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十月初一,是羌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網上鋪天蓋地都是羌族地區舉行慶祝活動的圖片視頻或者文章。
對於一個在羌族地區生活50年的文學愛好者來說,對於羌歷年有太多的記憶。看到朋友圈裡的羌族同胞發的慶祝活動視頻或者圖片,腦海裡出現那首著名的羌族民歌《花兒納吉》。
不過羌歷年已經好多年,不是不想過,而是因為每年的羌歷年對於我們這些上班族來說,是難得的旅遊日。
羌歷年正好處於陰曆日月,秋天剛好告別,而隆冬還沒有到來之時,也是一年四季最好的時刻,因為此時才是金秋時節,看銀杏,觀紅葉,還有大西北的胡楊林。
更不用說滿地枯草了。在陽光下呈現出金黃色。
雖然好幾個羌歷年都沒有在汶川過。(說實話,如今羌歷年稱為地方政府文化唱戲,經濟搭臺的平臺,羌歷年就像一些旅遊景點,本地人不想去,讓外地人蜂擁而至。)羌歷年作為羌族地區的旅遊名片,都被打造成各種豪華版。
尤其是21世紀初到今天,羌歷年的大型活動都由汶川、理縣、茂縣、北川輪流舉辦。
輪到大辦的年份,羌歷年就成了全國各地羌族專家(包括研究羌族的專家和羌族出生的社會名流,文化名人。)與民同樂的場合。
至於明星,羌族曾經有一個天仙妹妹,也是網紅鼻祖,還被當地政府聘請為形象代言人。
只是後勁不足,除了在一些抗戰神劇出演以外,便沒有動靜了,而最近風頭正旺的諧星楊迪,好像知名度不夠,因此也沒有能回家參加羌歷年慶典。
所以,每年羌歷年慶典都是限流的。限流也不怕,反正羌歷年難得有其他地方沒有的假期,正好旅遊。
於是,每年羌歷年前後在都汶高速上出現兩股車流,一邊浩浩蕩蕩的川u牌出州,另一邊浩浩蕩蕩的川A到Z以及什麼雲、湘、魯、晉、鄂豫皖等,從A到Z的車牌的車流進州。大有城裡人想衝出去,城外人想進來的趨勢。
不過,我翻看我在羌歷年中的旅遊照片,發現走了半天也沒有走出羌族。
第一次羌歷年旅遊去雲南大理麗江,觀看《印象麗江》,看到納西族青年表演的反應納西族的生活與生存的情景劇時,腦海裡總想起羌族人的羌歷年,想起他們的祭祀活動。
後來翻閱資料,納西族的文化習俗深受羌族影響。
第二次去瀘沽湖,也是羌歷年,司機告訴我,彝族人(因為我去的是四川這邊的瀘沽湖)傾城出動,去過彝族年了。
第三次,和女兒去寧夏,參觀西夏王陵,在博物館了解西夏的歷史。
而西夏,正是羌族人李元昊建立的王國的又叫大高白國。
這不奇怪,羌族原本是馳騁大西北的遊牧民族,也一度統治整個大西北,可是最後卻被迫遷徙,有一隻南下與其他民族融合了。
而有一隻在川西高原的岷江河畔的高山峽谷落腳,成了雲朵上的民族,也逐漸從騎馬打獵放牧羊群的遊牧文化過渡到耕田種地的農耕文化。
羌歷年其實起源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感恩與崇拜,即所謂「祭天還願」
據說,羌歷年來源於一個美麗的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天神的么女兒木姐珠愛上了人間的羌族小夥子鬥安珠後,便不顧天條律令,執意下凡和他結婚。一到人間,她就把出嫁時父母贈送的樹種、糧種種植在山野田園,把牲畜放入草地。
到了秋天,樹種很快就長成了森林,糧種帶來了五穀豐收,畜禽也生長興旺,人類繁榮昌盛,大地一片生機,她為了感謝父母恩惠,就在一天把豐收的果實、糧食、牲畜擺在原野祭祀上天,表達心中的感恩情懷,以後又在每一年的那天都要舉行相同的儀式,而那天正好是十月初一。以後,羌族人民就把這一天作為自己的節日。
人神之戀,大自然崇拜,慶祝豐收,祝願來年風調雨順,感恩是羌歷年的主題。
羌族屬於古羌族後裔。而古羌族又是西戎部族中的強大民族,因此可以得知羌族應為西戎支系。而西戎,則是古代華夏族,對於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統稱。
早在西周時期,羌族先民就已經生活在西戎部落。《詩經·出車》中也有詩云:「既見君子,我心則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從這一點,其實更加確定了羌族的族系根源,它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代民族,而且其先民早在西周甚至殷商時期,就已經聚居於當時的隴西之地。從這段史實中,可以很透徹的了解到,被稱為西戎的古羌族,其實就是古羌人的後裔。
在先秦時期,羌族人就已經有了過羌年,因為羌族有自己的日曆,一年十個月,以十月初一為新年的開端。
那麼,為什麼羌族從遊牧民族轉變為農耕民族呢?因為西戎民族生存的大西北雖然水草豐茂,但架不住人口逐漸增長,牛羊成群既是希望,但無休止地放牧肯定會讓草原沙化嚴重。
於是,為了生存,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長期徵戰,爭奪地盤,另一方面尋找新的出路,於是,羌人中,一個叫爰劍的帶來的秦國農耕技術而開始穩定下來,又在爰劍的曾孫「忍」時,發展壯大,此後依靠著湟水谷地肥沃的土地水草,羌人更加壯大,逐漸開始有向外擴張的意圖。
只不過,他們終究敵不過對手,不得不退出大西北,走上遷徙道路。就算他們來到川西高原,也與當地土著人打仗,趕跑土著人戈人,才有了自己的地盤。
岷江河谷山高谷深,氣候惡劣,這也讓他們有了相對安靜的地方可以休養生息。
直到明清時期羌族人開始過春節並把它稱為「過大年」而稱羌歷年為「過小年」之前。
羌歷年一直是羌族人最隆重的節日,因為到了農曆十月初一,經過了春天的耕種和秋天的收割,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已進人農閒時節,耕牛也被放上山野享受著悠閒時光,所有的都是讓人高興的事情。
除了載歌載舞歡慶豐收,已沒有什麼方式能表達心中的喜悅了,加上羌族實行多神信仰,相信萬物有靈,認為風調雨順、吉祥安康是眾神保佑的結果,所以過年是歡樂而神聖的,「祭天還願」總是貫穿始終。
羌歷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隨著歲月流逝,時代發展而淡忘或者淡化,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而羌歷年的內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崇拜與感恩,對大自然的尊重。對民族的根,對土地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