙帶領法國的擴張只能說是啟蒙思想的一個高潮,徹底破除宗教給予歐洲的枷鎖,另外拿破崙想要統一歐洲其實也是片面的,所謂的統一也只能做到羅馬帝國時期的統一,想要實現如同中國在漢代一樣的統一還有很長距離要走。
不過拿破崙的戰敗也徹底將歐洲統一的幻想破滅,歐洲很有可能就此沉淪下去永遠無法成為一個統一的政治體。但相反,拿破崙失敗了,法國卻成功了,它擺脫了一個即將到來的封建強權統治,反而將一個民主的政體的法國帶入其中,當然這段時間法國不僅殖民地增多而且經濟發展迅速。
法國所經歷的經濟繁榮與過去崛起的英格蘭不同,法蘭西的統一源於軍人與商人的暗中勾結,也是一次資本主義自下而上的洗禮,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中原本認為法國政府有能力鎮壓起義的國家,都認為法國提出的新型國家結構是不合法的,也不符合教會的倡導。
雖然過去英格蘭也曾脫離教會,可是法蘭西是教會的核心之一,也是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所以這使得教會不惜一切代價支持法國鎮壓起義軍也成為法國革命的導火索,同時法國後來的對外侵略實際也是與新教有關,這也推動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立足。
一、法國對外侵略的源頭在於新教的流行
自馬丁·路德倡導新教後,迅速成為了對教會有強大阻力的宗教組織,過去基督教在歐洲立足是一種平等的交換。
日耳曼部落滅掉羅馬帝國後需要建立一套法理性的統治的基礎,這時基督教在歐洲的傳播就成為了後羅馬帝國時代的法律基礎,它完全以宗教為藍本,所以對於基督教來說它成為了歐洲政權的法律基石,這也催生了教會的形成,同時教會對於國家的控制遠大於它的宗教意義,也一度讓歐洲成為了政教合一的政權。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也與基督教的衍生有關,當舊約融入了伊斯蘭教讓阿拉伯成為了政教合一的帝國,也讓阿拉伯帝國強大了數百年,可是在歐洲卻出現了教會間接性控制的情況。而教會因此能夠得以控制更多的歐洲國家同時也能收繳更多的稅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教會都是保留有自身的軍隊體系的,特別是教會通過大規模的財政體系催生出了專門維護宗教體系的軍事組織,在早期也被稱為教會的象徵。
可到了中世紀後它越來越成為教會控制歐洲的武力手段,對於一些想到擺脫教會控制的國家,教會採取直接出兵幹預以防止歐洲出現新的分裂勢力。法國在後來的啟蒙運動中也遇到了政權合法性問題,所以後來法國利用新教來對自己的合法性做詮釋也遭到了教會的阻撓,而這種阻撓便是引發歐洲的多國戰爭,幹預法國革命雖然是最終目的,可不免要長時間侵佔法國領土,這也使得法國最初便有抵禦入侵的理由。
從最初的抵禦侵略到侵略他國,法國在完成革命後也積極將革命對外輸出,這其實也是歐洲完成資本主義轉型的必然,而法國最初目的僅僅只是奪回部分被神聖羅馬帝國侵佔的領土,不過這一要求很快遭到了羅馬教廷的反對,甚至要求丹麥王國繼續出兵侵佔法蘭西帝國領土,很顯然對於這種戰略壓縮法國是有準備,一方面在正面與教會所代表的軍隊作戰,另一方面則是與教會和談。
可是經歷了近十年的和談,法蘭西帝國依舊難以被教會所接受,所以教會出兵幹預法國革命是必然的事,由此也引發了法蘭西帝國對外侵略的導火索,可是在法蘭西帝國不斷對外侵略的同時,也增加了法國本身的稅務負擔,這就不得不迫使法國的部分企業進行現代化改革,民間的資本力量開始佔據到了主導地位,而這些新興的資本主義力量就需要法國不斷擴張,來擴大法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最終也催生出了拿破崙的遠徵。
不過拿破崙的失敗並不代表法國的失敗,這僅僅只是啟蒙運動在歐洲的擴大化而已,同時也推動了歐洲邁入資本主義制度,所以這一次擴張更多的是思想的擴張。
