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民族與其他國家的中秋習俗

2020-12-05 老來網科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月夕、秋節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我國乃至整個漢文化圈的傳統節日。每年陰曆八月十五,人們紛紛團聚一堂,聚會賞月,慶祝豐收,祈福美滿。

節日起源與發展

關於中秋起源的說法較多,比如帝王祭祀、慶祝豐收。

古代帝王被神化成為天界在人間的秩序維護者,肩負著溝通天地的重任,必須對人間的風調雨順和社會安定負責,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傳統。《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至少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如今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場所,而月壇就是祭祀月亮的地方。

另一說法與慶祝豐收有關。「秋」字的解釋為:「莊稼成熟曰秋」。八月正是各種農作物陸續成熟的時節,農民為了表達喜悅,選擇在八月十五慶祝豐收,同時全家團圓,共享天倫,並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而據學者考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而其盛行始於宋代,至明清時,節日內涵逐漸豐富,異彩紛呈,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習俗活動

祭月。祭月最初是在秋分進行,但由於我國的二十四節氣是太陽曆,而不是月曆,因此秋分雖在中秋前後,但並非每次秋分之夜都有圓月,後來人們就根據月亮運行規律,將祭月活動由「秋分」調至陰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月圓之夜。現在我國各地、部分民族都有祭祀月亮的習俗。

賞月、吃月餅。因為中秋之夜月亮又圓又亮,全家團聚之時,正是秋夜賞月的好時機。祭月之後賞月再合適不過,全家圍坐一起,擺上各種豐收的瓜果和各式月餅,邊話團圓邊慢慢享用。同時中秋正值丹桂飄香之際,人們也可於庭院中賞桂花、喝桂花酒,別是一番滋味。

觀潮。地球潮汐的產生與月亮有關,我國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這種關係,《山海經》中便已提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指出:「濤之起也,隨月升衰」。牛頓的萬有引力證明潮汐現象是太陽、月亮,其中主要以月亮與地球之間的引力造成。中秋前後,受到月亮、太陽與地球之間引力的疊加影響,潮汐壯觀。因此從古代開始,我國江浙一帶就有觀潮的習俗,尤其是錢塘江觀潮到如今也依舊盛行。

玩燈、猜字謎。中秋月夜,人們會掛上各式花燈和燈籠,作為節日裝飾之用。同時,人們也可以將各種字謎和謎語寫於花燈之上,比試猜字謎,不僅是展示才華的時候,年輕男女也可以此加強交流。

我國各民族與其他國家的中秋習俗

不僅漢族,我國各民族都有過中秋的傳統。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性格豪邁,因此中秋之夜蒙古族有馳媽逐月的習俗,朝著月亮升降的方向,一路向西;西藏部分地區的藏族則有沿河順水「尋月」的習俗;赫哲族有祭月的習俗;雲南的德昂族、彝族等民族則有「跳月」的習俗,月亮之下人們載歌載舞,歡喜異常。年輕男女也趁著嫵媚的月光相互交流。

不僅我國,在亞洲其他國家也會歡慶中秋。朝鮮半島將中秋稱作「秋夕」,人們紛紛回鄉團聚,相互贈送禮物,祭祀祖先、掃墓。其中韓國又將中秋稱為「韓國感恩節」;日本將中秋稱為「十五夜」,要吃「月見糰子」,呈列各類收穫的作物;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華人也會賞月、舞獅、吃月餅。

