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歷年,一個古老的民族從遊牧文化到農耕文化的印記

2020-12-04 阿壩如水蓮子

昨天是十月初一,是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網上鋪天蓋地都是羌族地區舉行慶祝活動的圖片視頻或者文章。

對於一個在羌族地區生活50年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對於羌歷年有太多的記憶。看到朋友圈裡的羌族同胞發的慶祝活動視頻或者圖片,腦海裡出現那首著名的羌族民歌《花兒納吉》。

不過羌歷年已經好多年,不是不想過,而是因為每年的羌歷年對於我們這些上班族來說,是難得的旅遊日。

羌歷年正好處於陰曆日月,秋天剛好告別,而隆冬還沒有到來之時,也是一年四季最好的時刻,因為此時才是金秋時節,看銀杏,觀紅葉,還有大西北的胡楊林。

更不用說滿地枯草了。在陽光下呈現出金黃色。

雖然好幾個羌歷年都沒有在汶川過。(說實話,如今羌歷年稱為地方政府文化唱戲,經濟搭臺的平臺,羌歷年就像一些旅遊景點,本地人不想去,讓外地人蜂擁而至。)羌歷年作為羌族地區的旅遊名片,都被打造成各種豪華版。

尤其是21世紀初到今天,羌歷年的大型活動都由汶川、理縣、茂縣、北川輪流舉辦。

輪到大辦的年份,羌歷年就成了全國各地羌族專家(包括研究羌族的專家和羌族出生的社會名流,文化名人。)與民同樂的場合。

至於明星,羌族曾經有一個天仙妹妹,也是網紅鼻祖,還被當地政府聘請為形象代言人。

只是後勁不足,除了在一些抗戰神劇出演以外,便沒有動靜了,而最近風頭正旺的諧星楊迪,好像知名度不夠,因此也沒有能回家參加羌歷年慶典。

所以,每年羌歷年慶典都是限流的。限流也不怕,反正羌歷年難得有其他地方沒有的假期,正好旅遊。

於是,每年羌歷年前後在都汶高速上出現兩股車流,一邊浩浩蕩蕩的川u牌出州,另一邊浩浩蕩蕩的川A到Z以及什麼雲、湘、魯、晉、鄂豫皖等,從A到Z的車牌的車流進州。大有城裡人想衝出去,城外人想進來的趨勢。

不過,我翻看我在羌歷年中的旅遊照片,發現走了半天也沒有走出羌族。

第一次羌歷年旅遊去雲南大理麗江,觀看《印象麗江》,看到納西族青年表演的反應納西族的生活與生存的情景劇時,腦海裡總想起羌族人的羌歷年,想起他們的祭祀活動。

後來翻閱資料,納西族的文化習俗深受羌族影響。

第二次去瀘沽湖,也是羌歷年,司機告訴我,彝族人(因為我去的是四川這邊的瀘沽湖)傾城出動,去過彝族年了。

第三次,和女兒去寧夏,參觀西夏王陵,在博物館了解西夏的歷史。

而西夏,正是羌族人李元昊建立的王國的又叫大高白國。

這不奇怪,羌族原本是馳騁大西北的遊牧民族,也一度統治整個大西北,可是最後卻被迫遷徙,有一隻南下與其他民族融合了。

而有一隻在川西高原的岷江河畔的高山峽谷落腳,成了雲朵上的民族,也逐漸從騎馬打獵放牧羊群的遊牧文化過渡到耕田種地的農耕文化。

羌歷年其實起源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感恩與崇拜,即所謂「祭天還願」 

據說,羌歷年來源於一個美麗的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天神的么女兒木姐珠愛上了人間的羌族小夥子鬥安珠後,便不顧天條律令,執意下凡和他結婚。一到人間,她就把出嫁時父母贈送的樹種、糧種種植在山野田園,把牲畜放入草地。