二、法國對外侵略的失敗更加明確了對殖民地的定位
法國對外侵略的失敗源於拿破崙的個人軍事指揮,可是從這一次擴張的戰略意義來看,法國卻是一個勝利者,它徹底動搖了教會在歐洲的絕對統治。在拿破崙遠徵俄國戰敗後,法蘭西帝國敗相已露,議和就成了主基調,所以戰後對於法國的追究並不深,反而是對俄國有了幾分忌憚,所以當時反法聯盟不給予法國處罰也是希望它能有效牽制住俄國的軍力,防止俄國進一步向歐洲入侵。在這種政治需求下,法國開啟了進入資本主義發展的高峰,一方面擴大殖民地,一方面也擴大對歐洲的產品輸出。
也是在結束拿破崙戰爭後,法國選擇了在非洲擴大殖民地,同時也徹底賣掉了在北美的殖民地。對於法國要穩固非洲的殖民地的做法,其實無非也是為了與英國競爭北非的歸屬權。當時英國已經佔據了埃及和利比亞等地,就連突尼西亞也一度成為英國殖民地,這種環地中海的殖民地構造也讓了英國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地中海的港口,並開展對南歐地區的貿易,這也讓佔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法國感到十分不快。
於是法國也參與到了瓜分北非殖民地的運動之中,原本想要利比亞的法國卻奪去了阿爾及利亞,成為了後來天然氣的供應地之一,這一度讓法國成為了資源輸出國,而如此一來,法國也在殖民地上真正攝取到了巨大利益,與英國殖民地利比亞一樣,阿爾及利亞帶來的天然氣與石油讓法國開始逐漸追趕英國,並成為能源輸出大國,而這也是法國開拓殖民地的真正目的。
雖然在波旁王朝時期法國就已經開始大肆擴張,可是法蘭西依舊是一塊被教會緊緊握住的土地,想要通過海外殖民來實現國富民強的願望還是得要擺脫教會的約束才行。可是當時的教會滲透力很強,所以法蘭西希望硬獨立就要面對不可避免的戰爭,因此在早期法國要獲得殖民地其實很多都是虧本買賣,獲得了殖民地以後要向教會繳納更多賦稅,特別是在西班牙殖民美洲後,教會便將殖民地與巨額盈利聯繫了起來。
可是法國在早期擁有的殖民地似乎都沒有做到盈利,因此擴張腳步緩慢。在經曆法國大革命以後,重新定位讓法國開始有了理性擴張這一說,放棄北美殖民地似乎成了法國開始進行殖民地篩選的重要舉措。後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駐軍開始繼續向非洲縱深推進,開始進入了瓜分非洲的高峰,同時奪取馬裡,貝寧等地也讓法國不僅獲得了出海口還得到了一個重要的黃金產地。雖然馬裡也是一個重要的黃金產地,可是它在早期卻無法給予法國任何經濟上的幫助,除了當時開採黃金的技術問題外,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法國開拓殖民地後高昂的統治成本問題,如何降低知名度統治成本就擺在了法國的面前。
開拓殖民地最大的困難不是在於戰爭成本,而是統治成本。英國過去開拓殖民地就曾遇到統治成本過高的問題,在印度建立殖民地之初甚至有好幾年都是負盈利狀態,可這種表面上的負盈利深層次的來說卻是統治成本過高造成的經濟負擔,而英國採用的就是以戰養戰不斷出口創匯。這對於法國來說似乎也可以做到,可是在不斷以戰養戰的過程很容易就陷入到了軍費開銷的危機問之上,所以後來法國在選擇殖民地上往往是以開發的較好地段,比如在亞洲也是英國首先侵佔了印度和中國香港後,才引發了法國的興趣的。
所以後來法國佔領了越南,而佔領越南卻是法國打出的最高水平的一步棋,並不是因為當時越南經濟有多麼好,而是越南具備發展成東南亞強國的一切基礎,這就讓法國很有興趣到越南來看看,發現發展潛力大於是法國便佔領了越南。
而與此同時法國的資本主義爆炸也讓法國必須出口大量商品來到中國,所以利用越南這個橋頭堡還是非常有利的,另外當時越南港口分布比較多有利於法國長期在亞洲進行商品輸入,這也是造成越南在被法國殖民後一度經濟猛增的原因。但對於法國自身而言能夠利用越南這個橋頭堡來實現自身經濟的騰飛無疑是一個非常實惠的交換,這也讓更加清晰了自己在選擇殖民地上的定位。