相關焦點

  • 中秋飲食習俗知多少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既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又有月圓人圓的美好寓意,還有月餅、秋果等諸多慶祝豐收團圓的美食。除了賞月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哪些飲食習俗?經歷了千年發展之後,哪些習俗穿越古今沿襲完整,哪些習俗在傳承中有所創新?哪些習俗南北都有但存在差異?
  • 中秋吃芋頭習俗的不同傳說
    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幷且只允許三家共享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裡。
  • 代縣中秋節祭月習俗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重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祭月則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習俗。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如今沿襲祭月習俗的地方越來越少。而代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純樸的民風,使這裡至今還傳承著這種古老習俗。
  • 十五的月亮·中秋特輯|這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馬上又到了期盼已久的中秋節了,今年中秋有些特別,與國慶是同一天。在這個闔家團聚的日子裡,與家人一起賞月,共嘗月餅,歡度佳節,已是我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那麼,你知道中秋的由來嗎?各地有什麼習俗?中秋祭月古有詩人詠月,今有國人賞月。在中秋除傳統的賞月、吃月餅,還有其他很多有趣的習俗。
  • 【本網策劃】我們的節日·中秋——新疆篇
    此次賽詩會有11名漢族、6名民族幹部踴躍報名。一首首寄託中秋情思的詩詞,一篇篇飽含愛國深情的美文,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幹部。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 一起來盤點中秋佳節的這些習俗吧
    馬上就要到中秋佳節了,今年的中秋和國慶很巧的是同一天,家國同樂,而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素有「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的說法,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吃月餅是古往今來我們一直的約定,月餅就是中秋節才會吃的甜點,那麼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呢?月餅的由來是什麼呢?
  • 留學君教你用英文給外國人講中秋習俗
    而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之後民間才有了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人們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在這一天,遠離家鄉的人們借賞月來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中秋」不是二十四節氣,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嗎?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 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 中秋節|從中秋月迎寒到天涯若比鄰—既是文化符號,也是家國情懷
    導讀中春晝擊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周禮.春官·章》「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中(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成書在兩漢之間),據該書記載,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大地就有「中秋夜迎寒」的習俗。
  • 讓良宵佳節回歸「中秋望月」的詩意
    源於月亮崇拜躍動「和」之文明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我國第二大傳統節日。這一盛大節日源於對天象、四季、節令、歲時以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計月的陰曆(即中國傳統曆法農曆),其節日習俗、行事以「月」為中心展開,故又稱「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
  • 中秋吃芋頭的說法,你知道幾種呢?
    在我國很多地區,中秋節有吃芋頭的傳統,中秋食芋頭,寓意闢邪消災,民間還有很多典故。到底中秋節為什麼吃芋頭?小編為您介紹。中秋節為什麼吃芋頭?中秋食芋頭,寓意闢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八月十五還被民間稱為人節。萊陽一般是早上吃芋頭,叫嘗鮮。
  • 中秋節習俗有哪些?來石景山區圖書館了解中秋傳統文化
    花好月圓人團圓為慶祝2020年中秋、國慶喜相逢,石景山區圖書館在10月1日至8日的「雙節」假期中,為期待已久的讀者朋友們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快來看看吧!系列成人活動吃月餅、玩兔兒爺、吃團圓飯……你的中秋節習俗都有哪些呢?石景山區圖書館以「月圓京城 情系中華」為主題,通過各種閱讀活動帶你感受中秋節的節日文化。中秋節主題講座特別邀請趙傑教授為大家講解中國節日傳統文化。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一)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    歷史上民族與國家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民族與國家是合二為一的,我國長期流傳的俗語「亡國滅種」就是民族與國家兩個概念合二為一的一個說明。但實際上民族和國家又是不完全重合的。當今世界的許多國家,都是多民族的共同體。
  • 專家:中國非「民族國家」 讓「民族」與國家脫鉤
    中國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  所謂「民族國家」,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其基本內涵和特徵是:每個民族都應建有自己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應囊括在一個民族國家裡。  中國並不是所謂的「民族國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憲法規定的國家屬性,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理念的法理界定。
  •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影響,這個民族形成了以武立國的習俗
    契丹騎射習俗的形成,究其根源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正是因為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契丹人以畜牧射獵為業,同時也培養了契丹人諸多的優秀軍人品質。因此說,地理環境是契丹騎射習俗和騎兵軍事素養形成的天然因素。
  • 趣味中秋
    ( ) A.黃帝 B.后羿 C.大禹 2.元宵節和端午節與下面哪個節日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 ) A.春節 B.重陽節 C.中秋節 D.聖誕節 3.中秋節的時候,月亮的形狀是( ) A.月牙兒 B.半圓形 C.圓形 4.傳說中的嫦娥是吃了誰送的靈藥才飛進廣寒宮的?
  • 2020年中秋節快到了,快來看看各國各地怎麼過吧
    我國中秋節由來: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國家為重視這個節日,在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關於中秋習俗,你知道多少?附100首賞月古詩詞,快為孩子收藏
    今年又非常特別,中秋亦是國慶,家國情懷,小星在這裡先祝大家節日快樂呀!除了賞月和吃月餅,大家還知道哪些中秋節的習俗呢?小星整了一些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大家可以講給孩子聽哦~另外還準備了100首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快看看你都知道哪幾首,幫孩子收藏一下吧~!
  • 「網絡中國節·中秋」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你知道嗎?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今年恰好又是中秋、國慶雙節同慶,花好月圓迎中秋 國泰民安慶國慶 共同慶祝美好佳節!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韶關市網絡文化節相關連結◆ 【網絡中國節·中秋】我畫你猜大挑戰,看你猜出幾個?◆ 有獎徵稿!「提升網絡素養、共享網絡文明」青少年手繪大賽火熱報名中◆ 恭喜!
  • 「民族成就國家」:論民族意識的形成促進國家擴張!
    儘管後來建立的蒙古帝國席捲歐亞大陸,包容了大量外族,但從後來的元帝國實行"人分四等",蒙古人居於首位的制度,也可以看出蒙古民族在蒙古帝國中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蒙古民族民族意識的覺醒。其他遊牧民族如契丹、女真等,在歷史上同樣體現出"一個部落統一其他部落"的局面。