到了秋天,樹種很快就長成了森林,糧種帶來了五穀豐收,畜禽也生長興旺,人類繁榮昌盛,大地一片生機,她為了感謝父母恩惠,就在一天把豐收的果實、糧食、牲畜擺在原野祭祀上天,表達心中的感恩情懷,以後又在每一年的那天都要舉行相同的儀式,而那天正好是十月初一。以後,羌族人民就把這一天作為自己的節日。

人神之戀,大自然崇拜,慶祝豐收,祝願來年風調雨順,感恩是羌歷年的主題。

羌族屬於古羌族後裔。而古羌族又是西戎部族中的強大民族,因此可以得知羌族應為西戎支系。而西戎,則是古代華夏族,對於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統稱。

早在西周時期,羌族先民就已經生活在西戎部落。《詩經·出車》中也有詩云:「既見君子,我心則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從這一點,其實更加確定了羌族的族系根源,它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代民族,而且其先民早在西周甚至殷商時期,就已經聚居於當時的隴西之地。從這段史實中,可以很透徹的了解到,被稱為西戎的古羌族,其實就是古羌人的後裔。

在先秦時期,羌族人就已經有了過羌年,因為羌族有自己的日曆,一年十個月,以十月初一為新年的開端。

那麼,為什麼羌族從遊牧民族轉變為農耕民族呢?因為西戎民族生存的大西北雖然水草豐茂,但架不住人口逐漸增長,牛羊成群既是希望,但無休止地放牧肯定會讓草原沙化嚴重。

於是,為了生存,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長期徵戰,爭奪地盤,另一方面尋找新的出路,於是,羌人中,一個叫爰劍的帶來的秦國農耕技術而開始穩定下來,又在爰劍的曾孫「忍」時,發展壯大,此後依靠著湟水谷地肥沃的土地水草,羌人更加壯大,逐漸開始有向外擴張的意圖。

只不過,他們終究敵不過對手,不得不退出大西北,走上遷徙道路。就算他們來到川西高原,也與當地土著人打仗,趕跑土著人戈人,才有了自己的地盤。

岷江河谷山高谷深,氣候惡劣,這也讓他們有了相對安靜的地方可以休養生息。

直到明清時期羌族人開始過春節並把它稱為「過大年」而稱羌歷年為「過小年」之前。

羌歷年一直是羌族人最隆重的節日,因為到了農曆十月初一,經過了春天的耕種和秋天的收割,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已進人農閒時節,耕牛也被放上山野享受著悠閒時光,所有的都是讓人高興的事情。

除了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已沒有什麼方式能表達心中的喜悅了,加上羌族實行多神信仰,相信萬物有靈,認為風調雨順、吉祥安康是眾神保佑的結果,所以過年是歡樂而神聖的,「祭天還願」總是貫穿始終。

羌歷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隨著歲月流逝,時代發展而淡忘或者淡化,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而羌歷年的內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崇拜與感恩,對大自然的尊重。對民族的根,對土地的堅守。