三、殖民地有效協助了法國的經濟發展
在殖民地的發展上,法國一直被當作失敗的案例,因為法國似乎沒有在殖民地上得到什麼好處,其實法國在得到殖民地的協助後,自身經濟確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同時法國的這種殖民政策催生的並不是像英國一樣的長久統治,而是在能利用時最大限度的開發它,這種殖民地運作思想最後也成為了法國逐步退出非洲殖民地的一個重要內因。
這也與英國對待殖民地的政策完全不同,形成大英國協後,英國對殖民地形成了長效化統治,而法國則是利用完殖民地便開始尋求新的合作模式,主要也是為了降低統治成本出發的。對比英國統治的香港,統治越南的法國似乎在殖民地建設上並不是那麼熱衷,這導致越南的基礎建設十分有限,以至於大量鐵路還是在二戰時期日本佔領越南期間修建的。
因為基礎建設少所以越南當時想發展大規模工業還是受到了很大阻力的,另外法國對殖民地的利用也是重在經濟,越南生產的大量橡膠就被運往了歐洲賣出了高價,而這也成為了法國利用殖民地不斷實現財政盈利的重要手段,在有了財政盈利的前提下,法國殖民地也開始成為了法國經濟的助推器。
從最早開拓的非洲殖民地到東亞殖民地,法國對待殖民地的態度其實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協助本土的經濟發展,在法國不少殖民企業中就有很多企業曾在殖民地設立分公司以幫助本土銷售產品。同時殖民地帶來的低廉原材料也是吸引法國維持在殖民地的統治的原因之一,可是在法國殖民地遇到後來的自由主義運動後,特別是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法國便迅速拋棄了殖民地,這也讓不少殖民地成為法國經濟的墊腳石罷。
四、總結:
雖然法國在大革命後的對外擴張遭遇了失敗但法國給予殖民地的定位卻是最精準的,它們僅僅只是法國發展經濟的一塊墊腳石而已,同時在戰爭時期它們還有可能是法國本土之外的安全之所,因此對於殖民地而言法國的扶持力度遠小於英國,同時對比後來居上的德國也是位居其次的,原因還是在於法國在定位上的問題,而在殖民地上的利用態度其實早在出售北美殖民地就表現出法國其實對殖民地的看法。
由於並不是看作自己的國土,所以在法國對外殖民當中很容易發生一些種族問題,而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因為法國因為自身定位拋棄對海外殖民地的所有權,同時法國國籍的定義其實也與中國類似,相較於出生地而已它更看重血統,這也導致部分殖民地上出現了國籍定義困難的現象同時也導致了種族衝突。
雖然早期利用殖民地的低人工成本後低廉的原材料,法國做到了經濟高速發展,可是一旦遭遇大的戰爭或者是經濟動蕩,那麼法國已有的繁榮也將變得脆弱無比。就在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還企圖將亞洲的一部分事務的原理交給興起的德國,可遭到了德意志帝國的拒絕,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基礎設施不足並不滿足於今後德國在這裡發展工業。
一方面是基礎建設落後,一方面是法國在殖民期間造成的殖民地兼容情緒的不穩定,這個不光表現在個別的殖民地中,法國的各個殖民地都表現出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緒,當然這也在稅收過程中,也表現在對殖民地的建設當中。而法國卻僅僅只是利用而沒有大額回報,這也是後來民族主義抬頭後法國的殖民地會快速實現獨立的原因,因此如何統治還必須看到自身的定位問題。
參考文獻:
《法國非洲殖民史》
《法國對外殖民史》
《法國的經濟性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