相關焦點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雍際春在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中,甘肅所在的涇渭上遊和甘青高原地區佔有重要地位。屬大地灣一期文化的黍、粟、油菜子標本民族融合的舞臺和多元文化的化合區從大地灣文化到青銅時代諸文化,甘肅地區線索清晰、傳承有序的史前文化,也可以稱之為黃河上遊文化區。它與黃河中下遊中原地區的古文化既相互交流影響,又獨立發展,並在本土化發展過程中,在馬家窯文化時期,孕育並形成了羌戎部族,也可稱之為西羌集團。
  • 文化基因——吐火羅
    儘管吐火羅人在公元八世紀左右消失,早期進入大夏河流域的吐火羅人與當地的先民融合成為先羌人或古羌人,居住在新疆的吐火羅人一部分與當地和後來到來的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還有一部分則在公元前二世紀西遷進入中亞建立了大夏國。最晚到唐僧取經還路過「吐火羅」,《大唐西域記》中翻譯作「睹貨羅」。
  • 「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
    展覽以青海歷史發展為主線,以農耕與遊牧的大視角切入,展示青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所蘊含的文化特徵;每部分單列出青海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內容,展現「一帶一路」中的青海所蘊含的文化交流信息。多彩驚豔的史前文化一進展廳,玻璃展櫃裡的各種彩陶器立刻吸引了記者。彩陶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器物。馬家窯文化產生於距今5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到夏、商以後才逐漸結束。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因為「綿羊」這個符號實際是在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而非簡單地與綿羊這一動物掛鈎。牧民們生活在肥沃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他們非常喜歡綿羊這種好管理、善遷徙的牲畜,憑藉它們溫順的特點,牧民可以帶著經馴化的綿羊開展較長距離的遷徙,一路從羊毛、羊奶和羊肉中獲得給養。
  • 遊牧民族的歷史貢獻:加速了中華文明進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鬥爭、交流、融合的歷史。長城上下,留下了大量屍骨,也見證了雙方互市的熱鬧場景。極端的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存在拖累了中原王朝,是許多王朝垮臺的重要原因,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的確,民族之間的鬥爭就是血與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 遊牧民族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他們是中國古代持續前進的動力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鬥爭、交流、融合的歷史。長城上下,留下了大量屍骨,也見證了雙方互市的熱鬧場景。極端的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存在拖累了中原王朝,是許多王朝垮臺的重要原因,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的確,民族之間的鬥爭就是血與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 陝北歷史文化的民俗多元性(1)
    陝北地處中國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徵伐的戰場,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據此而形成的陝北歷史文化在禮儀、飲食習慣、服飾居所、民間藝術、方言、地名等方面都體現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 崖壁上的絲路文化印記
    他持續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讓世界認識到了陰山巖畫的價值。      巖畫,即用金石或顏料在巖石上磨刻、塗畫的圖像,是世界範圍內廣泛存在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在內蒙古陰山地區的崖壁和巖石上,分布著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古代巖畫,構成一條綿延千裡的巖石「畫廊」。
  • 古代商朝和夏朝是同一個民族嗎?商朝的這些人又是來自哪裡?
    印歐白種遊牧閃米特人在經過上千年的學習發展後,開始用野蠻武力掠奪,最先結束了蘇美爾文明,後來的巴比倫文明一半繼承了蘇美爾文明,最後也是滅亡了,然後是埃及,還有印度,這一潑印歐遊牧人種四處掠奪叫什麼浪潮來連續上千年,從西一路到東到處都是白種人架著戰車手拿利劍殺殺死民耕民族贏弱的男人,時間的先後順序
  • 漢族是不是一個好欺負的民族?如今有了答案:善戰,但絕不好戰!
    我們漢族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欺負的孬種呢?有人說漢族是世界上最善戰的民族,沒有之一。「漢族人不善於殺伐,戰場拼殺比遊牧民族差多了」,所以漢族人不善戰。真是大繆!因為決定戰爭(尤其是戰略層面)勝敗的根本因素是科技、經濟、智謀和策略,絕不會是你所認為的匹夫之勇!這點還用舉證嗎?
  • 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文明的鼎盛——蒙古族的發展與演變
    它集遊牧文化之大成,憑藉馬背民族強大的機動力,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蒙古帝國和大元王朝,發出了震驚世界的號令。經明及清,蒙古族作為北方草原的主體民族,世代繁衍生息,蓬勃壯大,延續至今八百餘年,將草原遊牧文明發展到鼎盛。蒙古民族國家政權的建立與更迭蒙古高原的東部,沿今中俄邊界有一條蜿蜒東流的長河,叫額爾古納河。很久以來,它被蒙古人視為神聖的母親河。
  • 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近年,隨著拍攝、取景於此的《1942》《爸爸去哪兒5》等影視劇、節目的播出,這座千年古堡漸成旅遊「打卡」地。
  • 上古山東史:東夷人與古羌人的區別
    羌人崇尚獸,狼蟲虎豹,組合為龍。為什麼有這種差別?夷人是農耕民族,種莊稼的農民,生活有保障,小富即安。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時候播種呢?現在有曆法,有節令,「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到什麼時候播什麼種,農民都知道。遠古人不知道啊,他們草木為歲,連年都不過,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播種。
  • 《告別洪荒》:從動態角度探討人類文明演化歷程,尋求文化獨立性
    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的衝突,是「泛西方化」浪潮的開端我們知道,在舊石器時期,人類的主要生活手段是對植物果實的採集和對動物的狩獵。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 ,農耕活動的形成,使得一部分的人走向了定居的生活。狩獵和以農耕作為當時兩種主要的生活方式,逐漸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從而也導致了農耕世界和遊牧世界之間曠日持久的對壘、衝突和融合。在很大程度上講,我們的世界歷史實際上就是這兩個文化長期衝突與融合的結果。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從華夏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第一次大規模融合:華夏四夷融合為漢族夏商周時期的華夏大地,星羅棋布地者形態各異的民族。總的說來,有古羌、夷、苗蠻、巴蜀、百越、西南夷幾大群體。古羌又被稱為戎狄,圖騰為羊,炎黃族就是出自於古羌,分布在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地區,直到春秋時期,依然有姜氏之戎和姬姓之狄。
  • 歷史:貝都因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裡的遊牧民族!
    歷史:貝都因人,生活在撒哈拉沙漠裡的遊牧民族!「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裡的狗窩。」 對於貝都因人來說,這個「家」意味著整個撒哈拉沙漠。傳統的貝都因人是牧民遊牧民族,或與成群的馴養動物一起旅行的流浪者。他們一直在移動,沒有永久的露營地。
  • 李夢龍:《美好的東西都在高處:天鐵文化初探》
    依照藏人的信奉及價值判斷,任何古老的金屬小型飾品,特別是和密教符號、法器、造像有關的合金銅飾品,或經過鐵血洗禮的小型武備製品,在藏人眼裡,它們都有神秘力量,都是託甲。將天鐵從神話認知傳統中剝離出來,歸納到博物學科的範疇中去,是一項艱難的工作。西藏的天鐵,這種小小的銅飾物,蘊含了五千年來歐亞大陸草原文明的精髓。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古希臘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泛指區域。古希臘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大約持續了650年左右,孕育出影響西方深遠的海洋文明,這與其獨特的地理結構有關。中國古代其實並非只有農耕文明存在,但農耕文明始終佔主導地位,因為農耕文明的生產力相較於遊牧文明和海洋文明高,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又因為中國古代一直在抗爭北方的遊牧民族,多有勝績,偶有失敗。例如鮮卑族戰勝了漢人,卻甘願接受漢文化,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制度也是中華文明的範疇,因為農耕文明能給統治者帶來統治國家最需要的和平和穩定,即使是外族也願意將其延續下去。
  • 學者:當代中國人為何「崇狼」 要反省文化性格
    人們認為,中華民族長時期以農耕文化為主,又受到與農耕文化相適應的儒家文化深刻影響,過於溫良恭儉讓,缺乏野性;古代漢民族被少數民族打敗的頻率太高了,近代以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又被西方列強欺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人太軟弱,懷疑中華民族缺乏競爭力。因此,人們開始呼喚野性,呼喚原始生命力,主張學狼,要狠一點。  我認為,現代中國文化總體上比較單薄,成分比較單調。
  • 鄉村遊最有意思的地方,走進時空隧道,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裡有我的父老鄉親。鬍子裡長滿故事,憨笑中埋著鄉音……」還記得嗎,老式織布機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孩子們是否還認得,那些陪伴中國人幾千年的碾、磨、碓、轆轤都長啥樣?在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中原地區位於信陽的明港鎮新集村,有這麼一座博物館,能帶你走進時空隧道,讓你感受農耕文化魅力,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